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DSA成像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协和医院放射科 余建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DSA成像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协和医院放射科 余建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DSA成像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协和医院放射科 余建明

2 DSA成像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是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心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3 DSA的产生  1978年Wisconsin大学Kruger研究小组最先设计出数字视频影像处理器,奠定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基础。1980年2月,Wisconsin大学已对10例病人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1980年3月,在Wisconsin大学的 Cleveland Clinic医院安装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商用机。DSA是由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小组首先研制成功,于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于世。

4 DSA的应用评价 DSA初期主要通过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来观察全身的动脉、静脉及心脏形态,人们曾对这种新的技术寄于很高的期望。但临床实践证明,外周静脉注药获得的减影图像分辨率低,血管影像模糊且相互重叠,易产生运动性伪影,影像质量太差,几乎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目前DSA的外围静脉法和中心静脉法基本废弃。动脉DSA,特别是选择性和超选择性动脉DSA,已广范地应用于全身各部位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5 DSA与传统的心血管造影相比:①图像的密度分辨率高。②图像系列的摄制、储存、处理和传递都是以数字形式进行。③能消除造影心脏血管以外的结构。④能作动态研究,如确定心脏功能参数(射血分数、体积变化等),研究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从而确定器官的相对流量、灌注时间和血管限流等。⑤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⑥DSA血管路径图功能,能作插管的向导。⑦DSA对微量碘信息敏感性高,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

6 动脉DSA与静脉DSA相比:①所需对比剂的浓度低,用量小。②显像清晰,能使直径0
动脉DSA与静脉DSA相比:①所需对比剂的浓度低,用量小。②显像清晰,能使直径0.5 mm的小血管显示,血管相互重叠少。③运动性伪影发生几率大为减少。④放射辐射剂量减少。⑤成像质量高,诊断准确性增加,有利于介入治疗。选择性静脉DSA可用于门静脉、腔静脉、髂静脉、肾静脉、逆行股深静脉等部位的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

7 DSA的发展方向将朝高度一体化、系统化、程序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遥控化、简便化发展;图像存储容量大,实时处理快,像质高,操作简便,数字式图像可久储不变;X线剂量减少,对病人损害减轻;能对病变作定量分析,多方位采集立体成像;高分辨率数字记录、显示、储存系统;整个DSA成像链的相关部件的性能、参数,自动进行数字闭环式的优化调节。

8 DSA基本构造 1、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源(球管)及附件、高压发生器和X线控制器等。DSA必须具有阳极热容量在80万Hu(Heat unit)。 2、图像检测装置:常规DSA的图像检测装置包括光栅、影像增强管、光学系统、电视摄像机。

9 影像增强器 基本结构 影像增强器由增强管、管容器、电源、光学系统以及支架部分组成。前端为输入屏,面积较大,它接受X线辐射产生电子流;它的荧光体层将X线像转变为可见光像。管壁内有聚焦电极;尾端为输出屏,面积较小,它接受电子轰击发光,使输入屏的图像增强数千倍亮度在输出屏上成像。金属外壳即管容器具有保护增强管、防爆、防散射、防外磁干扰、防高压电击的作用。

10 工作原理 X线穿过物体后在增强管输入屏的荧光体层转变成可见光图像。与输入屏相接的光电阴极发出光电子,在聚焦电极及阳极形成的电子透镜的作用下,聚焦加速后在输出荧光屏上形成缩小了的电子影像,再由输出屏转化可见光图像。输出屏上的可见光像由光学系统传送到电视摄像机,可在电视监视器上观察;输送到录像机可以录像或输送到DSA设备上减影等。

11

12 X线电视摄像机  摄像机由摄像管、光学镜头、偏转系统、扫描电路等组成。它的功能是把影像增强器输出的可见光信号转换成电视信号。

13 摄像管的工作原理 摄像管的作用是将光学图像转化为电信号。摄像管通过透镜将要传输的图像投射到管子的输入屏上,与之相连的另一端有一个电子枪。电子枪沿真空管长轴发射一小束电子,并轰击屏面的后侧,输入图像投影在屏上。加在摄像管上的电信号形成电子束对输入屏表面进行扫描,一种信号使电子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另一种信号使电子束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电子束从输入屏的左上角开始至右侧沿水平方向移动,周而复始进行并向下偏移逐行扫描至底部。

