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胸 部 病 变 CT 诊 断 荆州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部 黄源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胸 部 病 变 CT 诊 断 荆州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部 黄源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胸 部 病 变 CT 诊 断 荆州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部 黄源义

2 气管、支气管的正常CT表现

3 箭头:气 管 (trachea )

4 B1 B1 气 管 隆 突 tracheal carina B1:右尖段支气管 B1:左尖、后段支气管

5 RMB LMB B1 B1 RMB:右主支气管 LMB:左主支气管 B1:右尖段支气管 B1:左尖、后段支气管

6 B3 RUMB B2 B3 B2 RUMB:右上叶支气管 B3:右上叶前段支气管 B2:右上叶后段支气管 B3:左上叶前段支气管 B2:左上叶后段支气管

7 LUMB BI BI:中间段支气管 LUMB:左上叶支气管

8 B5 B4+5 B4 B4+5 B6 B4+5:右中叶支气管 B4+5:左上叶舌段支气管 B4:右中叶外侧段支气管 B6:左下叶背段支气管

9 B5 LLB LLLB B5:右中叶内侧段支气管 LLB:右下叶支气管 LLLB左下叶支气管

10 B7 B7+8 B8+9+10 B9+10 B7:右下叶内基地段支气管 B7+8:左下叶前内基地段支气管主干

11 B7 B7 B8 B9 B8 B9 B10 B10 B7:左下叶内基地段支气管 B8:左下叶前基地段支气管 B7:右下叶内基地段支气管

12 叶间裂、肺韧带的CT表现 扫描层厚(重建层厚)及X线束与叶间裂相交的角度:乏血管带;灰条影;细线状影
下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下肺叶内侧缘与纵隔之间的潜在胸膜腔内一条带状双层胸膜组织,右肺韧带上部位于下腔静脉与奇静脉之间附着于食管,左侧则附着食管或降主动脉, 下部附着于膈肌者为完全性肺韧带,下部游离者为不完全性肺韧带。左侧多较右侧长。可表现为鸟喙样、三角状软组织影或细线状影。

13

14

15 肺叶、肺段的正确划分 叶间裂:右肺水平裂、斜裂,左肺斜裂。CT表现为无肺纹理区或毛玻璃样改变或细线状影
肺纹理:肺动脉由肺门发出,呈树枝状,近叶间裂处肺动脉稀少 支气管:主气管,右肺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下叶支气管,左肺上叶支气管、舌叶支气管、下叶支气管

16 近叶间裂处肺纹理稀少 一个肺叶或肺段的结束 叶间裂后肺纹理再出现 又一个肺叶或肺段的开始

17 纵隔的解剖和正常CT表现 纵隔的九分区法 前纵隔:胸腺组织、淋巴结、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
中纵隔:气管和主支气管、大血管及其分支、肺动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淋巴结 后纵隔: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淋巴结

18 纵隔的解剖和正常CT表现 纵隔脂肪间隙(判断淋巴结和肿瘤): 气管旁间隙 胸骨后间隙 血管前间隙 主-肺动脉窗 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
隆突下间隙 食管周围间隙 胸骨旁间隙(内乳间隙)

19 头臂动脉 左颈总动脉 颈内静脉 头臂静脉 左锁骨下动脉 气管旁间隙

20 头臂动脉 左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左颈总动脉 食管 左锁骨下动脉

21 头臂动脉 头臂静脉 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 上腔静脉 主动脉弓

22 血管前间隙 升主动脉 主肺动脉窗 上腔静脉 奇静脉 降主动脉

23 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左上肺静脉 食管周围间隙 隆突下间隙 左下肺动脉 奇静脉

