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影響美味之因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影響美味之因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影響美味之因素

2 影響美味之因素 影響食品美味的因素相當複雜,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各種感官性質,也就是食品的風味,其次為食物之外的其他因素。
雖然每個人對美味的評價標準不同,感受也互有差異,但對美味之愛好與追求卻頗為一致。

3

4

5 食物本身的感官性質 食品的感覺主要來自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與視覺等,依作用性質分類如下: 化學感覺 物理感覺 心理感覺

6 美味 食物本身的感官性質 化學感覺 味覺-味道 嗅覺-香氣 物理感覺 觸覺-質地 溫覺-溫度 聽覺-聲音 心裡感覺 視覺-顏色、形狀、大小等 食物之外的因素 身心狀態 心理作用 環境因素 地域因素 飲食習慣 進化因素 飲食文化

7 化學感覺 感官中的味覺與嗅覺是屬於化學感覺,也就是說他們的運作是經由偵測出化學物質分子。
味覺與嗅覺是影響美味的主要因素,味覺的運作是經由偵測出舌頭上溶液的分子,嗅覺的運作則是經由鼻腔偵測出空氣中的分子。 味覺與嗅覺之作用是互相關聯的,影響其中之一者的化學刺激也可能影響另一者。 當食物或飲料未伴隨應有的氣味時,嚐起來會覺得味道相對不足。感冒鼻塞嗅覺失靈時,食物吃起來也會覺得索然無味。

8

9 物理感覺 感官中的觸覺、溫覺、和聽覺屬於物理感覺。 觸覺感受主要來自食品的質地特性,如食品的硬度、脆性、黏彈性、潤滑性。
溫覺是對食物溫度的感覺,是區別冷熱食特性的感覺。 溫度會影響食物之味覺,不同冷熱食也各有其最可口的溫度。 聽覺感受主要來自由食品於製造或食用時所發出的聲音(洋芋片清脆的聲音、食物在油鍋炒炸的聲音)

10 心理感覺 視覺感官屬於心理感覺。食物的顏色、型狀、大小等視覺感官,對人們飲食時的心裡有很大的影響。
有的人重視食物的外觀有沒有缺點,有的人注意大小或型狀,但大多數的人一定很在意顏色。 食物的顏色是感官的第一印象,常據此判斷它的品質,如新鮮度或成熟度等;與食物名稱不符的顏色也不易為人們接受,更難有美味之聯想。

11

12

13 食物之外的因素 相同的美味,有時卻食不知味,原因可能是健康不佳或心情不好。
他人心目中的美味,我們未必會有相同的感受,原因可能來自飲食習慣或文化之差異。 因此,食物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個人的身心狀態、外在環境的條件、飲食的習慣與文化等,都會影響個人對美味的感受。

14 1. 身心狀態 健康狀態、心情狀態、精神好壞、飽食程度等,都會影響食慾,影響個人對美味的感受。 2
1.身心狀態 健康狀態、心情狀態、精神好壞、飽食程度等,都會影響食慾,影響個人對美味的感受。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含天氣、溫度、濕度等舒適度,用餐環境的設施、布置、音響、照明、氣氛等,以及食物周邊的器具、餐巾、桌布等之材質與顏色等,都會影響美味與食慾。

15

16 3.心理作用 心理作用往往是無形的,不易具體的察覺到,但其對美味感受的影響卻是極微妙而廣泛的。 (1)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美食的感受也是如此,特別是在好友相聚時,平淡的 食物也會顯得特別美味。 (2)媒體廣告的不斷訴求,一窩蜂飲食風潮的流行現象出現時,可能會影響消 費者心理方面對美味的認知與判斷。 (3)產品的名稱,代言人的魅力,其心理作用之應用,似乎其帶著人們產生美味之聯想。 (4)黑豆漿、紫米飯、黑墨魚麵、烏骨雞、黑糖發糕、黑芝麻糊、何首烏。

17

18

19 4.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人往往有個別的飲食偏好,對美味的感受也因而有所差異。 (1)西方飲食中使用相當多的乳製品,印度飲食常以多種香辛料,日本飲食美味中有沙西米、壽司、拉麵等。 (2)以對茶的偏好而言,英國人喜好紅茶、日本人重視綠茶、北京人喜歡香片、 廣東人喜歡普洱、台灣人喜歡凍頂或高山茶。 (3)茶搭配的點心,英人愛鬆餅、日人愛紅豆餅、台灣人愛鳳梨酥、廣東人愛蓮蓉包。

20 (4)大陸北方天冷,手腳被凍得不靈活,食品大多粗糙,肉大塊、饅頭大顆, 天冷口不渴,對湯水較不注意。南方炎熱,胃口較差,食物盡可能精緻可 口,以促進食慾;同時為了補充水分,特別注重湯水。 (5)佐料之選用,中國北方喜好大蔥、大蒜;南方喜好生薑、辣椒;廣東喜好 南乳、蝦膏;台灣閩南人喜好香蔥、蒜味醬油;客家人喜好九層塔、油蔥 酥、 紫酥;日本人喜好山葵醬;馬來西亞喜好沙茶;印度喜好咖哩;菲律賓喜好椰子粉。 (6)以台灣而言,南北口味也大不同,傳統上南部口味偏甜,中部口味較重, 北部口味偏淡。

