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3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4 命题分析 ①考查的是比兴修辞手法;②明确比兴手法的含义和作用;③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5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6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品诗意,却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7 思维建模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题范式:点明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8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游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9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10 诗歌赏析 太阳西下,使得整个山头一片昏黑,傍晚的雨滴细细,下得很频繁。怎么能够忍受在两个地方安寝,共同听着同一声猿的叫声呢?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是唐代诗人李端的诗词作品之一。诗作写的是作者实实在在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悬念之情。“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意。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

11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三峡吟》是宋末“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熙 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景,笼统地交代三峡的概貌;后二句说理,说明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

12 思维建模 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诠释这种表现手法。 步骤三: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13 考点三 鉴赏表现手法 [先做 后讲] (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4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15 命题分析 ①本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②举出一个例子并进行分析。 诗歌赏析 上阕, “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接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景:“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16 下阕,虚实结合。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 “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此词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7 思维建模 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8 [即学 即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9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21 [即学 即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解析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首联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颔联用长满青苔的台阶、白鸟的徘徊不去,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意。尾联用热闹的扬州来陪衬。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特点来分析。 答案 反衬。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

23 考场问题聚焦:架空分析,不能结合具体诗句
[阅卷 现场] (2014·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24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5 现场答案采样:

26 答案问题找一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求满分做一做:

27 答案问题找一找:本答案能够答对“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基本答出了虚实的语句,但是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追求满分做一做: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28 [矫正 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29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借代、用典、对比、反问等。“烟尘”和“鼓角”用的是借代手法,代指边境战事;“请缨”是用典手法。“朝廷谁请缨”与“济时敢爱死”是对比手法,用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为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进行对比。“济时敢爱死”是说自己不敢惜身自保,是反问句。

30 答案 ①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事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Download ppt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