24 RV RA LV LA 右膈肌脚 左膈肌脚

25 胸骨旁间隙 内乳淋巴结肿大

26 主动脉前窦 主动脉后窦

27 右位主动脉弓 右上腔静脉 左上腔静脉

28

29

30

31 肺部基本病变的CT表现 肺实变 肺纤维化 钙化 肺不张 肺气肿 空洞和空腔 结节和肿块

32 肺实变:指液体和(或)细胞充盈于肺的含气部位,使其中的空气量减少或消失。
肺纤维化: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或肺实质破坏后的机体修复过程。分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 增殖:肺的慢性炎症在肺组织内形成的肉芽组织。 钙化:由于退变或坏死而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钙盐沉积。 肺不张:由各种原因引起肺的充气减少,体积缩小或完全萎缩。 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过度充气。 空洞和空腔:病变中心部位坏死、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空气进入其内形成空洞。壁厚大于3mm为厚壁空洞、小于3mm为薄壁空洞。空腔是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肺气囊等。 结节和肿块:细胞以堆积或浸润生长形成的肺部实质性病变。通常直径小于3cm为结节,大于3cm为肿块。

33

34

35

36 肺 炎 肺炎按病因学可分为感染性、理化性、免疫和变态反应性。 感染性最常见: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肺 炎 肺炎按病因学可分为感染性、理化性、免疫和变态反应性。 感染性最常见: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按解剖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节段性、小叶性和间质性。 按病原菌的肺炎分类法对X线诊断无实用价值。

37 左上叶后段节段性肺炎,其内可见支气管相 右中叶大叶性肺炎、下叶节段性肺炎,其内可见支气管相

38 小叶性肺炎,以肺小叶为单位,沿肺纹理分布

39 小叶性肺炎,两肺散在,老年人 小叶性肺炎,卧床手术患者

40 间质性肺炎治疗前、后比较,病变累及肺间质为主,包括轴心间质、外围间质、肺泡间质

41 间质性肺炎,病变累及轴心间质和外围间质,部分实变

42 间质性肺炎,病变累及外围间质和肺泡间质

43 机化性肺炎:是肺炎转归过程中发生机化而形成的局限性结节或肿块性病变 。
病理:肺泡内大量纤维渗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和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纤维化 。 肺炎性假瘤:是某些非特异炎症增生,机化性肺炎的机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在病灶周围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导致的肺内肿瘤样病变 病理:为多种细胞成分组成的肉芽肿结构 ,分为组织细胞增生型、肺泡和血管上皮增生型、浆细胞肉芽肿型和假性淋巴瘤型。 球形肺炎:是指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团块状的渗出性炎性病变,是急、慢性非特异性肺炎的一种表现形式。 病理:渗出、增生和实变。急性以渗出为主,多在1-4周吸收,慢性以增生为主,边界较清楚。

44 机化性肺炎

45 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

46 球性肺炎

47 肺结核 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复杂。机体的免疫力和细菌的致病力都直接影响着病变的性质、病程和转归 进展:干酪样坏死 、液化及空洞、播散
愈合:吸收、纤维化、钙化、空洞瘢痕性愈合、空洞净化 肺结核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多种肺基本病变混合存在

48 结核分型: (一)原发型肺结核:以原发结核感染所致的临床病症,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包括急性(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三)继发型肺结核:包括浸润型、纤维空洞及干酪性肺炎。肺结核中的主要类型。 (四)结核性胸膜炎: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 。 (五)其他肺外结核: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等等 。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纵隔淋巴结结核治疗前

62 纵隔淋巴结结核治疗中

63 纵隔淋巴结结核治疗好转

64 结核球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增强显示典型环状强化

65 肺脓肿 由化脓性细菌细菌引起的肺坏死性炎性疾病。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之发生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感染途径可为
①吸入性;为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如从口腔、鼻腔吸入含菌的分泌物、坏死组织或异物等。也可继发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或肺不张; ②血源性:继发于金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病变为多发性; ③肺囊肿感染或附近器官感染直接蔓延;如由胸壁感染、膈下脓肿或肝或肝脓肿直接蔓延累及肺部。

