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和方法 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国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和方法 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国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和方法 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国惊

2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1.案例—— 哈佛商学院,每年每位学生通过300个案例研究学习,效果 很好,这样就传入到教育,变成课例研究。
1.案例—— 哈佛商学院,每年每位学生通过300个案例研究学习,效果 很好,这样就传入到教育,变成课例研究。 2.课例——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它应该包括: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必须基于“真实”。 3.课例研究:围绕课堂而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课,聚焦于促进学生真 实发展,重点解决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 、观课、评课的全过程。 课例研究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式。 研讨目的不是对授课情况好坏进行评价,因为1.研究者的角度不同、认 识不同决定着对课的看法不同。2.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 讨的目的是研讨授课者的“困难”“乐趣”。

3 二、课例研究的意义 1.老师的研究不在象牙塔,而在每一节课堂之中。 需要才有意义!行动就是意义。 2.PCK
是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还应该 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格罗斯曼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 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 呈现知识” 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 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或者可以这样说:你必 须去至少去思考这两个问题:A语文是什么?B语文教学是什么?

4 三、课例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要搞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研究! 1.说这堂课有毛病,但是毛病还不直接是要研究的问题。“出现这种 毛病,是什么原因?”这才是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乱提问题, 这是毛病;“为什么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乱提问题 ?”这才是问题。说这堂课上得多么好,有多少优点,这是评价,而 不是研究。一堂课不会无缘无故地好,它一定有道理,弄明白这个道 理,分析它之所以好,这才是研究。

5 2.在教学设计时,用这个材料或换一个材料,组织学生这么学习,或 换一种学习方法,这还不直接是研究。为什么要换?换了之后教学效 果可能要好些,那是什么道理?如果只是瞬间的感觉,或利用现成的 教学经验,说明这位老师具有才能,对这位老师来说,他不在做研究 ,而只是在教学,他具有较高质量的学科教学知识,他有丰富的实践 性知识——经验丰富。 如果另一个人去分析这节课,通过种种办法,查明这位教师原来 是这么想的而这么想之所以对头,是因为这个或那个道理,这才是研 究。不能分析出课“精彩”“困惑”背后的原因就要去看相关的理论 书籍,提升认识,用理念指导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就是由经验 型转变成研究型。

6 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 合宜的教学内容(教什么) 有效的教学设计(怎样教学)
3.教学反思要反思什么,要把困惑和闪光点再现出来,思考其背后的 认识,这样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反思,这是研究。怎么能让自己轻松起 来?那就是让自己丰富起来,厚重起来,那样学科知识就丰厚了,教 学就变得有趣了,能够驾轻就熟了,课堂变成一种享受。 合宜的教学内容(教什么) 有效的教学设计(怎样教学) 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

7 四、课例研究的方式及内容 从案例数量看 一、单一案例的研究 二、多个案例的分析比对研究 横向比较——中美课堂碰撞
纵向比较(一上、二上、三上等)

8 课堂观察(川大附小、科华中路小学等学校)
从案例研究的目的看 有预案的研究—— 无预案的研究—— 课堂观察(川大附小、科华中路小学等学校) 课例研讨:由一堂课延伸而来,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理论或教学认识上的意义。 课例评议:评议比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课例综述: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题(作文和口语交际等)的教学作比较全面的扫描,并加以专题评议。

9 1.课例研讨:由一堂课延伸而来,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 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理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
《罗斯福集邮》 执教者:龙祥路小学 王文婷

10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借助复习生词“益处、抵偿、证明”等词语,正确流 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复习生词“益处、抵偿、证 明”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体回顾课文内容,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通过课内外结合,把书读厚,体会罗斯福集邮的喜爱。 2、通过开放式的自读、共议、共享体会罗斯福集邮的与众不同及人物品质。 3、在阅读中懂得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11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概述性语言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 2、会从这些简洁,凝练的语言中,体会罗斯福集邮的与 众不同及背后的内涵。