14 固体摄像器 固体摄像器主要有电荷耦合型(charge-couple device,CCD),电荷注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等,其中以CCD型最为常用,目前已应用于心血管X线机,作为透过人体后信息X线的探测器。CCD较真空管具有下列优势:①光电敏感度高,动态范围大。②空间分辨率高。③无几何失真和扫描非线性失真。④惰性极小。⑤高性能、长寿命。

15 数字平板探测器   用于DSA的数字平板探测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非晶体(亦称无定形)硅数字平板探测器(Amorphous Silicon Detector)和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Amorphous Selenium Detector)。以非晶硅数字平板探测器多见。

16 高压注射器结构 高压注射器一般为流率型。结构包括注射头、控制台、多向移动臂及机架。 注射头包括针筒及控制针筒活塞,显示容量刻度装置、指示灯及加热器组成。 控制台由主控板和系统显示构成。主要有信息显示部分、技术参数选择、注射控制等。

17 高压注射器工作原理 高压注射器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造影时所需的对比剂注射速度、压力及剂量控制。其工作原理是:由微处理器处理设定速度,经控制电路控制注射电机速度。当设定速度和实际速度不等时,电机就转动。如果实际压力试图超过预置压力,则注射速度就会被限制。如果实际注射量超出设定量,注射筒活塞位置监测控制切断注射。在注射结束时控制制动交换器切断电机电源,使电机停转。

18 常规DSA原理   常规DSA是用碘化铯荧光体探测器将X线穿过人体的信息X线接受,使之变为光学图像,经影像增强器增强后,再用高分辨率的摄像机扫描,所得到的图像信号经模/数(A/D)转换储存在数字储存器内,将对比剂注入前所摄蒙片(mask)与对比剂注入后所摄的血管充盈像相减处理成减影像,最后仅留下含对比剂的血管像。

19 数字平板探测器工作原理 两次曝光分别采集MSAK像和造影像,将穿过人体的信息X线通过碘化铯闪烁体转变成可见光,经非晶硅阵列的光电二级管将可见光转变为电信号,再由读出电路读出,经模数转换器转变为数字信号,传至图像处理器减影处理,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仅留下含对比剂的血管像。

20 确定DSA方式和帧率   不同的DSA装置有不同的减影方式,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及诊断要求,进行全面权衡,选择与造影部位和病人状态相适应的减影技术,如盆腔、四肢血管选用脉冲方式,每秒2~3帧即可,而冠状动脉则应选用超脉冲方式,心脏可选用心电门触发脉冲方式,每秒25帧以上。

21

22 选择采集时机   采集时机及帧率的选择原则是使对比剂最大浓度出现在所摄取的造影系列图像中,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曝光量。   采集时机可根据要求选择曝光延迟或注射延迟。曝光延迟就是先注射对比剂,然后曝光采集图像。注射延迟则先曝光采集图像,然后注射对比剂。延迟的选择取决于造影方式和导管顶端至造影部位的距离。导管顶端距兴趣区较远时,使用曝光延迟;动脉DSA应选用注射延迟。

23 设定注射参数 DSA减影图像质量的好坏与注射参数的选择直接相关,注射参数确立直接决定DSA的碘信号。注射参数包括对比剂的用量和浓度、注射流率和斜率、注射压力和注射延迟等。

24 对比剂的用量和浓度 在DSA检查中,对比剂用量及浓度对DSA的成像至关重要。DSA信号随血管内碘浓度和血管直径增加而增强。DSA显示血管及病变的能力与血管内的碘浓度及曝光量平方的积成正比,对比剂用量与血管的直径成反比。要使直径为4mm及内径为2mm的狭窄血管得到同样的显示,则需要将碘浓度加倍或曝光时间增加到4倍。 对比剂浓度一般40%-60%。对比剂剂量按体重计算,成人一次为1.0ml/kg,儿童为1.2~1.5ml/kg。注射总量成人3~4ml/kg,儿童为4~5ml/kg。

25 注射流率和斜率   注射流率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的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l/s表示。选择流率的大小,原则上应与导管尖端所在部位的血流速度相适应。注射流率低于流经部位的血流速度时,对比剂被血液稀释,显影效果差;注射流率增加则血液中对比剂的浓度增高,影像的对比度提高。如流率过大,势必增加血管的压力,造成病人的不适,或有血管破裂的危险,尤其是血管壁脆性增加和血管壁变薄的病变。 注射斜率是指注射的对比剂达到预选流率所需的时间,相当于对比剂注射速度达到稳态时的冲量。