66 急性肺脓肿:在急性化脓性炎症阶段,肺内出现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较均匀,可侵及一个肺段或一叶的大部。当病变中心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则在致密的实变区中出现含有液面的空洞,内壁略不规整 。
慢性肺脓肿:周围炎性浸润部分吸收,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X线表现为密度不均、排列紊乱的索条状及斑片状影,伴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空洞。洞壁厚,内外壁边缘清楚,有或无液面。多房性空洞则显示为多个大小不等的透明区。 血源性肺脓肿:表现为两肺多发、散在、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片状致密影,以外围较多,部分病灶中可有小空洞形成,也可有液面。

67 急性化脓性炎症期,早期渗出为主

68 急性化脓性炎症,液化坏死,空洞形成

69 治疗后病灶基本吸收,空洞闭合

70 急性肺脓肿,内外壁欠光整

71 慢性肺脓肿,外壁光整,内壁肉芽组织增生可不光整,可多房相通

72 肺霉菌感染 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念珠菌、曲菌、隐球菌等 影像表现除曲菌球外无特异性 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要考虑本病
常规抗感染治疗随访无效时考虑本病 影像诊断有空洞、临床反复咯血而结核相关检查均为阴性或抗结核治疗无效时要考虑曲菌球 曲菌球多寄生在空腔或空洞内,可随体位改变而活动

73 霉菌球与空洞壁之间见新月状裂隙

74 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 肺间质是指肺的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包括肺泡间隔、小叶间隔、支气管及血管的周围组织。
正常肺间质分为3部分:①轴心间质:围绕肺动脉和支气管分布,从肺门到小叶支气管周围、肺泡导管。②外围间质:分布在肺内构成小叶间隔。③间隔间质:又称肺泡间质,位于肺泡间隔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是一组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或)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疾病的总称。 肺间质性疾病的病变绝大多数是弥漫性分布的,故又称为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主要侵犯周边肺组织,如肺泡,肺泡间隔,小气道和小血管,肺间质结构

75 临床表现 渐进性、劳力性气促,干咳。气促是最常见的首诊症状,较剧烈活动时开始,渐进性加重。 终末期为呼吸衰竭。
X线表现 小叶间隔增厚:在肺的周围部,增厚的小叶间隔表现为1~2cm长的细线,伸向胸膜面,勾画出全部或部分肺小叶;在肺的中央部,增厚的小叶间隔则勾画出直径 1~2.5cm的多边性或六边形的肺小叶 “磨玻璃”样改变:表现为局灶性或多发云雾状稍高密度影,病灶区可见正常走行肺纹理 胸膜下线:位于肺野外周距胸膜1cm范围内,并平行于胸壁的肺内弧形线样致密影。 蜂窝状改变。多见于两下肺外带,为肺间质性改变的终末期。表现为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的囊状空隙,壁厚1~3mm。

76 间质性肺疾病 (ILD) 按病因分类: 病因已明 病因未明 吸入无机粉尘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吸入有机粉尘 胶原血管病 放射线 结节病
病因已明 病因未明 吸入无机粉尘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吸入有机粉尘 胶原血管病 放射线 结节病 微生物感染 组织细胞增多病X 药物 wegener肉芽肿 癌性淋巴管炎 肺泡蛋白沉积症 肺水肿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积症

77 小叶间隔增厚

78 胸膜下线

79 SLE

80 皮肌炎

81 类风湿

82 尘肺

83 结节病 临床要点 全身性疾病,病因不明,非干酪性肉芽肿 70~80%患者结节病抗原(Kviem)实验阳性
多见于20~40岁, 30岁以下为亚急性起病,30岁以上为慢性起病,临床症状轻微 本病可自愈,80%病例肺部病灶可完全吸收 CT表现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钙化 肺部:网状结节或结节,结节较小(1 ~ 5mm),沿淋巴管或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肺泡实变;大结节(1~2cm)

84 结节病分期 0期:胸部影像学正常 Ⅰ期: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内无病变 Ⅱ期:有肺内病变,根据有无淋巴结又分为:
ⅡA:肺部有病变,同时有淋巴结肿大 ⅡB:肺部有病变,不伴淋巴结肿大 Ⅲ期:有肺纤维化

