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探究命题规律 提高复习效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探究命题规律 提高复习效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探究命题规律 提高复习效率

2 二轮复习的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效率至上。
1.认真遴选题目。 有训练价值的题目有两条标准:一是切合《考试大纲》,二是切合历年考题。 做法:分——做——选——拼 2.讲题要有针对性。 拒绝大水漫灌式的讲题形式,根据学生做题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讲解,讲思路,导方法。 3.高考题是做好的训练题。 近几年的高考题别怕重复,多练几遍,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4.教师要具备自主命题的意识。

3 第二个问题:重点突破。 从试卷的分值分配看,阅读和写作两大块最为重要,二轮复习应以此为重点。
采用专题式强化。一是为了“唤醒”,二是为了“强化”。 具体做法:每一个小专题均以高考题引路,真正弄清高考命题的思路特点,明白高考命题特点,既可以让学生正确运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又可以对将要到来的高考进行预测性地训练。然后精选训练题,进行有针对性提升训练。 以上做法可以概括为:高考引路——命题规律——方法指导——强化训练。

4 今天重点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论述类文本考查定位及强化策略。 第二,选做题选什么。 第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5 第一,论述类文本考查定位及强化策略

6 论述类文本命题特点 1.题目形式:单项选择题,一般要求考生选出“不属于”“不符合”“不正确”的一项。
2.考频分值:必考题。设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从选材看:论述类文本的题材大致包括哲学、美学、教育、考古、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评说、文学现象等内容,篇幅在1000——1200字。如课标Ⅰ :《〈老子〉的年代》(13)、“悲剧美学”(14)、《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5);课标Ⅱ :《中国凤文化 》 (13)、“古代食品安全”(14) 、“接受美学” (15)。 从考查点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课标全国卷的考查热点。

7 论述类文本命题定位 论述类文本考什么? 信息转述。

8 第一种转述方式:信息等值转述。 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
【原文】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选择项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9 第二种转述方式:信息压缩转述。 2013年全国课标Ⅱ卷:
【原文】(论据一)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论据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结论)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选择项C】综合甲骨文和古代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10 第三种转述方式:信息阐释转述。 2015年全国课标Ⅱ卷:
【原文】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选择项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蓝字部分是对原文内容的阐释解说。)

11 看看高考论述类文本怎样命题 以2015年课标二卷为例

12 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本选项错误。“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错,原文为“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两者所表述的外延不同。

13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③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14 (命题者的分析与延伸,“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从文中不能得出此结论)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命题者的分析与延伸,“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从文中不能得出此结论)

15 论述类文本二轮备考策略 读懂是做题的基础。应遵循“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整体阅读思路。 1.宏观把握。 通读全文,要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1)文本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是什么?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作者阐述观点运用了哪些材料? 具体方法是“旁批”与“勾画”。旁批,就是在每个语段的旁边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段的要点。勾画,原文中的核心概念、观点句、阐释句、结论句,还包括表明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16 2.微观推敲。 首先是审清题干要求,界定答题区间。对文本有了总体感知后,要认真审题,根据试题仔细推敲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然后界定每道小题的答题区间:第1题的信息区间一般在文本的前半部分,第2题的信息区间一般在文本的后半部分,第3题覆盖全文但以后半部分为主。 其次要复位对照。就是将各题中的选择项与信息区间内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看看信息转述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等值转述还是不等值转述?哪个词换了、删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

17 还要了解一些设置错误项的角度。“信息转述”中,命题者设计的“不等值转述”就是错误项,一般而言,“不等值转述”有以下几种个情况。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等。

18 第二,选做题选什么?

