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时政热点专题 授 课 时 间 :8 课 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时政热点专题 授 课 时 间 :8 课 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时政热点专题 授 课 时 间 :8 课 时

2 高考文综政治学科 2007届 时政热点专题

3 时政热点专题 教学时间:8 课时( 3 2 0 分 钟) 适用范围:高2007届文科复习之用 联系教材:经济常识 政治常识 哲学常识
教学时间:8 课时( 分 钟) 适用范围:高2007届文科复习之用 联系教材:经济常识 政治常识 哲学常识 例题分析: 解题思路 模仿套路

4 复习方法:三科综合 联系分析 地 理 政 治 历 史 (时政热点问题) (地点、方位) (意识、评价) (时间、过程) 语文、数学、理化生
复习方法:三科综合 联系分析 (时政热点问题) 地 理 政 治 历 史 (地点、方位) (意识、评价) (时间、过程) 语文、数学、理化生 (试题背景材料)

5 教材理论知识 社会现实生活 扩展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说明) (体现、证明) (主干知识) (热点时政) (联 系)
教材理论知识 社会现实生活 (体现、证明) (主干知识) (热点时政) (联 系) “政史 地”三科综合

6 审题 编答 一读二抓三联四析五编 新的四种能力, 也是学习能力 (2)解读材料 (1)获取和解读信息 (分析材料) (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分析材料) 审题 (调动知识) 编答 一读二抓三联四析五编

7 2007年文综政治重大时政专题 1.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和谐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 “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7. 整治食品安全卫生 、整治煤矿安全事故等 8.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9. 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活动 10. 西部地区以及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等

8 复 习 要 求 1. 从背景内容、教材理论和命题角度掌握 2. 运用相关教材观点分析热点
(1)哲 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观点、发展观点、 全面观点、规律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2)经济学: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关系、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 (3)政治学: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活动原则、 党的性质、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对外政策等。

9 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背景材料: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1. 理 解: 联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分析 (1)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人的和谐、 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 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扩大就业、理顺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公共安全问 题,即:煤矿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等)。 (大、小切口)

10 2. 为什么: 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 大切口 (一)经济常识 (二)政治常识 (三)哲学常识
2. 为什么: 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 大切口 (一)经济常识 ① 经济发展的环境要求 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 有利于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④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政治常识 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 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的 ③ 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④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⑤ 有利于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三)哲学常识 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② 联系的观点(不和谐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联系) ③ 整体与部分联系联系(树立整体意识,搞好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④ 发展的观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⑤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社会矛盾) ⑥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忽视次要矛盾) ⑦ 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⑧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政策)

11 3.怎么办:措施、方法、手段等 小切口,多管齐下,联系材料分析
3.怎么办:措施、方法、手段等 小切口,多管齐下,联系材料分析 (一)经济常识 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物质基础)。 ②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分配政策、财政及税收手段的调节)。 ③ 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既注重公平,又注重效率。 ④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⑤ 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二)政治常识 ① 政治职能(协调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④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哲学常识 ①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③ 正确处理主次矛盾 ④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⑤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⑤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12 试 题 演 练 1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到
1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到 ①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③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配 ⑤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⑥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⑦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复习提示:识记上述时政知识,全面掌握其中提到 的与教材有关的 知识,如扩大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产与 消费关系、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

13 2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我国 怎样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① 进一步做好就业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要求,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② 各级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③ 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 位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④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 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⑤ 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⑥ 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14 3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①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坚持有利于生产,
3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①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坚持有利于生产, 又要有利于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 发展实际出发,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 ② 加快建立和健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在 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和贫困农村 生活水平。 ③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社会保障需要由国家、 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 ④ 从根本上搞好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事业 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制。

15 4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①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4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①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② 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 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③ 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财政和税收,调整分配关系, 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 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④ 注重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 公平,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和管理。

16 5. 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我国怎样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①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5. 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我国怎样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①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②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切实履行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 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以 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 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打击各 种犯罪行为,规范社会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证。 ⑤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贯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已经形成了的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 的新型民族关系。 ⑥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和谐社会, 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⑦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积极建设“和谐世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7 6 . 阅读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济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 上述材料中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10分) ① 中央根据我国实现小康进程中社会矛盾突出的现状提出要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部署和要求,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3分) ②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这体现了从全面的实际出发。(2分) ③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体现了对客观 实际的辩证把握。(2分) ④ 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 经验主义,使主观符合客观,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3分)

18 7.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在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的状态。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从唯物论与辩证法角度,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①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 ②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体现了这一要求。(3分) ③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3分)

19 8. 用整体与部分的辩正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①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以合理、优化的方式构 成整体
8. 用整体与部分的辩正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①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以合理、优化的方式构 成整体 的时候,整 体功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协调社会内部利 益冲突,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②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 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和谐社会的建立, 不仅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0 典型例题:成都市2007年“一诊”文综第38题(政治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当前 内政外交的新发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22:1,我 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逼近0.47。(基尼系数是衡 量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基尼系数处 于0.4~0.5时,表示收入差距过大) 2006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全面取消农业 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调高个人所得税工资 薪金所得减除标准;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学杂费;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等有力措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 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 公平。 (1)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从收入分配的角度, 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应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12分)

21 ① 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3分) ②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注重公平与效率。(3分) ③ 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 调节过高收入。(3分) ④ 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调整财 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 入。(3分)

22 (2)联系材料,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党和 国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据。 (10分)
材料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和国家要把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联系材料,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党和 国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据。 (10分) ①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是党实现思想领导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4分) ② 国家具有文化职能,和谐文化建设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3分) ③ 文化力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3分) (若从党的性质、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等角度, 正确回答问题的,可酌情给分。)

