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比 丘 的 修 道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鴦伽國的鄉鎮名為馬邑。在那裡,世尊招呼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對世尊答應:「世尊!」然後,世尊說此(以下的話): 「諸比丘!人對你們的稱呼『沙門、沙門』:又,你們也是正當在被問『你們是誰?』時,而自稱為『是沙門』。諸比丘!你們的那幾位,如此正在被稱呼,如此正在自稱的時候,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學習,即:『凡是作沙門之法與作婆羅門之法,對於這些法,我們應當受持而實行;如此,我們的這個名稱與自認,將成為真實與實在;凡是我們所受用的衣、缽食、床坐、醫藥資具,即那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比 丘 的 修 道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鴦伽國的鄉鎮名為馬邑。在那裡,世尊招呼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對世尊答應:「世尊!」然後,世尊說此(以下的話): 「諸比丘!人對你們的稱呼『沙門、沙門』:又,你們也是正當在被問『你們是誰?』時,而自稱為『是沙門』。諸比丘!你們的那幾位,如此正在被稱呼,如此正在自稱的時候,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學習,即:『凡是作沙門之法與作婆羅門之法,對於這些法,我們應當受持而實行;如此,我們的這個名稱與自認,將成為真實與實在;凡是我們所受用的衣、缽食、床坐、醫藥資具,即那"—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比 丘 的 修 道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鴦伽國的鄉鎮名為馬邑。在那裡,世尊招呼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對世尊答應:「世尊!」然後,世尊說此(以下的話): 「諸比丘!人對你們的稱呼『沙門、沙門』:又,你們也是正當在被問『你們是誰?』時,而自稱為『是沙門』。諸比丘!你們的那幾位,如此正在被稱呼,如此正在自稱的時候,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學習,即:『凡是作沙門之法與作婆羅門之法,對於這些法,我們應當受持而實行;如此,我們的這個名稱與自認,將成為真實與實在;凡是我們所受用的衣、缽食、床坐、醫藥資具,即那些他們對於我們所作,將成為大果報、大功德,我們的這個出家才將成為非虛名、而有果、有利』。 「諸比丘!什麼是作沙門與作婆羅門之法?諸比丘!確實,你們應當如此學習,即:『我們將要成為具足慚愧者』。然而,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我們有具足慚愧,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我們已達到沙門的目標,我們無任何更需要的事,如此,你們唯有以這般程度就達到滿 。諸比丘!我告訴你們,諸比丘!通知你們:『對於正有欲為沙門者,當有更需要作的事時,不可捨棄沙門目標』

