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2 讲授提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质 第三讲 儒家文化与古今中国社会 第四讲 佛教文化观念与中国社会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质 第三讲 儒家文化与古今中国社会 第四讲 佛教文化观念与中国社会 第五讲 道教的内蕴及其现代价值

3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 一、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仅指精神、道德的教化。刘向《说苑》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5 一、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今天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拉丁文 Cultura。本义为耕种、居住、加工、修养、教育或培育等义,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祀、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6 一、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爱德华·泰勒(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定义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7 一、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辞海》对“文化”概念的解释为:“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8 一、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

9 一、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二)文化的构成 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10 一、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三)文化的特征 1.时代性 2.地域性 3.民族性 4.同一性

1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 1.母系氏族阶段—旧石器时代
文化表征:工具及火的使用;原始畜牧业及原始农业出现;狩猎、畜牧、农业并立。 文化发展阶段上由蒙眛到野蛮。

12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 2.父系氏族阶段—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文化表征:工具的制造、火的普遍使用;原始畜牧业与原始农业基本代替狩猎经济,人们开始定居的社会生活;大型氏族部落出现;原始宗教与艺术逐步发展起来。 文化发展水平由野蛮走向文明。

13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 3.尧舜禹时代—由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
文化表征:石器、陶器逐步被青铜器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扩展成大型部落联盟;私有制和国家雏形出现。 中国文明呈现迅速发展趋势。

1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1.殷商时期,国家制度得到完善,文字走向成熟,天文历法更为科学。此时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天命神权思想是社会的主导思想,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鬼神文化,表现为尊天事鬼、迷信天命、崇拜祖先。

1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2.西周时期,提出了“顺天应人”、“敬天保民”思想;“民本”思想萌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包括即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婚礼制度等。 西周哲学、政治思想和完善的礼乐制度成为此后三千年中国封建文明的模本;礼乐、宗法精神是中国封建文明的基本精神。

17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8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3.春秋到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期”“百家争鸣”,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家思想尤其是儒、道、墨、法四大显学,构成中国两千多年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儒、道二家思想更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雅斯贝尔斯

19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
1.战国末期,思想文化出现统一趋势,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兼采各家之学;到秦始皇采用法家之说;再到西汉初年,混合道家无为与法家专制的“黄老刑名之学”;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完成统一。

20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
2.秦汉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 “丝绸之路”; 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22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
3.秦汉时期,黄老之学与巫术结合而产生了道教;汉赋、乐府诗成就卓著;秦兵马俑和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所展示的艺术水平;出现了《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成就;以及天文学上的张衡、医学上的张仲景、华佗和造纸专家蔡伦等。

23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 1.儒学的地位受到“异端”思想的冲击。 2.佛教东来并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禅宗
3. 唐朝文化呈现出向周边辐射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式也呈现出繁荣局面,诸如建安文学、两晋民歌、唐代诗歌、石窟艺术、书法艺术、史学、地理学、建筑等都有不朽之作。

2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 1.儒学的地位受到“异端”思想的冲击。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 阮籍、嵇康的“自然论”:“越名教而任自然”。 裴頠的“崇有论”:“万物皆自生,以有为体”。 郭象的“独化论”:“万物自生而独化”。

2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 2.佛教东来并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2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 3. 唐朝文化呈现出向周边辐射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式也呈现出繁荣局面,诸如建安文学、两晋民歌、唐代诗歌、石窟艺术、书法艺术、史学、地理学、建筑等都有不朽之作。

27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1.理学产生。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经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理学理论体系建立并完善起来。

28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2.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它的科技成果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郭守敬的天文、数学、水利成就等等。

29

30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3.封建正统文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宋词、元曲彪炳史册,而且在城市经济的推动下,通俗的市民文学趋于繁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传奇小说、话本、杂剧等。

32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33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3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1. 从学术思想言之,宋明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宗主地位。

3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7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2.带有浓厚的反传统精神和冲击封建网罗的启蒙色彩。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批判封建专制和儒教礼教。

38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3.复古思潮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整理蔚为风潮 。
前如“七子”的复古运动;大型类书、丛书的纂修;乾嘉学派的出现等。

39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 “西学东渐”,形成中西文化汇合的新阶段。 5.文化的专制程度空前强化,特色鲜明。
6.明清文化的发展表现 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40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4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42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质

43 一、从外在形态看 (一)统一性 1.民族的融合 2.政治的统一 3.文化的统一

44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二)延续性 1.地理的隔绝性 2.政治的延续性 3.学术的延续性 4.文化的包容性

45 一、从外在形态看 (三)世俗性 世俗性表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入世精神。世俗性并非指中国没有宗教,而是指中国文化中宗教色彩淡薄,宗教因素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起支配作用,更没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46 一、从外在形态看 (四)伦理性 1.以“德治”代替“政治” 2.以“人治”代替“法治” 3.以“礼治”代替“刑治”

47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五)政治性 中国世俗社会生活以政治为核心,宗教、伦理、艺术、历史、科技等文化要素皆依从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其本身独立的文化价值不被承认。

48 二、从思维方式看 (一)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从整体出发,个体局部只有在整体、全局中才有意义;不善于分析,即不善于逻辑推论。具体表现: (1)以直觉思维为主,形成一种体验、领悟型思维形态。 (2)直接性,即表达思想往往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多为格言、箴言、语录式表述。 (3)思维路向: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体。