23 (3)实践证明,“和谐世界”新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一脉 相承的。结合材料,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10分)
材料三:“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中国内政在外交上的延伸,是中国外交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其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 (3)实践证明,“和谐世界”新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一脉 相承的。结合材料,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10分) ①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分) ②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 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2分) ③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本点的集 中体现。(3分) ④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 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 则。(3分) (若从联合国的宗旨、当今世界的主题、新安全观、 发展观等角度,正确回答问题的,可酌情给分。)

24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内涵:目标和要求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有利于 (关键词)
1. 内涵:目标和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注: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有利于 (关键词) 人民利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共同富裕、国际竞争等 3.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国家加大财政投入 六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5 4. 背景材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起步,国家对“三农”投入空前加大,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注意小切口:联系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② 农业的作用:农业兴、全国兴、农业稳、全国稳等 ③ 农业的“四靠”: a. 政策 b. 科技 c. 投入 ④ 农业的根本出路:a. 科教农结合的“科教兴农”战略 b. 发展“两高一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c.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 ⑤ 党的方针:多予、少取、放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⑥ 国家的新政策:加大财政和税收支农力度,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开拓市场和对外开放,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中央“一号文件”支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 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26 例如:农业 西部大开发 (1)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产业化经营 思考分析 (2)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揽答法
例如:农业 西部大开发 (1)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产业化经营 思考分析 通揽答法 (2)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3)经济结构调整(所有制、分配制、产业和产品等) (4)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5)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6)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 (7)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和税收的支持) (8)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27 典型试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10 分) 1. 设置材料,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
1. 设置材料,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10 分) 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就没有全国经济的繁荣,没有农民的小 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有 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

28 注意: 各地区建设新农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 设置材料,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 我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分) ① 一靠“政策稳农”,贯彻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② 二靠“科技兴农”,不断提高科技增收在农业中的比重。 ③ 三靠“投入”,加大财政税收支农惠农力度,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④ 各级政府增强为农业服务意识,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⑤ 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贯 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改变农村落 后的面貌。 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发展特色农业,多元并举,全面繁荣。 ⑦ 搞好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高好农村医疗卫生,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注意: 各地区建设新农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9 3.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 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3.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 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重要作用 (10 分) ①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 观经济 手段。 ② 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 ③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④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 化进程。

30 4.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怎样才能做到注重实效,突出特色? (10 分)
4.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怎样才能做到注重实效,突出特色? (10 分) 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 ②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③ 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转化,变劣势为优势。 ④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统筹 城乡发展。

31 5.材料一 阅读以下两幅表格。

32 表2: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2006年) 材料二: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农田水利(千公顷) 农田机械化(千公顷) 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千克) 有效灌溉面积 机电排灌面积 实际机耕地面积 实际机播地面积 稻谷 小麦 玉米 417 285 352 目前全国耕地面积为18.31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农业机械化程度约为38%。截至2005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为 万千瓦。

33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两表格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答: 表1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正在逐步增长,但从2004年起,农民增收幅度减缓,特别是2005年实际增长率一度回落;表2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这说明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 (2)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说明我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正确性。 答: 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②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③ 只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

34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自主创新的重点 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1. 自主创新的重点 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七点 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 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 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 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六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七要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强国战略

35 联系教材理论 运用普遍联系、主要矛盾、内外因关系 (2)经济常识 运用价值规律、企业的作用、市场经济和 (3)政治常识
(1)哲学常识 运用普遍联系、主要矛盾、内外因关系 等分析自主创新的重点 (2)经济常识 运用价值规律、企业的作用、市场经济和 宏观调控、财政和税收、对外开放等知识 认识创新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3)政治常识 运用国家职能和国际竞争的实质等理解 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36 试题演练 1.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我国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意义? 2.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应该怎样推动科技自主创新?
1.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我国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意义? ① 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客观要求。 ②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初放型向集 约型转变的需要。 ③ 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缩小与发动国家 的经济差距。 ④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应该怎样推动科技自主创新? ① 国家正确实施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市场 环境和政策体系。 ②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③ 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37 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进产 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0 分)
3.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 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进产 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0 分) 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科 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② “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 全局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 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 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 水平重复生产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 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 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38 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 4. 设置材料,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说明我国 ① 国家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职能,
4. 设置材料,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说明我国 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 ① 国家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职能, 推进科技创新,是政府履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 职能的体现。 ②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推进和鼓励科 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③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 综合国力的较量,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综 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9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的哲学依据。 5. 设置材料,分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
5. 设置材料,分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的哲学依据。 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 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 ② 这就要求我国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既要引进外 国的先进技术,又要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 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③ 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利用外部条件, 最终会受制于人,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注意:也可用主要矛盾原理、联系观点阐述

40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三大产业结 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6.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为什么把
6.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为什么把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三大产业结 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①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 产业,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质升级,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关键在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②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1 四、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成就:2006年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 主要问题
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 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主要问题 1. 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 2. 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投资与消费不合理 3.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4.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问题等 主要调控措施 1.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 抑制产能过剩的措施 3. 调控房地产、稳定住房价格等

42 联系教材理论分析 1. 经济常识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两点 ① 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
② 市场和政府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2)主要目标:四点 ① 促进经济增长 ② 稳定物价 ③ 增加就业 ④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市场经济 ① 市场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② 通过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 ③ 一般特征:a.平等性 b.竞争性 c.法制性 d.开放性 ④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4)主要手段:三种 ①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价格等,主要运用) ② 法律手段(经济上的法律法规等,主要运用) ③ 行政手段(政府指示、规定、命令等,必要时运用) (5) 财政、税收、银行的作用

