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谈哲敏 南京大学 第二期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专题研修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2016-07-30
南京大学“三三制” 本科教学改革 谈哲敏 南京大学 第二期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专题研修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2
主 要 内 容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三、改革主要成效 四、改革未来推进
3
一、改革背景 1.挑战与问题 (1)高等教育面临的宏观背景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知识不断创新:社会急需创新人才、创业与创新; 知识/信息“爆炸”,学科发展趋于交叉与融合:强调知识的交叉、复合; 信息技术发展引起学习方式的转变:接受式变为主动式、探究式、研究性学习;
4
一、改革背景 1.挑战与问题 (1)高等教育面临的宏观背景
高等教育全球化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冲击:因材施教、内容“少而精”、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 学生学习满足度、就业形势提出更大的挑战: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5
一、改革背景 1.挑战与问题 (2)大学本科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培养模式单一:过度专业化倾向; 教学方法单一:知识讲授为主;
高水平教师在本科教学中投入不足; 教学管理僵化: “一刀切”现象; 大学生普遍缺失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
6
一、改革背景 1.挑战与问题 (3)教师存在普遍性问题: 失衡:科研第一、教学第二;研究生教学第一、本科生教学第二;
失职:对本科教学投入不足;学生究竟能从课程中学到什么? 失范:不重视基本教学规范、随意性大; 失训: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开展有效培训; 失规:教师晋升中教学参考量小、教授上课量少; 失爱:与学生交流不够、关心、关注与关爱不够;
7
一、改革背景 国外名师眼中的教学 如果教学不是我的工作的话,我想我会自掏腰包以便获得在这里教学的特权—因为这里的学生是如此之好、在道德上是如此之严肃。能获得这项荣誉,我深感荣幸。 --哈佛学院 讲座教授 罗丝·威瑟
8
一、改革背景 1.挑战与问题 (4) 大学生存在普遍性问题: 学习缺乏动力、积极性低、两极分化情况严重;
学不好、学不进,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学宝贵的时光没有用在“刀刃”上; 缺乏独立思考、没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管不住自己”或“管不好自己”; “学非所爱”,兴趣没有得到激发,产生厌学情绪,职业取向迷茫;想走自己的路,但不知道“路在何方?”,“路上会有什么?”:缺乏有效的学涯规划;
9
一、改革背景 1.挑战与问题 (4) 大学生存在普遍性问题: 逃课现象普遍: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变成选“休”课;
混学分、分数贬值、“60分万岁、多1分浪费” 、找“厚道”老师选课; 考试作弊:诚信问题; 大学两端问题:“一年级问题”,“四年级问题”;
10
一、改革背景 没有信仰 没有理想 没有梦想 没有执着 很多人的执着只是为了考上大学, 而忘了大学真正能让你执着的地方. 你爱谁?你自己?爱人?家人?国家?人类? 你没有爱,或者不会去爱 和你一样失去执着,失去梦想的一代, 没有努力过,怕努力过又得不到什么 努力过得到的是至少努力过 -摘自2007年南京大学小百合BBS 学生困惑
11
一、改革背景 …… 我终于确认大学中平庸的纯理科生是最可怜的!而我自认为正是这样的人。……
献给大学里平庸的纯理科生 …… 我终于确认大学中平庸的纯理科生是最可怜的!而我自认为正是这样的人。…… 曾经怀着科学家梦想的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中算是最好的专业,后来我才慢慢地意识到了我在科研中的平庸天赋。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成为一流的科学家而放弃一切物质欲望,孤苦伶仃、贫困潦倒地在实验室度过一生,我真的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但事实是,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路:成为一名平庸的科研工作者,还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去社会上做一些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
12
一、改革背景 ……。平庸的纯理科学生确实是最可悲的,每当告诉他人我是xx系的,从他人的语气和表情上看,我能感觉到对方心里的两句话:“这人的智商应该没问题。这人的情商八成有问题!”在纯理科院系,如果你在学术上不能出人头地,那么你就会处在非常尴尬的地位。外系的人往往会怀疑你的交流、沟通、工作能力,你在校内外的活动中又很难脱颖而出,而纯理科院系中的大多数学生又天生低调,不善交流,表现欲望不够,因此,他们由于性格限制与院系限制,很难完全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同时如果在学术上不能出类拔萃,那你的出路就很少了。不像其他工科、商科、文科院系的学生,他们即使在学业上平庸,也很有机会在其它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这种成功的几率甚至大于由学习优秀获得成功的几率。
13
一、改革背景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大家比较能达成共识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亚洲大学的崛起》 ——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 大家比较能达成共识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保证东方崛起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
14
一、改革背景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中国大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
中国大学课程设置以讲座式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
15
一、改革背景 21世纪人才具备必要素质 懂得如何去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的学习资源;
具有创造性,能够综合和组织各种信息,具备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够与人共享知识和学术; ---《美国高质量教育研究小组》
16
一、改革背景 中美教育比较 中 国 美 国 Solidly drilled 严格、坚实的训练 Spottily trained 不规范的训练