26

27 DSA影像处理   DSA影像处理方式包括窗口技术、再蒙片与像素移位、图像的合成或积分、匹配滤过与递推滤过、对数放大与线性放大、补偿滤过、界标与感兴趣处理等。

28 窗口技术   窗口技术(window technique)指窗宽、窗位调节。窗宽是指显示图像时所选用的灰阶范围,窗宽小则显示的灰阶范围小,图像对比度强;窗宽较宽时,显示的灰阶范围大,图像对比度差,层次丰富。 窗位系指窗宽范围内最大与最小值的平均值,它是器官灰度范围的中心。

29 再蒙片 再蒙片是重新确定mask像,是校正患者自主或不自主运动造成减影对错位的后处理方法。通过观察造影的系列图像,在原始图像中任选一帧作蒙片与其它帧相减以形成理想的减影效果。再蒙片的局限性是替换的蒙片中含有一定量的对比剂,这就使得减影后的差值信号降低。

30 像素移位 像素移位(pixel shifting)是通过计算机内推法程序来消除移动伪影的技术。主要是用于消除患者移动引起的减影像中的配准不良。为了改善减影对的配准,可以将蒙片的局部或全部像素向不同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使之与对应的像素更好地配准,从而消除伪影。实际上,人体运动是三维,而像素移位是在二维平面进行,改善移动伪影的能力有限。

31 图像的合成或积分 图像的合成或积分是一种空间滤过处理,分别将MASK像和造影像进行合成,新形成的两组合成图像经减影后,可获得一幅低噪声减影像。积分图像越多,图像噪音越低。图像积分能有效地使一个图像平滑化,减少噪声的内涵。。积分法实质是对合成图像的平均过程。

32

33 匹配滤过与递推滤过 1、匹配滤过(matched filtering)是将系列减影图像加权以突出碘信号,降低背景结构信号和噪声的减影影像作时间积分的处理方法。匹配滤过中,信号经加权滤过和积分处理,可降低曝光条件或对比剂浓度。 2、递推滤过 (recursive filtering)是应用视频影像处理方式,将图像加权后进行相加的方法。可提高图像对比分辨率,但也降低了时间分辨率。

34 补偿滤过   补偿滤过是在X线管与病人之间放入附加的衰减材料,在视野内选择性的衰减特定的辐射强度区域,以便提供更均匀的X线的衰减,以防止饱和伪影的产生。   DSA成像中,必须调整物体(即病人的解剖结构)与系统的动态范围相吻合,否则就产生影像饱和,在成像区域出现无信号的盲区。

35 界 标 界标(land marking)技术主要是为DSA的减影图像提供一个解剖学标志,对病变区域的血管准确定位,为疾病诊断或外科手术作参考。减影图像只含有对比剂的血管影像,解剖定位不十分明显。如果需要体内标志,可用一个增强亮度的DSA减影像,与原始的未减影像重合,这样得到的图像同时显示减影的血管与背景结构,即为界标影像。

36 DSA的减影方式 1、时间减影(temporal subtraction)是DSA的常用方式,在注入的对比剂团块进入兴趣区之前,将一帧或多帧图像作mask像储存起来,并与时间顺序出现的含有对比剂的充盈像一一进行相减。 2、能量减影(energy subtraction)也称双能减影,即对造影区域几乎同时用有两个不同的管电压进行曝光,获得的两幅图像进行减影。 1、混合减影(hybrid subtraction)基于时间与能量两种物理变量,是能量减影同时间减影相结合的技术

37

38 时间减影 1、常规方式(normal mode)是取mask和充盈像各一帧,然后相减。 2、脉冲方式(pulse mode)为每秒进行数帧摄影,采用间隙X线脉冲曝光。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活动较少的部位。 3、超脉冲方式(super pulse mode)是在短时间进行每秒6~30帧的X线脉冲采像,具有频率高、脉宽窄的特点,应用于快速运动的器官。 4、连续方式(continuous mode)与透视一样,X线曝光与电视摄像机同步,以25~50帧/秒采集图像。能显示快速运动的部位。 5、时间之隔差方式 mask像不固定,顺次随机地将帧间图像取出,再与其后一定间隔的图像进行减影处理, mask像时时变化,边更新边重复减影