43 2. 政治常识 3. 哲学常识 ① 正确履行国家职能 a. 协调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文化职能 d.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 政治常识 ① 正确履行国家职能 a. 协调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文化职能 d.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 国家管理经济职能主要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a. 经济调节 b. 市场管理 c . 社会管理 d. 公共服务 ③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a. 对人民负责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3. 哲学常识 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②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 坚持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 ④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⑥ 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和坚持适度的原则

44 试题演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材料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设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说法。10多年业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快”,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但要看到,我国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材料二:2006年12月5日~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努力实现速度、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5 (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要性。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 符合客观。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6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如何推动我国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①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② 坚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的突出位置,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③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④ 坚持全面的观点,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⑤ 注重量的积累,优化事物结构,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7 2. “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发展 材料一: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重要钢铁生产基地河北省唐山市采取切断电源、拆掉厂房、拆除设备、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强行关闭了9家落后钢铁企业,淘汰炼钢能力128万吨、炼铁能力75万吨。 材料二: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三:2007年,是中国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48 才能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结合材料一、二、三,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怎样 ① 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总量平衡,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 ②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③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④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发挥消费对 投资和生产的引导作用。 ⑤ 正确处理出口和进口、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持以质取 胜的出口战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提高对外贸易的经 济效益。

49 (2)“三个协调”的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哪些观点?
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三个协调”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②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又 好又快发展 体现了事物质和量,量变和质变的统 一。 ③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体现了内外因的辩 证关系。

50 (3)简要说明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学依据。
①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是国家必须履行的经济职能。 ②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坚持 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只有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 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做到又 好又快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巩固 党的执政地全。 ④ 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特征之一,遵循经 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

51 3. “双稳健”政策试题 材料一:自1998年至2003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成为中国财经领域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对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低迷阶段的种种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用显著,功不可没。 材料二:从2004年的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民间的以及地方政府驱动的投资明显趋于活跃和旺盛,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幅过大,并且在房地产、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中的投资有一哄而起的迹象,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物价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故此2004年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材料三: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6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面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程度微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2 (1)以上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意识能指导作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使主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以上哲学道理的。 材料一: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扩张型的“积极财政政策”,化解国民经济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材料二:面对投资总量增幅过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偏快,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005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使主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三:2006年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有针对地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总之,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意识指导,促进事物的发展。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稳健的财政政策”都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都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反映,都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53 4. 设置经济过热现象的材料,运用所学 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 控的必要性。 (11 分)
4. 设置经济过热现象的材料,运用所学 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 控的必要性。 (11 分) ① 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必须履行组织经济建设,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 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 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发挥市场 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宏观调控。 ④ 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是我国政府工作应把握好的重大问题。 面对当前经济过热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运用经济、法律和 行政等手段调节,使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符合实际情况。

54 5.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 2 0 0 3 年 分析回答问题。 在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投资和消费是
5.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回答问题。 在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投资和消费是 国民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 材料一:投资和消费占比率的比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 国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投资率 20% 30% 39.4% 42.9% 43.9% 46% 消费率 80% 70% 58.2% 55.4% 53.6% 43% 注:目前世界各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达72%。2005年我国 国民储蓄存款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储蓄余额近15万亿元人民币。

55 健康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① 我国投资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消费率过低,国民储蓄率较高。
② 近年来投资率持续攀升,而消费率持续下滑,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投资需求的拉动。 (2)运用有关经济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我国经济 健康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①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消费率过低,不利于提高人们 的生活水平 ②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消费是生产的 目的和动力,消费率过低,不利于发挥消费调 节生产的重要作用。 ③ 投资过热,消费萎缩,会导致整个生产能力过剩, 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56 2006年年底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一方面要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速度,优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重点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转变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结构,引导居民多元化投资和提高消费水平。 (3)结合材料,请用联系观点分析怎样处理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①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注意把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必须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② 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一方面,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必须优化投资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③ 联系具有条件性,恰当保持二者的比例关系,要随着经济发展 而变化。

57 6. 设置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说明我国应该 怎样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0 分) 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0 分) 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②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从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③ 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搞好 “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用科学发 展观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 ⑤ 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58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情况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情况 材料二: “十一五”规划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从“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字眼都可看出,中央下决心大力气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显然,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主要途径。 (2)说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 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 环保投入 亿元 3397亿元 1359亿元 29328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2% 比上年增长 14.5% 比上年增长 21.2% 比上年增长 71%

59 (1)① 合理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这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②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入者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③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④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⑤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① 财政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②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③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④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60 8. 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说明公民应怎样参与
和谐社会的建设。 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与国家的利益 具有一致性。公民要支持国家的行动。 ② 和谐社会是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公民应积极投身 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为创造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 量。 ③ 公民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把个人利益和国家 利益结合起来,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61 四、 建设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背景材料: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62 相关教材原理 (1)经济常识 市场经济基础性作用和三大弱点、价值规律、 经济效益、 (2)哲学常识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做法。 (2)哲学常识 规律客观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价值 观导向作用等 哲学道理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性和 重要性。 (3)政治常识 运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的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科技的作用和国际竞争的实质理解上述观点的意义和作法。

63 试题演练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材料一:我国目前生产耗能情况 全国每万元GDP能耗 2004年我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
其他国家的倍数 2000年 2004年 美国 德国 日本 2.77吨 2.6吨 3倍 5倍 6倍 注:我国资源生产率只相当与日本的二分之一、德国的六十分一、 美国的十分之一,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每万元耗水量比国 际水平高5倍。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① 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有所降低 ② 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存在高耗能、高投入的问题,我国经济 增长属于粗放型增长 ③ 我国的综合能耗、资源消耗与发达大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64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发展循环经济,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发展循环经济,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0 分) 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是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 ② 有利于保护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增长 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企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③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 大力发展循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根本上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 .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该如何建设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加大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 治污染的状况。 第三,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 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第四,必须减少能源消耗,特别是减少单位GDP的能耗,提高国 民经济整体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 利用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六,强化节约意识,生产节能产品,培养健康文明、节约资源 的消费方式。

