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讲)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 一、不同视野下的中国审美文化范型 (一)从历史纬度分: 以彩陶、岩画为主要载体的史前审美文化 以青铜器载体的夏商审美文化 以诗、文、书、乐舞为载体的周秦审美文化 秦以后以诗、陶瓷、丝绸、园林、绘画、小说各代审美文化 (二)从审美类型分: 以社会体制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以自然山水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讲)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 一、不同视野下的中国审美文化范型 (一)从历史纬度分: 以彩陶、岩画为主要载体的史前审美文化 以青铜器载体的夏商审美文化 以诗、文、书、乐舞为载体的周秦审美文化 秦以后以诗、陶瓷、丝绸、园林、绘画、小说各代审美文化 (二)从审美类型分: 以社会体制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以自然山水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讲)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 一、不同视野下的中国审美文化范型 (一)从历史纬度分: 以彩陶、岩画为主要载体的史前审美文化 以青铜器载体的夏商审美文化 以诗、文、书、乐舞为载体的周秦审美文化 秦以后以诗、陶瓷、丝绸、园林、绘画、小说各代审美文化 (二)从审美类型分: 以社会体制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以自然山水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以艺术体系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2 一、不同视野下的中国审美文化范型(续) (三)从社会结构上分: 朝廷审美文化、士人审美文化、市民审美文化和民间审美文化。 (四)从思想基础上分: 儒家型审美文化 道家型审美文化 佛教型审美文化 士人型审美文化 屈骚型审美文化

3 第一节 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4 皇权威仪的建筑表征——故宫

5 一、古代北京城的文化蕴含 古代北京城由京城、皇城、宫城三层组成,它是儒家文化的典型样态,城市的规划、建筑的布局、结构,处处展示着儒家思想。 紫禁城、景山公园以及包括天坛、地坛、日坛、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的整个京城体系,凝淀着中国自周代以来的政治—伦理—文化制度,凝淀着儒家的政治伦理美学思想。 作为一个文化空间,京城体系中的建筑始终贯穿着九宫图的文化空间理念。明清时期,大到紫禁城的太和殿、天坛、地坛,小到民居四合院,无不渗透九宫图的文化空间理念。

6 二、京城空间结构与社会体制、意识形态 第一,前朝后寝 第二,左祖右社 第三,坛台四环 儒家的伦理体制,朝廷的神圣威严,君臣、家族的尊卑秩序,均蕴含于京城这一建筑空间。紫禁城恢宏威严的气势,沿中轴线展开布局的建筑空间,显示着皇权的威仪。

7 永乐年间的北京城

8 中国明代的 皇城围墙图

9 故宫金水桥

10 故宫太和殿

11 故宫太和殿前庭

12 三、皇城建筑的特点及文化意义 1.按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寓意严肃和不可打破的礼制。 2.建筑群和单体建筑巍峨宏大。寓意威严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3.城墙及建筑外壁呈深红色,意在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4.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正如朝廷的冕服是为了确定君臣关系一样,整个建筑的美感形式就是为了确定君臣关系而设计出来的。 5.作为天下中心的京城,其建筑格局与风格是按儒家文化的如下审美要求设计建造的,即一切审美要素必须为政治伦理服务。

13 第二节 山林淡雅:道家型审美文化 一、儒、道、释审美文化的互渗交融 儒家审美文化的核心凝淀在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仁”、“义”中,道家审美文化的核心凝淀在以自然为基础的“回归自然”之“道”中,佛教(释)审美文化的核心凝淀在“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观念中。 儒家审美文化是社会体制及权力的审美表现,道家审美文化是独立于社会体制并与天地神往来的山林情趣的审美表现,佛教审美文化则是法眼无边的“菩萨”以善超度众生的审美表现。

14 追求山水之乐的陶渊明与王维

15 桃源图局部([清]袁耀)

16 辋川图局部([唐]王维)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
辋川图局部([唐]王维)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

17 二、山水淡雅的道家型审美文化之诗文、园林表征
老庄对天地自然山川的哲学和美学赞美,孟子对独善其身的崇敬,禅宗对静、空的追求,到了魏晋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自觉倾向,他们吟诗、造园以表达这种山水淡雅的审美理想,到了唐宋则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陶渊明: 悠然的《饮酒》之所: 远离尘网的《田园居》:

18 二、山水淡雅的道家型审美文化之诗文、园林表征(续)
乌托邦世界——《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林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其口。 康帕内拉《太阳城》 柏拉图的理想国

19 二、山水淡雅的道家型审美文化之诗文、园林表征(续)
王维的禅意栖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0 清代绘画:辋川别业《鹿柴》

21 二、山水淡雅的道家型审美文化之诗文、园林表征(续)
白居易:简朴恬淡的庐山草堂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以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池上篇》)

22 苏轼:“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欲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文人吟咏的沧浪亭

