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www sancha120 cn
2
三叉神经痛病因之中枢病原学说 三叉神经痛与局灶性癫痫有很多类似点。
有一些现象由周围病原学说无法解释如尸检发现很多正常人存在着神经和血管的接触、某些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没有血管压迫等。 三叉神经痛可能是一种感觉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具有触发点、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抗癫痫药物有效支持这一观点。 该学说无法解释绝大多数病例为单侧,疼痛长期局限于某一二支范围内无发展,脑干病变不产生三叉神经痛等现象。
3
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都有哪些 从三叉神经末梢到脑干核团的任何部位病变都可能引起本病。
Cushing(1920)于手术中发现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可引起三叉神经痛。 Jennetta(1966)提出在三叉神经的脑桥入口处90%以上有异行扭曲的血管压迫在三叉神经后根上,导致神经根局部脱髓鞘变化。 Gardner认为脱髓鞘局部的相邻纤维之间产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可通过此“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传出的冲动经此“短路”转变成传入冲动,如此叠加,达到阈值以上强度,产生症状。
4
三叉神经痛的多发年龄 特征:三叉神经分部区出现反复发作的突发的短暂的剧烈疼痛。
流行病学: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在50~70岁,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加的趋势。年发病率男性约为3.4/10万,女性约为5.9/10万,略多于男性。 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多由于CPA区肿瘤、蛛网膜炎、血管畸形、动脉瘤、多发性硬化等症引起。
5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特点 疼痛的特性: 先兆:发作前多无先兆,疼痛骤然来临由骤然停止,发作间期无疼痛感。
性质:为电击样、闪电样、刀割样;疼痛发作严重时,面部可扭曲或凝固。 持续时间:每次发作一般不超过2分钟,但发作后患者可有面部残留钝痛或烧灼感。 频率:早期发作较少,可数日一次,以后多逐渐加重,甚至数分钟一次。病程可周期性发作,周期数周至数月。 痛性抽搐: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 伴发症状:面部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结膜充血、流泪、唾液分泌增多、鼻粘膜充血、流涕。
6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 触发点及诱发 疼痛部位:
又称扳机点(trigger point),常位于病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某处,如上下唇、鼻翼、口角、门犬齿、上腭、颊粘膜等部位。 下颌支疼痛多因下颌动作(咀嚼、说话、哈欠)引起,直接刺激皮肤触发点诱发疼痛少见。 上颌支则多有刺激扳机点引起(上唇外1/3、上门齿、颊部、眼球内侧),洗脸、刷牙、剃须、擤鼻涕均可引起。 疼痛部位: 侧别:多限于一侧,右侧略多,4%的患者有双侧疼痛,多见于多发性硬化的患者。 支别:最常见第2、3支同时受累,其次为单纯第2、3支受累,眼支最少见。
7
三叉神经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舌咽神经痛 蝶腭神经痛(Sluder神经痛) 三叉神经炎 不典型面痛
部位:一侧舌根、软腭、扁桃体、咽、耳道深部。 蝶腭神经痛(Sluder神经痛) 疼痛自鼻根开始,主要分布于下半面部,产生眼球、鼻、上齿、颧、腭、咽部不适,还可向颈、肩和上肢扩展,无触发点。 三叉神经炎 可因感冒、邻近组织炎症、糖尿病、中毒等引起。 疼痛为持续性,有时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 不典型面痛 部位难以准确确定,性质为“麻木痛”、“烧灼痛”、“蚁走感”,常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不会因轻微碰触激发疼痛。 疼痛多为持续性,程度可有起伏,但很少有间歇期。 多见于年龄较轻的女性。
8
三叉神经的应用解剖 与三叉神经有关的脑干核团: 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与头面部痛觉和温度觉有关。
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与头面部的触压觉有关。 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组成 三叉神经运动根,支配咀嚼肌。 三叉神经中脑核:与咀嚼肌、面肌核眼外肌的本体感觉有关。
9
三叉神经的颅内段解剖 走行:从桥脑基底与脑桥臂之间发出,斜向上方走行至岩尖,为硬膜形成的Meckel腔所包绕,由此进入中颅窝,此处岩骨表面形成三叉神经压迹。 分支的位置关系:感觉根中第三支位于下外侧,第一支位于上内侧,而第二支位于二者之间,三支间有诸多吻合。运动根位于第一支的内上侧。 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剖面呈椭圆形,椭圆长轴与身体长轴的夹角为10~80 °,多为40~50°之间。 三叉神经入桥脑处有大约15支小的神经根(motor或abberant sensory rootlets),有时术中不易辨认清楚感觉和运动根,感觉根按照三支的位置关系进入三叉神经的三支。 很多时候,小脑形成的局部唇样突起会影响三叉神经入脑干连接处(root entry zone,REZ)的显露。
10
