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課 論語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課 論語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課 論語選

2 第十課 論語選 題  解 問題討論 孔子介紹 成語辨正 作者介紹 修辭小舖 內容注釋 國學常識 品評鑑賞 仿作練習

3 題解——孔子與弟子言志   本文選自《論語‧先進》。透過孔子與四位學生間的互動,生動地呈現出孔門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其義理內涵的豐富與寫作筆法的卓越,在論語諸篇章中極為特出。 孔子施教多從平常生活處入手。在閒談中孔子引導學生抒發己見,解答其疑惑;並且能夠因材施教,隨機啟發,師生之間和樂一片。

4 題解——孔子與弟子言志   弟子有從具體事功上陳述者,有從生命情調處著眼者,志向襟懷各有不同。最後孔子既肯定了子路等人的淑世抱負,也讚許了曾點祥和悠然的境界。 子路態度率直,冉有坦誠,公西華謙虛,曾皙則從容而狂放。前三者表露出經國濟世的抱負,曾皙只是提出一種生活情趣,卻受到孔子特別的讚美,這是本章最堪玩味的地方。

5 題解——孔子與弟子言志 子路、冉求、公西華的積極入世,對王道的實現有所幫助,也可能淪為霸者的工具;而曾皙所言,呈現的歡暢悅樂,與孔子的理想正相契合。夫子喟然而嘆,良有以也。   在三子之前,孔子只讚美曾皙;在曾皙獨侍之時,孔子對三子卻又多所肯定。弦外之音,善聽者自當有所領會。能以人之長,彌補己之短,才能日趨完美。

6 題解——孔子與弟子言志 本章在《論語》中,篇幅雖然最長,文字卻很簡淨,往往寥寥數語,就能將人物、事件勾勒出來。
  本章在《論語》中,篇幅雖然最長,文字卻很簡淨,往往寥寥數語,就能將人物、事件勾勒出來。 例如「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十個字,藉「浴」、「風」、「詠」、「歸」四個動詞,即將歡暢悅樂的境界呈現出來,都可看出文字極強的概括性。除了思想,文學的價值也值得重視。

7 題解——長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席不暇暖,周遊列國,欲救天下,不斷尋求實現理想的機會。他「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泰伯篇〉,看似「辟人」,其實仍然以天下為己任。 由於天下無賢君,他甚至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冶長篇〉之嘆。最後回到家鄉,獻身教育,將希望寄託於弟子後學。 

8 題解——長沮桀溺耦而耕   隱者則不然,見勢不可為,便斷然放棄救世之念。他們的行徑,如鳳棲高岡,較之熱中名利,奔走鑽營者之如蛾逐夜燈,自然清高;較之孔子視萬物為一體而栖栖皇皇、櫛風沐雨,則孰是孰非,身為知識分子,亦當有所分辨。否則,聖賢豪傑都與鳥獸同群,哀哀蒼生又將如何?孔子怎能不憮然而嘆? 栖 栖 忙碌不安的樣子。

9 題解——長沮桀溺耦而耕   本章人物的對話雖然不長,卻饒富趣味。孔子要子路問津,長沮不肯相告,卻以「是知津矣」反諷。他認為孔子既然想以「道」濟世,「道」即是人該走的路;既知世人該走的路,如何不知自己的渡口所在? 桀溺則更進一步勸子路棄孔子而隨他們隱居;而孔子感嘆彼此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終究不為所動,依然執著地走在修己治人的道路上。

10 孔子介紹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對當時的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都曾提出許多見解與主張。而這些見解與主張,對後代有極重大的影響,一直是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陬,音ㄗㄡ)人,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壽七十三歲。   

11 孔子介紹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在曾祖父孔防叔時,為了躲避宋國內亂而逃到魯國,才成為魯國人。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大夫,以勇力聞名。晚年才娶未滿二十歲的魯國望族之女顏徵在,而生孔子。

12 孔子介紹   孔子的狀貌,古書中有很多的描述。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白虎通義》說:「聖人皆有異表……孔子反宇。」 「反宇」就是「圩頂」,中間凹陷、四周隆凸的意思,所以我們知道孔子的頭頂中間較低而四邊高,而且還是一位高個子。  