85 结节病

86 结节病增强

87 结节病治疗中

88 结节病治疗后明显好转

89 肺泡蛋白沉积症:PAS染色阳性的富脂质的蛋白质样物呈颗粒状或絮状沉积于肺泡内。
肺内多发毛玻璃样密度区,可见血管穿过,小叶间隔增厚。病变呈地图样改变。

90 网格状 、条索状,中期

91 蜂窝肺:间质性病变晚期,不可逆

92 肺良性肿瘤性病变 错构瘤:肺部原有组织异常组合形成的肿瘤,多为孤立结节
病理:起源于小支气管的结缔组织,肿瘤成分有腺腔、脂肪、平滑肌、纤维组织和上皮组织,有时可有钙化和骨化 CT表现: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无钙化;较多脂肪成分,低密度;爆米花样钙化(典型);有钙化,也有脂肪 平滑肌瘤,肺纤维瘤,肺脂肪瘤,肺血管瘤

93

94

95 肺癌的病理分型 鳞癌 腺癌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 未分化癌包括大细胞未分化癌及小细胞未分化癌 混合型 少见类型 多发或多中心 早期肺癌

96 肺癌的影像学分型 中央型肺癌,系指发生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 周围型肺癌,系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支气以上的肺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系指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

97 肺癌的生长方式 管内型、管壁型、肿块型、弥漫型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咳嗽、咯血、胸痛、胸闷、气急等) 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恶液质 肺外表现如副癌综合征等 肺外侵犯和转移的表现

98 C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显示隐匿性病灶 术前分期、术后随访 二维、三维重建可以更好得显示病灶与气管的关系
HRCT显示支气管扩张或早期肺间质性病变 增强对SPN良、恶性鉴别 导向经皮穿刺肺活检 制定放疗计划、筛选行纵隔镜检查的病例等

99 肺癌的TNM分期 T:原发肿瘤大小及其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情况 TX、T0、TIS&T1 ~ T4 N: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0 ~ N3
M0:无M M1:肝、肾上腺、骨骼、脑、胸膜及对 侧肺等部位的转移

100 肺癌的转移 淋巴转移 血行转移 直接侵犯 气道转移

101 中央型肺癌的CT表现 直接征象 肺门肿块 支气管的改变 间接征象——支气管阻塞征象
其他表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血管改变、胸腔积液、肺内转移等

102 右中叶中央性肺癌并中叶不张

103 中央性肺癌并肺不张,右上叶支气管闭塞

104 中央性肺癌,沿管壁侵润生长,管腔不规则狭窄,肋骨转移

105 左上肺中央性肺癌,管壁、腔外生长,肿块明显,阻塞性肺炎,隆突下淋巴结肿大

106 右上叶支气管肺癌,腔内、外生长,肿块明显,右上叶阻塞性不张

107 左上叶中央性肺癌并上叶不张

108 沿管壁生长,中间支气管、右下叶支气管环形狭窄

109 左下叶中央性肺癌并下叶不张(鳞癌)

110 右下肺中央性肺癌并下肺不张

111 右上叶支气管肺癌,腔内、外生长,肿块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

112 腔外生长,管壁侵润,肿块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

113 右中叶中央性肺癌,中叶不张,肿块见点状、条状钙化,肺内转移

114 左上叶中央性肺癌,两肺淋巴管播散

115 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瘤体内部的CT表现(空泡征、充气支气管征、钙化、强化、空洞) 肿瘤-肺交界面的CT表现(毛刺征、分叶征)

