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2 学习要求 一.掌握中药性能和药性理论的含义。 二.掌握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三. 了解中药性能和性状的区别。

3 一.药性的含义 中药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特性和作用。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阐明药效机制的理论依据,简称“药性”。

4 中药的性能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基本内容。
中药的性能来自于经验的总结,善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5 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调整阴阳): 前一个“偏”—药物的偏性 后一个“偏”—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6 三. 中药的作用 1. 治疗作用— 功效 2. 不良反应—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7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的含义 1.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 毒性反应: 用药后引起的机体的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过量或服药不当所致。

8 四.中药的性能和性状 性状 性能 概括药材本身的自然特征 概括中药防病,治病的各种性质和作用 内容: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
区别:外在 概括中药防病,治病的各种性质和作用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区别:内在

9 第一节 四气

10 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也可称为“四性”。

11 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只是程度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平性药---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但没有绝对的平性药。 例如:甘草----偏凉 党参----偏温

12 二.确定依据: 由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确定 由人体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温性,热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寒性,凉性药

13 三.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抗菌,抗病毒,降血压,抗肿瘤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强心,升血压,促消化,促进血液循环等

14 四.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15 意义: 1. 四气理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2. 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

16 第二节 五味

17 一.五味的含义 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五种基本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功效和治疗作用。 另有附属于酸的涩味和附属于甘的淡味。

18 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1.口尝药物的滋味 2.药物临床疗效的推导和概括

19 三.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辛 作用: 散—发散—表寒(苏叶);表热(薄荷) 行—行气,行血 (当归,川芎)
作用: 散—发散—表寒(苏叶);表热(薄荷) 行—行气,行血 (当归,川芎) 应用:多用于表证,气血阻滞证等

20 2.甘 作用: 补—补益 (党参,人参) 和—调和药性,和中 (甘草,大枣) 缓—缓急止痛 (饴糖) 应用:多用于虚证,痛证,解毒等

21 3.酸(涩) 作用: 收— 收敛(乌梅) 涩— 固涩(覆盆子) 应用:多用于多汗,久咳,久泄,遗尿等

22 4.苦 作用: 泄—泄下 降泄(杏仁治喘咳) 通泄(大黄治便秘) 清热泄火(栀子治热盛) 燥—燥湿(苍术) 坚----泻火存阴(知母) 应用:湿证,实热证,阴虚火旺证等

23 5.咸 作用: 软— 软坚散结 (海藻,昆布) 下— 泻下通便 (芒硝) 应用:瘰疬,瘿瘤,痰核等

24 《黄帝内经素问》:“咸走血” 玄参,大青叶等:味咸,入血分----清热凉血解毒 紫河车,鹿茸,鳖甲等:味咸,血肉有情之品----补肾

25 6.淡 作用: 渗 利水渗湿(茯苓,泽泻)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证等。

26 四.五味与四气相结合 明代缪希雍:“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
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作用)结合,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性味结合)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27 例如: 1 .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2 . 阳虚证---- 阴虚证---- 辛温药(紫苏) 辛凉药(薄荷) 甘温药(人参)
甘凉药(西洋参)

28 附:芳香药性 1.辟秽防疫 2.解表散邪 3.悦脾开胃 4.化湿去浊 5.通窍止痛 6.行气活血 7.开窍醒神

29 第三节 升降浮沉

30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是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31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 1.药物的功效 2.与病势的趋向相反

32 三.升降浮沉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升浮—主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主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安神,止咳,止呕

33 四.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升浮药—味属辛,甘,气属温热 沉降药—味属酸,苦,咸,气属寒凉

34 五.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 质地轻者,多为升浮(花,叶,皮,枝条……) 质地重者,多为沉降(种子,果实,贝壳,矿 石……)
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35 六.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1.炮制 酒制则升(酒大黄治上焦热) 姜制则散 醋制则收敛 盐制则下行

36 2.配伍 牛膝( )+ 柴胡,桔梗( ) (治胸中瘀血—血府逐瘀汤) 升麻 ( ) + 当归,肉苁蓉( ) (润下通便—济川煎)

37 七.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调整人体气机紊乱,功能失调 2.因势利导,祛邪外出----顺病位,逆病逝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升浮药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沉降药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 升降同用;浮沉同用。

38 第四节 归经

39 一.归经的含义 归— 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 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具有定位的概念。

40 二.确定依据: 1.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2.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3.以药物自身特性(形色味)为依据

41 三.归经理论的其他特性 1.有些药物归属一经,有些归数经。主要的归经有主要作用。 2.归经不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而是疗效的体现。

42 四.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便于临床辩证用药,按归经来选择适当的药物 2.便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43 附:引经报使与引经药 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较强,并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从而提高疗效。
简而言之,作为各经用药的向导,称为引经药。

44 引经药分为三类: 1.十二经引经药 2.病症引经药 3.局部穴位引经药

45 第五节 毒性

46 一. 毒性的含义 1.现代毒性的概念: 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47 2.古代毒性的概念: 西汉以前: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即用“毒”来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尚书》“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48 东汉以后: 毒药主要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药物。

49 三.中药毒性的分级 《药典》采用三级分类法: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药性峻烈的药物 有毒----介于大毒和小毒之间
小毒----药性较平和的药物 *中药毒性的分级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50 四.引起中毒的原因 1.剂量 2.炮制方法 3.配伍用药 4.服药时间的长短 5.给药途径 6.病人体质,年龄等 7.中药伪品

51 五.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12800/100) 2.重视古籍及当代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 3.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

52 六.掌握毒性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 2.掌握安全有效的剂量范围,从小剂量开始服用
3.掌握中药中毒后的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法

53 总结 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 必须把五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每味中药的具体性能,准确选择用药。
四气,五味是说明中药作用的主要依据 升降浮沉是说明中药作用的主要趋向 归经说明中药作用的部位 毒性说明中药毒副作用的大小 必须把五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每味中药的具体性能,准确选择用药。


Download ppt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