中 国 美 国 Solidly drilled 严格、坚实的训练 Spottily trained 不规范的训练 Comparatively narrow focused 兴趣集中于相对较窄的领域 Jump around with wide interests 随心涉足宽阔领域、兴趣广泛 Modest & Quiet 谦虚和循规蹈矩 Arrogant & Exuberant 自大并充满活力 Timid & Diffident 小心谨慎、缺乏自信 Bold & Confident 勇敢、自信 Passive 被动 Aggressive 主动进攻
17
一、改革背景 C = ( K+S ) ^A 人才竞争力 「态度」决定「高度」 C = Competency, 「竞争力」
K = Knowledge, 「一般知识」 S = Specialty, 「专业知识」 A = Attitude 「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
18
一、改革背景 创造力理论 创造力来源于焦虑与无聊之间 --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创造力来源于焦虑与无聊之间 --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焦虑:面对众多挑战,需要寻找清晰规则来消除混乱感; 无聊:失去目标、闲情、相对多的时间;需要寻找变化;
19
一、改革背景 创新人才特点 对问题能持续关注、强烈的兴趣; 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局限于标准的学校教育; 博闻强识,不只专注于一个领域;
面对质疑和反对,通常坚持己见;超强自信力; 面对复杂问题,具有超常的、敏锐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执行力;
20
一、改革背景 批判性思维 一般性思维:它让我们形成意见、做出判断、做出决定、形成结论;
批判性思维:对一般性思维进行批判,让前一种思考过程接受理性的评估;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 目的: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目标: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 多元评价标准
21
一、改革背景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 判断信息是否恰当; 区分理性断言与情感断言; 区别事实和观点; 识别证据的不足;
洞察他人的论证的陷阱和漏洞; 独立分析数据或者信息; 识别论证的逻辑错误; 发现数据与信息与其他来源之间的联系; 处理矛盾的、不充分的、模糊的信息; 基于数据而不是观点建立令人信服的论证; 选择支持力强的数据; 避免言过其实的结论; 多元评价标准
22
一、改革背景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 识别证据的漏洞并建议收集其他信息; 知道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答案或者唯一解决办法;
提出替代方案并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采取行动时考虑所有利益相关的主体; 清楚地表达论证及其语境; 精准地利用证据为论证辩护; 符合逻辑且言辞一致地组织论证; 展开论证时避免无关因素; 有序地呈现增强说服力的证据; ……; 多元评价标准
23
一、改革背景 “自主选择”的二十一世纪 因为信息时代取代了工业时代,世界处于平等的、无国界的竞争和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之中,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
24
一、改革背景 21世纪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要对国家未来发展负责,国家要具有更多种选择的教育体系,大学要提供更多元化、多样的大学教育,为年轻一代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25
一、改革背景 2011届本科生毕业去向
26
一、改革背景
27
一、改革背景 学生的压力
28
一、改革背景 理解他人 时间管理 协调安排 有效口头沟通 财务管理 系统分析 积极聆听 批判性思维 监督 说服他人 人力资源管理
解决复杂问题 谈判技能 谈判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29
一、改革背景 2.改革基础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二十年“大理科”模式 本科教育 拓宽口径、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本科生教育; 一流的学生应该得到一流的培养; 一流的教师要进入本科生课堂; 一流的毕业生必须得到一流的就业岗位或就学深造;
30
一、改革背景 “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 通识教育与 个性化培养融通 学会学习与 学会做人 融通 拔尖创新人才 拓宽基础 与强化实践融通 学科建设与 本科教学 2006年,围绕“通识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主题,开展第四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凝练出“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31
主 要 内 容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三、改革主要成效 四、改革未来推进
32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思路: 改革启动时间:
通过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思路: 基于“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大自由发展空间,更强社会竞争力; 改革启动时间: 2009年秋季学期起实施,面向2009级及以后的全校本科生;
33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3.培养模式:二个三 本科教育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
在“多元培养”阶段,为学生构建“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三条不同发展路径;
34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三三制” 人才培养模式 (1.0-1.5年) 大类培养阶段 (1.5-2.0年) 专业培养阶段 (1.0-1.5年)
专业选择 大类培养阶段 ( 年) “三三制” 人才培养模式 ( 年) 专业培养阶段 类别选择 ( 年) 多元培养阶段 专业学术类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本硕贯通 科研训练 就业创业类 开放选修课 就业创业训练 实习实践 交叉复合类 跨专业核心课 选修课、科研训练 本专业或者跨专业学位、副修双学位; 跨专业升学/就业 本专业学位; 就业创业 本专业学位; 本专业升学 34 34
35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不同培养阶段的内涵 大类培养阶段:以适应性转变和学习性转变为目标的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其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培养阶段:重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精炼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时间与空间; 多元发展阶段:明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提供针对不同发展路径的个性化课程模块和培养。
