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歷史知識與歷史考題 報告者 高師大 王文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歷史知識與歷史考題 報告者 高師大 王文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知識與歷史考題 報告者 高師大 王文裕

2 歷史知識的分類 依據大考中心《指定科目考試規劃研究——歷史科研究報告》,學生所學到的歷史知識,約可分為以下五類: 歷史事實 史學方法
史料解析 歷史解釋 文字表述

3 歷史知識所塑造的能力 五類歷史知識,對應以下五項能力: 歷史事實:記憶 史學方法:分析 史料解析:推證 歷史解釋:想像 文字表述:表達

4 當然這五類歷史知識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有相當多重疊的地方,且每一類中還可以再分出若干小類。
歷史考題(測驗)當然也不是只測某類歷史知識的某種能力,往往是一題可以測試多種能力。

5 歷史事實與考題

6 歷史事實是歷史知識的骨架。如果不對每一個時代的最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所記誦,歷史知識就無法建立。

7 當然,歷史事實必須是有限的。除了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制度等須要記誦外,較不重要的、較為枝節的,則不必記誦。

8 歷史事實是歷史知識的重要部分,但絕不是歷史知識的全部。

9 「歷史」一詞學者定義分歧,但至少包含以下有兩層意思:
指過去發生過的事件 指我們對過去事件的理解和敘述

10 若說歷史就是對過去有系統的知識,那麼重點就在於: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而不在事實的本身。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如何理解過去,而不是去記誦那些載於歷史課本上的過去事件。

11 但是,過去發生的大事,重要的人物、制度、學說等學生仍然必須記住。這也是學生據以理解過去時不可欠缺的基礎知識,所以,「歷史事實」應該恰如其份地成為測試題型。

12 「歷史事實」題型要點 「歷史事實」測試題型的重點: 1.過去重要的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2.過去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方面的重要特色。

13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199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在日本召開會議,提出「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獲得各國的響應,但美國卻以妨礙經濟發展為由,公開拒絕簽署,請問此會議最主要的議題是什麼? (A)地球暖化 (B)臭氧層 (C)森林砍伐 (D)廢棄物污染

14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徵:國家以法令規範人民;政府編列戶籍,有效掌握稅收;官員由中央派任;中央與地方藉文書傳遞訊息。這些特徵與下列何者有關? (A)周公制禮作樂 (B)秦漢推行郡縣 (C)歐洲實施封建 (D)印度種姓制度

15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甲午戰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遍於南北。甲午戰後,情勢大為不同:東北與長城內外、黃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別為俄、德、法和日本的勢力範圍。此時出現「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列強開放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大家利益均霑。請問:此政策由何國提出?實際推動者最可能為何國? (A)美、英 (B)美、德 (C)俄、英 (D)俄、德

16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有一本茶書在貢茶鼎盛時出版。在此書的序言中提到:本朝建國初期,每年由福建進貢的龍鳳團茶及茶餅,名冠天下。請問這本茶書所敘述的是下列哪一朝代的現象? (A)唐 (B)宋 (C)明 (D)清

17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在近代亞洲反殖民化運動中,各國領導者大都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希望引進西方科技以促成國家現代化。但也有領袖鼓吹回歸傳統價值,拒絕工業發展,主張以自給自足的鄉村社群為基礎來建國。這應是誰的立場? (A)日本的福澤諭吉 (B)中國的孫中山 (C)印度的甘地 (D)土耳其的凱末爾

18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現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紀歐洲人的創意,卻在二十世紀的美國變成大眾化消費品,甚至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徵。下列何者屬之? (A)汽車、電影 (B)報紙、收音機 (C)熱狗、麥當勞 (D)電腦、手機

19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1903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哪兩種主義? (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 (B)自由主義、保守主義 (C)社會主義、重商主義 (D)浪漫主義、理性主義