66 4 . 设置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如何构建
节约型社会? 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现人 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 进作用。构建节约型社会,需要坚持正确的消费观,树 立节约的意识。 ③ 坚持适度原则。构建节约型社会,需要我们在消费中坚 持适度原则,反对铺张浪费。 ④ 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构建节约型社会,需要树立 节约意识。

67 5 . 设置材料,运用矛盾观点,分析说明提高企业 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
① 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与保护资源环境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为保护资源环境提供必要的 条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 高企业经济效益。 ③ 保护资源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能以牺 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经济效益。 注意:此题可置换为“运用矛盾观点,分析说明既注重公平, 又注重效率的关系?”

68 设置材料,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 我国应该如何遏制资源浪费? 答:① 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健全能源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律体系。 ② 行政机关和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对能源 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监管。 ③ 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决遏制浪 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④ 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要切实做好法 律教育工作,提高人们保护资源和节约资源 的法律意识。

69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人均能源可开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 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怎样解决能源短缺问题?(10分) ① 国家立法机关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能源短缺 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② 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③ 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对破坏能源安全,违反能 源保护法规的行为,依法处理。 ④ 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法律意识,提高保护能源自觉性。

70 主体的角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合理化建议。
8. 设置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从不同市场 主体的角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合理化建议。 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企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① 企业: ② 政府: ③ 个人: 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控制资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树立节约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做到节约资源,科学消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破坏环境行为。

71 9.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现在各国都在倡导循环经济发展。
9.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现在各国都在倡导循环经济发展。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0分) ① 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积极 创设有利于全社会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② 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 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 ③ 企业和公民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保护资源和环 境的义务,增强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72 (1)生态优势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 感,使市民安居乐业。 (2)生态优势有助于打造城市形象和品牌,改善投
10. 近些年来,以“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追求城市和谐发展,已成为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抉择,有的地方开始转移和关闭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工业项目。专家分析认为,注重城市发展的生态元素,并非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是城市的一大竞争力。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生态优势为什么能够增强城市的 竞争力? (1)生态优势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 感,使市民安居乐业。 (2)生态优势有助于打造城市形象和品牌,改善投 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生态优势有助于推动城市生态产业的发展,使 产品优势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73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发展,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正面临着可持续能源供应问题的巨大挑战。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发展,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正面临着可持续能源供应问题的巨大挑战。 材料一: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是世界上产值能耗很高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2006年12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节约资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3)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怎样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74 (1) ①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优化资源配置; ②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③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持续发展道路。 (2) ①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节约资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②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节约资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是自觉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表现。

75 (3) ① 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② 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促进能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③ 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和公正司法,对破坏能源安 全,违反能源保护法规的行为,依法处理。 ④ 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76 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联系:《监督法》的实施、地方领导(党委、人大、政府等)换届选 背景材料: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和谐共进的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民主政治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伟大实践,是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联系:《监督法》的实施、地方领导(党委、人大、政府等)换届选 举工作、党内民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分析。

77 典型例题 1. 设置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 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 当家作主的具体形式? (10分)
1. 设置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 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 当家作主的具体形式? (10分) ① 党领导国家政权,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③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实施依法治国,支持和保证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④ 党领导人民实行民主政治,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⑤ 党领导人民享受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8 2. 如何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
2. 如何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①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一,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依法治国有可靠的保证。 ②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强调党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二,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只有创造各种有效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坚持依法治国,帮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第一,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二,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法律的实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④ 坚持将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79 3.背景材料 全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规模空前的全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于2006年7月1日启动。这次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涉
3.背景材料 全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规模空前的全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于2006年7月1日启动。这次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涉 及选民9亿左右,乡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涉及选民6亿 多,要选举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共200多万人,并 由新一届县乡人大产生同级人民政府,县级人大还要 产生同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 上一级从大代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此次选举工作 将在2007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作好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法工作的认识。 (10分)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 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 度的基础。(3分)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保 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 团结,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3分) ③ 作好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 行使民主权利,有利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分)

