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的貧窮問題 JamesHou/200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的貧窮問題 JamesHou/200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的貧窮問題 JamesHou/2007

2

3

4 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現象 每個社會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都會根據 一些不同的特質將人加以分類或分層。這 些特質可能包括性別、年齡、種族或族
群、宗教和教育。不同層級的人常具有不同的社 會地位和政治態度,不同的社會報酬(如所得、 影響力),就是所謂的社會不平等 (social inequality)。社會不平等幾乎是每個社會都存 在的普遍現象。

5 社會階層化的意義 社會階層化指一個社會中存在著團體間的不平等與層級現象,它是一種比較定型化的結構或較穩定的結構,而且這種結構會在代代相傳下去。在這種不平等的結構中,有些團體會享有較其他團體更多的社會資源 。

6 社會階層化的類別 1. 奴隸制度 2. 喀斯特(caste):封閉的階級體系:
Caste system in India. 世代繼承的位階系統,多由宗教上決定,穩固且無法轉換。 3. 社會階級(social class)

7

8 全球貧窮概況 指標區域 每日收入低於1美元(購買力平價)的人口比率(%) 國家別 最貧窮的五分之一人口所得或消費占國民所得或消費比重(%)
1990 1999 1998 2002 低收入和 中等收入國家 29.6 23.2 中華民國 7.1 6.7 日本 10.6(1993) 北非 2.4 1.9 南韓 7.9(1998) 撒南非洲 47.4 49.0 美國 5.2(1997) 中南美洲 11.0 11.1 加拿大 7.3(1997) 東亞和大洋洲 32.9 17.8 墨西哥 3.4(1998) 中國大陸 - 16.1(2000) 澳洲 5.9(1994) 中南亞 41.2 32.6 法國 7.2(1995) 東南亞 23.6 英國 6.1(1995) 西亞 2.2 7.5 瑞典 9.1(1995)

9 TW所得分配趨勢 --1960~1980年代:五等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介於4至5倍間,逐年縮小後再逐漸上升。
--1960~1980年代:五等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介於4至5倍間,逐年縮小後再逐漸上升。   --1990年代:由5.18倍開始升至2000年之5.55倍,2001年則升為6.39倍,最近3年在政府推動一系列政策措施下逐年下降, 2005年續降為6.04倍。 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吉尼係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10 五等分位家庭平均每年每戶之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數 1 2 3 4 5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年別 合 計 (元)
合 計 (元) 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數 最高分位組為最低分位組之倍數(倍) 吉尼 係數 1 最低所得組 2 3 4 5 最高所得組 69年 233,112 102,772 161,965 206,358 265,552 428,910 4.17 0.277 76年 366,487 148,553 247,424 321,169 418,238 697,051 4.69 0.299 81年 639,696 235,752 423,392 560,466 742,466 1,236,408 5.24 0.312 86年 863,427 312,458 557,429 753,919 1,003,815 1,689,517 5.41 0.32 87年 873,175 310,865 560,766 765,375 1,014,770 1,714,097 5.51 0.324 88年 889,053 317,001 573,853 778,496 1,031,669 1,744,245 5.50 0.325 89年 891,445 315,172 571,355 778,556 1,043,508 1,748,633 5.55 0.326 90年 868,651 279,404 524,766 740,054 1,013,478 1,785,550 6.39 0.35 91年 875,919 292,113 538,584 743,888 1,005,274 1,799,733 6.16 0.345 92年 881,662 296,297 545,465 745,231 1,021,325 1,799,992 6.07 0.343 93年 891,249 297,305 555,452 775,719 1,035,972 1,791,796 6.03 0.338 94年 894,571 297,694 556,117 779,044 1,043,131 1,796,884 6.04 0.34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11 所得分配國際比較 國 名 年別 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組之 所得分配比(%) 最高所得組為 最低所得組 之倍數 (倍) 吉尼 係數 最低(20%) 所得組 最高(20%) 台灣 2005 6.7 40.2 6.04 0.340 南韓 2000 6.2 42.6 6.84 0.352 新加坡 2.4 51.0 20.91 0.481 德國 2000* 8.5 36.9 4.34 0.283 芬蘭 9.6 36.7 3.82 0.269 香港 2001 3.2 56.5 17.66 0.525 瑞典 9.1 36.6 4.02 0.250 日本 1999 8.0 38.9 4.84 0.301 美國 2004 4.7 44.9 0.40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註:表中星號(*)為平均每人所得資料 。

12 貧窮的基本認識 貧窮者多是年長者、身心障礙人士、單親家庭成員、長期病患者、底層勞工等。
這種依據階級、性別、年齡、身心障礙與否所劃分出的貧窮分佈,是所有貧窮研究的共同結論。