20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荷蘭佔領台灣南部初期的競爭對象有三:西班牙人、日本人、鄭芝龍等漢人海盜與官商。請問荷蘭人對付這三個競爭對手的策略何者為是? (A)對三者都是一律逐出 (B)對西班牙人逐出 (C)對鄭芝龍等漢人抽稅 (D)對日本人攻擊

21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宋代以後,出現了自主性的基層組織——宗族,這種組織到了明清時代更為普及。下列何者最能顯示宗族之特徵?
(A)保甲、團練、鄉約 (B)鄉約、保甲、義莊 (C)團練、祠堂、族譜 (D)祠堂、義莊、族譜

22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有一位人士在過世前為自己挑了一塊墓地,表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下「自由中國發行人與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字樣,以代表他一生從事過最重要的兩個志業。這位人士是: (A)楊逵 (B)胡適 (C)雷震 (D)賴和

23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羅馬教廷宣示:教宗是普世的教宗,只有教宗能任命主教,廢黜皇帝;羅馬教會過去沒有犯過錯誤,今後也不會犯錯。這種說法最可能在何時出現? (A)六世紀與拜占庭對抗時 (B)十一世紀末政教衝突時 (C)十六世紀初宗教改革時 (D)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時

24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俄國人喜歡用不同的地名來反映政治情勢的改變,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請依時序選出正確的排列。
(A)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 (B)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聖彼德堡 (C)彼得格勒—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彼得格勒 (D)彼得格勒—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彼得格勒

25 「歷史事實」考題舉隅 十二世紀時一位法蘭西的農民平日生活窮困,也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但有一天,這位農民卻毅然將自己的家當全部變賣,甚至低價出售,只為了籌措出外的旅費。請問這位農民離家最可能的目的是什麼? (A)參與英、法百年戰爭 (B)參加十字軍東征 (C)躲避黑死病的肆虐 (D)加入新興的海上探險活動

26 史學方法與考題

27 歷史是一種知識,一門學問,必然有它自成系統的研究方法。這種歷史的研究方法反映出歷史知識的性質,它既含有科學的成分,也含有藝術的成分;它既需要冷靜客觀地蒐集資料,分析證據,仔細推論;也難免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想像與主觀的解釋。

28 第二是確認史料之後,必須對它做出解釋。這個理解的工作需要有一種人文價值的理想或精神貫徹始終;
歷史家的治史通常包涵三個方面的內涵: 第一是認識史料,操作程序完全是科學的; 第二是確認史料之後,必須對它做出解釋。這個理解的工作需要有一種人文價值的理想或精神貫徹始終; 第三是歷史家對人性的探微,這種探討有一部分和科學重疊(如心理學),但大部分卻獨立於科學之外。

29 學生學習歷史的重點如果只在記誦過去發生的重要事件,他們可以完全不去理會歷史家的治史工作,但重點如果放在對過去理解,則不能不對於歷史家如何探討過去有初步的認識。

30 學生學習歷史沒有必要成為歷史家,也不可能成為歷史家,但這不表示學生不需要知道歷史應該如何研究、如何著手才能對過去有所理解。深密細膩的史學方法,不是學生所能懂得與掌握,但基本的、初步的史學方法,學生應該了解與運用。

31 學生記得許多過去重要的大事,也能記得它們的意義,表示學生對於歷史概念(Concepts in history)很熟悉,這是第一層次概念。
如果我們強調學習歷史在於培養學生理解過去的能力,教學的重心就應該轉變到歷史知識的結構或第二層次概念的探討了。

32 第二層次概念是歷史的概念(Concepts of history),功能是組織歷史,決定歷史是一個知識類型,以及界定歷史所產生的知識性質,包括了有代表性的史料、變遷、原因、神入、說明、重要性與時間性等。

33 史學方法或第二層次概念應該包含在歷史課堂教學之中,教學只要以理解過去做為主要目標,每一節課都會運用理解過去的方法與第二層次概念,不需要特別挑出,單獨講授的。