2 (4)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的身正行將成為清淨、向上、開明、無缺點、被防護的;但是,諸比丘!為了其身正行清淨,我們更應該如此學習,即:『我們將不自贊,不輕視他人』。然而,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我們已經達到沙門的目標,我們無任何更需要作的事』如此,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諸比丘!我通知你們:對於正有欲為沙門者,當有更需要作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5)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的語正行將成為清淨、向上開明、無缺點、被防護的;但是,諸比丘!為了其語正行清淨,我們更應該如此學習,即:『我們將不自贊,不輕視他人』。然而,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語正行清淨,(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 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諸比丘!我告訴你們… 當有更需要作的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6)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的意正行將成為清淨、向上、開明、無缺點、被守護;但是,諸比丘!為了其意正行清淨,我們更應該如此學 習,即:『我們將不自贊,不輕視他人』。然而,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語正行清淨,意正行清淨(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當有更需要作的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3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的正命將成為清淨、向上、開明、無缺點、被守護;但是,諸比丘!為了其命正行清淨,我們更應該如此學習,即:『我們將不自讚,不輕視他人』。然而,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語正行清淨,意正行清淨,正命清淨,(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 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 …當有更需要作的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8)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於諸根將成為守護門者,以眼見色不取相、不取隨相。若由於不守護那眼根而住,則諸貪欲、懮愁、惡、不善法流入;為了守護它,我們當要實踐,當要守護眼根,當要於眼根達成守護。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可觸之物…以意識知法,而不取相、不取隨相;若由於不守護那眼根而住,則諸貪欲、憂愁、惡、不善法流入;諸比丘!確實你們應如此學習。然而,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語正行清淨,意正行清淨,正命清淨,我們於諸根守護門,(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當更有需要作的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4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當成為於食知量者,當如理思量食物而食,非為嬉戲,非為憍慢,非為裝飾,非為莊嚴,只是了維持此身的生存而已,為了止息傷害,為了資助梵行(心想)如此我們將擊退以前的(苦樂)受,不令生新受;為了我將成為良好習慣、無過失而安住』諸比丘!確實你們應當如此學習。然而,諸比丘!或 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語正行清 淨,意正行清淨,正命清淨,於諸根門已有守護,於食知量,(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當有更需要作的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10)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當成為警寢精勤者,日間以經行、坐禪、從障礙法淨化心;初夜時分以經行、坐禪,從障礙法淨化心;中夜時分以右協作獅子臥,足疊於足之後,從正念、正知起想作意;於後夜時分起來之後,以經行、坐禪,從障礙法淨化心;諸比丘!確實你們應當如此學習。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語正行清淨,意正行清淨,正命清淨,於諸根門已有守護,於食知量,警寢精勤,(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當有更需要作的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5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我們當成為具足正念正知者,於進退時是正知行者,於前瞻後顧時是正知行者,於曲申時是正知行者,於執持僧伽梨、缽、衣時是正知行者,於食、飲、嚼、嚐時是正知行者,於放糞、 尿時是正知行者,於行、住、坐、眠、寢、語、默時是正知行者,諸比丘!確實你們應當如此學習。諸比丘!或許你們有如此想法,即:『我們有具足慚愧,我們的身正行清淨,語正行清淨,意正行清淨,正命清淨,於諸根門已有守護,於食知量,警寢精勤,已具足正念正知,作到這樣程度,這樣程度就夠了;我們已經達到沙門的目標,我們無任何更需要作的事』你們唯有這般程度就達到滿足。諸比丘!我告訴你們,諸比丘!我宣告你們:對於正有欲為沙門者,當有更需要作的事時,不要捨棄沙門的目標。 (12) 『諸比丘!什麼是更需要作的事?諸比丘!在此,比丘親近遠離(嘈雜)的臥坐處,(往)寂靜處、樹下、山巖、石窟、塚間、森林、露天、枯木堆;他於飯後,從托缽回來,結跏而坐,把身伸直之後,使正念現起於面前。他將世間的貪欲捨棄,依離貪欲之心而住,淨化貪欲心。捨棄嗔恚而住於無嗔恚心,憐憫一切生物而淨化嗔恚心。捨棄昏沉睡眠而住於遠離昏沉睡眠,觀想光明、正念、正知,而淨化昏沉睡眠的心。捨棄掉舉疑悔而住於無掉舉,內在的心寂靜,淨化掉舉疑悔心。捨棄疑惑而住於渡脫疑惑,於諸善法無疑惑,淨化疑惑心。

6 (13) 「諸比丘!譬如人負債創事業,他的那些事業興隆,他凡所有的舊債都解除,又他或許更有剩餘養妻子;他有如此(想):『確實,我以前負債創事業,那個我的那些事業已成功了,那個我凡是舊債都除去了,我更有剩餘養妻子』。他由此因緣得到喜悅,達到歡樂。『諸比丘!譬如人他有病是甚苦的病,他不喜歡吃飯,又他的身體無力量;他於後來從病苦解脫,他也不喜歡吃飯,或許他的身體恢復力量;他有如此(想法),即:『確實,我以前有病是甚苦的病,我不喜歡吃飯,我的身體曾經是無力量;現在,那個我是從其病解脫,我也喜歡吃飯,我的身體也有力量。』他由此因緣得到喜悅,達到歡樂。「諸比丘!譬如有人被縛在牢獄,後來,他從其牢獄平安無事地被釋放,而無任何財物的損失;他有如此(想 法):『確實,我以前曾經被縛在牢獄,現在,那個我是已從其牢獄平安無事地被釋放,而無任何損失。』他由此因緣得到喜悅,達到快樂。「諸比丘!譬如人他是奴隸,無(能)自立、依存於他(人),不(能)往欲往之處;後來,他從奴隸之境遇被釋放,自立、不依存於他(人),是自由者(能)往欲往之處;他有如此(想法):『確實,我以前曾經是奴隸,無(能)自立,依存於他(人)不(能)往欲往之處,現在,那個我是已從其奴隸之境遇被釋放,自立、不依存於他(人),是自由者(能)往欲往之處。』他由此因緣得到喜悅,達到歡樂。 「諸比丘!譬如有人帶錢財走在曠野的旅途,後來,他平安無事地越過曠野,而且無任何損失;於他有如此(想法),即:『確實,我以前曾經帶著錢財走上曠野的旅途,現在,那個我是已經平安無事地越過曠野,而且無任何損失。』他由此因緣得到喜悅,達到歡樂。「諸比丘!猶如負債、如病、如牢獄、如奴隸 、如曠野之旅途;正是如此,比丘於自身見到未捨的此等五蓋。諸比丘!譬如無債、如無病、如解脫束縛、如自立、如安穩地;正是如此,比丘於自身見到已捨此五蓋。