12 研讨1:基于教材的认识 教材解读: 文本特殊 承上启下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3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二、用“扶”的方法阅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步:体会语言的简洁。(集邮原因与众不同) 第二步:感受简洁的概述性语言的精准。

14 对比阅读 感受简洁 罗斯福集邮是从8岁开始的。他9岁生日的时候从舅舅那里得到一份厚礼——一册传了很久的珍贵的集邮薄。
对比阅读 感受简洁 罗斯福的母亲是一 位集邮爱好者,后来 她把邮票让给了自己 的弟弟,也就是罗斯 福的舅舅。罗斯福八 岁的时候,从舅舅手 里接过了集邮册,他 的集邮生活就这样开 始了。 罗斯福集邮是从8岁开始的。他9岁生日的时候从舅舅那里得到一份厚礼——一册传了很久的珍贵的集邮薄。 这本珍贵的集邮薄的开山鼻祖是罗斯福的妈妈。 后来,罗斯福的妈妈把集邮薄送给了弟弟。通过他十多年的努力,集邮薄里又充实了不少新内容。当他看到小罗斯福入迷地摆弄少得可怜的自己的邮票时,就动了恻隐之心。他把小罗斯福逗得垂涎三尺,终于在小罗斯福9岁生日之际赠送了他的全部宝藏。从此以后,罗斯福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直到他逝世为止。

15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二、用“扶”的方法阅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步:体会语言的简洁。(集邮原因与众不同) 第二步:感受简洁的概述性语言的精准。

16 第二步:感受简洁的概述性语言的精准。 从1933年至1945年,罗斯福当了十三年美国总 统,虽然工作非常繁忙,可是他一直坚持每晚临 睡前用半小时来集邮,就连去国外参加重要国际 会议时,也随身携带着集邮册。他认为集邮是他 一天劳累以后最好的休息方式。

17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二、用“扶”的方法品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步:体会语言的简洁。(集邮原因与众不同)
第二步:感受简洁的概述性语言的精准。 总结学法: 1、抓住这些精炼的关键词语体会罗斯福集邮的 原因与众不同。 2、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较深入地阅读、理 解简明的概述性语言背后的味道。

18 研讨2:基于学情的认识 先扶后放 课内外结合 学情:简明的概述性语言——相对肤浅和泛化。 策略:课内外结合补充资料——把书读厚。
学情:概述性叙述语言——理解有难度。 策略:先扶后放——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 体性。

19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二、用“扶”的方法阅读第一自然段。 三、以“放”的方法让学。
结合第一段的学法,采用自读(以默读为主 )、勾画、议论交流的方式,发现并感悟罗斯 福在集邮过程中与众不同。

20 学习单: 与众不同 关键字词句 感受体会 来源不同 普及不同 印制不同 收获不同

21 先扶后放 学生主体 罗斯福收集的邮票,一部分是从信封上 揭下来的,另一部分是买来的。但他从不 买价格昂贵、在十美元以上的邮票。他一 生中整理好的邮票大约有八十万枚,存放 在一百五十部邮册里。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展了一个捐献邮票慰问伤员的活动,罗斯福积极参加,不间断地把自己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伤员,一直到他去世。

23 课外材料(二)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展了一个捐献邮票慰问伤员的 活动。罗斯福也积极参加,把自己重复的邮票捐给伤员,在他 的影响力下,全民总动员,人们纷纷捐献出自己小小的邮票献 给伤员,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手,甚至很多好莱坞明星也亲自 奔赴前线去演出慰问伤员,全美上下,团结一心,为战争胜利 鼓舞了士气。 美国民众在罗斯福总统的带领下,与苏联、法国、英国、中 国等国家联合作战,终于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罗斯 福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以维护战后和平 ,在他的积极倡议和领导下,于1945年10月建立了联合国。 最有意思的是,罗斯福一定要为这件大事发行纪念邮票。他想 让这一伟大成就也一定要在他的集邮薄上反映出来! 然而,罗斯福没能亲眼看到这套邮票,在邮票印制出来之前 ,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24 在此部分的教学中,不断以自读自悟共议共享 等方式强化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训练:能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 表情达意的作用。
把握两点: 1、感受概述性语言的精准。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与众不同”。