116 周围性肺癌,短毛刺、棘状突起、分叶、血管集束、胸膜凹陷

117 周围性肺癌远端阻塞小支气管,肺内转移

118 周围性肺癌,分叶

119 周围性肺癌肺内转移

120 周围性肺癌,边缘短毛刺,棘状突起,邻近胸膜凹陷

121 周围性肺癌,多结节融合

122 周围性肺癌,空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

123 周围性肺癌,空泡征、短毛刺、胸膜凹陷,肋骨、脊柱转移

124 腺癌肺内转移 细支气管肺泡癌

125 周围性肺癌,不规则厚壁空洞,液平。病理:鳞癌

126 周围性肺癌直接侵润肋骨,侵润椎体

127 周围性肺癌肺内血性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

128 周围性肺癌淋巴管播散

129 肺癌术后环形转移

130 细支气管肺泡癌

131 右肺中叶鳞癌,误诊为感染

132 鳞癌,误诊为感染

133 奇-食隐窝:隐匿性肺癌(漏诊)

134 心后、脊柱旁:隐匿性肺癌

135 肺癌的CT增强表现 中央性肺癌 肺循环期不张肺组织条、片状强化(持续13s-50s),有时可见不强化的扩张支气管影或支气管粘液栓,体循环期(25s-2min)肿块(癌组织)片状、结节状、环状强化。 周围性肺癌 ①病灶均匀强化,见于较小的肿瘤②外围强化,多见于3-4.5cm较大病灶;③不均匀强化,表现为结节状强化。

136 中央性肺癌片状强化

137 中央性肺癌,周边不规则环状、结节状强化,左肺动脉侵润

138 周围性肺癌明显周边结节状强化

139 周围性肺癌片状强化,坏死区不强化

140 肺转移性肿瘤 血行转移 淋巴转移 气管或支气管内转移 直接浸润或蔓延

141 淋巴瘤肺内浸润 CT表现(肺间质为主):结节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肺炎肺泡型

142 白血病肺内浸润 肺间质浸润为主,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多发小结节状,网格状改变(与感染和出血鉴别)

143

144

145

146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纵隔肿瘤 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和胸内甲状腺肿 中纵隔:恶性淋巴瘤和支气管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食道肿瘤
纵隔-肺交界肿瘤定位:肿瘤的中心、最大径、边缘、与纵隔的成角、患者的症状等

147 胸腺瘤,椭圆形,中等程度均质强化

148 胸腺瘤,类圆形,均质强化

149 良性胸腺瘤

150 良性胸腺瘤,脂肪间隙存在

151 侵袭性胸腺瘤,与血管脂肪间隙消失,不均匀强化

152 胸腺鳞癌

153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154 成熟性畸胎瘤

155 囊、实性畸胎瘤

156 淋巴瘤

157 胸内甲状腺

158 巨淋巴结增生

159 神经鞘瘤,出血、坏死、囊变

160 神经源性肿瘤

161 神经源性肿瘤

162 食道肿瘤

163 食管裂孔疝: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食管裂孔疝是膈疝中最常见者,达90%以上。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
CT表现:后纵隔脊柱旁团状混杂密度影,气体、食物及部分胃底和胃食管前庭

164

165 孤立性肺结节(SPN) 周围性肺癌 肺结核球 球形肺炎 良性肿瘤 其他恶性肿瘤 肺脓肿 肺寄生虫病 肺血肿

166 肺孤立结节(SPN)的研究 SPN(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通常是指肺内孤立存在,直径≤4.0cm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并且无肺不张、肺炎、卫星病灶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强化峰值 PH(peak height)=同一ROI (避开钙化、坏死等区域)增强后峰值-平扫CT值 (1)无强化,PH≤5 HU (2)轻度强化,5Hu<PH≤20 Hu, (3)中度强化,20HU<PH≤40 HU。(4)明显强化,PH>40HU。 时间密度曲线TDC(time –denstiy curve):以时间为横坐标,HU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167 强化模式:(1)完全均匀强化,病灶内无肉眼可辨的密度差异;(2)不均匀强化,病灶强化不均匀,内有肉眼可辨的密度差异;(3)周围强化,病灶周边部分强化明显,密度增高;(4)包膜强化,病灶最外周线条状强化;(5)无强化,病灶增强前后无明显密度变化。 SPN(孤立结节)鉴别 ⑴PH≧20HU,为恶性或炎性结节,⑵PH≦15HU,为良性结节。⑶介于15~20HU之间为待定结节。 ⑴恶性结节多为台阶型。⑵良性结节多为平坦型。⑶炎性结节多为山峰型 ⑴恶性结节明显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随时间推移均匀强化,部分周围强化。⑵良性结节不强化或包膜强化。⑶炎性结节周围强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168 胸部外伤 胸壁软组织损伤 胸壁骨骼损伤 纵隔损伤 胸主动脉及大分支血管损伤 心脏及心包损伤 气管、支气管损伤 食管损伤 胸膜腔及肺实质损伤