80 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提出背景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开展积极得到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加快和大力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领域,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点在农村,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81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交错,四合院连片。游客们可以坐三轮车逛胡同、品风味小吃、看传统表演,感受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胡同游”、“酒吧街”、“水上游”相继兴起,就连周围寂静清幽的街道,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字画、民俗玩具、老北京小吃……,一家家小店开了起来。 材料二:明朝迁都时,什刹海这片地区被刻意处理为“都市中的野景”,规划在清代得到延续。随着什刹海“文化旅游”和“文化休闲”经济带的形成,这里原本静谧的情调正渐渐远去。许多人呼吁,不要让街市商业气氛浸染了这处水域。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什刹海地区的“商业化”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1)在什刹海地区,“商业化”与“文化保护”是对立统一的。 (2)二者具有对立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片面追求商业化会对保护区造成破坏;只强调文化保护而不利用其商业价值,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二者具有统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合理发展文化产业能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支持。文化保护则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注意:此题置换为“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 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82 4.阅读材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有五千年历史的三星堆文化、三千多年历史的金沙文化、两千年历史的都江堰文化以及驰名中外的三国文化,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根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四川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全面提速,特色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总资产700亿元,总收入48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西部首位。2006年5月29日文化部宣布的第二批33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成都市三圣花乡景区、九寨沟演艺产业群、三星堆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文化榜上有名。 结合材料,说明四川省怎样用矛盾分析法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 (1)四川省遵循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 业,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要求。 (2)四川省根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具体情况,发展特色文化, 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3)四川省通过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本省丰富的文化 资源转化为丰厚的文化资本,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实现了矛盾 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83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文化产业市场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又一较量场。2005年8月,《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颁布,决定对文化领域引进外资、文化产品的引进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文件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出版物发行、娱乐节目制作、电影放映等领域国有文化企业,在投资核准、财税政策等方面,对非公有文化企业和其他公有文化企业将一视同仁。文件同时规定,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监测台、有线电视传播骨干网等领域。 材料二 : 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同时既要防止无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主张完全市场化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完全排斥文化产业属性的倾向。 材料三: 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84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应如何发展我国 的文化产业? (2)材料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论述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结合三个材料说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意义。 (1)①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资文化产业。③ 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 (2)①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体现了这一点。② 抓主要矛盾。“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这一道理。③ 坚持全面的观点。材料中发展文化产业,防止两种倾向体现了这一点。 (3)①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实科学的发展观。② 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 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⑤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85 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分析我国以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的依据和意义。
6.以我国政府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孔子教育奖”,2006年9月23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颁发,印度拉贾斯坦邦扫盲和继续教育办公室及摩洛哥教育部成为这一奖项的获得者。据了解,“孔子教育奖”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曲阜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商而提出申请,2005年9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批准,以中国政府名义正式设立,主要表彰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农村教育和扫盲领域、妇女儿童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人。 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分析我国以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的依据和意义。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我国出资设立以孔子命名的国际奖项,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影响力和综合国力。 (2)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 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有利于各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3)中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我国出资设立教育奖项体现了我国积极支持联 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工作。

86 七、 关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1. 背景材料
1. 背景材料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引导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87 2. 内 涵:八点具体内容 和要求 ①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②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 ③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④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⑤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⑥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⑦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⑧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8 提出“八荣八耻”的道理。(8点理解)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针。 3. 结合政治常识,分析说明胡锦涛总书记
3. 结合政治常识,分析说明胡锦涛总书记 提出“八荣八耻”的道理。(8点理解) ① 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②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③ 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⑤ 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⑥ 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⑦ 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⑧ 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 方针。

89 什么要在社会生活中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 忘义为耻”? (10分)
例 题 分 析 1. 设置“八荣八耻”的材料,从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说明为 什么要在社会生活中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 忘义为耻”? (10分)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能动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具有巨大的促进作 用,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② 诚实守信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 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③ 只有在全社会生活中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 忘义为耻”,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90 严重的信用危机,我自己守信是没有意义的。” 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论 (10 分)
2. 有人说:“社会上种种缺失诚实的行为导致了 严重的信用危机,我自己守信是没有意义的。” 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论 (10 分) ① 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个人是社会中 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个人活动既 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 响。 ②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失信行为,个人守信并非 没有意义。只有人人自觉讲诚信,才能形成良好 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推动社会的发展。

91 荣辱观,体现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分)
3. 请简要分析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社会主义 荣辱观,体现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分) 答: ①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也属于世界 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范畴。 ② 从唯物论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正确意识的指导 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 从辩证法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联系观点;“八 荣”与“八耻”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表明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 ④ 从认识论讲,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⑤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⑥ “八荣八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92 八、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新热潮。 联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分析
今年10月22日,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赞扬长征精神,今天在新的长征途中,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 联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分析

93

94

95 试 题 演 练 1. 结合材料,谈谈弘扬长征精神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长征的胜利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② 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讲,特别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我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 2.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长征的胜利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对今天我们进行新的长征有什么启示? (1)① 长征的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 长征的胜利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③ 长征的胜利是党的领导的胜利,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指导理论是中国革命的首要条件和政治保障。 (2)长征的胜利对今天我们进行新的长征的启示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一定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96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3. 请用意识的反作用,谈谈 在新的长征途中继承和发扬红军 长征精神的重大意义。
今年10月22日,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赞扬长征精神,今天在新的长征途中,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 3. 请用意识的反作用,谈谈 在新的长征途中继承和发扬红军 长征精神的重大意义。

97 ①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 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精神不 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新的长征途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这需要 开发人的精神,调动精神能量,提供强 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③ 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今天在新的 长征途中,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牢固树 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状态。

98 九、青藏铁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指出:青藏铁路沿线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这些资源对青藏铁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005年10月15日,举世瞩目投资数百亿元的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并将在2006年年7月1日试运行。它的终点也不会止于拉萨,还会以拉萨为枢纽连接西藏各地的网状支线,把西藏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权威人士评价:“这既是一条经济线,又是一条政治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指出:青藏铁路沿线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这些资源对青藏铁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99 典型试题 1.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青藏铁路建设体现了 哪些哲学道理? (8 分) ①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青藏铁
哪些哲学道理? (8 分) ①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青藏铁 路建设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② 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 动性,青藏铁路建设要按规律办事。 ③ 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自然观,以 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 ④ 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开采资源。

100 2. 设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青藏铁路
为什么既是一条经济线,又是一条政治线?(10分) ① 说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线,即经济意义:是因为青藏铁路的建成 对西藏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促进西藏工业、 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实现我国地区经济 平衡、协调发展。 ② 有利于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降低进出 西藏货物的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西藏对外开放, 加强与其他地区及国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③ 有利于西藏市场机制的发育和人们市场意识的增强,促进经济的 发展;有利于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①②③是经济意义 ④ 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政治线,即政治意义:是因为青藏铁路的建成 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⑤ 它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 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⑥ 有利于我国边疆的稳定和国防的加强;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 作主地位的体现和国家政权的巩固。 ④⑤⑥是政治意义

101 3. 设置材料,从市场角度看青藏铁路沿线 各地政府应该怎样确保自然资源的科学、 合理开发? ( 8 分)
合理开发? ( 8 分) ①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作用。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 加强政府对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综合运 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确保有度、 有序、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资源。

