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中国哲学 思想的萌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中国哲学 思想的萌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中国哲学 思想的萌芽

2 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三、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四、“士”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格局

3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一)“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二)“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三)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4 (一)“三皇”的传说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luo)、蛤,腥臊(sao)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5 传说中的“神农氏”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 “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陆贾《新语·道基》

6 “伏羲氏”的传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周易·系辞下》

7

8 “三皇”传说所提示的意义 “三皇”传说所透露出的主要是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先秦时期的观念走向与西方和印度传统不同,具有浓重的“人间性”。
这些被人们所崇敬的圣王,实际上是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的身心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深入体察、从而利用自然条件创制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人文设施的文化英雄,是华夏初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和人格化身。

9 (二)“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五帝”: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尧、舜。
“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10 “五帝”思想文化史意义 其一是,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其二是,在“帝位”的承传上,宣扬“禅让”制度。
其三是,与权力未被完全“私有化”相联系 。

11 “大同社会”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12 “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团,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驾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礼记.礼运》

13 (三)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禹的儿子凭借武力,夺取了王位,建立了以父子兄弟相传为特征的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明确提出嫡传关系的朝代——夏王朝。 依史家推算,夏朝自禹至桀共17君14世,历时当有四百多年乃至五百年;年代约略为公元前2l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

14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一)氏族制的社会结构方式 (二)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三)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15 (一)氏族制的社会结构方式 殷商的社会结构是以氏族制为基础、为纽带的。
夏朝灭亡,成汤建国为商朝。商朝由汤至最末一个君主纣,经历了3l帝17世,政权维系约五百年。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的年代。

16 周朝的社会结构 约于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之际,殷商被 “小邦周”攻灭。姬姓的周人建立周朝。周朝在平王东迁前,史称西周。
周朝仍以氏族的方式组成。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期间制定了严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的“封建制”与“世袭制”。

17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

18 兄终弟及 、父死子替;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嫡长子继承制 兄终弟及 、父死子替;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19 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20 分封制 1.同姓封国 2.异姓封国 周初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为三种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爽,封燕等。 功臣有:姜尚,封齐等。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21 等级  爵位   法定面积   举例  一  公国  平方公里  齐、鲁  二  侯国  平方公里  晋  三  伯国  平方公里  申  四  子国  平方公里   黄、罗、祝、  五  男国  平方公里  许  六  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  萧 

22 周公制礼作乐

23 《周礼》 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
《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24 吉 礼 吉礼是五礼(吉、凶、军、宾、嘉)之冠,主要内容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25 乐 礼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祗,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乐队的编制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编制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等等。 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

26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cui)、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7 斩衰 斩衰(Cuī),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凡丧服上衣叫衰(披在胸前),下衣叫裳。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不缝边,所以叫做斩衰,斩就是不缝缉的意思。 子为父、父为长子、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是斩衰。斩衰都是三年丧(实际上是两周年,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28 齐衰 齐衰(Zī Cuī)次于斩衰,这是用熟麻布做的。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做齐衰。 《仪礼·丧服》篇载齐衰分为四等:
齐衰三年,这是父卒为母、母为长子的丧服; 齐衰一年,用杖(丧礼中所执的),这叫“杖期”,这是父在为母、夫为妻的丧服; 齐衰一年,不用杖,这叫“不杖期”,这是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的丧服,已嫁的女子为父母,媳妇为舅姑(公婆)、孙和孙女为祖父母也是不杖期; 齐衰三月,这是为曾祖父母的丧服 。

29 大功 大功亦称“大红”,次于齐衰,是用熟麻布做的,比齐衰精细些。功,指织布的工作。大功是九个月的丧服,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都是大功,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为自己的兄弟也是大功 。

30 小功 小功亦称“小红”,又次于大功,小功服比大功服更精细,是五个月的丧服。
男子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父(堂伯、堂叔)、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晜弟(再从兄弟)、从父姊妹(堂姊妹)、外祖父母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 。

31 缌 麻 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比小功服更精细,丧期是三个月。
男子为族曾祖父,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为外孙(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都是缌麻。

32 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 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

33 乐与礼的关系 乐与礼的关系,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34 (二)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三皇”、“五帝”以教民掌握某种生产生活技能的形象出现,透显着他们主要的面向是自然界。
殷人信仰 “帝”或“上帝”。 “帝虽然还保存有浓重的自然的成分,却还担负起许多社会功能了。 殷人卜问最频密的,首先是祭祀,其次是渔猎,后是风雨、征伐等。

35 殷人虽然确信“帝”具有最高的权力,但“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
领受上帝意旨的途径是占卜者的“观”、“看”,而不是“听”。这预示着中国文化的源头开启的实为一“理性”走向。

36 (三)周人的“祈天”意识与 “敬德”观念 周人承接殷人关于至上神的思想信仰,在立国之初亦敬祈“帝”。然而后来却更多地祭祀“天”。
周公告诫包括夏、殷各族及各方国的首领们,不是“天”放弃了你们,而是你们糟蹋了“天”对你们的信任,犯了罪。由之“天”才取消你们的统治权力。