13 孔子介紹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顏徵在便帶著孔子從陬邑遷居到魯國國都曲阜內的闕里居住。魯國是周朝禮儀最昌盛的地方,所以孔子幼時,即好以行禮為戲,對古代的禮儀有相當的認識。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去世。十九歲結婚,生子孔鯉。二十歲以後的一段時間,曾經做過「乘田」(替貴族管理牛羊)、「委吏」(替貴族管理倉庫)等小官,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篇》)

14 孔子介紹 孔子十五歲便立志向學,從以下幾件事可窺知其勤奮的學習態度:
    孔子十五歲便立志向學,從以下幾件事可窺知其勤奮的學習態度: 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非常好學,沒有固定的老師,所以學問很廣博。他的學生子貢曾說:「周文王、武王的道還沒有失傳,散布在人間。……我的老師到哪裡不能學習呢?又何必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師呢?」(見論語子張篇) 〈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孔子向師襄學琴、訪古樂於萇弘《孔子家語》、問禮於老子(《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15 孔子介紹 ▲ 孔子問禮於老子圖 2. 善於把握機會:魯國東南方之小國郯國,郯子來 朝見魯公,魯國大夫昭子問起少皞氏以鳥名官的 情形,孔子得知,便去向郯子請教少皞時代的職 官制度。(見《左傳昭公十七年》)

16 孔子介紹 3. 非常謙虛:有一次孔子進入祭拜周公的太廟,每 事問。有人就說:「誰說陬邑大夫的孩子懂得禮 呢?進入周公廟,每件事都要問人。」(見八佾 篇)其實這正是孔子謙虛好學的學習態度。 4. 態度認真:孔子曾向師襄學習彈琴,經過十幾天  還是學習同一個曲子,不肯輕易更換,可見其學 習態度的認真。

17 孔子介紹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較為傑出、身通六藝的弟子有七十二人。他首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打破以往只有貴族才能受教育的現象。任何人只要準備了「束脩」(乾肉)以為拜師禮,象徵對老師的敬意,孔子都會加以教導。 孔子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18 ▲ 山東曲阜孔廟「萬世師表」匾額(清康熙皇帝手書)

19 孔子介紹   孔子離開魯國後,走訪各國,希望能遇到一位賞識他的明君,藉以推行他以仁治國的政治主張。可惜當時政局紛亂,各國國君都不能採行孔子的仁道思想,孔子到處碰壁,始終沒有達到他的目的。   孔子最早訪問的國家是衛國,時間最長,前後十年,其次是陳國三年,其他曹、宋、鄭、蔡等國家所停留的時間都很短。魯哀公十一年(西元前四八四年)回到魯國,一共在外奔走了十四年,當時年紀已經六十八歲。

20 孔子介紹   孔子回到魯國的時候正值季康子當政。季康子知道孔子要回到魯國,便以禮品布帛迎接孔子回國,尊孔子為「國老」,並維持原來的俸祿。這時孔子雖然年紀已大,但仍舊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篇〉。他把主要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上,尤其是對於《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的刪訂與整理,用力最多。

21 作 者   《論語》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全書既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的養成之道,也闡釋了仁、義等儒門義理思想的內涵,實為了解孔子人格及思想最重要的典籍。對後世的思想文化影響至為深遠,受到的重視,          非其他經典所能比擬。

22 論語的名稱由來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班固的意思是:《論語》這部書,主要記載了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的談話。 孔子逝世之後,弟子後學們便把這些紀錄彙集、編纂成書。「論」是「論纂」,「語」是「言語」,「論纂」孔子之「言語」,故稱《論語》。

23 論語名稱另一說法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語》所載以孔子言論為主,而孔子言論可分別為兩類:一為與人問答討論,二為未經人問而自動告人。前一類正是『論』,後一類正是『語』,故書名《論語》者,意即孔子的『論』與『語』,用以顯示全書的主要內容。」 此乃直接從《論語》書中分析「論」字和「語」字的用法所得出來的結論,此說頗有創見,亦可參考。