34 史學方法的測試重點 1.能辨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不能用現在的觀念認識過去。 2.能辨別事實與解釋的不同,不能將解釋視為事實。
3.能了解蒐集資料的基本要求。

35 「史學方法」考題舉隅 1934年《食貨半月刊》創刊,其〈編輯的話〉指出:「史學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史學卻離不開史料。理論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可以產生,理論並不是原形一擺,就算成功了的。中國社會史的理論鬥爭,總算熱鬧過了。但是如不經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那進一步的理論爭鬥,斷斷是不能出現的。」這位編輯要表達的是: (A)史學研究即是史料學 (B)史料學可以取代理論 (C)理論無益於史學研究 (D)理論建構離不開史料

36 98指考 非選第一大題 ‧一位史家的筆記本記載下列四則史料,請閱讀後回答相關問題: 甲:「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有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應該是以台灣為中心寫出來的東西。」 乙:「人們很容易地,就可以從這些以鄉村社會和鄉村人物為題材的小說中,滿足他們民族主義和社會意識的感情。」 丙:「回歸什麼樣的鄉土?廣義的鄉土民族觀抑或狹獈的鄉土地域觀?」 丁:「在這片曾被日本佔據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鄉土,其對民族文化的忠誠度和精純度如何?」請問: 1a.這四則史料都在討論一個相關的課題,請問此課題所指為何?(2分) 鄉土文學論戰 1b.丙、丁史料的論述者是站在什麼立場質疑甲、乙史料的論述者?(2分) 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 1c.請各舉一位代表甲、乙及丙、丁史料的論述者直接有關的當事人。(2分) 甲乙:黃春明等;丙丁:余光中等

37 「史學方法」考題舉隅 馮道是五代名臣,作〈長樂老自敘〉,敘述歷事四朝及契丹所得的階勳官爵以為榮,自謂為臣為子為父為師,都無愧色。後人對他有些意見,如甲:「他的道德如同古代聖賢,才能很高,氣量很大,雖然朝代改變,大家對他均無批評。」乙:「我讀馮道的〈自敘〉,看他所說的光榮,真可以說是無廉恥的人,天下國家也就可想而知了。」丙:「馮道的行為,很有古人風範;馮道的氣量,深得大臣的體要。」 在下列敘述中,選出適當者。(複選) (A)三種敘述,評價相同,都是讚揚 (B)甲是批評,丙是事實描述 (C)乙是讚揚,丙是嚴厲批評 (D)甲是稱讚,乙是嚴厲批評 (E)觀點不同,評價有異,馮道即是一例

38 史料解析與考題

39 過去能為後人理解,主要依靠留存下來的各種資料,儘管資料是零散、片斷,不夠完整,不成系統,但經過仔細的研究,仍然可以建構成一幅歷史的圖像。因此,歷史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對史料的蒐集、考訂與解釋,學生學習歷史時,對史料也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40 史料的範圍很廣,文字、圖表、影像等都是可以理解過去的史料,而歷史家對過去所作的闡釋也是學生學習歷史時必須知悉的第二手史料。原始史料與二手史料不同,在理解過去時各有其重要性,原始史料並不一定比二手史料重要,有時二手史料對於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41 一般來說,學生閱讀原始史料主要是試著重建過去,也就是試著編寫第二手的史料,試著做一點歷史家所做的事。學生閱讀第二手史料可以學習歷史家的論證,也可以對於不同的論點加以比較。

42 強調「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強調「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係,將史料視為重建過去的有效證據。但是「史料」和「證據」在課堂教學的實際運用時,將面對許多複雜的狀況,例如:

43 許多十分重要的史料卻由於文字和用語的艱深,學生難於理解;
枯燥乏味的史料運用頻紊,會讓學生感到厭煩;而有趣的史料卻不見得有助於理解過去。 要把史料變為確鑿的證據,常常需要學生掌握更多的東西。亦即,要了解史料所提供的證據,需要對那個時代和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掌握證據的意義和提出正確的分析之前,需要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