39 6、路标方式(road map mode)。以透视影像作为“辅助mask”,用含对比剂的充盈像取代辅助mask而作实际mask,与后来不含对比剂的透视像相减,获得仅含对比剂的血管像,以此作为插管的路标,为介入放射学的插管安全、迅速创造了有利条件。 7、心电图触发脉冲方式 心电图触发X线脉冲心脏大血管的搏动节律相匹配,以保证采集的图像与其节律同相位,使图像清晰。外部心电图以三种方式触发采像:①连续心电图标记。②脉冲心电图标记。③脉冲心电门控。

40 DSA成像方式 DSA成像方式分静脉性DSA、动脉性DSA及动态DSA。静脉性DSA分外周静脉法和中心静脉法,动脉性DSA分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方法。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广泛的临床应用,目前以选择性和超选择性动脉DSA为主。

41 动态DSA 在DSA成像过程中,球管、人体和检测器在规律运动曝光中采像,而获得清晰图像的方式,称之为动态DSA。常见的是旋转式血管造影减影和步进式血管造影减影或遥控对比剂跟踪技术。

42 旋转式DSA 旋转DSA是新型C型臂所具有的一种三维图像采集方法。具体方法是:注射对比剂前,C型臂两端的X线球管与探测器围绕造影部位作180º曝光,采集蒙片像数据;再在注射对比剂时又作180º曝光,采集造影像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始终保持静止,X线球管与探测器同步运动。这样就可以显示造影部位血管的三维影像。适用于脑血管、冠状动脉DSA检查。

43 步进式DSA 在注射对比剂前采集造影部位的蒙片,随即采集该部位的造影像,然后进行减影处理。在脉冲曝光中,球管与增强器保持静止,导管床携人体自动均速地向前移动,以此获得该血管的全程减影像。该方式一次注射造影而获得造影血管的全貌。主要用于四肢动脉DSA的检查。

44 遥控对比剂跟踪技术 DSA一般对较长范围的血管分段进行检查,需要多次曝光序列才能完成全程血管像。对比剂跟踪摄制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程血管结构的新方法,解决了以前的血流速度与摄影速度不一致,而出现血管显示不佳或不能显示的问题。该技术在不中断实时显示血管对比剂中进行数据采集,操作者可采用自动控制速度进行造影跟踪摄影,或由手柄速度控制器人工控制床面的移动速度,以适应于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

45 改善DSA图像质量的措施 1、术前与患者说明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争取病人术中相应配合。 2、根据X线摄影学原理和诊断要求,设计最佳摄影体位。 3、根据病变部位,制定合理的减影方式和帧率。 4、根据病变部位,确定注射参数。 5、使用补偿滤过,防止饱和伪影的产生。

46

47 DSA适应证 1.血管性疾病 血管瘤、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管闭塞、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血管手术后随访。 2.肿瘤性疾病 了解肿瘤的血供、范围及肿瘤的介入治疗;肿瘤治疗后的随访。 3.心脏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和心肌缺血的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心脏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等。 4.血管外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48 DSA禁忌证 1.碘过敏。 2.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明显出血倾向。严重的动脉血管硬化。 4.高热、急性感染及穿刺部位感染。 5.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骨髓瘤。 6.女性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以内者。

49 DSA的病人准备 1.碘过敏和麻醉药过敏试验。 2.检测心、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 3.术前4小时禁食。 4.术前半小时肌注镇静剂。 5.穿刺部位备皮。 6.向患者和家属简述造影目的、手术过程,消除顾虑及紧张心理。同时告知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并发症,争取患者和家属理解合作,并签署手术协议书。 7.儿童及不合作者施行全身麻醉。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

50 DSA的器械准备和药物准备 1、手术器械准备 包括消毒手术包,造影用穿刺针、扩张器、导管、导丝。注射器若干个。 2、造影设备准备 DSA设备、高压注射器,术前检查运行状况,确保手术正常进行。备好抢救设备。 3、常规药物 配备肝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及各类抢救药。 4、对比剂 浓度为60%~76%离子型或300~370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