24 論語的篇章 《論語》是孔子與弟子、時人談論與應答的語錄,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根據記述編輯而成。全書分為二十篇,四百八十餘章,每篇取篇首二或三字為名,成書時間約在春秋戰國之交。上下篇目如下: 上篇 1 學而 2 為政 3 八佾 4 里仁 5公冶長 6 雍也 7 述而 8 泰伯 9 子罕 10鄉黨 下篇 11先進 12顏淵 13子路 14憲問 15衛靈公 16季氏 17陽貨 18微子 19子張 20堯曰

25 論語的傳本 成書約於戰國初年,由於秦大火禁燬到漢朝經籍漸出,有三種傳本。 1.魯論語 (20篇,與今傳論語相同)
1.魯論語 (20篇,與今傳論語相同) 2.齊論語 (22篇,多問王、知道兩篇) 3.古論語 (21篇,孔子故宅中)(古文) 4.今傳論語(20篇)

26 論語的內容   《論語》雜記孔門師弟的言行,可分為下列六項:弟子記夫子之言、夫子答弟子之問、弟子自相問答、時人相與言、臣對君之問、師弟子對大夫之問。 或分為八類:關於個人人格修養之教訓、關於社會倫理之教訓、政治談、哲理談、對於門弟子及時人因人施教的問答、對於門弟子及古人時人之批評、自述語、孔子日常行事及門人讚美孔子之語。

27 論語的思想   全書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的養成之道,也闡釋了仁、義等儒門義理思想的內涵。宋代朱熹將其編入《四書》之列後,成為士人必讀之書,對後世的思想影響深遠。   孔子的思想,立基於對倫理的肯定和執著。他是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的價值須由人來肯定。人的價值在於「成德」,需要學習。所謂學習,包括「學文」與「約禮」。「學文」即是讀書,「約禮」則是在人際活動中磨練品德。

28 論語的核心價值 「仁」是「成德」的最高理想,也是所有德目的總名。
  「仁」是「成德」的最高理想,也是所有德目的總名。 「仁」包括「義」;包括「禮」,孔子答顏淵問仁時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篇〉;包括「孝」、「悌」,所以要子弟:「入則孝,出則弟。」〈學而篇〉;包括「忠」,所以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篇〉

29 論語的核心價值   又包括「信」,他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篇〉;其他還包括「敬」、「愛」、「剛」、「直」等德目。尤其強調「恕」,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篇〉。 總之,「仁」是道德學問的終極境界,因此孔子不輕易以「仁」許人。

30 論語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提出「德為政本」及「正名主義」兩個主張。
  孔子的政治思想,提出「德為政本」及「正名主義」兩個主張。 所謂「德為政本」,是指統治者不論修己或治人,都應以道德為依歸,以身作則,以德化人,所以答季康子問政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篇〉 如此,國君與臣民結合為一體,政治才能清明。如果用嚴刑峻法管理人民,並不能解決隱藏的問題,所以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為政篇〉。

31 論語的政治思想   所謂「正名主義」,指社會中的成員,皆應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好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不可使角色變質,混淆名實,亦即不可棄責,不可侵權。 孔子在齊,答齊景公問政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篇〉,答子路問為政以何者為先時說:「必也正名乎!」〈子路篇〉

32 論語的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可藉〈季氏將伐顓臾〉看出:「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認為經濟問題,是要建立公平的經濟制度(均),來安定社會秩序(安)。 孔子本此經濟觀,因此主張薄征賦稅,藏富於民,曾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篇〉  

33 孔子與弟子言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 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 路 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魯國人。 曾 皙 姓曾,名點,字皙,魯國人。皙,音ㄒ一。 冉 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 公西華 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 以吾一日 長乎爾 因我年紀稍長於你們。以,因為。一日長乎爾,即「長乎爾一日」之意。

34 孔子與弟子言志 毋吾以也 即「毋以吾長乎爾而不敢直言己」的省文,意謂不必因為我年長而不好意思說出來。 居 平日。 何 以
何 以 如何用世。以,用、表現。  子路  冉有  公西華