102 十、安全事故问题 背景材料 目前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当年GDP的2%,损失达数千亿元。仅2005年1月至5月份,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328391起,死亡49594人。鉴于此有人提出了“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面对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的局面,从2005年9月起我国开始坚决打击“官煤勾结”现象,并向相关官员发出了“限期撤资”令。

103 典型试题 “安全也是生产力”? (10 分) 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10 分) 1.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分析说明
1.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分析说明 “安全也是生产力”? (10 分) ① 劳动者享有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安全 的劳动环境能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消耗,减少企业的 损失。 ② 高度重视安全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劳动者 的积极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 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安全也是 生产力”。 2.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重视安全问题给了 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10 分) ① 我们在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的同时,要重视局部的作用。 ②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注重量的积累。

104 3. 运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应该
3. 运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应该 怎么样才能避免不安全事故发生? (10 分) ① 各级政府要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 治国的原则,为民行政的理念。 ② 各级政府要认真地履行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宏观调控、 市场监管、安全执法的力度。 ③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要了解和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 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④ 国家还需要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要让劳动者充分了解《劳动 法》和《安全生产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⑤ 劳动者要树立主人公意识,增强安全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 益。

105 年5月发生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药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尚未消弭,又传来令人震惊的“欣弗”事件。8月3日,卫生部连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停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2006年6月1日以后生产的克林霉素注射液,即“欣弗”注射液。此前,全国各地不少患者在注射“欣弗”后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运用市场经济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药品安全问题。 ①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 础,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②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利,国家要加 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扰乱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③ 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106 十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1. 背景材料:2005年10月12——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圆满成功,飞船飞行5天118小时,环绕地球76圈,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共在太空中生活和科学考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科学技术的又一里程碑。 2.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① 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 ② 从一人(杨利伟)一天到多人(费俊龙、聂海胜)多天的太空运行和考 察,标志着我国正稳步迈向太空新时代和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③ 证明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经济科技实力,表明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 和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平利用空间资源的新起点。 ④ 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利益,优化产业结构,极大地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⑤ 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万众一心、勇攀科技高峰和努力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7 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选自然的能力,向世界展 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证明我国改革 开放成就和经济科技实力,为我国航天工业的发
3.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我国“神舟六号” 发射成功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 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选自然的能力,向世界展 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证明我国改革 开放成就和经济科技实力,为我国航天工业的发 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② 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 济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 卫生事业的发展。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与我国财政 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③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 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大事,组织全 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业绩。

108 4.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我国“神舟六号” 发射成功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4.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我国“神舟六号” 发射成功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按尊重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 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选世界的目的。我国 科技工作者把“神舟六号”按照地面指挥意图升入太空、飞行并成功着陆, 这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表现以及坚持科学理 论指导的结果。 ②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我国的 航天技术从最初研制破解载人航天的技术难题,到实现神舟六号发射圆 满成功,体现了把认识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体现了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的飞跃。 ③ 集体主义精神。为了祖国的荣誉,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神舟六号载人飞 船的一系列工作。他们不计个人名利和得失,发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 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他们这种无私 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 煌成就的必要条件,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 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109 5.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我国“神舟六号” 发射成功体现的政治常识道理。 ① 我国研制“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5.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我国“神舟六号” 发射成功体现的政治常识道理。 ① 我国研制“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贯彻 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② 国家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和文化 建设的职能。温家宝总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飞 船发射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及相关国家职能部门的组织协 调等,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 高了我国的科技国际地位,体现了国家职能。 ③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世界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 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决定本国在 航天事业和国际上的地位。神舟六号发射的圆满成功,体 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110 十二、中非合作论谈北京峰会 注意: 联系政治历史地理分析

111 2006年1月,中国首次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份文件被认为是中国最新的非洲战略。文件从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以及和平与安全等方面,确立了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内容。2006年4月24日至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三国。仅仅两个月后,总理温家宝又进行了非洲之旅,2006年6月17日至24日,应邀出访埃及、加纳、刚果(布)、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等非洲七国。这是今年年初最新的非洲战略出台后,中国最高首脑第二次访问非洲。 2007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格、塞舌尔等非洲8国,加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和友谊,为“合作之旅”、“友谊之旅”。 “中非合作论坛”于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中国的发展为非洲提供了发展机遇。中非加强全作、共同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机遇。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中国免除了31个非洲重债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部分你华到期政府债务共109亿元人民币。相继对与中国建交的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实施零关税。在援款项下帮助49个非洲国家建成了720多个成套项目。在26个非洲国家承担了58个惠贷款项目。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迄今中国累计对非各类投资达到62.7亿美元。2005年,中国从非洲地区进口原油383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0%。今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5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2006年中非贸易额将突破500亿美元。事实证明:要批驳西方宣扬的非洲版“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在非洲“新殖民”的论调。

112 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八国的“合作之旅、友谊之旅”
非 洲 地 图

113 联系教材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思考 1.经济全球化。科技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机遇,中非建立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中非抓住机 遇,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通过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可以共 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一项重要的 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和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思考 1.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 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从1955年万隆会议新中国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 人第一次握手,到中非建立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已同48个非 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50年来尽管国际风云不断变幻,中非各自情 况也发展了深刻变化,但中非友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得到不断巩 固和发展。