44 史料作為證據重建過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其中牽涉到許多精細微妙的部分,不是高中學生所能理解。因之,在史料解析的能力要求方面,我們必須考慮高中學生的實際狀況,擬出妥當的原則。

45 我們不能因為高中學生能力有限,難以從事辨別史料真偽,無法利用史料作為解決問題的證據,就斷言高中學生不需接觸史料,不需懂得如何經由史料來理解過去的道理,不需親自運用史料來做一點初步的史學工作。史料的作用不在於課本知識的補充,而是史學方法的練習,應是培養並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46 史料解析的測試重點 1.能辨別原始史料與第二手史料的主要不同。 2.能分析出史料中的主要概念。
3.能將史料中的重要概念配合自己的歷史知識,作出完整的歷史敘述。

47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下列兩段文字,見於何書?
(甲)忽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覽畢,長歎一聲,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乙)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陵病逝,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 (A)甲、乙皆見於《三國演義》 (B)甲見於《三國演義》,乙見於《三國志》 (C)甲、乙皆見於《三國志》 (D)甲見於《三國志》,乙見於《三國演義》

48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文人賴雨若回想一場激烈的戰役,寫下:「南陲陸戰未停烽,海上旋聞警報重;煙鎖基隆橫艦艇,砲轟淡水伏魚龍。」請問該詩句所指之事為何? (A)鴉片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49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某一作物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至明末,全國各地到處種植。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此作物是? (A)甘薯 (B)煙草 (C)甘蔗 (D)鴉片

50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和內地相比,台灣不失為一塊樂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內地好。台胞的知識水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為旅台者所共見。」此段文字的撰寫者應該是: (A)清領末期來台工作的外國商人 (B)日治時期奉派來台的日本官員 (C)光復初期來台工作的中國記者 (D)1970年代在台就學的香港僑生

51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十五世紀時梵蒂岡一個圖書管理員說:「過去稀有而索價上百金幣的書籍,現在只要二十金幣,不論古今,罕有人類發明之重要堪以媲美。」「這項神聖的藝術在日耳曼已生根發芽,應移植到羅馬。」這裡說的「發明」是指: (A)活字印刷 (B)造紙技術 (C)裝訂書籍 (D)贊助出版

52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兩位清朝官員談到台灣的械鬥。熊一本說:「兩類肇端,每在連塍(土溝)爭水、強割佔耕、毫釐口角,致成大衅。」福康安說:「因閩庄、粵庄彼此交錯,田業毗連,遂有構衅相爭之事。」就兩人的說法來看,分類械鬥的起因是: (A)利益競爭 (B)習慣不同 (C)官員放縱 (D)語言隔閡

53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政府管制外匯、黃金,以平抑物價。1942年,發行一億美金公債,每一美元定價法幣20元,不久黑市高至法幣450元,但有關人士,仍可按官價購進,大獲暴利。1943至1945年之間,政府抛售黃金,1944年至1945年,舉辦黃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戶之手。」這段敘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議題有關? (A)抗戰後期政府經濟政策與實施情形 (B)抗戰期間美元與法幣的匯率變化 (C)抗戰後期政府對銀行、金店、大戶的控制 (D)抗戰期間政府放任黃金的買賣

54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施琅在〈恭陳台灣棄留疏〉中提及:「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台灣、澎湖兩處。台灣設總兵一員……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請問施琅這個建議後來演變成: (A)渡台禁令 (B)團練制度 (C)班兵制度 (D)保甲制度