13 影響貧富差距的制度性因素 所得分配差距會隨經濟成長而逐漸擴大 協助弱勢就業的機制。 弱勢者對教育資源的可近性及向上流動的能力。
稅制或移轉性支出對所得重分配的效果。 社會安全網照顧弱勢群體與風險防範的機制。 家庭結構(每戶就業人數、每戶人口數)。

14 貧窮的定義 維生、不平等、外部性是界定貧窮三要素 個體維生資源的匱乏: 所得匱乏: 精神層面的貧窮 絕對貧窮,或是說生計的貧窮
相對貧窮,也就是社會不均等現象的貧窮 精神層面的貧窮 生活方式的貧窮

15 貧窮的成因 個人貧窮週期:幼童、開始工作、老年 個人因素:疾病、懶惰、意外、身心障礙、年老等 社會因素:如知識經濟造成貧富對立
事件因素:天災人禍所造成 結構性貧窮論: 低廉的工資、臨時性或季節性的工作機會、疾病 與老年及不當資源分配等個人無法控制的條件。

16 解釋貧窮的理論 人力資本論 雙重勞動市場論 貧窮功能論 貧窮文化論 貧窮的病態學觀點 貧窮的循環 世代間貧窮之再生產

17 人力資本論 貧窮問題的形成與個人歸因有關 主張 先天的身體障礙,生活忽視保健,體弱多病,不良習慣,缺乏工作動機,無良好社會支持網絡...
歸納為人力資本不足,使人陷入貧窮狀態 主張 所得由人力資本交換而來 在集體經濟體制下,個人過於依賴集體經濟,使其人力資本欠缺或不足

18 雙重勞動市場論 貧窮 非個人特質 是勞動市場結構的不公平,指初級勞動市場和次級勞動市場的資源分配不均 初級勞動市場 次級勞動市場
福利保障高,利潤大風險小,專業具壟斷性而少競爭的勞動市場 次級勞動市場 交易競爭激烈,風險大,獲利低,報酬不穩定

19 貧窮文化論 貧窮特徵 雖然地域不同,貧民的行為模式,時間意識,團體意識,消費模式,價值系統,家庭結構,親族關係,世界觀等都有許多共同之處 成為一種特殊的生活習慣,且會代代傳承 貧窮文化之起源 階層化及個人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貧民對本身之邊際地位的一種調適與反應 一種應付無助與絕望感的行為,因其不可能達成主流價值與目標,形成特有之文化特徵

20 Lewis的貧窮文化特質 個人特質 家庭生活 社會生活方面 強烈邊際感,無力感,劣質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宿命對,男性優越論,性生活混亂...
失業,未充份就業造成家庭所得短絀,非技術(專業)性,經常換工作,依賴童工,無儲蓄觀念 家庭生活 欠缺兒童時期保護與關懷,家庭隱私空間小,婚姻不穩定,家庭暴力頻繁,強烈貧民社區意識... 社會生活方面 窮人的需求和社會制度疏離,很少使用大型公共設施,低度就學,就業

21 健康狀況差 不良的營養 不良的住家環境 不良的教育 低薪資工作 失業 不適任的工作 邋遢的衣著 教育程度低 工作無效率 貧窮

22 Joseph的貧窮循環論 子女蒙受精神,社會與知識上的剝奪 貧窮的父母親 不當之育兒方式 不安定,不滿足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低階層工作或失業,低收入 學業表現的失敗 貧窮的父母親

23 貧窮的解決對策 均富穩定---充分就業---物價穩定 慈善救助或社會福利服務 社會救助 負所得稅 社會保險

24 改善所得分配的理念與策略 基本理念 策略方向 政策重點 就業政策(最佳策略) 教育政策 實施最低稅負制度 促進經濟 穩健發展 強化弱勢
-持續推動產業、勞動相關政  策,促進弱勢勞工就業 -促進服務業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創造就業 促進經濟 穩健發展 擴大弱勢群體就業機會 強化弱勢 群體照顧 教育政策 加強照顧弱勢學生受教育機會 提供弱勢者 教育資源可近性 社會福利政策 推動國民年金制度,修正勞工保 險條例,規劃長期照顧制度 強化社會安全網 確保租稅 公平 進行租稅改革 實施最低稅負制度

25 貧窮的新議題

26 貧窮新議題的基本認識 傳統認定「貧窮」等於「弱勢」,且以「家戶」為分類單位。
「新弱勢」應以「個人身分」為認定。因為這波弱勢者未必在經濟上窮困,而是無法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去取得公平的社會資源與機會。 包括有家庭危機者(如單親家庭、受災  家庭等)、身心障礙者及偏遠離島民眾。

