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十章 賽局與實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十章 賽局與實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章 賽局與實驗

2 本章大綱 20.1 囚犯困境實驗 20.2 囚犯困境的結果 20.3 一個混合實驗 20.4 最後通牒賽局 20.5 蜈蚣賽局與相互性
20.6 問題陳述的方式——框架效果 20.7 實驗結果小結與啟示 20.8 企業策略的應用——將相互性的觀念用在勞資關 係上

3 本章觀念預讀(1/2) 賽局的實驗:學者經常利用觀察實驗中受試者的行為來檢證賽局理論的臆測。
有限理性:如果某人的策略行為與最適反應或極大化報酬行為有所不同時,我們稱此人是有限理性。 相互性:當一個參賽者自我犧牲放棄較大的報酬,以回饋另一參賽者,或是對另一參賽者的侵略性決策進行報復,都稱之為相互性。 最後通牒賽局:最後通牒賽局係指先由一人提出將分配整個利益的多少比例給另一人,如果另一人反對此分法,則兩人的報酬都為0。此賽局一直是賽局實驗的主題之一。

4 本章觀念預讀(2/2) 蜈蚣賽局:蜈蚣賽局係指每一個參賽者輪到他選擇分配利益時,他可以選擇較大的份額或是由另一個參賽者選擇。如果沒有人選擇較大的份額,則兩人將可取得較高的報酬。這個賽局也是賽局實驗的主題之一。

5 囚犯困境實驗 1950年1月,蘭德公司的莫瑞爾‧弗拉德與梅爾文‧德雷希爾進行實驗,受試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教授阿門‧阿爾欽以及蘭德公司數學系系主任約翰‧威廉斯。 不對稱賽局,亦即當兩人都選擇背離或是合作時,威廉斯的報酬都會比阿爾欽要來得高。

6 表20.1 修正的囚犯困境賽局

7 囚犯困境的結果(1/2) 這個最原始的實驗的結果與往後諸多囚犯困境的結果相同 受試者並不會選擇優勢策略,而是採取合作策略。
人們並不是如賽局理論所假設的,是理性的,他們之所以不選擇優勢策略,很可能是因為並不完全瞭解實驗的賽局。 相對於賽局理論學者,或許因為人們不總是以自利為出發點,因此實際上,比較傾向於採取解決社會困境賽局的策略。 囚犯困境實驗可以得到人類行為的重要假設 真正的理性(real human rationality)是有限理性。

8 囚犯困境的結果(2/2) 不同人有不同的動機與求解社會困境的方法,而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可以歸納出以下幾種:
自私自利型(self-interested types) 利他型(altruistic types) 好與人爭型(hypercompetitive types)

9 表20.2 修正的囚犯困境賽局的總報酬

10 表20.3 當參賽者是好與人爭型時的搬開大樹賽局

11 一個混合實驗 以1980年代末在愛荷華大學所做的實驗為例,受試者是主修商業的學生,而且是隨機選出的,配對的雙方並不知道對手的身分。
實驗的目的在於,測試一次賽局的策略互動。 報酬也被調整為不具風險趨避的可能性,亦即讓客觀報酬等於主觀報酬。 是一個混合協調賽局與社會困境賽局的混合賽局。

12 表20.4 三個策略的實驗賽局

13 表20.5 另一個三個策略的 賽局

14 最後通牒賽局(1/2) 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的實驗結果,正可以顯示賽局均衡與實驗結果的對比。
假設有一定額貨幣(例如50元)要分給兩人,且由其中一人當提案者(proposer),提出要分多少錢給另一人,這個人我們稱之為回應者(responder)。這兩個人不能協商,也沒有第二次分法。若是回應者贊成提案者的分法,兩人可分得的金額就按所提分法;否則,兩人的報酬都為0。

15 圖20.1 最後通牒賽局

16 最後通牒賽局(2/2) 相互性 當一個參賽者放棄較大的報酬以回饋另一參賽者的自我犧牲,或是對另一參賽者的侵略性決策進行報復時,都稱之為相互性。前者所指之自我犧牲的回饋,稱之為正的相互性;後者所指之對侵略的報復,則稱之為負的相互性。

17 蜈蚣賽局與相互性 簡單版的蜈蚣賽局,有A與B兩個參賽者。在第一階段,針對一貨幣給付先由A選擇「取」或是「繼續」。若A選擇「取」,B的報酬為1;若A選擇「繼續」,則總給付將增加,但是輪到B有機會選擇「取」時,他會分給A報酬2。然而,一旦B於第二階段也選擇「繼續」,兩人勢必可平分更大的總給付額10。

18 圖20.2 簡單版的蜈蚣賽局(複製自圖14.7)

19 圖20.3 附有報復的蜈蚣賽局

20 問題陳述的方式——框架 效果 陳述框架效果源自於阿莫斯‧特沃斯基與丹尼爾‧卡尼曼所做的古典實驗。他們的實驗是假設有一種原因不明的熱帶傳染病,在缺乏任何預防措施下,將會造成約600名的美國人死亡。以下有兩種可能的預防措施,效果不同,因此,只有一種會被選中作為預防措施。實驗者將受試者分成兩群。 直到最近,賽局理論的實驗研究才考慮問題陳述的方式對參賽者決策的影響,因為賽局理論向來都假設參賽者是理性的。 當參賽者的互動具有主觀互動感受時,陳述賽局的方式其實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參賽者的決策選擇。不管是具自利、利他的動機,或是有限理性的參賽者的決策,都會受到賽局如何陳述的影響。

21 實驗結果小結與啟示(1/2) 仍有很多的實驗研究與案例觀察的結果,可以利用非合作賽局模型來加以解釋。
若一併考慮合作與非合作賽局解,將可以解釋何以大部分的賽局理論僅是解釋人類行為的一種理論而已。 當實驗結果宣稱實驗所觀察的行為是非理性時,宣稱者其實已經使用理性的規範性觀念作為此一宣稱的基礎,也就是實驗所觀察的行為背離了宣稱者觀念中的理性。 非合作理性理論若是加入人們考量相互性的可能性,或許可以解釋大部分人們的策略行為。

22 實驗結果小結與啟示(2/2) 解釋一些重要的代表性實驗結果與理論臆測的矛盾有兩種方法
將這些實驗結果視為違反理性的假設,因此,不適合以賽局理論來解釋。 將原理論稍做修正後,這些實驗結果仍然可以符合修正後的理論臆測。

23 企業策略的應用——將相互性的觀念用在勞資關係上
喬治‧阿卡洛夫在一項有關勞資關係的研究發現,介於勞資間的相互性感覺,是建立和諧的勞資關係最重要的關鍵。 效率薪資(efficiency wage) 高於市場薪資水準的薪資。

24 本章摘要 賽局與實驗皆是立基於行為應該符合單一規律性的假設。 早期的賽局實驗(例如囚犯困境賽局)有幾個問題 關於實驗測試的標的含混不清。
並不是所有受試者的決策都符合非合作賽局理論的臆測。 有必要容許人們的決策具有非自利性與有限理性的可能性。


Download ppt "第二十章 賽局與實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