23 拙政园莲池初夏

24 三、道家文化对天地自然之境审美形态的贡献
道家文化对中国审美文化的自然之境审美形态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体现在前面所说的诗歌、园林等艺术形式中,还体现在诗歌理论的著述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等均打上道家自然之境审美理念的烙印。 二十四诗品所呈现的是二十四种审美类型: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轻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25 (补充内容)儒道审美文化的思想基础 一、礼崩乐坏之后的战国社会状况: 1.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失去统一话语并解除束缚、富于进取和创造激情的时代。 2.各诸侯内部追求社会变革,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强争雄的政治格局。 3.周代礼法被打破,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原本森严的等级制被废除,任何人都有凭能力和才智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可能,使战国呈现出空前的思想开放。 4.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士”阶层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他们“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攻乎异己。从而带来了学术思潮的繁荣和理性精神思潮的高涨。

26 儒道审美文化的思想基础 二、战国时期的审美文化景观: 1.战国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在理论思辨的学术氛围中开始形成不同的体系,并在学术对立、互补、互渗中得以深化和发展,儒道、法、墨成为此时的主要流派。 2.著述之风促进了散文的繁荣,促成了各派争奇斗艳的景象。 3.乐舞美术脱离了礼乐功能而趋于追求审美玩赏,并以浩歌曼舞、华美装饰、飞动线条、明艳色彩以及动荡活泼的风格宣泄着战国激情。 4.独特地域文化孕育出诸如楚辞那样奇异奔放的艺术。

27 三、“道术将为天下裂”:儒道法墨审美理念的分化和对立
〈一〉、儒家审美理念:情理中和 (一)孔子的美学观念 1.强调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把“乐”作为审美的最高层次。 3.强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强调“美”和“善”的统一。 4.强调“文”和“质”的统一。

28 “道术将为天下裂”:儒道法墨审美理念的分化和对立
孔子美学观念(续) 纵观孔子的审美观念,其核心就是把周代的中和之美提升为系统的和谐美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审美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9 〈一〉、儒家审美理念:情理中和 (二)孟子的美学观念(人格美、美的共同感) 作为儒家承前启后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在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极大地发展了孔子“好之”、“乐之”的审美境界,强调道德自觉的人格风范,从而建立起以高扬人格美为核心的美学观念体系。 此外,孟子认为人由于人具有共同的感觉器官和相同的心,人对物象具有共同的感觉,人对理义有相同的爱好,因此人有共同的美感。

30 〈一〉、儒家审美理念:情理中和 (三)荀子的美学观念 在其“人性恶”理念的主导下,荀子的美学观念更强调美的外在纹饰特征和“节欲化俗之美”。他指出,个体欲望的一味满足并不等于美,唯有以礼节之的“欲”才是合理的、有益的、完美的。 孟子还通过论述“欲”与“礼”、情与理的互动关系,强调乐的功能在于通过“道欲”、“制欲”而达到“善民心”、“感人深”的目的。

31 儒家美学观念的核心 儒家通过对礼乐之乐的发挥总结,提出了崇和尚善、情理统一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了以人与社会之“和”为其核心的伦理美学体系。

32 〈二〉、道家审美理念:与道合一(天人合一)
(一)老子的美学观念 1.老子提出的“道”、“气”、“象”、“自然”、“虚静”、“有”、“无” 、“虚”、“实”等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老子与庄子一起,对文明社会以及周代礼乐等政治伦理表示怀疑和否定,他们把视野投向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人生境界,从而形成了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理想。 3.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33 〈二〉、道家审美理念:与道合一(天人合一)
(一)老子的美学观念(续) 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可以做如下阐释: (1)“道”是原始混沌。 (2)“道”产生万物。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 (4)“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自己运动的。“道”的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34 〈二〉、道家审美理念:与道合一(天人合一)
(二)庄子的美学观念 1.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其思想最富美学意味。“道”在庄子思想中仍占据最核心的位置。在它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2.庄子的美学观念也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上。他痛惜“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这种物欲对人的异化以及对人性的摧残。他把全部关心放在个体生命的状态,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摆脱异化、回归自然,达到全性保真、不为外物所累境界。

35 〈二〉、道家审美理念:与道合一(天人合一)
(二)庄子的美学观念 3. 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思想,这里的“大美”实际就是“道”,他并且还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要达到对“道”的观照,就要“外天下”、“外物”、“外生”,即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要通过“心斋”和“坐忘”达到至美至乐的自由境界。 4.庄子在《秋水》、《齐物论》等篇目中通过故事的方式说明“美”“丑”的相对性。 5.庄子还强调“美”与“真”的一致性。

36 第四讲思考题 1.简述儒家的主要美学观念。 2.道家美学的主要观念有哪些? 3.简述儒、释、道审美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4.道家美学思想对战国以后的美学有什么影响?


Download ppt "(第四讲)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 一、不同视野下的中国审美文化范型 (一)从历史纬度分: 以彩陶、岩画为主要载体的史前审美文化 以青铜器载体的夏商审美文化 以诗、文、书、乐舞为载体的周秦审美文化 秦以后以诗、陶瓷、丝绸、园林、绘画、小说各代审美文化 (二)从审美类型分: 以社会体制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以自然山水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