55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一位羅馬作家對時局有這樣的評論:「帝國之內一片昇平,官員的名號一如往昔。年輕一代曾目睹共和昔日面目者少之又少!」「國家已經脫胎換骨,昔日優美的道德已一絲不存。平等遭到剝奪,所有人都一股腦兒,仰望聽命於第一公民一人。」我們如何解讀這份資料?(複選) (A)這位作家遭逢從「共和」到「帝制」的轉變 (B)這位作家口中的「第一公民」指的就是凱撒 (C)「第一公民」與「奧古斯都」字義並無不同 (D)「昔日優美道德」是指羅馬的傳統公民精神 (E)從作家的言論推測,他應是一位共和主義者

56 4b.文中「異教徒」指的是哪一個宗教?(2分) 基督教(徒)、天主教(羅馬公教)、希臘(東)正教
98指考 非選擇題第四大題 ‧一份伊斯蘭的史料談到一種軍事制度:「下令各鄉,徵集大約一千名異教徒孩子,以儲備軍團的方式,教以紀律、訓練成人。他們一直為侍奉一神者效力,忠誠地執行其職責與服務。」又說:「這些勇士在戰場上,戰技如此純熟,古聖先王得其協助,聲望日隆。他們也因勞苦功高,晉升到卓越的等級。」請問: 4a.這是哪一個帝國的軍事制度?(2分) 土耳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4b.文中「異教徒」指的是哪一個宗教?(2分) 基督教(徒)、天主教(羅馬公教)、希臘(東)正教

57 3a.表中的「甲」最有可能表示哪一個社會階層?教士(2分) 3b.此階層的土地所有權何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教會土地被國有化(沒收)(2分)
98指考非選 第三大題 階層 1789年 1802年 20 22 12 16 28 30 42 ‧右表是1789年與1802年間,法國「北方省」四個不同社會階層擁有土地百分比的變化狀況。這四個社會階層包括貴族、教士、農民與中產階級。請回答下列問題: 3a.表中的「甲」最有可能表示哪一個社會階層?教士(2分) 3b.此階層的土地所有權何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教會土地被國有化(沒收)(2分) 法國大革命(1分)

58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右表為1995年台灣四個縣某一原住民族群的人數,以及所佔該族群全台總人數的百分比,請問它應該屬於哪一族的原住民?
(A)泰雅族 (B)布農族 (C)賽夏族 (D)排灣族 台北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縣 450 (9.6%) 1380 (29.4%) 1939 (41.4%) 123 (2.7%)

59 「史料解析」考題舉隅 右表是和日治時期台灣有關的一項統計數字,請問表中的間數、人數、比率分別指的是: (A)派出所、警察、控制台灣村庄
(B)製糖廠、蔗工、佔日本進口糖 (C)公學校、兒童、學齡兒童就學 (D)火車站、旅客、鐵路到達地方 年度 間數 人數 比率 (%) 1917 1922 1937 1942 327 592 789 879 88,099 195,783 457,165 745,638 13.14 28.82 46.69 64.81

60 歷史解釋與考題

61 事實是歷史知識中的骨架,解釋則是血肉與精神。從知識的性質上看,事實只是一些相當單獨的事,將這些很單獨的事稍作連綴,形成一件敘述,就落入了解釋的範圍。解釋是歷史知識中的主要部分,重要性高於事實。

62 歷史解釋不是在敘述完歷史事實之後對它所作的解釋,而是包含在歷史事實的敘述之中。歷史家在敘述某一歷史事件時,必然會提及此事件的重要性(如無重要性則不需敘述),也會述及此事件的意義(也是重要性的再次強調),這些都是歷史家所作的「解釋」。

63 因此,解釋需要證據的支持,需要謹嚴的邏輯推理,也需要對於古人心思情感的儘可能體會。解釋既有史料的正確運用,也有人性的細微探討。

64 歷史演變的律則是思辨的歷史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歷史的解釋。但隨著偏重歷史形上學的思辨歷史哲學已告式微,著重歷史知識論的分析的歷史哲學成為討論歷史知識性質與歷史教學理論的主要學術依據,我們對於歷史演變中的律則可以不再重視。

