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指南》社会领域的 理解与实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指南》社会领域的 理解与实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指南》社会领域的 理解与实践

2 活动3B.1 正确理解《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

3 目标 理解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内涵,把握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 ——为什么要有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学什么?
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这样划分子领域?子领域中为什么提这些目标?

4 一、社会领域对幼儿 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5 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人无论如何“天生是社会动物”,[1]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1] 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 社会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从生物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获得人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言语交流、抽象思维等等);
狭义的社会化则是指儿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融入所在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接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过程。因为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 [2]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 逐渐“社会化”,逐渐形成作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
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

8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渐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公民素质。 幼儿期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9 二、《指南》社会领域 的结构与目标、内容 1、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内容

10 社会领域目标结构框架 社 会 人际交往 社会适应 1. 愿意与人交往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 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
3. 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4. 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 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1 对《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及其在各年龄阶段的表现进行简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包括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

12 2.为什么将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

13 “社会”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一个关系系统,可粗略地分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群体、组织)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交往实现,人与社会的关系则是一个认同与适应的过程。
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社会化是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通过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而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既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也可以说是基本内容。

14 人际交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有如下基本功能: 交流与沟通; 组织共同活动; 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际交往的这些功能对幼小儿童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

15 交流与沟通: 幼儿的学习(包括社会知识的学习)固然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经验,但在交往中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交往中幼儿不仅能够分享来自他人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也能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在交流与沟通中感受自己的主体性。

16 组织共同活动: 共同活动往往是两个或更多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集合在一起进行的活动。通过人际交往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是共同活动必不可缺的条件。幼儿成长过程中,能够共同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重大进步,意味着幼儿的目标意识、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通过交往开展游戏或其他活动又会进一步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

17 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处在某种人际关系之中,出生后,随着交往对象的增多,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起来。一般来说,人际关系越丰富,儿童就越能在宽阔的交往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优劣虽然不单纯取决于儿童一方,但人际关系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也更可能在交往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18 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 社会交往与幼儿形成对人对己的认识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交往中,幼儿不仅通过他人的外显行为了解其特点,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自我只存在于一定的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米德),在某种意义上,“自我概念是他人反馈的函数”(库利)[3]。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如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3] 转引自王振宇等人著《儿童社会化与教育》 第249、24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9 鉴于交往在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将愿意交往、友好相处、自尊自信自主、善待他人四个目标归入这一子领域。

20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儿童生活的社会群体和机构(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常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会通过角色期望、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方式影响儿童;儿童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成员也会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影响,积极地适应社会。

21 1. 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同的社会规则,赋予其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22 社会环境的这些变化要求儿童必须从心理到行为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儿童只有认识到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23 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社会情境的判断能力,对自己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认识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以及融入新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等等。在变化迅速的今天,这些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4]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在为其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4] 《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第82-8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 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
“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心理需要。这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对“心灵家园”的渴望。

25 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意和群体荣辱与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以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

26 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如果幼儿园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们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 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成人,如果成人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满意,那么幼儿就会形成同样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

27 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初步理解并遵守群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对所在群体形成初步的归属感是社会适应的基本内涵。因此,《指南》将其作为社会适应子领域的三个目标提出来。

28 比较:《指南》与《纲要》社会领域目标 《纲要》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9 《纲要》内容与要求部分包括的学习内容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30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31 两个文件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内容基本一致。
《指南》将所有目标内容归为两个子领域(两类),提纲挈领,条理更加清楚,重点更加突出,更反映社会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 更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反映问题的实质,如归属感的提法。


Download ppt "《指南》社会领域的 理解与实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