51 头颈部动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选用浓度为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主动脉弓造影时对比剂用量,总量20~25ml,流率12~18ml/s,压限450~600PSI;颈内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8~10ml,流率7~8ml/s,压限250~300PSI;椎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6~8ml,流率3~4ml/s,压限200~300PSI;颈外动脉总量10~12ml,流率5~6ml/s,压限250~300PSI;超选颈外动脉分支对比剂总量6~8ml,流率2~3ml/s。   2、造影体位:颈内动脉造影常规摄取头颅正侧位,必要时加左右斜位。椎动脉造影的常规体位是标准侧位和汤氏位。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侧位。

52

53 胸部动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肺动脉主干造影时,对比剂总量为15~20ml,流率10~12ml/s,压限300~450PSI;一侧肺动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0~20ml,流率6~8ml/s;支气管动脉造影对比剂用量4~6ml,流率1~2ml/s,压限150PSI,或手推对比剂;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对比剂总量8~10ml,流率3~4ml/s,压限150PSI;胸廓内动脉及肋间动脉对比剂总量3~4ml, 流率1~2ml/s, 压限150PSI或手推对比剂;上腔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5~20ml,流率3~4ml/s。

54 2、造影体位   1.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2.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3.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上腔静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55 肝脏动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50%~60%的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腹腔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25~30ml/次,流率6~7ml/s,压限150~300PSI;肝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15~18ml/次,流率5~6ml/s。 2、造影程序:3~6帧/秒,注射延迟0.5秒,屏气状态曝光至肝内毛细血管期。腹腔动脉造影观察门静脉者,曝光持续15~20秒,直至门静脉显示。 3、造影体位 正位,必要时加摄斜位。

56 胃肠道动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50%~60%的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腹主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35~40ml/次,流率15~18ml/s,压限450~600PSI;腹腔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25~30ml/次,流率6~7ml/s,压限150~300PSI;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10~12ml/次,流率5~6ml/s,压限150~200PSI;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8~10ml/次,流率4~5ml/s;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6~8ml/次,流率3~4ml/s,压限150~200PSI;其它分支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4~6ml/次,流率1~3ml/s,压限150~200PSI。 2、造影体位: 正位,必要时加摄斜位。

57 胰、胆、脾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50%~60%的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腹腔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25~30ml/次,流率6~7ml/s,压限150~360PSI;脾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18~20ml/次,流率5~6ml/s,压限150~300PSI;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6~8ml/次,流率3~4ml/s,压限150~200PSI;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及胆囊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3~4ml/次,注射流率2~3ml/s,压限150~200PSI。 2、造影体位一般都用正位,必要时加摄不同角度的斜位

58 肾脏及肾上腺血管动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50%~60%的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腹主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35~40ml/次,流率15~18ml/s,压限450~600PSI;肾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8~10ml/次,流率5~6ml/s,压限150~200PSI;肾内动脉超选择造影时,对比剂用量6~8ml/次,流率2~3ml/s,压限150~200PSI;肾上腺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3~4ml/次,流率1~2ml/s,压限150~200PSI;膈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3~4ml/次,流率1~2ml/s,压限150~200PSI;肾肿瘤栓塞后造影时,对比剂用量5~7ml/次,流率2~3ml/s,压限150~200PSI。   2、造影体位  (1)腹主动脉造影:正位  (2)肾动脉造影及肾上腺动脉造影:常规用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59 下腔静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 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股静脉穿刺造影,对比剂用量18~20ml/次,流率4~5ml/s。  2、造影体位 常规取正位,必要时可加摄左、右斜位和侧位。

60 盆腔动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 50%~7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腹主动脉下端注射对比剂,总量为20~25ml,流率15~18ml/s;髂总动脉造影,总量为18~20ml,流率10~12ml/s;髂内和髂外动脉造影,总量为10~12ml,流率6~8ml/s;髂内和髂外动脉的分支造影(子宫动脉、膀胱动脉及卵巢动脉),总量为6~8ml,流率2~3ml/s。 2、造影体位 正位,必要时加摄斜位。

61

62 髂静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对比剂浓度为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髂总静脉造影时,对比剂总量12~15ml,流率3~4ml/s;髂内和髂外静脉造影时,总量8~10ml,流率2~3ml/s。 2、造影体位 正位及左右斜位。