169 肺实质损伤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或钝性和穿通性损伤。钝性损伤更为常见,占胸部外伤的90%
钝性损伤:肺挫伤、肺撕裂伤、外伤性肺假囊肿。

170 肺挫伤:肺挫伤是指受伤肺组织出血、水肿、肺泡破裂而无肺组织撕裂者。为胸部损伤最常见表现。
发病机制: 受伤时肋骨和胸廓变形移位、弹性回缩所产生胸腔内压骤变或剪切力对肺泡组织的冲击。 胸壁所承受的暴力能量传递到肺泡。致使毛细血管破裂,肺泡及肺间质出血,然后继发肺间质肺水肿。肺泡腔充满红细胞及渗出液。 肺出血一般持续至伤后约6 h。肺水肿在伤后24—48h最严重。如果合并肋骨骨折以及胸部原有胸膜粘连,则在外伤时更易撕裂肺组织。

171 CT表现: 磨玻璃影 是钝性肺挫伤后最早出现的征象之一,为肺泡及肺间质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以及肺间质水肿所致。磨玻璃影的分布呈散在斑片状或较大的片状,可见于1个或多个肺段或肺叶。 肺实变 早期肺挫伤以出血和水肿为主。但随着病变进展,大量炎性细胞及含有蛋白的渗出液体充满肺泡实变影可呈片状、带状,分布于肋骨下、椎体及纵隔旁肺组织内.甚至一侧或两侧肺完全实变。 并发症 肺水肿、肺不张、肺炎或ARDS

172 肺撕裂伤 是指胸部受到暴力导致肺实质撕裂.伴有肺血管、支气管的破裂。因此可伴血胸、气胸或血气胸,同时肺撕裂伤周围的肺组织存在程度不一的肺挫伤。
发病机制: 胸壁突然受外力挤压,尤其是骨性结构周围的肺组织容易撕裂,如胸椎旁的下叶肺组织。 胸部受伤时,声门瞬间关闭,在胸廓变形及回弹的冲挤压力下.经气道、肺泡腔内压力突然增加和下降后所产生剪切力作用导致肺组织撕裂。多见于肺门旁及肺实质区域,呈散在或多发病变。 肋骨骨折断端刺破邻近肺组织,多见于肺边缘伤 部,严重者肺组织被劈为两半。 原有胸膜肺粘连.胸廓的变形移位导致与胸膜粘连的肺组织撕裂。 肺撕裂使后正常的富有弹性的肺组织回缩形成球形或类圆形占位。内可为气体或血液

173 CT表现: CT诊断早期肺撕裂较胸片敏感,在肺实质挫伤的磨玻璃影和实变影中,检出含气或气液平的小囊腔,并且不按支气管解剖分布,少数情况下呈含气的线状影。肺撕裂中的囊腔多为小空腔。 肺撕裂伤后的肺内血肿一般为球形,密度均匀。血肿的CT值为50—60HU。追踪数周至数月可见血肿吸收缩小,其密度逐渐减低,有时出现少量气体。

174

175 挫伤治疗前、后

176

177 治疗前后:挫伤吸收,肺内血肿形成

178

179

180

181

182 鉴别诊断: 肺挫伤渗出、实变与肺部感染 肺撕裂伤含气腔、含气液平的囊腔、肺血肿与非外伤性肺脓肿、肺囊肿、空洞型肺结核以及空洞性肺癌的鉴别。

183 THANK YOU


Download ppt "胸 部 病 变 CT 诊 断 荆州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部 黄源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