27 貧窮女性化: 單親家庭 女性的經濟依賴角色 職場上的性別歧視 老年婦女的雙重貧窮困境 外籍新娘的貧窮: 缺乏就業機會 缺乏生活技能 缺乏文化調適能力

28 貧窮女性化 意涵 1970年代以來,貧窮人口的性別分佈呈現由過去男性集中朝向女性集中的趨勢 原因有二
家庭生計由女性負責的家庭,和自力謀生的女性逐漸成為窮人中的多數 女性若需自力謀生(配偶死亡,遺棄,分居,離婚),較多的女性將陷入貧窮

29 女性主義的觀點 女性的劣勢 貧窮女性化存在各個社會中 任何地區,種族,階級,女性比男性位居劣勢 80年代,貧窮女性化才成為公共議題
在經濟面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不利女性 家庭勞務工作被貶抑(devaluation) 良好女性之界定,相夫教子;照顧者角色 多數女性經濟地位附屬於家庭中

30 有關現代雙薪家庭的看法 男性不願看到此一結果 女性仍是主要家事工作者,不因其工作而和男性有對等地位
女性亦未因工作而得到較多的經濟安全保障,因男女的薪資和流動有結構性差異 進昇制度對女性不公平 女性多從事技術不高的工作,或兼業性質工作

31 女性貧窮問題,多因婚姻因素而被隱藏 如何遏止? 女性因離婚,分居,遺棄,喪偶,未婚單親等造成貧窮 提昇女性的家庭地位
重新反省女性在勞動市場中的地位與報酬 改變女性在社會制度中的依賴角色

32 老年貧窮 老年貧窮之因 老年女性為弱勢中的弱勢 退出勞動力市場 積蓄不足以活口 沒有良好的支持網絡(子女,親屬)
社會性因素:如老年女性的經濟地位之弱勢 老年女性為弱勢中的弱勢 經濟地位差,老年女性的金錢偏低 男性老人依賴退休金或過去收入的程度比女性高 女性老人的儲蓄低,多數依賴子女

33 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趨勢 老年貧窮問題會持續擴散 宜規劃完整的年金保險體系,保障老人經濟安全 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補足公共救助的不足

34 從制度面解決貧窮

35 一.社會救助方面 建立合理的貧窮線及認定標準 加強資料查證工作 工作能力有無之認定 明確規範家庭扶養義務者的角色及範圍
明確規定家戶存款及不動產的額度和限制 對有工作能力者,強制訓練,輔導 加強資料查證工作 應成立資產審查小組(社政,戶政,財稅人士組成)

36 適當安置貧弱人口 改善環境 結合民間團體因應個別需求 無法自立者,施予生活,醫療照顧 可自立者,宜透過管道,使其自立更生 重視公衛和居家環境
提供健全身心的社會活動 結合民間團體因應個別需求

37 二.家庭與教育方面 實施家庭教育 增強家庭功能,降低對貧窮政策的依賴 教育機會均等化 健全家庭成員正確觀念,減少貧窮世代循環
社會福利之功能不在取代,而是輔助與強化家庭功能 教育機會均等化 改革中小學學區制,平均分配教育經費,師資,設備及圖書 縮小城鄉教育機會的差距

38 三.社會制度方面 發展經濟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 建構企業福利制度 強化社會福利機構的效率 重視職工福利
訂定勞工相關法案(利潤分配,退休年限及給付制度,職業保障,殘障疾病的福利與給付) 強化社會福利機構的效率 提升專業社會工作人員的素質 加強社會救助的效率

39 三.社會制度方面 鼓勵民間志願團體參與 設置專門研究機構 民間福利服務的彈性較大,較能滿足個案之需求 可補公共之不足
蒐集分析貧窮問題,藉以提供較佳有效的救助策略

40 When Society Fails 貧窮的反撲 影響社會治安 相對剝削感的加重 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41 貧富差距將衝擊台灣社會的和諧與完整 富人與窮人之間開始對立、仇視,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不安,犯罪率和自殺率節節升高,各種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幾乎每天都有因貧窮而犯罪或自殺的消息。 人在極度貧窮之下,尤其在貧富懸殊的對照下,很容易(恐嚇)殺人或自殺,或犯下其他各種刑事案件,去年的自殺率和犯罪率也都因此而明顯上升。 貧富差距如果太過懸殊的話,不只社會治安會出問題,甚至會引起社會動亂。

42 The End!


Download ppt "台灣的貧窮問題 JamesHou/200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