35 孔子與弟子言志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率 爾 不加思索的樣子。 千乘之國 指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乘,音 ㄕㄥˋ,古代用來計算兵車的單位,一輛兵車用四匹馬牽引,稱為「一乘」。 夾處。 加之以師旅 指受到外敵的侵凌。加,施加。師旅,軍隊。

36 孔子與弟子言志 因之以饑饉 接連鬧饑荒。因,仍、接連之意。饑,穀不熟。饉,菜不熟。 比 及 等到。比、及二字同義。比,音ㄅㄧˋ。 知 方
 乘 因之以饑饉 接連鬧饑荒。因,仍、接連之意。饑,穀不熟。饉,菜不熟。 比 及 等到。比、及二字同義。比,音ㄅㄧˋ。 知 方 指民知禮義。方,指禮義。 音ㄕㄣˇ,微笑。

37 孔子與弟子言志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方六七十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方六七十 本指每邊長六、七十里的土地面積。此指小國。方,平方,計算面積的單位。 或者。 足 民 使人民生活富足。 至於。

38 孔子與弟子言志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宗廟之事 指祭祀。 會 同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宗廟之事 指祭祀。 會 同 指諸侯朝覲天子或諸侯會盟之事。 端章甫 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玄端,指禮服。章甫,玄冠,指禮帽。 音ㄒㄧㄤˋ,贊禮之人。 ▲ 章甫 ▲ 玄端

39 孔子與弟子言志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希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通「稀」,原意為稀落、零落,此有慢下、停止之意。 鏗 爾 弦振動的聲音。 舍瑟而作 停止彈瑟而站起來。 舍,通「捨」,此有停止彈奏之意。作,起立。 陳述、想法。 妨害。

40 孔子與弟子言志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莫 春 即「暮春」,指農曆三月。莫,音ㄇㄨˋ,「暮」的本字。 冠 者 二十歲以上的青年。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浴乎沂 到沂水邊洗浴。沂,音ㄧˊ,水名,源出今山東省濟寧市,西流經曲阜市,合洙水,入於泗水。

41 孔子與弟子言志 風乎舞雩 在舞雩之下乘涼。風,乘涼。雩,音ㄩˊ,求雨的祭名。古時求雨,必使童男女舞蹈,故稱舞雩。此指祭天禱雨之處,其地有壇坫(音ㄉㄧㄢˋ)、樹林,可以納涼。 喟 然 嘆息的樣子。喟,音ㄎㄨㄟˋ。 音ㄩˇ,讚許。

42 孔子與弟子言志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謙讓。 語首助詞,無義。 如何。 赤也為之小 孰能為之大 赤只能做小相,誰又能做大相呢?

43 長沮桀溺耦而耕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長沮桀溺 兩位隱者。沮,音ㄐㄩ。 通「偶」,並、一起。 執 輿 在車上拿著韁繩。

44 長沮桀溺耦而耕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 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 不輟。 滔 滔
滔 滔 本指大水橫流,此比喻紛亂的樣子。 誰以易之 能和誰來改變這種局勢呢?以,與。易,改變。 汝、你。 辟人之士 逃避昏君的人,指孔子。辟,通「避」。 辟世之士 避開亂世的隱者,桀溺自謂。 耰而不輟 繼續覆蓋種子而不停止。耰,音ㄧㄡ,以土覆蓋種子。輟,音ㄔㄨㄛˋ,停止。

45 長沮桀溺耦而耕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憮 然 失意的樣子。憮,音ㄨˇ。
憮 然 失意的樣子。憮,音ㄨˇ。 鳥獸不可與同 群吾非斯人之 徒與而誰與 人不能和鳥獸共同生活,我如不與世人共同生活,那麼要跟誰共同生活呢?後句本為「吾非與斯人之徒同群而與誰同群」。 天下有道丘不 與易 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必出來改變這種局勢。

46 長沮桀溺耦而耕  子路問津

47 〈孔子與弟子言志〉之賞析   本篇生動而形象地記述了孔子和他的四個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議論人生志趣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從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中,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們活生生的形象。 本文僅三百一十五個字,其中用於敘事、描繪人生情態的文字極少,而主要筆墨是師生之間的對話及人物的動作,使本文具有非同凡響的藝術效力。

