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芝兰 职 称: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芝兰 职 称: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芝兰 职 称:教授
职 称:教授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及对健康的影响 2.掌握三硝基甲苯的毒理作用
3.熟悉急、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 概 述

4 一、理化特性 该类化合物在常温下沸点高、挥发性低,呈固体或液体状态,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5 二、接触机会 广泛应用于制药、染料、油漆、印刷、橡胶、炸药、农药、香料、油墨及塑料等工业。

6 三、毒 理(1) 1.侵入途径 在生产条件下,主要以粉尘或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可经呼吸道和完整皮肤吸收。对液态化合物,经皮肤吸收途径更为重要。

7 三、毒 理(2) 2.代谢 该类化学物吸入人体内后,苯胺经氧化、硝基苯经还原,最后两者均转化为氨基酚,从肾脏随尿排出。

8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1) 1.血液损害 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以苯胺和硝基苯最为典型。能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氧能力,出现紫绀。

9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2) 溶血作用:红细胞的存活需要不断供给GSH。代谢产物苯基羟胺可使红细胞内的还原型谷光甘肽减少,红细胞膜失去保护,发生破裂,产生溶血。

10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3) 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赫恩小体Heinz body):中间代谢产物作用于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SH),使蛋白变性,变性的珠蛋白在红细胞内形成沉着物,即形成赫恩小体。

11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4) 2.肝脏损害: 某些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中毒性肝病。以硝基化合物所致肝脏损害较为常见。肝脏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实质改变,脂肪变性,严重可发生急性、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或发展为肝硬化。

12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5) 3.泌尿系统损害: 某些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作用于肾脏,引起肾实质性损害,肾小球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出现血尿;肾脏损害亦可继发于大量溶血后。5-氯-邻甲苯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13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6) 4.神经系统损害: 该类化合物难溶于水,易溶于脂肪,进入人体后易与含大量类脂质的神经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神经系统损害。重度中毒患者可有神经细胞脂肪变性,视神经区可受损害,发生视神经炎、视神经周围炎等。

14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7) 5.皮肤损害致敏作用:
一般在接触后数日至数周后发病,脱离接触并进行适当治疗后皮损可痊愈。此外,个别过敏体质者,接触对苯二胺和二硝基氯苯后,还可发生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与一般哮喘相似。

15 四、毒作用共同特点(8) 6.晶体损害: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二硝基邻甲酚等,可使眼晶状体发生混浊,引起白内障。
7.致癌作用:联苯胺和乙萘胺可引起职业性膀胱癌。

16 五、中毒的处理和治疗(1) 1.急性中毒的处理和治疗 现场急救 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处理:葡萄糖+Vc;    小剂量(1~2mg/kg)亚甲蓝;甲苯胺蓝;10~25%硫代硫酸钠10~30ml静注。

17 五、中毒的处理和治疗(2)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方法;输血;置换血浆或血液净化。 中毒性肝损害的处理:护肝。
其它:对症及支持治疗。

18 五、中毒的处理和治疗(3) 2.慢性中毒的治疗:对症治疗。

19 六、中毒的预防和控制 改善生产设备,改革工艺流程 重视检修制度,遵守操作规程 改善车间生产环境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做好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工作

20 三硝基甲苯(TNT)

21 一、理化性质 为灰色结晶,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突然受热容易引起爆炸。

22 二、接触机会 三硝基甲苯作为炸药,广泛应用于国防、采矿、筑路、开凿隧道等工农业生产中,在TNT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可接触到粉尘及蒸气。

23 三、毒 理(1) 1.侵入途径 三硝基甲苯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TNT具有亲脂性,很容易从皮肤吸收,尤其是气温高,皮肤表面有汗液时更加速皮肤吸收。

24 三、毒 理(2) 2.分布 经口染毒时,以低含量较均匀地分布全身,但消化道浓度较高;
经皮吸收后,肌肉含量远高于经口染毒时肌肉含量,而肝、肾浓度则相对较低; 经气管注射后,在所有器官中皆有较高浓度。

25 三、毒 理(3) 3.排出 主要排泄途径是尿,此外还有粪便(肠—肝循环)。TNT在体内半衰期长,有一定蓄积作用。

26 三、毒 理(4) 4.代谢 还原反应:TNT2,4,6-位的硝基基团经过逐步还原最终形成氨基,为4-氨基-2,6-二硝基甲苯(4-A)。
氧化反应:甲基氧化为羧基,此类代谢产物曾在兔与大鼠检出,但未能在人得到证实;苯环氧化成酚类化合物。

