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语用的主要要素分析 第一节 语境 第二节 预设 第三节 角色 第四节 视角
2
第四节 视角 一、视角的含义 视角:言语行为中主体和客体在表达和接受话语信息时的立足点出发点。
第四节 视角 一、视角的含义 视角:言语行为中主体和客体在表达和接受话语信息时的立足点出发点。 天上(有飞机) 地下—地上(掉地上了—地上没有) 二、视角的种类 从主体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视角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两种。 1.外视角 指客观的视角,即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世界时共同遵守的角度,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前提。(共同认定) 如:台风、地震级别的界定——外视角
3
我最喜欢台风。 2.内视角 是一种主观的视角,是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产物。 (1)我很怕他下一句就找我借粮,没等他咳完就抢占话头,“还是钓了鱼好。好煮鱼吃。” “鱼有什么好吃?”他轻蔑地哼了一声,“食粪之类,浊!” “那你……吃肉?” “唉,猪最蠢,猪肉伤才思。牛最笨,牛肉折灵机。羊呢,最怯懦,羊肉易损胆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种说法我真是闻所未闻。他看出了我的疑惑,干干地笑了,“天地之大,还怕没什么可吃?你看看,蝴蝶有美色,蝉蛾有清声,螳螂有飞墙之功,蚂蝗有分身之法,凡此百虫,采天地精华,集古今天气,是最为难得的佳肴。佳肴。啧啧啧……(韩少功《马桥词典》)
4
(2)南方人指路,总是说前后左右;北方人指路,总是说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以人为转移,是一种主观方位;东西南北,以物为坐标,是一种客观方位。这样说起来,似乎南人较为崇尚主观意志,而北人较为遵从客观实际。(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 如果内视角和外视角不相统一,就有可能造成交际障碍,或者闹出笑话来。 甲乙两个乡下人进城,偶然吃腌蛋。甲感到奇怪说:“同样是鸭蛋,为啥这里是咸的?”乙说:“我是知道的,这一定是咸鸭子下的。” (《笑林广记》)
5
三、语用中的视角 (一)视角和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它客观地永恒地存在和运动,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运用语言来反映它,而不可能改变它。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方法,汉语中主要是依靠词汇和语法的手段来表示时间和空间观念。
6
(2)山上有一条小路,曲曲折折爬上去,山顶就有丘土堆,活脱是一个山上的山:这便是黄帝陵了。站在陵墓往下看,才知满山没有一眼流泉,也不见飞禽走兽,柏籽在倏乎落地,簌簌地如洒起细雨,满鼻满口都是柏的荃香了。 (3)汉中城北山高沟大,二百里深处有个留坝县,多不为人所到;山县城再往北四十里,是张良当年退隐处,更不为人所知。连绵的山峦一直排列到此,突然错落开来,向东一折,再往北甩去,窝出一个四合院式的山场。坳边山石如蹲如卧,堆砌隆起,万般姿态像人工精心设计了似的。山石皆乳白色,凿之便为字壁;上有异竹,碧青青的透着紫色,一律出地一尺,便拐一个弯儿,又端端向上。山石下,多有细水,在竹石之中隐伏,悄然无声。往后就是崖壁,仰视不可见顶,全被古松遮掩,半腰又卧了白云,使人不知崖的巉峻,不知涧的深浅。
7
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中的内外视角理解不一,或者对说话人的视角读解错误,就会产生交际上的障碍,或者产生语义歧解。例如:
(4)一位未自美国西部的旅游者,驱车在华盛顿市内行驶。车水马龙般的交通搞得他迷路了。他把车开到C街头,靠边停下,向一位政治家模样的过路人问路:“先生,请问国务院在哪一边?” “完全有希望,”这位当地人答道:“在我们这一边。” 地理位置——外视角 政治立场——内视角
8
(二)视角和称代 1.称谓与视角 九 族 高祖、曾祖、祖、父 本 人 子、孙、曾孙、玄孙
9
(5)那几日,姑姥姥见我父亲肺气肿,上街买了一件T衫和一包戒烟糖。 T衫前胸后背画着滑稽的卡通漫画和“我要戒烟”的大字。
姑姥姥刚走,我爸立即脱下此衫,颇不满。我妈说:“那你为啥穿?” 吾爹忧虑倾诉:“姑姑让我穿,我哪能不穿?” 家父已逾六十六岁,其憨直可见一斑。他脱了戒烟衫后,当然又大吸其烟了。(鲍尔吉·原野《我妈的娘家亲戚》)
10
2.替代与视角 语言中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可以替代不同的个体 。 (7)“恋爱时你经常吻我,说我是你的心肝,你的生命,你的一切,是不是?” “是的。” “现在你为什么不这样叫?” “应该荣幸,因为我的头脑正常多了。” “那个时候,我每天都要接到求爱信。你知不知道,我跟你结婚后,有多少男人感到失望呢!”
11
“当然,那就是我,那就是我!”(谷建芬曲)
“你这个白痴!” “OK!从今以后咱们可就有共同语言了!” “你这个骗子!” “别动肝火,亲爱的骗子夫人!” “你!你!你这个黑猪!” “别吓坏了你肚子里的黑猪崽儿!” “没良心的,走!我要跟你离婚!” “哥哥这就跟你走啰嗬嗬吔,行啰嗬嗬吔!”(唱湖南花鼓戏调子)
12
(三)视角的转换 一般情况下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乃至交际过程中都是以“自我”为视角的。但为了交际效果有时可以转换。 称自己的父母为 “爸爸”、“妈妈” 自我的视角 已婚男子 已婚女子 称妻子的父母为 “爸爸”、“妈妈” 丈夫 转换的视角 称年轻人为 “叔叔”、“哥哥” 转换的视角 上年纪的老人
13
(8)正方:“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反方:“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不错,但我请问,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 ) 反方巧妙地借用了对方的视角,所以显得很有气势,很有说服力。
14
(四)视角的选择和接受 在熟识人中,交际者选择视角时就相对随意些。在郑重的场合,视角的选择则相对谨严些。 著名演讲家曲啸有一次应邀到某市青少年劳教所演讲: “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 (9)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朗声笑道:“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