7 「他捨棄此等五蓋,遠離使慧贏弱的心之隨煩惱,遠離諸欲,遠離諸不善法;成就有尋、有伺、因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禪而安住。他唯以遠離所生之喜樂,令此身充沛、充滿、充實、遍佈,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因遠離所生之喜樂所遍滿。「諸比丘!譬如技巧的助浴者或助浴者弟子,於銅槃撒洗浴粉,以水再次注入使混合,他的那洗浴丸濕潤軟化,因軟化遍滿內外,但(水)不漏出;諸比丘!比丘正是如此,唯以遠離所生之喜樂,令此身充沛、充滿、充實、遍布,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遠離所生之喜樂所遍滿。 (15) 「諸比丘!後來,比丘更由於尋伺的寂滅故,內(心)潔淨、心專一性,成就無尋、無伺、定所生喜樂的第二禪而住。他唯以定所生之喜樂,令此身充沛、充滿、充實、遍佈,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定所生之喜樂所遍滿。「諸比丘!譬如水池的湧泉,它無有東方的水入口,無西方的水入口,無有北方的水的入口,無南方的水入口,天無適時地、無適當的給予水流;然而,由於其水池湧出冷水,唯以冷水充沛、充滿、充實、遍佈此水池,其水池全部之任何(處)無不以冷水遍滿;正是如此,諸比丘!比丘唯以定所生之喜樂,令此身充沛、充滿、充實、遍佈,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定所生之喜樂遍滿。

8 「諸比丘!後來,比丘更由於離喜而住於捨與正念、正知、以身感 受樂,成就聖者所說:捨、念、樂住的第三禪而住。他唯以離喜之樂,令此身充 沛、充滿、充實、遍佈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離喜之樂所遍滿。「諸比丘!譬如於青蓮池或紅蓮池、白蓮池,又或一類青蓮或紅蓮、白蓮,生於水中,長於水中,隨順於水,沉潛於(水)中養育,它們從頂至根都被水所充沛、充滿、充實、遍佈,一切青蓮或紅蓮、白蓮的任何(部份)無不以冷水遍佈;諸比丘!比丘正是如此,唯以離喜之樂,令此身充沛、充滿、充實、遍佈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離喜之樂所遍滿。 (17) 「諸比丘!後來,比丘更由於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又因先前的喜憂滅除,成就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的第四禪而住、他以清淨皎潔的心遍滿此身而坐,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清淨皎潔的心所遍滿。「諸比丘!譬如有人以白衣連頭覆蓋,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白衣覆蓋;諸比丘!比丘正是如此,以清淨皎潔的心遍佈此身而坐,他的全身之任何(處)無不以清淨皎潔的心所遍滿。

9 如此,他於等持、清淨、皎潔、無穢、離隨煩惱、柔軟、堪忍的心達到確立不動時,令心轉向宿住隨念智【憶宿命智】他億念種種宿住,列如:一 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無數壞劫、無數成劫、無數壞成劫;在那裡,如此名、如此種姓、如此種族、如此食、如此苦樂受、如此壽終,他從彼死已,生於此。如上,憶念宿住具有的種種行相、境遇。「諸比丘!譬如人從自 己的村莊往其他村莊,又從其村莊往其他村莊,他從其村莊歸來自己的村莊,於他有如此(想法),即:『確 實,我從自己的村莊去過其他的村莊,在那裡曾經有如此立、如此坐、如此說、如此默言不語,那個我是從其村莊歸來自己的村莊』;諸比丘!比丘正是如此,憶念種種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乃至…如上,憶念宿住具有種種行相、境遇。 (19) 如此,他於等持、清淨、皎潔、無穢、離隨煩惱、柔軟、堪任的心達到確立不動時,令心轉向有情生死智。他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正在死、正在生的有情,知道有情隨業經驗卑微、高貴、美、醜、幸福、不幸:確實,彼等有情具備身惡行、具備語惡行、具備意惡行、非難聖者、邪見、帶著邪見業的彼等,身壞死後,生於苦處、惡趣、墮處、地獄;或者彼等有情具備身善行、具備語善行、具備意善行、不非難聖者、正見,帶著正業的彼等,身壞死後,往生善趣、天界。如此,他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正在死、正在生的有情,知道有情隨業經 驗卑微、高貴、美、醜、幸福、不幸。「諸比丘!譬如有兩間有門的房屋,具有眼的人立其中看見人們進入房屋,又出又徘徊又隨行;諸比丘!比丘正是如此,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正在死、正在生的有情,知道有情隨業經驗卑微、高貴、美、醜、幸福、不幸。