25 过程和方法 知识 基础 能力 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研讨3:基于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这堂课呈现的是“能力取向”的课堂——
课堂建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 教学目标:高水平达成课程标准 过程和方法 知识 基础 能力 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26 研讨3:基于语文教学的认识 二、“放”的过程体现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共议共 享” 的实践过程中,紧扣“精炼、准确”的语言特点 去悟得方法,形成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学科。

27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二、用“扶”的方法阅读第一自然段。 三、以“放”的方法让学。
结合第一段的学法,采用自读(以默读为主 )、勾画、议论交流的方式,发现并感悟罗斯 福在集邮过程中与众不同。 四、回顾罗斯福的话,结合课后思考题,加 深对集邮兴趣的认识。

28 课后思考: 老舍先生说过:“集邮长知识,嗜 爱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 语文天地: 有兴趣的人比没有兴趣的人双倍地快 乐,因为有兴趣的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 界里。

29 良好的兴趣爱好 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完善品格

30 研讨3:基于语文教学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依附于“能力”教学的自 然渗透。

31 2.课例评议:评议比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拾穗》 执教者:华兴小学 刘芳

32 基于课后问题 问题1 “欣赏油画《拾穗》,谈谈你的感受和联想。” 1、对照图画和课文,说说本文作者是怎样观察图画的。 2、读读第2-4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来画中人物,批注在书上。

33 问题1思路“欣赏油画《拾穗》,谈谈你的感受和联想。”
欣赏油画,先要学习用怎样的顺序来欣赏。在图文对照的阅读中,发现作者是由远及近进行观察的。 其次,学生的感受和联想要由具体的人事物中产生,要做到合理想象。结合课文2-4自然段描写与画面使学生明白可以抓住人物的衣着、动作进行观察,产生联想。

34 问题2“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画中的人物?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
1、仔细读第2自然段,用“—”勾出描写画中人物的语句,用“~~~”勾画作者推想的语句。 2、猜测作者是怎样产生这些推想的。 3、再读推想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35 问题2思路“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画中的人物?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
引导学生勾画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人物动作、衣着的语句。对照图画弄清推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猜测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推想。 以第三、四自然段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分辨出作者推想的语句。

36 (一)目标任务设计 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 课后问题 思路导航 (问题分解) (导学单)

37 任务设计 转变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成败关键) 目标任务 组员任务 (合作什么内容) (以什么方式合作) (二)建立合作学习平台
自学、互学、展学最重要的平台。。 合作学习 任务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成败关键) 目标任务 组员任务 (合作什么内容) (以什么方式合作) 转变学习方式

38 通过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解决核心问题

39 备课 上课 核心目标 分享个人观点 生成新观点 形成共识、提高 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学生自学、互学、展学完成任务 本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以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备课 上课 核心目标 分享个人观点 生成新观点 形成共识、提高 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学生自学、互学、展学完成任务 本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预设学习 过程 思路导航 (问题分解) (导学单)

40 2.课例评议:评议比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 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二:《失踪的森林王国》(三下)目标拟定片段

41 《失踪的森林王国》第一次目标 第二课时目标:通过文本学习,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 因及后果,激发学生大自然的感情,树立保护森林,保护环 境的意识。 老师通过学习、思考后的自我评议: 1.上述“激发”的表述,行为主体指向老师,主体错位 ,“以教为主”。 2.“通过文本学习”,这个行为条件空泛。 3.“了解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了解”一词指什 么程度? 4.“环保意识”的概念太大,也不是这一节课就能达成 的不可测。

42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相应目标要求:“能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 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 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的生动形象和 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3 第二次目标 学生能联系上下文,比较准确地说出“美丽富饶、安 居乐业、天昏地暗、背井离乡”等重点词语的意识,大致 说出森林王国消失的原因和后果,并通过砍伐森林前后的 环境对比体会森林对人类的巨大作用,谈谈自己的感受。

