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的教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的教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的教育

2 一 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內容相當全面。他曾以六經、六藝及四教來教導學生。 六藝:偏重在講才能技術方面 /禮-禮儀 -樂-音樂
一 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內容相當全面。他曾以六經、六藝及四教來教導學生。 六藝:偏重在講才能技術方面   /禮-禮儀   -樂-音樂   -射-射箭   -御-駕車   -書-書法   \數-算術。

3

4 六經-偏重在講文化知識方面   /詩-詩經   -書-尚書   -禮-周禮   -樂-樂經,現已失傳   -易-周易   \春秋-春秋經

5 四教-指教育內容的基本方向   /文-文學-此指詩、書、禮、樂等典籍,即泛指文化知識   -行-品行\   -忠-忠誠 指道德教育   \信-信實/ 一方面,孔子的教學方向多涉及道德教育方面,另一方面,孔子講四教亦有本末輕重之別。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6 道家亦重視人生價值的教育。老、莊雖有絕聖棄智、守愚及絕學等主張,但他們其實只是反對那些與真正人生價的探求無關,甚或有障礙的教育,並非否定一切教育。
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四十八章) ∴老子主張真正的教育是一種為道之學。有時候,他又稱這種教育為「不學之學」,意即不是一般意義的教育的教育。他說:「學不學,復眾人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7 二 重身教多於言教 中國人特別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而這方面實踐往往特別重要,∴中國教育家強調教師除了講授道德等人生價值外,更須對人生價值的身體力行。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道家也有相當的觀點,老子曾提出「不言之教」。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8 佛教禪宗更提出「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口號,主張非分析的言說教學方法,甚至非言說的教學方法。
非分析方法,以佛教的說話來說,即所謂非分別說法。非分析方法亦即直覺方法。 分析方法很重視經驗的和邏輯的概念和語言,但非分析方法卻特別重視直覺的或即啟發的概念和語言,甚至不用語言而用其他方法來表達,即不用言說的語言而用身體的語言。 禪宗的參禪話(參話頭)及對機鋒,便是運用啟發的語言的方法,這種思考方法用在教學方面,則可視作啟發的教學方法。這些語言因為超越經驗及邏輯原則的限制,但求在具體的情況下指點出佛教所體悟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不少時候,在表面上都好象不知所云,令人莫名其妙。

9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10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 從語法的角度來看,禪師的答問亦具備了許多奇特的形式。
  e.g.單字訣:問:「如何是禪?」師〔案:雲門文偃〕云:「是。」進云:「如何是道?」師云:「得。」問:「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如何得出家?」師云:「淺。」進云:「學人不會。」師云:「深。」   e.g.循環語:問:「柏樹子還有佛性無?」師〔案:趙州從諗〕曰:「有。」曰:「幾時成佛?」師曰:「待虛空落地時。」曰:「虛空幾時落地?」師曰:「待柏樹子成佛時。」   e.g.矛盾語: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案:臨濟義玄〕云:「若有意,自救不了。」云:「既無意,云何二祖〔指慧可〕得法?」師云:「得者是不得。」

12 除了用言說的語言外,禪宗還常用非言說的語言來表達意思。
  e.g.當頭棒喝 臨濟有所謂「四喝」:「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除棒喝外,禪宗常用的身體語言還包括擎拳、豎指、揚眉、瞬目、執拂、腳踏、手斫等等。

13 三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意義:因應學生的不同的材質而實施不同的教導。 孔子最能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故《論語》中有許多事例可資說明。
三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意義:因應學生的不同的材質而實施不同的教導。 孔子最能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故《論語》中有許多事例可資說明。   e.g.1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

14 e.g.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15 四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到學、思、行三方面的相輔相乘的緊密關係。 學思並重:
四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到學、思、行三方面的相輔相乘的緊密關係。 學思並重:   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知行一致:   孔子:「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後來,孔子後學將學、思、行這幾個主要學習過程發展為五步。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16 五 教學相長與問答討論 「教學相長」:教與學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互動關係。
五 教學相長與問答討論 「教學相長」:教與學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互動關係。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強調教學相長,∴儒者特別重視教學中的問答與討論。 《論語》中記載了學生向孔子提出的問題多達一百多次,如「問仁」、「問禮」、「問政」、「問孝」、「問知」、「問士」、「問友」、「問恥」等。

17 e.g.1「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矣乎?』曰:『修己以安百姓。』」(憲問)

18 e.g.5 子路、曾 、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 後,曾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先進)

19 附識:牟宗三《理則學》第十四章附錄二傳成綸著「禪宗話頭之邏輯的解析」
有問:達摩東來意  曰:鎮州蘿蔔重八斤 可能之意義: 1. 問話人辭氣不遜,求道倨傲┐ 2. 越次而問        │ 3. 率然而問        │ 4. 挾能相詢        │-關於問話人的態度┐ 5. 諂媚以從        │         │ 6. 前語未了,更番轉詢   │         │-關於問話人態度、 7. 歸而不思        ┘         │ 學力8. 問話人學力未達,尚差一間┐ 關於問話人的學識┘ 9. 問話人根器太薄     ┘ 與能力 10. 這個問題本身無價值    ┐ 關於問題本身 11. 這句話自身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Download ppt "中國的教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