10 「如此,他於等持、清淨、皎潔、無穢、離隨煩惱、柔軟、堪任的心達到確立不動時,令心轉向無漏智。他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導致苦滅之道』,如實知『此等是諸漏』,如實知『此是漏集』,如實知『此是漏滅』,如實知『此是導致漏滅之道』。當他如此知、如此見時,心也從欲漏解脫,心也從有漏解脫,心也從無明漏解脫,已解脫時,有如此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再與此(輪迴)狀態』。「諸比丘!譬如山頂上有水湖清澄、明淨、無濁,在那裡,具有眼的人立於岸上,見到貝殼、沙礫、魚群,或遊走或立住,他或許有如此(想法),即:『確實此水湖清澄、明淨、無濁,這些諸貝殼、沙礫、魚群,在這裡,或遊走或立住』;諸比丘!比丘正是如此:如實知『此是苦』…乃至…如實知『此是導致漏滅之道』。當他如此知、如此見時,心也從欲漏解脫,心也從有漏解脫,心也從無明漏解脫,已解脫時,有如此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再於此(輪迴)狀 態』。 (21) 「諸比丘!此比丘,被稱為『沙門』又被稱為『婆羅門』,又被稱 為『已洗浴者』,又被稱為『明智者』又被稱為『精通聖典者』,又被稱為『聖者』,又被稱為『應供者』。

11 「諸比丘!比丘,如何是『沙門 』?他的諸惡不善法、雜染、具後有、具怖畏、有苦果、於未來有生老死,都已息止。諸比丘!如此,比丘確實是『沙門』。
「諸比丘!比丘,如何是『婆羅門』?他的諸惡不善法、雜染、具後有、具怖畏、有苦果、於未來有生老死,都已遠離。諸比丘!如此,比丘確實是『婆羅門』。 「諸比丘!比丘,如何是『已洗浴者』?他的諸惡不善法…乃 至…於未來有生老死,都已沐浴。諸比丘!如此,比丘確實是『已洗浴者』。 「諸比丘!比丘,如何是『明智者』?他的諸惡不善法…乃 至…於未來有生老死,都已知。諸比丘!如此,比丘確實是『明智者』。 (26) 「諸比丘!比丘,如何是『精通聖典者』?他的諸惡不善法…乃至…於未來有生老死,都已消失。諸比丘!如此,比丘確實是『精通聖典者』。

12 「諸比丘!比丘,如何是『聖者』?他的諸惡不善法、雜染、具後有、具怖畏、有苦果、於未來有生老死,都已遠離。諸比丘!如此,比丘確實是『聖者』。
「諸比丘!比丘,如何是『應供者』?他的諸惡不善法、雜染、具後有、具怖畏、有苦果、於未來有生老死,都已遠離。諸比丘!如此,比丘確實是『應供者』。 世尊說了此(以上的話)。適意的彼等比丘,對世尊所說大歡喜。


Download ppt "比 丘 的 修 道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鴦伽國的鄉鎮名為馬邑。在那裡,世尊招呼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對世尊答應:「世尊!」然後,世尊說此(以下的話): 「諸比丘!人對你們的稱呼『沙門、沙門』:又,你們也是正當在被問『你們是誰?』時,而自稱為『是沙門』。諸比丘!你們的那幾位,如此正在被稱呼,如此正在自稱的時候,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學習,即:『凡是作沙門之法與作婆羅門之法,對於這些法,我們應當受持而實行;如此,我們的這個名稱與自認,將成為真實與實在;凡是我們所受用的衣、缽食、床坐、醫藥資具,即那"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