37 以德配天 周人在敬天的同时提出了“德”的观念。在解释他们何以为“天(帝)”所眷顾的时候常称:周朝显赫的文王,能够“明德慎罚”,被上天(帝)知道了,上天(帝)喜欢他,因而命令他去攻灭殷,接受原先由天赐于殷的权力、邦土和人民。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周人与殷对峙之际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提出以德配天,然而在其自夺得政权之后,又将其作为成功的经验加以固化。

38 (四)《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殷周之际思想观念的这种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和《周易》中,有集中的反映。 这两部著作,连同后来出现的《诗经》、《礼经》、《乐经》和《春秋》,被看做为儒家的“六经”。 因为《乐经》于汉代己佚,实只有“五经”。 “五经”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9 三、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迁 与思想转向 (一)春秋时代的社会变迁 (二)战国年间的变法潮流

40 (一)春秋时代的社会变迁 西周政权维系约三百年,最后一位君王幽王遭犬戎部族(方国)之乱,被杀于领山之下。部分封国拥立平王继位,并迁都于东方的成周(今洛阳),是为东周。 东周已有明确的编年史资料可考。东周平王东迁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攻灭,历时共四百二十多年。

41 春秋与战国的分期 东周前期的290多年,史称“春秋”。“春秋”之称,出于以编年的方式记载中国古史的最早一部文献——《春秋》。该书为鲁国史官所修,经孔子删定。记事时间始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81年。 这段时期虽属东周时期,但其史迹因《春秋》而显,故史家更乐于称之为春秋时代,然时间则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22年)始,周敬王二十九年终(公元前477年);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6年以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史称战国年代。

42 夏商周断代工程问题 1、问题的由来 2、工程的开展 3、研究成果的发布.

43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 春秋时期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
变动的原因:与平王东迁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财产关系的变化带来的阶级的变动有关。 铁器被发现,牛耕技术被使用,个体经营方式出现,土地被私有化,公田被买卖,贫富格局被打破。

44 (二)战国年间的变法潮流 晋国率先实行变革。晋献公尽诛群贵胄公子,大夫多用异姓,放弃了世卿世袭制;制定成文法铸于鼎上,开启了依法治国的先河。 故法家人物多出于三晋(韩、赵、魏)。 战国中叶,商鞅入秦,吴起入楚,孙膑、田忌入齐,更把变法图强的思潮推向高潮。

45 变法的要点 废弃氏族制的管理方式,转向区域制(郡县制); 废弃公卿世袭制,选贤与能组任各级官员;
制定公开而严明的各种法律,贫民由之获得了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军功。

46 四、“士”阶层的活跃与 “百家争鸣”的格局
(一)“士”阶层的发生和发展 (二)“百家争鸣”与上古时期的学术繁荣

47 (一)“士”阶层的发生和发展 “士”在西周时期为贵族的最低阶层,有机会接受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贵族式教育,故在精神气质上近于“大夫”(贵族之主体),但有着具体的职责,以操持各种具体事务为生。故在技艺训习上、在生活水准上又近于“庶人”(一般老百姓)。由于“士”所从事的职事和所“食”之“出”,都是由上层贵族分派的,所以在西周时期,“士”并不构成为独立的阶层。

48 春秋时期,原先的贵族阶层纷纷衰败,降为皂隶,与士庶为伍;原先的庶民阶层则正在上升,加入到士甚至大夫的行列,“士”的队伍扩大了。
既然贵族自身的地位已不能保,士人无法再以之为靠,由此他们反而得以更自由地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发展成为在社会上独立的阶层。

49 孔子开创的、私人办学授徒的风气的盛行,使“士”这一阶层终于成为既有教养、学识,又有才干的士人,而为社会所看重。由于“士”作为独立阶层的兴起并极具影响力,战国时各国君主纷纷招揽贤士。

50 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lǔ)而然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间,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 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己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 《淮南子·修务训》

51 (二)“百家争鸣”与上古时期的学术繁荣 “百家之学”,依汉代人的说法,其实也不过就是儒、墨、道、法、名、兵、农、阴阳、纵横、小说、杂等十家。
在哲学思想史上具重要意义的,主要是儒、墨、道、法、名、明阳诸家。其中儒、墨二家曾经在春秋未年、战国初年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显学”,二家的基本倾向,是怀着崇高的价值理想,作入世拯救的工作的,他们的救世精神赢得了后人永久的尊敬。

52 道家、名家一度流播于战国中期。这些学者的立场是批判性的、解构性的,他们借对社会与文化及其“进步”的深刻反省,至今仍然震撼读者的心灵。

53 法家阴阳家则受宠于战国中后期,他们的努力是“重新建构”的。当阴阳(五行)家热衷于对宇宙发生发展蓝图的玄想时,法家却依功利的与工具的原则,为消解氏族贵族统治之后的、具平民化色彩的新的国家与社会运作体制提出了方案,他们的这种务实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留下深刻的影响。

54 思考题 1、“三皇”传说提供何种文化意蕴? 2、“五帝”故事显示出何种人文价值? 3、从殷商到西周人们的思想信仰有何变化?
4、“以德配天”的理论意义?


Download ppt "第二章 中国哲学 思想的萌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