44 《失踪的森林王国》第二课时目标 第一次目标 第二次目标
通过文本学习,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梳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能联系上下文,比 较准确地说出“美丽富饶 、安居乐业、天昏地暗、 背井离乡”等重点词语的 意识,大致说出森林王国 消失的原因和后果,并通 过砍伐森林前后的环境对 比体会森林对人类的巨大 作用,谈谈自己的感受

45 修订后的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 为条件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对比”;行为动词是“ 说出”“谈谈”;表现程度是“比较准确”“大致”。
教学目标相对第一个而言就显得——可观察、可操 作、可测评。这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目标是否清楚并影 响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

46 这个课例片段的评议给我们的思考: 行为动词——能……; 行为条件——通过……达成……; 行为标准——要有程度的表述
教学目标特征:可测——可观察——可评价 教学目标表述:行为对象——学生; 行为动词——能……; 行为条件——通过……达成……; 行为标准——要有程度的表述 值得提倡!

47 案例:中美课堂碰撞交流——习作课《比较》或者《对比》
3.课例综述: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题(作文和口语交际 等)的教学作比较全面的扫描,并加以专题评议。 案例:中美课堂碰撞交流——习作课《比较》或者《对比》

48 美国课堂 美国老师的教学相对而言更写实和直白,所有教学环 节是并列的关系。整个课程开课伊始,请孩子们对常见的 桔子和香蕉进行对比;然后请出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进行 对比;接着拿出几段字条,字条拼起来是一段小文《我家 的小猫咪》,请孩子对两只小猫进行对比;下一步,请学 生在事先准备好的题单上进行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最后, 布置作业:写出白天和夜晚的主要观点,以及支撑这些观 点的三个细节。每一个环节的目的都直指教学目标,最终 让孩子基本掌握了运用不同和相同的方法和渠道,懂得了 运用比较的方法。美国课堂凸显:设计思路呈现出结构化 的训练。一堂课中,“讲解概念,明确重点”、“体验练 习,体会重点”、“分类训练,分项落实”、“联系生活 ,应用方法”这几个环节,再辅之以相应的以“大字报” 呈现的模式化的说明、指南,相辅相成。

49 中国课堂 中方教师的课堂以比较两杯味道不同的水引 入主题,从感觉“水的甜苦”谈到感受“生活的 甜苦”,到感悟人生的“甜中有苦”,“苦中有 甜”。掌握比较的写作方法同时,感悟人生的智 慧。中方课堂凸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指导、 写作、讲评等环节环环相扣,呈现出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过程。

50 1.从教学目标看价值取向。 共同点:中美两国作文均关注了语言文字表 达与思维能力的要求。“写作是通过书面文字进 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活动。”“写作活动和人的思 维能力、书面文字的表达技巧有直接的关系。” 这两方面自然地成为中美作文课堂的重点。这一 共同点是建立在中美两国教师对写作本质的认识 基础上的。

51 1.从教学目标看价值取向。 不同点:美方的课堂目标较为单纯,美国教 师的课堂展示出“训”中得“法”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紧紧围绕“比较”进行总体比较和细节比 较,工具性突出。而中方的课堂从两杯水的异同 比较,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辩证态度看生活中的“ 苦甜”,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蕴含着“悟”中 得“道”的文化思想,人文性更显突现。

52 1.从教学目标看价值取向。 分析:中国的教学重精神立意,追求形而上 ;美国则重生活需要,兼济形而下。中美课堂这一 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写作价值取向的差异。西方人多 强调“写作是一种交流”, 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 家唐纳德·格雷夫斯所说:“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 的社会交际能力,增强其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即 写作是一种表述思想的工具,体现出明显的实用主 义;而中国受传统写作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主 张“诗言志”、“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更 追求精神的洗礼。