三叉神经的三叉分支 眼神经 含有躯体传入纤维,经海绵窦外侧壁,位于伴行的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下方,至眶上裂附近分为三支经眶上裂入眶。
泪腺神经:分布于泪腺、上睑和外眦的皮肤。 额神经:约在眶中部分为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分布于额顶、上睑、内眦和鼻背的皮肤。 鼻睫神经:发出滑车下神经、筛前神经、筛后神经、睫状长神经等,分布于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
11
三叉神经的分支 上颌神经 含有躯体传入纤维,行经海绵窦外侧壁,沿其下部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上部,继续前行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
眶下神经: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粘膜。 颧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分布于颧、颞的皮肤。 上牙槽神经:分为上牙槽前、中、后三支,分布于上颌牙齿、牙龈和上颌窦粘膜。 翼腭神经:分布于腭、鼻腔粘膜及腭扁桃体。
12
三叉神经的分支 下颌神经 自卵圆孔出颅,在翼外肌深面分为前、后两干,前干细小,发出肌支分布于咀嚼肌、鼓膜张肌、腭帆张肌,还发出颊神经,后干粗大,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的粘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外,还发出分支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耳颞神经:分布于颞区皮肤,并有分支至腮腺,舌咽神经分支加入。 颊神经:分布于颊部皮肤及口腔侧壁粘膜。 舌神经:分布于口腔底及舌前2/3粘膜,鼓索分支加入。 下牙槽神经:分布于下颌牙及牙龈,终支经颏孔传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和下唇的皮肤和粘膜。其运动纤维支配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咀嚼肌神经:包括咬肌神经、颞深神经、翼内肌神经和翼外肌神经,分别支配四块咀嚼肌。
13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通过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丘脑中央内侧核部位的突触传递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目的。只要没有药物过敏史皆可服用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但是只能起到临时止痛的作用,停药复发。药物治疗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不宜长期服用。长期服用药物会引起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损害,肝肾脏器损害而引发的严重并发症。 微球囊压迫治疗,将球囊导管置到神经节,再注入造影剂,使球囊鼓起,通过压迫来导致神经坏死。对于身体状况良好,能耐受治疗者可以采用微球囊压迫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但是通过此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复发率高。会引起永久性感觉减退;咀嚼肌无力;角膜感觉缺失等。全麻下极易引起心跳骤停,有一定的危险性。
14
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治疗方法 无痛介入疗法,适用于其他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各种原因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年龄大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影像定位引导下,针对神经根部需治疗的部位精准定位后,通过特定电极传感器精确输出超高频微波,使神经痛觉纤维蛋白凝固变性,而不影响正常神经感觉和温度觉的功能。治疗安全性高,全程无痛治疗,疼痛即刻消失。精准定位治疗,无风险,安全可靠,不易复发,无疑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不二选择。 如果还想关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更加详细情况,可拨打免费热线: ,与权威专家进行一对一交流。
15
三叉神经痛病情的护理 1、避免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和过度疲劳
1、避免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和过度疲劳 因为脉络失养、筋脉挛急、过劳易耗伤气阴,会加重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郁久化火、风火相煽、扰面部经脉,也会加重或是诱发三叉神经痛。 2、避免大声说话,饮食咀嚼要轻柔 三叉神经痛痛周围的病变可以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咀嚼肌也是三叉神经的经过处,如果猛烈咀嚼或是大声的说话,可以使面部肌肉运动幅度过大,牵动之前的旧病或是直接牵拉三叉神经,称为一种致伤的因素,引起三叉神经痛或是导致疼痛的加重。 3、防止感染、讲究卫生 三叉神经痛可能和一些感染性疾病有关系。三叉神经节内有炎性浸润,病原体可以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并且可以导致营养障碍性障碍。对三叉神经可以产生不良的刺激,从而可以加重或是诱发三叉神经痛。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