49 二、从思维方式看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周易》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形成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周易》认为,宇宙自然化生阴阳两极,阴阳的交感互动产生万事万物。 《老子》中有:大小、高下、难易、正反、智愚、巧拙、美恶、强弱、刚柔、有无、损益、利害、虚盈、华实、雌雄、贵贱、荣辱、吉凶、祸福等等辩证范畴。

50 二、从思维方式看 (三)类比推理的联想思维
中国人也运用演绎推理,但是不自觉的,最常用的是类比推理。所谓类比推理,是指从两个对象间某些方面的相似而推出其他方面的相似,其基础是有关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似性质。类比推理体现了中国人整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思维特征。

51 二、从思维方式看 (四)观物取象的象征手法
象征思维属类比思维的范畴,只是它并不说出所要阐明的道理,而是用某个具体物象去暗示。因此更加含蓄。更重要的是,和类比思维相比,它更具有超越性,即超越具体物象内涵,带有更深刻、更普遍的意义。

52 三、从基本精神看 (一)天人合一 (二)柔性精神 (三)包融精神 (四)中庸精神 (五)和谐意识 (六)人本意识 (七)忧患意识
(八)道德意识 (九)笃行意识

53 第三讲 儒家文化与古今中国社会

54 一、儒家文化与传统中国社会 (一)价值整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规范整合:“三纲”和“五常” (三)结构整合:社会结构与自然结构

55 二、儒家文化与现代中国社会 (一)儒家文化中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二)发挥儒家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56 三、现代化的挑战及儒家文化的回应 (一)有助于解决现代化中的环境问题 (二)有助于解决现代化中的社会问题 (三)有助于防治和解决人性异化问题

57 第四讲 佛教文化观念与中国社会

58 一、佛教的东传及发展 (一)东汉明帝传统中国 (二) 魏晋时期发展阶段 (三)隋唐时期鼎盛阶段 (四) 宋明时期时盛时衰

59 2.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二、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与价值观 (一)人生观 1.三世因果(过去、现在、未来) 2.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60 1.三界说: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以须弥山为中心 3.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二、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与价值观 (二)宇宙观 1.三界说: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以须弥山为中心 2.三千大世界:小千、中千、大千 3.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61 二、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与价值观 (三)人生观
1. 佛教的人生观是“苦”,只要“知苦”、“解苦”, “离苦”,才能远离“苦”。为此要培养和 发展自身的佛性。 2.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心。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4.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62 二、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与价值观 (三)人生观
1. 佛教的人生观是“苦”,只要“知苦”、“解苦”, “离苦”,才能远离“苦”。为此要培养和 发展自身的佛性。 2.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心。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4.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63 三、佛教与中国政治 (一)从佛教的教义看佛教对政治的态度
1.从教义来看,小乘佛教讲求避世修行,独善其身;大乘佛教讲求入世修行,兼善天下,所谓“自度度人,自悟悟人。” 2.佛教的目的虽然是超世的,但它对世俗社会、世俗政权,并不采取排斥态度。入世意在实现普度众生。

64 三、佛教与中国政治 (二)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 1.汉魏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信奉佛教,支持佛教
2.唐代,除了武宗灭佛外,其他大都信佛,如李渊、李世民、武则天等。 3.宋元明清,统治者对佛教大多采取支持态度。

65 三、佛教与中国政治 (二)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 1.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2.出于个人宗教信仰。 3.出于佛教社会影响。

66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道儒三教合一 1.东汉牟融提出三教同一。 2.梁武帝认为三教如星月。 3.宋明理学兼具三教精义。

67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 (二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1.对作家精神境界的影响。 2.对文艺表现形式的影响。 3.佛像佛画艺术风行各地。

68 四、佛教与社会习俗 (一 )佛教对中国语言习俗的影响 1.佛经语言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2.佛教生活用语对语言的影响。

69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 (二 )佛教对中国生活习俗的影响 1.对风俗习惯的影响(腊八、天葬)。 2.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五戒、贵生)。

70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

71

72 第五讲 道教的内蕴及其现代价值

73 (三)道教的“贵生”说,集中体现在对“神仙”的 (四)道教“贵生”思想也表现修炼养身方术上。
一、道教的精义在“贵生” (一 )道教因贵生而乐生、爱生,好生,从而养生。 (二)“贵生”的实质是贵人。 (三)道教的“贵生”说,集中体现在对“神仙”的 (四)道教“贵生”思想也表现修炼养身方术上。

74 (一 )道教讲积功累德,劝人行善,且施恩不求报 (二)道教具有强烈的世俗性,认同儒学主要伦理
二、道教 “贵德”,认同儒家伦理思想 (一 )道教讲积功累德,劝人行善,且施恩不求报 (二)道教具有强烈的世俗性,认同儒学主要伦理

75 (一 )道教讲积功累德,劝人行善,且施恩不求报 (二)道教具有强烈的世俗性,认同儒学主要伦理
三、道教崇尚“无为”与 “自然” (一 )道教讲积功累德,劝人行善,且施恩不求报 (二)道教具有强烈的世俗性,认同儒学主要伦理

76 (二)道教的教育形态以大众道德说教为主。
四、道教具有民教、俗教的特色 (一 ) 道教所信奉和尊崇的诸神源于民间。 (二)道教的教育形态以大众道德说教为主。

77 五、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功用 (一 )道教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库中的瑰宝《道藏》。 (二)道教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道教对儒、释等多有吸取。

78 五、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功用

79 谢 谢 五、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功用 (一 )道教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库中的瑰宝《道藏》。
(二)道教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道教对儒、释等多有吸取。 谢 谢


Download ppt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