63 四肢动脉DSA   1、造影参数选择   1.动脉造影 (1)上肢动脉:对比剂浓度为40%的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锁骨下动脉~上肢动脉造影,总量12~15ml,流率4~5ml/s,压限150~300PSI;腋动脉~上肢动脉造影,总量10~12ml,流率3~4ml/s,压限150~300PSI。

64 (2)下肢动脉:对比剂浓度为40%的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腹主动脉远端~下肢动脉造影,对比剂浓度不超过40%,总量20~25ml/次,流率15~18ml/s,压限300~400PSI。髂总动脉~下肢动脉造影时,对比剂总量15~20ml/次,流率12~15ml/s,压限300PSI。髂外动脉~下肢动脉造影,总量10~12ml/次,流率6~8ml/s,压限为150~250PSI。选择性下肢动脉造影导管置于股动脉上段行于小腿动脉和足背动脉,对比剂总量10~12ml/次,流率4~6ml/s,压限150~200PSI。 2、 造影体位 取正位,必要时加侧位和斜位。

65

66 旋转DSA:它是利用C臂两次旋转动作,第一次旋转采集一系列蒙片像,第二次旋转时注射对比剂,在相同角度采集的两幅图像进行减影,以获得序列不同角度的多维空间血管减影像,提高病变血管的显示率。用于头颈部、腹部和盆腔的血管病变。

67

68 3D-DSA:它是近几年在旋转DSA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旋转血管造影术、DSA技术及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用原理为通过二次旋转DSA采集图像,送至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VR)、多曲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的图像后处理,可任意角度观察血管及病变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动脉瘤、动脉狭窄、肿瘤的供血动脉,便于介入治疗。

69

70 岁差运动:是相对旋转DSA的另一种运动形式,利用C臂支架两个方向的旋转,精确控制其转动方向和速度,形成X线焦点在同一平面的圆周运动,探测器则在支架的另一端做相反方向圆周运动,从而形成岁差运动,它对观察血管结构的立体关系十分有利。如脑、腹部、盆腔血管。

71 RSM-DSA:它是利用间隔很短的两次曝光,第一次曝光时增强器适当散焦,获得一幅模糊的图像,间隔33ms后再采集一幅清晰的造影图像。两者减影可获得有骨骼背景的血管图像。由于蒙片像随时更新,且相间隔仅为33ms,因此不会产生运动性伪影。适用于不能屏气或紧张抖动的病人。

72 步进DSA:即为下肢血管造影的跟踪摄影,控制床面移动速度,分段采集血管造影图像,计算机减影后拼接且实时显示减影像。特点为对比剂用量少,追踪显影,显示双下肢血管并行双侧对比,利用病变血管的显示及正常变异的识别。

73 8. DSA成像方式: (9)步进式DSA图:

74 Compas:是从两个投影角度大于45°的血管图像,计算出两条平行走向的血管在360°球体范围内最佳展示投射角度。实际上是利用正侧位DSA图像,测算指出某段迂曲走行血管的投射角度,一次调整到显示此血管的最佳角度,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介入器材的置入。

75 软组织像:它是平板探测器DSA与CT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厂家名称不一样。它利用C臂快速旋转采集数据重建图像,一次旋转可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图像可与3D血管图像相重叠,更直观显示栓塞效果,尤其是脑动脉栓塞中,有无再次出血及微弹簧圈的位置,有无弹簧圈外逸出动脉瘤腔等。避免介入治疗中需要用CT检查的不便。

76 3D路径图:最初的路径图采用“冒烟”和峰值保持技术,将导管前端血管分布图像与连续透视图像重合,利于指导导管导丝送入病变区血管内。3D路径图技术则是对该部位行血管重建,形成三维血管图后,随着对三维图像的旋转,C臂支架则自动跟踪,自动调整投射角度,使透视图与三维图重合,最大程度显示血管的主体分布,以利于指导导管丝顺利进入靶血管内。

77 虚拟支架置入术:该技术可在准备进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血管形象地展示支架置入的效果,清晰模拟显示内支架置入后的情况,包括支架置入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合适、支架贴壁情况、封闭部位是否合适等。虚拟支架置入系统在提高有待置入支架的几何数据方面具有有效快速和可观性等优点,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操作。另外,还可用于介入医师的培训。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东芝 岛津 直接转换型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

94 北京阜外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感谢各位同仁


Download ppt "DSA成像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协和医院放射科 余建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