19 一、从考情学情看变化。 近两年河北省高考选做题的数据统计
年份 有效参考人数 选做小说题比例 选做小说题均分 选做传记题比例 选做传记题均分 2014 297652 3% 9.94 97% 19.59 2015 281687 9% 15.19 91% 16.1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选做小说题目的考生人数增加,平均得分也在增加。2014年选做题分差为9.96分,相差接近10分;2015年选做题分差为0.91分,相差不足1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15年备考中,全省绝大部分学校重点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只拿出很少的时间复习文学类文本,还有学校根本没有复习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0.91分的分差已经很小了。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扣除阅卷的人为因素(在一个巨大数据支持下,人为因素影响很小),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努力运用试题设计的杠杆调控分差。根据考情我们可以推断,2016年的选做题命题会维持2015年的难度。

20 二、从高考试题看端倪。 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在评价2015年课标一卷时曾经提及,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这是由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所造成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 例如2015年全国课标一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是李德霞的小说《马兰花》。这篇小说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也不复杂,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这是近几年文学类作品选材时,阅读障碍最少的一篇。

21 综上所述,全国课标卷从命题角度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降低,实用类文本阅读难度加大已成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向仍将延续到2016年的高考,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调整复习策略,拒绝“一头沉”式的复习,平均安排复习时间,把选做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贮备、思维类型做出自己的选择。

22 二轮复习选做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高考题是最好的训练题。近年全国新课标卷设计的选考题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从中归纳命题规律,正确把握各题所涉及的考纲覆盖、设问角度等内容。 第二,树立文本整体阅读意识。养成快速阅读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技巧的能力。 第三,熟练掌握相关文章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规范模式,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第四,文体训练不应有缺漏。文学类文本除小说外,还要关注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除了传记外,还要训练新闻类材料的阅读。因为《考试大纲》的“例题示例”中已经出现新闻类阅读题目。

23 文学类文本阅读

24 【命题特点分析】 自新课标全国卷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选材时均采用小说文体。具体分析命题情况,小说考查有以下特点:
1.从试题形式看,高考小说阅读的特点: 高考中小说板块试题样式相对稳定,4道题。命题方式是一道综合选择题(五选二)和三道简答题。 2.从考题考点上看,高考小说阅读的特点: (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要点中选择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便于考生答题。

25 第(1)题命题特点 第(1)题:小说要素的综合考查
(2015年一卷)(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情节、文中次要人物的形象)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细节描写与文中次要人物的形象)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细节与文中次要人物的形象)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说主题)

26 第(2)(3)题命题特点 第(2)(3)题: 一道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这是必考题,从课标卷出现以来,这个考点一直存在。
一道是作用(好处)题目。 如“明暗线索的好处”“某种艺术手法的好处”“小说中某‘物’的作用”“人物肖像的作用”“某个情节的作用”等。

27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材料 题干 2015·新课标全国Ⅰ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2015·新课标全国Ⅱ (2)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1新课标全国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0新课标全国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009新课标全国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28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材料 题干 2015·新课标全国Ⅰ (2)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2015·新课标全国Ⅱ (3)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2)小说开头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11新课标全国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010新课标全国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2009新课标全国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9 第(4)题命题特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题特别重视对小说的“情节”探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探究(由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30 命题材料 题干与分值 考查角度 2015Ⅰ 11.(4)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考查小说情节的设置及其艺术效果 2015Ⅱ 11.(4)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形象的比较 2014Ⅰ 11.(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分析情节作用 2014Ⅱ 11.(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探究小说情节 2013Ⅰ 11.(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情节技巧和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013Ⅱ 11.(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探究小说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012年 11.(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探究人物形象

31 小说题目答题要点 题型一:如何分析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构成要素 (1)指向情节:
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铺垫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 (2)指向人物: 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3)指向主题: 点明或深化主题。

32 题型二:如何解答形象分析题 1.解题思路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环境、情节(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的交互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所以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等,有助于理解需要回答的人物的形象。 (4)重视人物的身份特征。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

33 2.答题基本思路 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2013新课标全国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 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 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34 题型三: 如何解答表达技巧题 1.解题思路 (1)从表达方式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2)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35 (3)从结构安排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运用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4)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36 答题步骤:第一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中的实例,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三步,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构成:艺术手法+具体内容+艺术效果。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古渡头》】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37 题型四: 如何应对小说探究题 1.解题思路 (1)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角度有:①作品的内容层次,②人物,③情节,④环境,⑤背景。
(2)标题类意蕴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标题本身,标题与文本的关联(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3)情节类——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或作用。 角度有:①情节本身作用,②表现人物,③表达主题,④表现环境,⑤读者效果。