114 联系教材理论分析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思考 1.我国国家对外职能。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
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 用,是我国国家对外职能的重要方面。我国积极发展和非洲各国的友好 关系是实施对外职能的具体表现。 2.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 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中国是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新的形势下,中非的共 同利益在增加,合作的潜力在扩大,全面深化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 的长期战略选择,也是新世纪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 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加强同第在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 点。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15 试 题 演 练 1.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温家宝总理于2006年6月18日在结束对埃及的正式访问前曾在开罗举行记者会特别强调非洲人民长期以来给予中国的宝贵支持。他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 请列举中国与非洲在发展友好关系中的有“德”的事例,并从政治常识角度加以分析。 (1) ① 在政治和外交领域,非洲国家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 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制造“两个 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正 义事业给予深切同情和积极支援。 ③ 非洲国家反对西方借“人权”之名干涉中国内政。 ④ 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均得到了非 洲国家的鼎立支持。 (注意,例举两个事例即可得分)

116 (注意,例举两个事例即可得分) (2)① 中非关系友好,上个世纪的五十年至八十年代,中国支持非洲
人民的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 ② 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始终站在非洲人民的立场上支持非洲, 摆脱西方国家的政治控制和经济盘剥。 ③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和在联合国上为非洲各人民说话。 ④ 中国派医疗队支援国家,帮助建筑坦赞铁路。 ⑤ 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中国宣布免除了31个非洲重债 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部分你华到期政府债务共109亿元人民币,对 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注意,例举两个事例即可得分)

117 (3) ① 上述事实说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 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持对外 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② 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定不 移高举“平等、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维护 世界和平与发展,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 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对外贸易,增强人民之间 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

118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说明中国与非洲在经济发展中的异同?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 关系,相互联结、互相依存,一定场合下互相转化,各有特点。 (2)相同点:① 中国与非洲国家(南非除外)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 薄,经济不够发达,都需要安定的国际和平环境,都在 致力于经济建设; ② 都是有过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入侵的历史; ③ 政治上互相支持,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因此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家之间 的友好合作关系。 (3)不同点:① 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不同,在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道路、模式、速度不同,在文化价值和经济资 源上各有特点,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 ② 在经济和能源上互相开放,经济贸易上互惠互利。 ③ 中国的发展为非洲提供了发展机遇,非洲在石油出口上支持 中国。 因此中国与非洲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119 ① 建设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要求,
3 . 在2006年11月中国与非洲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与会代表领导人取得共识:世界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非洲以及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就是南北差距加大。解决这问题,需要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发展。 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和谐世界的 重要意义。 ① 建设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要求, 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② 建设和谐世界,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③ 建设和谐世界,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120 十三、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中亚地区9国 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区域性政府间政治性的国际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形成“上海精神 ” 中亚地区9国

121 1.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海精神”加以分析。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年来,在打击恐怖主义,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胡锦涛在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五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地倡导和实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1.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海精神”加以分析。 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上海精神”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②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上海精神” 体现了这一要求。 ③ “上海精神”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④ “上海精神”体现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基本国策等内容。 ⑤ “上海精神”符合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 这是上海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基础。

122 2. 近年来,中俄关系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坚实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联合声明、安全磋商、联合军演、互办“国家年”活动等宣示了两国关系发展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俄两国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双方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或近似的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加强磋商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政治意义。 ① 中俄互为邻国,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发展 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② 中俄两国同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政治力量,同 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两国的战略协作利于维护两国 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 ③ 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123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倡议,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倡议,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 2007年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中俄关系跃上新台阶。 回顾新中国的历史,中俄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的五个“十年”头十年是“中苏同盟”,但双方并不平等;继而是十年“论战”,“争”得不可开交;接着是十年武装对峙,双方关系极度恶化;随后是十年谈判,直到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以后,中俄关系渐入佳境,从“睦邻友好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结合材料,从辩证法角度说明应该如何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① 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需要坚持求同存异。 ② 事物是相互联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要加强国家之间的互相联系。 ③ 事物得变化发展的,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需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④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促进国家关系的 发展,需要坚持曲折中求发展,发展中不怕曲折的观点。

124 十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运用“一国两制”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注意:联系政治历史地理分析 1.地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宝岛 2. 历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3. 政治: 我国政府对台湾的原则、方针、政策 (1)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方针: (3)政策: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台独”和制造“两个中国”以及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这是发展海峡两岸稳定与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坚持和努力争取用和平统一方式,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使用和平方式或武力方式,都是维护国家主权,是我国内政问题,绝不容外来干涉。

125 福州 厦门 三通 : 通商、通航、通邮 基隆 台北 金门 台中 台东 高雄 包机:从节日化到正常化 台湾水果在大陆推销 日月潭 阿里山
钓鱼岛 基隆 赤尾屿 台北 厦门 金门 台中 日月潭 阿里山 三通 : 台东 高雄 通商、通航、通邮 包机:从节日化到正常化 台湾水果在大陆推销

126 胡锦涛就台湾问题提出四点意见 (四个决不)
胡锦涛就台湾问题提出四点意见 (四个决不) ①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②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③ 贯彻寄希望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④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深 化 理 解 方 针 和 政 策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 完整,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和制造“两个中国”,坚决反对“法理台独”。 (2)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努力争取运用和平方式解决 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统一台湾后,实行“一国两制”, 台湾享有高度自治,管理方式比香港和澳门更灵活。 (3)坚持和平方式,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使用和平还是武力, 是国家主权决定,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内政问题, 不容外来干涉。当和平方式不能奏效时,只有使用武力;使用 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中国人民、中国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和粉碎一切“台独”的图谋。 (4)在三个条件下使用武力 (三个如果) ① 如果台湾当局宣布独立 ② 如果台湾分裂出去 ③ 如果台湾当局久拖不谈