53 2.从教学内容看语言背景。 共同点:中美两国课堂都遵循“语言是思维 的外衣”这一思想,紧紧抓住语言这一载体对学 生进行思维锻炼。

54 2.从教学内容看语言背景。 不同点:美方课堂重谋篇布局,训练结构, 强调的是思维的角度及思维的逻辑,相对轻语言 表达的训练。如:美方老师要求写白天和黑夜的 比较,可以从街道、天空等各方面着眼,并进一 步要求寻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三个细节,强调的 是基于事实的观点。中国教师的课堂重谴词造句 ,锤炼语言,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 达能力,更关注思维的形象和语言的凝练。如: 中方课堂要求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描写出苦 或甜的片段。

55 2.从教学内容看语言背景。 分析:谋篇布局与谴词造句原本是作文教学的基本 训练点,不可或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应该与不同 的语言背景有很大关系。英语作为拼音文字,句子结构比 较简单、自然,强调合乎逻辑思维的自然顺序,也就不难 理解美国课堂的重点关注。汉语因其丰富性、复杂性和稳 定性的特点,已传承了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文学历来重 炼字,纵观我国的文学史,强调炼字的例子比比皆是,贾 岛的“推敲”和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其中的代 表。中国的作文教学历来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强 调用优美、具体、生动的文字描写出真实的生活,重视的 是语言的丰富性与形象性。

56 3.从教学策略看文化背景。 共同点:中美两国课堂都运用了活动、体验 的教学方式,将做、写、说、思能力训练有机结 合起来,以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以及学生的修 改、调整为主要学习方式,从写作中学习写作— —写作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 力。两国课堂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 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的现代教学思想。

57 3.从教学策略看文化背景。 不同及分析:中国课堂更关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 爱好基础上,强调“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的作文评价标准, 注意 个性表达的同时,追求相对统一的观点,表现出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的课堂鼓励学生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要 求以证据和细节证明观点,“把问题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 注 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意识,不重统一观点,重观点与事实(细节)的 联系,重体验和分享。我们看不到“中心明确、思想健康”之类的要 求,他们仅将评价的指向放在“学生在文中传达了多少信息”、“观 点和信息之间建立起怎样的联系”、“这些观点和信息是怎样得到拓 展的”的问题上。可以看出西方写作理论受人本主义和儿童中心论的 影响,重视培养儿童的个性,提倡写个人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在作文 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中国课堂中反应出的正是“集体主 义”的文化特征,但值得注意和担忧的是,中国的课堂分寸把握不好 ,就非常容易把成人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孩子身上。

58 结论:在日益频繁的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 ,一方面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悦纳并学习外来 的文化,另一方面须得以积极的心态认同并传承 自身的优秀文化,唯如此才能做到立足本土,放 眼世界,培养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的人 才,才能够兼收并蓄,自主创新,丰富壮大。

59 五、课例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1.案例研究的结果能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现实感强。 2.为其他案例提供了易于理解的解释
2.为其他案例提供了易于理解的解释  3.有可能发现一些特殊现象  4.案例研究是适应于个体研究者。  5.案例研究不仅对现象进行详实的描述,更对现象背后 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它即回答“怎么样”又回答“为什么 ”的问题。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6.案例来源于实践,没有经过理论的抽象与精简,是对 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的反应,将案例研究作为一项科学研究 的起点能够切实增加实证的有效性。

60 缺陷和不足: 1.案例研究的结果不易归纳为普遍结论。 2.案例研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质疑。比如,如何选 择案例就不像问卷法那样有普遍意义。 3.案例研究耗费时间长,反映的问题不明了。 4.由于案例研究非常耗时耗力,所以采取该方法进 行一项研究时,通常不会调研大量的案例,而是应用小样 本研究。当以小样本的研究结论被应用于较大群体时,案 例研究法的效度大大降低。

61 结语: “做学问要有才、学、识,‘识’不够 高的学者如果能严谨、勤奋、有责任,做 出来的学问也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这 种扎实、有责任的研究,而随意解读“语 文”和“语文教学”只能算是——胡说八 道。 课例研究正是一种负责任的研究。

62 谢谢聆听!


Download ppt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和方法 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国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