38 (4)环境类——探究环境描写作用或人与环境间的关系。
角度有:①环境自身,②人物,③主题,④人与环境间的辩证关系。 (5)人物形象类——探究人物性格的精神成因和典型意义。 角度(层面)有:①环境氛围,②人物自身性格心理,③情节情境,④时代与现实。 (6)艺术构思类——探究艺术处理的原因或效果。 角度(层面)有:①主题②人物③情节④艺术手法。

39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古渡头》】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40 实用类文本阅读

41 【命题特点分析】 新课标卷自命题以来,至2015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文体选择上十分稳定、均为传记。
(1)题型和分值较为稳定。采取主客观题混合考查的命题方式,1个5选2的选择题,3个主观题,分值为25分。 (2)取材以传记为主。课标全国卷均选择了传记文体。 (3)命题能力点突出。近几年考查的情况,侧重考查两种能力,一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理性认知和探究能力。 (4)高频考点相对集中。筛选整合、归纳概括、表现手法是考查的重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 (5)选文和题目难度逐年加大。

42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
(2015年一卷(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通过细读文章的局部表述来理解文章所提供的事实描述背后作者的立场、思想和心态)

43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相关链接中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 )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对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传记文学”和相关链接①核心概念“传叙文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推断 )

44 2015年一卷第(2)题。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纪》《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 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45 【试题分析】《朱东润自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传记文学的,因此不难发现本文内容“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但难在将学术性的内容理解为传主的“学术经历”,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传记之外的学术讨论。(答案要点一的来源) 朱东润又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生平融合在一起叙述,不仅加强了关于传记文学的讨论与自传的有机关系,而且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渗透到字里行间,很好地呈现了他自己的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学术对于朱东润来说,是他的生平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他关切现实的一种方式。这进一步说明,学者的自传是特殊的,往往也就是一种学术自传。(答案要点二的来源) 或许是深知学者自传的特殊性,也深知学术话题的读者有限,朱东润有意采用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叙述风格。从本文来看,可以发现作者用语平易,穿插使用口语,有问有答,如“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我写谁呢”等,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答案要点三的来源)

46 2015年二卷第(3)题。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 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7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对戴安澜赴缅途中所作的两首诗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表达了传主的什么“志向”,又具有评价鉴赏的色彩。 两首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秦始皇,前者曾远征南方,平定蛮夷,七擒孟获;后者曾统一六国,“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三国演义》、高中语文教材传统篇目中的贾谊《过秦论》,以及中学历史课中都有相关内容。

48 第(4)题命题特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近几年探究题主要集中在第(1)点和第(3)点。 特别是概括传主事迹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49 题目与文体 题干与分值 涉及考点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朱东润自传》(传记) 12.(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的能力,第二问则较为开放,考查其对问题的判断和探究能力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将军赋采薇》(传记) 12.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科学巨人玻尔》(传记) 12.(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爱国科学家邓叔群》(传记) 12.(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飞虎将军”陈纳德》(传记) 12.(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一个不能忘记的人》(传记) 12.(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谢希德的诚与真》(传记) 12.(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50 传记常见题型答题思路 题型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51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 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 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 第一段中的“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再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并品出在这段时间里传主做了什么事。 如第五段中的“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第六段中的“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等等。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52 题型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 2.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性格或形象。
3.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4.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性格)。 5.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6.从“相关链接”中找依据。

53 题型三:赏析传记表达技巧 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达技巧比较接近于小说。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第三人称的他传)、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 由于传记的文体特征,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引用等方面。

54 题型四:引用材料 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内容 引用效果
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 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 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 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 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55 第三,任务驱动型作文

