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说“木叶” 林 庚 马鞍山二中 贾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说“木叶” 林 庚 马鞍山二中 贾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说“木叶” 林 庚 马鞍山二中 贾洁

2 现象 特征及原因 总结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提出问题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问题
1-3段 现象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提出问题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 ①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特征及原因 分析问题 4-6段 ②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7段 解决问题

3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秋风 清秋的性格 干燥 疏朗 微黄 迢远深情的形象 萧瑟 春夏之交 褐绿 湿润 绵密 密密层层的浓阴 意象 场合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叶 (落木) (树)叶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迢远深情的形象 秋风 干燥 疏朗 微黄 萧瑟 春夏之交 褐绿 湿润 绵密 密密层层的浓阴

4 辨正误:林庚先生的观点完全正确吗?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 林庚先生的观点完全正确吗? 段落 作者观点及依据 相对的观点及依据 第 二 节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在《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204次;在《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在《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也是十分好的句子。

6 寻根缘:暗示的意义何来? 日常生活的经验——由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形象与色彩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 ,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 ,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7 落红 落花

8 “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9 寻根缘:暗示的意义何来? 文化心理暗示——民族心理与审美习惯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10 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欧阳修《暮春门有感》) 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夕餐》)

11 林庚以“诗人学者”为人称道,他先后出版过《夜》《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6本诗集。“作为一名学者,林庚先生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12 沪之雨夜 来在沪上的雨夜里 听街上汽车逝过 桅间的雨漏乃如高山流水 打着柄杭州的油伞出去吧 雨水湿了一片柏油路 巷中楼上有人拉南胡 是一曲似不关心的幽怨 孟姜女寻夫到长城

13 作为诗人的林庚 生动形象 富于文采 ①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生动形象 富于文采 ①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②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14 作为学者的林庚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 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9.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

15 作为学者的林庚 信手拈来 厚重典雅 ①文中引用到的诗句从战国到宋代,20余处,林庚先生随手拈来,贴切顺当。
信手拈来 厚重典雅 ①文中引用到的诗句从战国到宋代,20余处,林庚先生随手拈来,贴切顺当。 ②林庚先生的不少文章更多以诗人的艺术敏感发现问题、用丰富想象力为人们打开进入艺术世界的大门,他对“木叶”这一诗词意象的阐发典雅厚重,无疑就具有这样的价值。

16 请您批评指正

17

18

19

20 Titl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Vivamus et magna. Fusce sed sem sed magna suscipit egestas.


Download ppt "说“木叶” 林 庚 马鞍山二中 贾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