21 5.進化因素 人類先天上對甜食、鹹食較為偏好,對苦味則較為嫌惡,這種結果被認為是與人類之進化過程有關,如此可維持進化上的優勢,因此初生兒就展現這種傾向。 6.飲食習慣 (1)人們由經驗中養成習慣,由習慣中逐漸累積偏好。個人飲食偏好與對美味 的感受,往往受成長過程的習慣所左右。因此對飲食的喜好常常各有所鍾, 呈現各自偏好的美味。 (2)習慣與個人成長地點、出生背景有關。在美國的中國人依然把飲茶、吃豆腐、雪裡紅、豆瓣醬的習慣帶去。留學生希望家人寄來醬菜、肉鬆、肉乾、茶葉、速食麵。

22 (3)身在異鄉的人們往往鍾愛家鄉的風味,熟悉的風味可重溫飲食的習慣、化解對周遭陌生的恐懼。
(4)故鄉食品之意象左右著人們對美味的評價,如彰化肉圓、客家粄條、廣東臘味、金華火腿、原住民的小米酒。

23 7.飲食文化 (1)人們從文化中學得在什麼季節、在什麼溫度、並在每天的什麼時間,適合攝食什麼樣的食品,然後會偏好具有某些特質的食物。 (2)飲食文化影響人們對食物的偏好。廣東人喜歡清蒸魚,江浙人喜歡紅燒魚,台灣人喜歡煮魚湯,而日本人則是生吃或燒烤。

24 (3)人的行為從小就受到社會風俗之塑造,小孩滿月請吃油飯紅蛋,端午節吃 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文旦,冬至吃湯圓,過年吃年糕;美國人感恩節吃南瓜、 火雞。

25 (4)文化效應還包括社會團體對食物偏好的影響,當人們希望自己關屬於某個社會團體時,他們將傾向於吃該團體的成員所吃的那些食物。
(5)許多宗教都設有教條,規定其信徒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這些規定可能 影響該宗教成員對食物的偏好及對美味的認知。 (6)飲食中各種有關健康的資訊,不論是透過語言或文字的形式傳送,也會影 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

26 食美味心理學 嬰兒之味覺試驗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類的食物偏好和食物嫌惡行為的產生及改變,反映其進化上的遺傳天賦。
因為在一個熱量和鹽分較缺乏的環境中進化,人類必要具備一些生存的本能,以辨別有益的食物與有毒的食物之來源。 以及對苦味食物的嫌惡,仍隨遺傳與進化成因而存留下來。

27 (一)嬰兒對甜味刺激的反應 蔗糖溶液的甜味刺激會導致嬰兒臉部放鬆,像是「滿足」的表情。這種表情經常伴隨著微笑,並總是跟著出現用力舔上嘴唇及吸吮的動作,甚至發出聲音來。觀察者通常把嬰兒這種臉部表情標示為欣賞、喜歡或享受的表情。 (二)嬰兒對鹹味刺激的反應 新生兒對鹹味的刺激是不哭、不鬧、也不笑,顯示出可以接受的表情。新生兒在水和鹽溶液之間並未顯出特別偏好,這可能由於尚缺乏分辨的能力;直到大約4個月大後,嬰兒嚐鹹味能力大有進步,對鹽溶液之偏好已明顯勝過白開水。

28

29 (三)嬰兒對酸味刺激的反應 酸味的刺激導致嬰兒的嘴唇縮攏,就像是連續或重複地發出「噓」的陰。通常也伴隨著皺鼻和眨眼。觀察者通常描述嬰兒的這種臉部表情是一種排斥反應 (四)嬰兒對苦味刺激的反應 苦味的刺激導致嬰兒將嘴巴張開,顯露典型的弓狀,嘴巴的角度下沉,並將舌頭攤平向前吐出,並典型地附隨吐唾沫或甚至預備性的嘔吐反映。

30

31 新奇恐懼症(Neophobia) 一般而言,人類和其他動物都有「新奇恐懼症」,也就是害怕新奇的事件;所害怕的對象不僅是新奇的物體或情境,也包括新奇的食物。 因此人們和動物都有偏好熟悉的食物之傾向,長期上此種傾向似乎也增加對這些食物的偏好。

32 特定感覺厭膩作用 (Sensory Specific Satiety) 人們有偏好某些食物的傾向,但若短期內充分攝取這些食物而達到非常滿足,則會造成感覺之降低,且在一段時間內有避免這些食物的傾向,此種現象稱為「特定感覺厭膩作用」。 人們對食物得偏好是屬於長期的傾向,而「特定感覺厭膩作用」則是短期的現象。

33 感覺尋求(Sensation Seeking)
感覺尋求是指人們有尋求新的或不尋常得體驗或刺激的傾向,這種傾向包括對新奇食物的尋求。 雖然人們有偏好熟悉食物的傾向,但也有尋求新奇事物的傾向,這兩種傾向是共存的,程度則因人而異。 研究發現感覺尋求與食物偏好之間似乎存在許多關係,例如:感覺尋求傾向較高的受測者,對辛辣食物有較大的偏好;感覺尋求傾向較低的受測者,對溫和的、甜味的食物有較大的偏好


Download ppt "第二章 影響美味之因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