127 十五、关于“红色旅游” 1. 红色旅游之地 2. 红色旅游地区的优势和劣势:联系党史和地理
1. 红色旅游之地 指革命圣地、老革命根据地等具有自然风景和落后山区的特点,例如韶山、井冈山、瑞金、遵义地区、延安地区、沂蒙山区、百色龙州、四川的广安和川北红军革命根据地等。 2. 红色旅游地区的优势和劣势:联系党史和地理 a 绿色自然资源 b 优美的自然景观 c 历史文化资源 d 革命传统和革命遗址 e 劳动力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等 ① 优势: ② 劣势: a 基础设施落后 b 工业薄弱 c 农业生产落后 d 资金和技术缺乏 e 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等 联系: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进行综合分析

128 4. 设置材料,如何帮助“老革命根据地”促进经济发展?
3. 开展“红色旅游”的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① 牢记和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精神,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中共党史 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 国人民建设热情。 ② 积极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加强对外开放和信息交流,吸引外来 资金和人才,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老 革命根据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4. 设置材料,如何帮助“老革命根据地”促进经济发展? ① 对于老革命根据地,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实施救助,以“造血” 扶贫为主,以“输血”为辅。 ② 把绿色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旅游业。 ③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以旅游业 带动经济发展。 ④ 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 ⑤ 加强对外开放和信息交流,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

129 十六、西 部 地 区 特 色 1. 西部行政区域:12个省区市 2. 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必要性、必然性、作用、意义)
应对四川省自主命题 1. 西部行政区域:12个省区市 西南6个: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重庆, 森林茂密,水利、电力和矿产资源丰富等。 西北6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 天然气和矿产丰富等。 2. 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必要性、必然性、作用、意义) ① 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② 缩小地区差别(东西部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③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 西部自身条件: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等 优势(内外因关系) ⑤ 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稳定边僵,巩固国防的需要 (政治方面)

130 3.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注意:我国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 一是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联系:主要从哲学角度理解上述知识,如矛盾特殊性、整体联 系从全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普遍联系等哲理。 运用经济常识(市场经济)和政治常识(国家职能)等 原理,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131 4 . 西部地区特色: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特色等
① 特色农业和农产品,耕地、牧草、水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 地形和气候类型复杂,农业生态环境明显优势,生物物种 优势,资源优势等。 ③ 幅员辽阔,山河风光,少数民族及民族关系,历史文化的 旅游资源优势等。 ④ 边境广阔,边境贸易,与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南亚国 家经济贸易。 ⑤ 西部的三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 ⑥ 分析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的特色 民族关系、旅游资源、支柱产业等 ⑦ 分析四川省的经济和资源特色和优势 例如:农业大省、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 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泛珠三角区 域合作”和成都获得“全国最佳旅游城市” 等。

132 1 .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西部地区怎样实现把资源优势
典型试题 1 . 设置材料,分析说明西部地区怎样实现把资源优势 转变为经济优势? (编答) ① 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② 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所有制、分配制、产业和产品等),实现 产业化经营 ④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经济协调 发展 ⑤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 循环经济 ⑥ 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⑦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和税收入 的支持,道路、通讯、电力、水利等) ⑧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 共同富裕。

133 西部地区特色:特色农业和农产品,耕地、牧草、水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形和气候类型复杂,农业生态环境明显优势,生物物种优势,资源优势等;幅员辽阔,山河风光,少数民族及民族关系,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优势等;边境广阔,边境贸易,与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经济贸易。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西部应从哪些方面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10分) ①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找 准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 ② 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积极 调整农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 平。 ③ 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自主创新,提 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④ 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搞好对外贸易和发展优势农产品 出口。 财政税收支农惠农和搞好农村基础设施

134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路,结合所学经济常识知识,为四川发展工业提出合理化 建议。 (10分) ①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针对四川工业大企业少、名牌产品少、产品档次低、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弱的现状,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在四川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不止一次成为主题词,但是,把发展工业作为一个带战略性、全局性的举措,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却是史无前例。2006年是四川发展新跨越编年史上一个标志性年头,工业将由此成为主导四川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 思路,结合所学经济常识知识,为四川发展工业提出合理化 建议。 (10分) ①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③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④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保护环境。

135 区,应该怎样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战略? (10 分)
5. 设置材料,运用联系观点说明泛珠三角区域的地 区,应该怎样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战略? (10 分) ①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坚 持用联系分析和处理问题。 (教材) ②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相互联系,优势 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分析) ③ 国民经济是有机的整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 利于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社会。 (总结)

136 4. 设置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区域各方的合作和交流,优势互补;促进
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② 促进香港和澳门经济社会繁荣,扩大内地省区 对外开放,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③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促进“东中西”互动发展 和西部大开发。

137 2007年文综政治应该掌握的热点时政 (仅供参考) (1)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6)扩大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搞好社会保障体系 (7)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10)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政治、历史) (11)我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 和“嫦娥奔月” 工程研究 (政治、历史和地理) (1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和西部大开发 (政治、历史和地理)

138 (13)煤矿、食品、药品和安全事故及依法治理等 (14)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房地产、钢铁、水泥等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15)青藏铁路和三峡大坝工程蓄水成功等重点建设 (政治、历史和地理) (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政治、历史和地理) (17)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政治、历史) (18)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历史) (19)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 ,促进祖国统一 (政治、历史、地理) (20)中非合作论谈北京峰会 (政治、历史、地理) (21)世界能源危机(石油涨价)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政治、历史和地理) (22)我国领导人出访,我国举办的外交活动,走和平发展道路, 建设“和谐世界”,(中俄、中美、中日、中印、中国与中亚、 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欧盟等关系) (政治、历史和地理) (23)朝核问题与伊核问题(两个“六国会谈”) (政治、历史和地理) (24)四川省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四川的农业、森林资源、电力业、工业先导、 文化产业、都江堰工程、以及成都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

139 激情、求变、创新、提高 勤奋、方法、能力、悟性

140

141


Download ppt "时政热点专题 授 课 时 间 :8 课 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