65 從對過去的理解上來看,任何通則或律則很難得到足夠證據的支持,歷史探討的對象是一個個事件,以及每個事件之中複雜細密的關係,而不是一些涵蓋廣闊的通則與模式。

66 理解過去事件,因果關係、延續、變遷、概念、意義等都是重要的內容,都是學生學習歷史時應該注意的重點。歷史解釋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足夠的證據和運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逐漸對歷史解釋的道理和方法有所認識,進而也能初步運用,依據若干資料,針對問題,作出解釋。

67 歷史解釋不應該是一些現成的說法,學生把教科書上的「解釋」背誦下來,與歷史解釋沒有關係,只是反映這樣的學生並不知道歷史解釋是什麼。

68 歷史解釋需要有正確的歷史事實為基礎,運用史學方法,對史料做出合理的解析,應該是理解歷史之較高層次。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於歷史解釋的基本概念與原則應有清楚的認識。

69 歷史解釋的測試重點 1.能指出歷史事實中的因果關係。 2.能說明歷史事實的概念與意義。 3.能對事件、人物、制度等做出合理的評論。

70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下列有關佛教和基督教發展史的敘述,哪一項是合理的? (A)兩者都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B)兩者都強調信仰與道德的結合
(C)兩者都創始於「哲學的突破」時代 (D)兩者都主張一神論

71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十六世紀以後,西印度群島大量生產蔗糖,銷往歐洲各國,成為民生必需品。十九世紀初,歐陸糖價突漲,影響民生至鉅。導致當時糖價上漲的原因為何? (A)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切斷歐亞交通,造成歐洲蔗糖短缺 (B)美國人口大幅成長,蔗糖消耗遽增,使歐洲供應短缺 (C)拿破崙戰爭時,英國以海軍封鎖歐陸,蔗糖供應短缺 (D)中南美洲尋求獨立時,對歐實施禁運,蔗糖供應短缺

72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醫書對瘧疾的記載較多且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出現這種醫學知識的主要背景為何?
(A)三國以來,中印雙方來往頻繁,行商客旅將瘧疾傳入中國 (B)西晉末年,華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濕熱環境中感染者日眾 (C)南北朝時,南北往來頻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眾 (D)北朝之時,胡族入居中原,將北亞草原特殊疾病傳入中國

73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遵奉並服事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踰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國之罪人也。」從班固這兩段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怎樣的歷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與春秋的結束,是由於在下位的人沒有踰越的念頭 (B)時序概念,從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國抗秦再到戰國,時間次序不可變更 (C)證據概念,三王、五霸、六國、四豪,都是古代人們嚴守身分等差的事證 (D)變遷概念,從夏、商、周到戰國後期,呈現逐漸遠離古代理想的趨勢

74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A)甲著眼於遠因,乙著眼於近因 (B)甲著眼於導火線因素,乙著眼於背景因素
甲書說:「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羅馬教會本身的腐化。」乙書說:「宗教改革起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公開批評天主教會的腐化。」以下哪個敘述較為合理: (A)甲著眼於遠因,乙著眼於近因 (B)甲著眼於導火線因素,乙著眼於背景因素 (C)甲著眼於個人因素,乙著眼於制度性因素 (D)甲著眼於表層因素,乙著眼於深層因素

75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公開聲明:「我們不是華僑,我們只是華裔,這一點無人可以更改。中國是中國,我們是我們。」此句話主要的用意為何? (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 (B)新加坡長期受到英國的統治,因英國的施壓不得不做此聲明 (C)新加坡華人經過英國長時期統治,已喪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D)適應新加坡的民族與政治情勢,去除印度人與馬來人的疑慮