56 一、何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57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58 要素一:作文材料。 Ⅰ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Ⅱ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59 Ⅰ卷,如果这封信写给小陈,态度可以分为赞成、反对、辩证看待三种基本的态度。如赞成小陈的做法,需重点回答小陈的做法的本质是“爱”,对家人的爱,对父亲的关心,对生命的尊重,对“大义灭亲”品德的弘扬;特别是面对“情”与“法”的冲突,小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反对小陈的做法,重点需要回答“为什么”,这种“大义灭亲”式的举报,出发点是“善”,但结果会成为“恶”,父女不再信任,亲情出现隔阂。如辩证看待,可以阐述小陈行为的利弊,还可以给小陈提出建议:如何选择更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既呵护了亲情,又教育了父亲。

60 如果这封信写给老陈。可以从老陈违法行为的原因、危害的角度对老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可以站在小陈的角度分析女儿为什么这样做,希望老陈理解女儿等,还可以向老陈阐述你对“情”与“法”的看法等。
如果这封信写给“其他相关方”。从材料看,“其他相关方”包括“警方”和“媒体”。若写给警方,可以肯定警方的秉公执法,也可以与警方探讨“发在官方微博”是否妥当,是否有悖保护举报人的基本准则。若写给媒体,可以认同媒体纵深报道展开讨论“正本清源”的做法,也可以否定其推波助澜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会加重小陈、老陈心理负担,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

61 Ⅱ卷,大李、老王、小刘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年龄段、三个不同的职业(科研、生产、摄影)、三个不同的领域(高科技、实用技术、摄影艺术)和三个不同的身份(科学家、工艺师、摄影师),分别着重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侧面。其中,在大李身上着重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老王身上着重体现的是敬业精神;在小刘身上着重体现的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友善的分享精神。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带帽”、空发议论。

62 要素二:任务驱动。 在作文材料之后,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
Ⅰ卷“任务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63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怎样审题、立意、成文?

64 1.读懂材料。 整体把握。一定要认真去分析材料写了什么,有什么结果或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注意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抓住材料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认真推敲。 明确对象。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每一个对象往往都包含了“任务”的写作指向。 分析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 辨明关系。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应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辨性的最重要的体现。如“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65 2.明确“任务”。 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任务指令”包括内容任务——读懂材料,思维任务——争议的焦点、思考权衡等,对象任务——针对的人或事,文体任务——议论说理、特殊文体(如书信等) 只有在“任务”的范围内作文,才是符合要求的。如2015年Ⅱ卷,如果引申出一个关于“创新”的话题,证明创新对个人、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就违背了“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任务指令,就属于偏题作文。

66 3.建构框架。 任务驱动型作文为新闻材料,可以按照时评的思路构建文章框架,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比较敏感的问题,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它包含的意义,以达到澄清是非,支持和赞扬先进思想,反对鞭挞落后意识,帮助人教育人的目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以所给予的材料为评价对象,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并能以原材料为论据,作出合理的分析,以证明自己评价的正确性。文章可以联系实际,但主要目的不是用材料中蕴涵的道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在于用相关的事实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评论是正确的,需要“就事说理”。

67 训练题目一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似乎也成了全球的“宠儿”。不过,这些“盼着”过春节的国家不是看重春节文化,而是春节出国旅游的中国人。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的巨大消费能力,着实没有让翘首以待的各国商家失望。到日本买电器,到韩国买化妆品,到欧洲扫奢侈品……爆买各种商品的消息引发国内舆论高度关注。 对这一现象,你怎样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8 训练题目二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有很多。这些道理中学生都明白,但实际情况是中学生阅读现状堪忧。某校对高二学生的一次调查显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读过其中4本的占7%,读过其中3本的占12%,读过其中2本的占21%,读过其中1本的占41%,一本也没有读的占19%;教育部指定中学生必读的30部中外文学名著,读过其中5——10本的占20%,且这5——10本大多是中国的文学名著,国外的作品极少涉猎,5%的高中生对这30部作品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 中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认为阅读少的原因有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时间越来越少、学业负担过重、家长老师不支持等。 针对上述材料,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或建议。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69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探究命题规律 提高复习效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