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
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与界定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12院校教材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的定义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3
广义的教育目的(有多种定义) 例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人的质量规格所做出的一种总的设计,它反映了人类作为类主体进行教育活动的一般动机。 例2: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了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12院校教材上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4
狭义的教育目的(有多种定义) 例1: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的目的,这也是教育学中着重讨论的教育目的。它规定了社会对学校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是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规格的总预期。 例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怎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要求 。 12院校教材上的定义: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5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层次 受教育者在知识、品 德、体质诸方面的以 教育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期形成的个性结构。 横向 (活动) 结构
培养的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社会价值的倾向性 教育目的 纵向结构:。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各层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 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 有各自的独特性 培养目标 纵向 结构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6
横向结构分析: 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使培养对象应有哪些基本素质 教育 教育对象 目的 对教 育活 动质 的规 定性
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 教育活动
7
教育目的各层次名称的含义、作用、特点。 教育 目的 是国家制定,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它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 培养 目标
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其特点。 课程 目标 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学期等等)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 目标
8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为谁培养人” 教育在性质 和方向的根 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看: 区别No1 教育目的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理论术语,教育方针则是管理教育活动的政策用语
9
区别 No 2 教育目的 (突出内容)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的培养质量规格 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 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区别
10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从其实践 的特点看 教育目的 基本类型 价值性 操作性 从其要求 终极性 发展性 从被所重视 的程度看 正式决策
非正式决策
11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划分: 操作性 价值性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表现形式
依据和设定原则 表现形式 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标。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是确立具体目标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事实)教育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这两类教育目的是的,它们属于同一教育目的在实现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奠定了具体目标的价值基础。 在实践中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12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目的要求特点划分: 总的指导原则 终极性 教育目的 发展性 教育目的 具体体现 理 想
实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对人的发展而言在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也称的教育目的,,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目标的续接性和对以后阶段目标的奠基性。
13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的关系 根本性依据 必经路线、具体策略 终极性 教育目的 发展性
前者是发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基本指导思想。后者是前者实现的 “具体策略”,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14
(三)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被重视的程度划分: 正式决策的 教育目的 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两者相互影响 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 两者有一致,有不一致,两者有时存在矛盾性。
15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人培养的定向、对课程选择、建设的定向、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 对教育活动 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 的功能
的调控功能 的评价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人培养的定向、对课程选择、建设的定向、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 确定价值的方式、制定标准的方式、确定目标的方式 价值变异的判断、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16
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
(一)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具体体现为: 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 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
17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的需要,也受社会所制约,社会在利用教育来满足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时,无不给它赋予特有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目的带有一定价值观实现的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在根据,进而调控实际教育活动,使其对“价值不可违背”。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依循,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18
调节控制的对象而言 对教育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如: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和行为,敬业状态和责任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者
对学生不符合教育目的的行为予以引导或纠正,把学生的发展纳入预定的方向中去;使学生把合乎教育目的的发展作为努力方向,主动发展和规划自己。 受教育者
19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如:素质教育价值取向与片面升学的价值取向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如:教育目的是具体教育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可判断出教育活动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因为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多层次的系列目标,这使得它对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宏观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具有微观的衡量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能够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
2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与形成 一、制约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21
一、制约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 (一)社会客观因素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因为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于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又受多方面制约。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和考虑以下依据。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利益关系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一个社会,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任何社会都十分注意社会关系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政治机构、组织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对社会关系予以调控和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2
(二)历史文化因素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尤其是一个民族文化核心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更为明显。 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注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调和,教育目的更多强调社会的控制、关注群体的利益 。 西方文化则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23
(三)受教育者的因素 依据之一:人的生存的需要 包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需要等。 依据之二:人的发展的需要
包括: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的需要,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包括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因为,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而不至于过低或过高、过轻或过难。心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
24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最复杂的 教育领域 与社会各方面和 人的各种问题联系 教育目的 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规范教育活动目
的,引导教育活动目的选 择方向 最重要的 教育领域 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不能不涉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因为,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人们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和取舍中体现人们不同的价值追求。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5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特点 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主要观点
26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古希腊的人本位价值取向, 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 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也不尽相同。向基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对人的个性的崇拜,以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为基础, 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7
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因为现存的一切制度、习俗都违背了自然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他反对教育把儿童训练成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公民”,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
28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合理 之处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缺陷
29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 价值取向 特点 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人。
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特点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要 观点 因此这种观点,古已有之,但其理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其。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是19—20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的共同特点,但其出发点也有所不同。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人。
30
涂尔干明确指出: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他认为: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是个体我---它与我们自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精神状态所组成。另一种人格是社会我—处在社会中组织体系中的我。 “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目的。”
31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合理 之处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 缺陷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这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事实上,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一定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人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是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来实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这种情况在集权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已屡见不鲜。
32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在社会中,一个人应该怎样发展,不只是有人自身的依据,还有其所在社会的依据。一个人怎样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来确定的。不仅个人是如此,教育也是如此。
33
三、良好教育目的的形成 1、确立良好教育目的、构建教育目标体系是良好教育目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2、良好教育目的的形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良好教育目的的形成需要得到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认同。 4、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目的导向激励、评价机制。
34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探索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开始了历史性转变,被赋予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需要的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及教育发展发挥着根本的指导作用。
35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时间 来源 内容的具体表达 1957 毛泽东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2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36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续表) 199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 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7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方向 体现我国的 社会性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当代教育 的重要使命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的 基本使命
38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二) 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包括:指人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 (二) 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39
三、我国教育目的中关于全面发展内容的基本构成
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等。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0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建立。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德、智、体等方面培养的均衡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即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作为根本标准来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评价教育实践。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