76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鄭成功」,一個幾乎神化的英雄,其事蹟不同時代強調之處有所不同,下列哪些解釋是合理的?(複選)
(A)為感謝鄭氏收復失土,清領初期官方文獻都稱鄭氏為「民族英雄」 (B)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建「延平郡王祠」,表彰鄭氏的「忠君」 (C)孫中山推行革命,以鄭氏的「反清復明」來呼應他的「驅除韃虜」 (D)國府遷台後,國民黨推崇鄭氏的「反清復明」,希望能「反攻大陸」 (E)中共初期強調鄭氏「抗荷」的角色,希望能「抗美帝」以「解放台灣」

77 「歷史解釋」考題舉隅 三位史家解釋西元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史家甲:「阿拉伯人朝向單一目標:征服世界,使所有人皈依伊斯蘭教。」史家乙:「穆斯林社區的統一可藉由對外攻擊而獲得維持,這也會提升哈里發的權威。」史家丙:「一開始的大征服並非伊斯蘭的擴張,而是阿拉伯民族的擴張。」以下何者為是:(複選) (A)甲不同意宗教性因素 (B)乙強調是政治性因素 (C)丙不同意甲的解釋 (D)丙著眼於宗教性因素 (E)甲和乙的說法沒有差別

78 文字表述

79 非選擇題需用文字作答,知識與理解之外,文字的表述也很重要。我們認為文字表述是一種能力,重點在於邏輯的嚴謹與文字的通順,若多加練習,必然有所提升,也是學生學習歷史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80 文字表述的測試重點 1.表達準確,邏輯嚴謹。 2.文字通順,段落分明。

81 「文字表述」考題舉隅 下列四段有關中共對知識分子思想鬥爭的敘述,請按合於邏輯的次序加以排列。(甲)當時毛澤東正想找理由掀起批判胡適的運動,這個事件正好提供引爆點,毛澤東說俞平伯販賣胡適思想;(乙)俞平伯是胡適考證《紅樓夢》的嫡傳弟子,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自傳,並從此一觀點考證《紅樓夢》;(丙)霎時之間,全國報章雜誌都是批判胡適的文章,由文藝而擴及哲學、歷史等範圍,歷時長達一年之久;(丁)引起兩位不知名的山東作家的批評,說他的考證方法,是「資產階級的唯心論」,目的在隱晦《紅樓夢》批判封建主義的性格。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丁甲丙

82 「文字表述」考題舉隅 「宇文泰重用蘇綽,制定計賬、戶籍等制度;獎勵清廉,嚴禁貪污,建議裁減官員,進行屯田,又作〈六條詔書〉,宇文泰完全採納,令百官誦習。州刺史郡守縣官不通六條及計賬法,不許做官。西魏政治顯然比東魏政治好一些,     。」在空格處,應該接著的是哪句話最為適宜? (A)宇文泰選取身體強健的農民組成府兵 (B)西魏後來成為北周,東魏後來成為北齊 (C)到孝文帝時進行大規模的華化運動 (D)宇文氏的政權從此趨於鞏固

83 九十八年指考考題整體分析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管美容專員簡報

84 98年度歷史試題在各 冊教材範圍之佔分比例(%)
98年度歷史試題在各 冊教材範圍之佔分比例(%)

85 91-98年度指考歷史 各題型占分比例 

86 98年度歷史試題知識性質占分比例

87 表八、98年度歷史試題 知識性質占分比例

88 95-98年歷史試題測驗內容 占分比例

89 問題與討論 1.歷史教學目標、歷史教學內容、歷史教學評量,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90 問題與討論 2.歷史試卷要怎麼出,才能達成大考歷史科的測驗目標,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91 問題與討論 3.你曾在課堂中,講述歷史小故事嗎?請分享你的寶貴經驗。

92 問題與討論 4.除了一般課堂講述、史料教學、歷史專題、歷史故事外,還有什麼教學設計或方法,可以將歷史課教得的更有趣,讓學生學習效益更加提升?

93 簡 報 結 束


Download ppt "歷史知識與歷史考題 報告者 高師大 王文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