27 三、毒 理(5) 结合反应:TNT的多种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排至尿中。
接触TNT工人尿中,4-A含量最高,其次为2-A、TNT、二氨基硝基甲苯,因此,可以以4-A和TNT含量作为生物监测指标。

28 三、毒 理(6) 5.毒作用机制 TNT接受来自NADPH的一个电子,被还原活化为TNT硝基阴离子自由基,这是种穿梭反应并形成大量活性氧,活性氧毒性很大,并有致癌、致突变与致畸的远期效应。

29 三、毒 理(7) TNT通过形成自由基与(或)活性氧,诱发脂质过氧化、与生物大分子的共价结合、引起细胞内钙稳态紊乱。

30 三、毒 理(8) “活性氧” 是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单线态氧(1O2)、过氧化氢(H2O2)与羟基自由基(HO.)等化学性状非常活跃、半衰期极短的化学物统称。 -

31 四、毒作用表现(1) 1.急性中毒: ①化学性紫绀 轻者—口周呈现兰紫色(兰唇),紫绀可扩展到耳、指甲和颜面。
重者—颜面淡兰色,口唇暗紫色或黑色。 紫绀较主诉症状出现早,可间接说明 高铁血红蛋白的程度。

32 四、毒作用表现(2) 高铁血红蛋白 <30%时症状不明显; 30%时可以出现紫绀,劳动时有症状;
50%时明显紫绀扩展全身,症状明显、呕吐、恶心、心慌、气短; >50%时全身皮肤黏膜烂紫色,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反射均减弱。

33 四、毒作用表现(3) ②贫血:红细胞脆性增加,破裂 溶血。
②贫血:红细胞脆性增加,破裂 溶血。 ③神经系统:脂溶性增强,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与含有大量类脂质的神经系统发生作用,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④中毒性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 ⑤肾脏损害: 尿少、蛋白尿、血尿。

34 四、毒作用表现(4) 2.慢性中毒: 肝脏损害: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与传染性肝炎相似。TNT引起的肝损害早于晶体损害。

35 四、毒作用表现(5) 白内障表现:是常见而且具有特征性的体征。10年以上发病率达78.5%,15年以上高达83.65%;脱离接触后仍可发生和继续发展;一般不影响视力;与中毒性肝病发展不平行。

36 四、毒作用表现(6) 血液改变: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赫恩小体,再障等。
皮肤改变:“TNT面容”,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耳廓青紫色。 生殖功能影响 其它:神经衰弱综合征,心肾损害。

37 五、诊 断(1) 1.观察对象:肝损害症状;TNT白内障;肝功异常。
五、诊 断(1) 1.观察对象:肝损害症状;TNT白内障;肝功异常。 2.轻度中毒:肝损害症状,肝功异常;肝进行性增大;TNT白内障,肝功异常。

38 五、诊 断(2) 3.中度中毒:肝大、质韧、肝功异常达半年以上;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出现脾肿大。
五、诊 断(2) 3.中度中毒:肝大、质韧、肝功异常达半年以上;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出现脾肿大。 4.重度中毒:在中度中毒基础上,出现血清总蛋白或白蛋白进行性下降,白蛋白/球蛋白比例明显异常;肝硬化。

39 六、治疗(1) 1.急性中毒的治疗: 可给予维生素C,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出现皮肤粘膜紫绀者可给予小剂量亚甲蓝。 

40 六、治疗(2) 2.慢性肝病的治疗:葡萄糖醛酸内酯或联苯双酯口服。VitC加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3.白内障的治疗:目前无特效药物,可用氨肽碘、吡诺辛钠等眼药水滴眼。  4.对症及支持疗法。 

41 七、预 防(1) 1.改革生产工艺及设备,特别是炸药生产厂的球 磨和装药车间应大力降低TNT 粉尘浓度;加强
通风排毒措施,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尽 量避免或减少接触TNT。 2.严格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42 七、预 防(2) 3.加强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穿 “三紧”工作服,带防尘口罩等。严禁在车间内进食、饮水。工作完毕后应温水淋浴,可使用10%亚硫酸钾肥皂洗浴,以除去TNT污染。  4.加强健康监护   就业前体检和每年一次定期体检,特别注意肝 (包括肝功能)及眼晶体的检查。根据情况可实行工种轮换制。 

43 七、预 防(3) 职业禁忌证     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胆疾病,眼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血液病及严重的全身皮肤病。


Download ppt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芝兰 职 称: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