36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课程体系:三大课程模块 Ⅲ开放选修课程模块 Ⅱ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Ⅰ通识通修课程模块 学科平台课 专业选修课 专业核心课
学科选修课 跨学科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本科第二课堂 通识课 思政理论课 军事技能课 分层次通修课 新生研讨课 40-50学分 40-60学分 50-60学分 Your site here
37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4.模式与体系特点 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多元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全方位、系统性工程
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个性,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成才通道; 全方位、系统性工程 集全校之力,整合和集中调配各类资源;
38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5-1 改革举措:学分结构调整与课程体系改革 (1)制定弹性学制,启动学分制收费管理改革;
(2)课程体系立足于贯彻“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以全新的“通识”标尺来审视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及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一系列转变; (3)课程设置趋向基础性和广博性,注重学科交叉,加强通识教育,优化专业教育;
39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4)毕业学分要求从 个降低至150学分左右,并设置了比例均衡的三大课程模块
40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5)构建“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
第一层次:新生研讨课:帮助新生竖立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完成学习性转换和适应性转换 第二层次:通识教育课: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促进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 第三层次:学科前沿课:认识学术新领域、新发现、新方法,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1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6)构建就业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建设全校层面的创业平台课程和行业课程,创业平台课程面向大多数学生开设,讲授创业教育基本内容;行业课程主要是针对有特定行业领域发展意向的学生开设。 院系层面的就业创业课程是专门针对本院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所开设。
42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7)课程改革带动研究性教学的推进 研 究 性 学 习 体 系 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 实践教学 学生课外 科研训练
研究性学习 平台建设 氛围建设 制度建设
43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5-2 改革举措:人才培养分流机制改革
(1)结合“按大类招生”,通过专业分流机制与多元培养分流机制相结合,最终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生通过“专业分流机制”实现从大类培养到专业培养阶段的过渡; 学生通过“多元培养分流机制”实现从专业培养到多元培养阶段的过渡;
44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2)专业分流机制:依照“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实现基于学生意向的专业分流;
“专业准入标准”指学生在不同年级分流到某专业的最低先修课程要求,主要由部分通识通修模块的课程和学科专业模块中学科平台课程构成; “专业准出标准”指学生从分流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所必须满足的学科专业模块课程的最低要求; (3)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的前提下,学生根据院系“多元培养分流机制”自主选择个性化课程模块
45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5-3 改革举措: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1)推行“三个百分百”政策
5-3 改革举措: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1)推行“三个百分百”政策 课程可选择:所有本科生课程都面向学生开放,其中专业准入准出课程的开放人数不低于上课专业人数的30%; 专业可选择:院系接收跨院系专业准入的人数不得低于本院系人数的15%; 发展路径可选择: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导学机制;
46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5-4 改革举措: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
(1)教学工作“管、办、评”分离:成立南京大学考试中心、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 (2)加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对课堂教学实施分类评价; 实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国际合作项目(SERU); 开展“本科生学习回顾性”调查。
47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3)建立《南京大学本科教学白皮书》年度发布制度; (4)设立教学岗教授、副教授聘任制度;
(5)设立“教学终身成就奖”等总额达500万元的奖教金,建立多层次本科教学奖励体系; (6)设立教学讲座教授、课程责任教授等
48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6.总结 构建了个性化、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构建并实施了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体系,并培育了大量配套优质教学资源;
初步建立了适应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的新型教学运行机制,将传统“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可定制的自主学习模式;
49
主 要 内 容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三、改革主要成效 四、改革未来推进
50
三、改革主要成效 成效1: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群体性特征日趋显著 (1)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在“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维度上,受访学生中的优秀率从入学时的10.3%上升至25.5%; 在“外语水平”、“表达能力”、“理解学术资料的能力”等各种学习能力上,优秀率提升幅度都超过了10%;
51
学生在“学术性思维与表达能力”上的提升状况
三、改革主要成效 学生在“学术性思维与表达能力”上的提升状况 51
52
三、改革主要成效 (2)人人皆成才:大批高素质毕业生不再局限于走传统学术发展之路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6%,其中选择就业创业者占30-32%; 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始终保持高位,并形成了“基础厚、后劲足、能力强、素质好”的群体性特征; 52
53
三、改革主要成效 (3)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三制”改革对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影响 53
54
三、改革主要成效 成效2: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研究性教学水平、增强投身教学主动性 (2)有效推动了高水平教师投身本科教学一线;
(1)改革促使更多的教师接受通识教育理念,进一步巩固因材施教的育人思想; (2)有效推动了高水平教师投身本科教学一线; 全校20.8%的在职教授主讲新生研讨课,其中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千人计划”入选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占24.6%;
55
三、改革主要成效 教师感言 对于带有教学改革性质的新生研讨课来说,听取学生意见和要求,择善而从、及时调整,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提出或讨论的问题,常出乎我的意料,使我感受到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学生培养的; 如何引导学生找到治学的感觉,进入研究状态,是我辈为师者的责任所在; 一种依赖性思维惯性正在弥漫,必须及早地断然地把学生自己推上去,“逼”他们自主汲取、自主思考、自主总结;
56
三、改革主要成效 成效3:教育教学体系初步实现了“多维空间”的转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57
三、改革主要成效 成效4:教学改革的内生机制形成,促进教学改革可持续性; 改革宏观政策 学 生 院 系 教 师 管理部门 自主选择课程
学 生 自主选择课程 自主选择专业 自主选择发展路径 生 源 竞 争 院 系 重视教学 一流教师上讲台 教 师 课程竞争 教学方法改革 管理部门 制度改革 管理创新 制度不适应 教改产生的变革反作用于宏观政策 57
58
主 要 内 容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战略与措施 三、改革主要成效 四、改革未来推进
59
四、改革未来推进(2.0版) 始终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深化基于通识理念的专业教育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
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完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重构和优化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加强专业选修课程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继续开发学科前沿课程和交叉课程,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继续完善教学组织与管理,使学生能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并最终实现自主性学习;
60
四、改革未来推进(2.0版) 始终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实施“十百千”课程改革工程,带动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课程质量 打造“十门”精品MOOC国际课程:推向国际性的在线课程发布平台,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南京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 试点“百门”课程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积极尝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推动“千门”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课程全覆盖
61
四、改革未来推进(2.0版) 始终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3)构建南京大学“一二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62
四、改革未来推进(2.0版) 始终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4)全方位建设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体系,提高本科教学师资水平
加强教学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赵世良讲座教授”、院系杰出课程教授为主要力量、实力雄厚的教师培训、教学咨询队伍,并通过这支队伍带动各院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新聘教师的教学能力测评与提升计划; 推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种形式 ;
63
四、改革未来推进(2.0版) 每个组织都要有一个远期目标(Vision),还要有一个近期目标(Goal)。应使组织内每一个人了解这些目标,并且了解实现这些目标对整体的价值和对个人的价值(Value)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
64
四、改革未来推进(2.0版) 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 改革推进
65
四、改革未来推进(2.0版)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要取得成功,需要各个方面力量协同作战,它是一项“静心”的事业,无论是学校,还是院系、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取得成就 教学:谋在今,成在明
66
谢谢, 恳请批评指正!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