48 〈孔子與弟子言志〉之賞析   本篇雖是語體散文,但結構完整,以孔子的啟發性講話開頭,又以孔子的評語作結。「言志」二字貫穿全文,文章通過「言志」這一中心線索來表現「治國以禮」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可分為三段: 孔子問志——從開頭至「則何以哉?」 四子述志——從「子路率爾而對」至「吾與點  也」為第二段 孔子評志——從「三子者出」至篇末為第三段

49 〈孔子與弟子言志〉之賞析   本文用對話組成全文。師生五人的談話,如同小說中的人物對話一樣,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說的話既表現了各自的不同性格,又表現了各自的身分和專長。 本章在《論語》中,篇幅雖然最長,文字卻很簡淨,寥寥數語就能將人物、事件勾勒出來。循循善誘、親切和藹的孔子,坦率、自信、有勇而知方的子路,審慎謙退的冉求,謙遜而知禮善辯的公西華,悠然灑脫的曾皙,個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50 〈孔子與弟子言志〉之賞析 子路的一番話及「率爾」的狀態,勾勒出他驕矜、粗豪、好勇的性格。
  子路的一番話及「率爾」的狀態,勾勒出他驕矜、粗豪、好勇的性格。 冉有、公西華是在孔子的親切提問下,謙虛謹慎地談自己的志趣。冉有只不過想治理一個小國,公西華謙言只不過是「願為小相焉」。 曾皙「舍瑟而作」,這個動作將曾皙的恭敬之態刻劃得栩栩如生,也間接說明了曾皙有著與眾不同的志向。他的發言描繪了理想中的生活情景。

51 〈孔子與弟子言志〉之賞析  本章首段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三子皆有仕進之心,孔子聽後不置可否,卻對曾皙所言春遊風詠的生活大加讚賞;在曾皙獨侍之時,卻又對三子各有肯定與期許,孔子對弟子的循循善誘,由此可見一斑。 他對曾皙的發言,是「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是因為曾皙所描繪的是以禮樂治理的「太平社會」的縮影,與孔子的「風清俗美、人民安樂」政治理想正好相符。

52 〈長沮桀溺耦而耕〉之賞析   本章人物的對話雖然不長,卻饒富趣味。孔子要子路問渡口,長沮不肯相告,卻以「是知津矣」反諷。他認為孔子既然想以「道」濟世,「道」即是人該走的路;既知世人該走的路,怎會不知自己要走的渡口所在? 桀溺則更進一步勸子路棄孔子而跟隨他們隱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取譬身邊之水,既生動,又貼切,與「是知津矣」同樣含有不盡的言外之意。

53 〈長沮桀溺耦而耕〉之賞析   本章在一問一答之間,生動地展示了兩種意義不同的生命進路的相遇。隱士長沮和桀溺選擇了放棄他們的社會責任而「辟世」。但是,如何面對時代的這種失序,孔子的個人選擇卻與大多數人頗為不同。道家致力於培養他們自己的一方「淨土」,以致於能夠享受個人的安寧以及與自然的和諧。 對隱者而言,孔子的「辟人」,顯然是指孔子的不得於君,既不得於君,又如何能有作為呢?

54 〈長沮桀溺耦而耕〉之賞析   孔子席不暇暖,周遊列國,欲救天下,如與時君理念不合,即轉往他國,繼續尋求實現理想的機會。他「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論語‧泰伯篇〉,看似「辟人」,其實仍然以天下為己任。雖然遭遇許多挫折,但他的態度,仍然積極進取。而自認「辟世之士」的隱者,卻寧願切斷與世人的關連,消極不為,而與草木鳥獸同群,任天下擾攘不安。 如果聖賢豪傑都不肯挺身而出,哀哀蒼生又將如何?孔子怎能不憮然而嘆?

55 〈長沮桀溺耦而耕〉之賞析   有關孔子行道的義無反顧,形象地捕捉到了儒家事業的精神。通過將自身的幸福與整個世界緊密聯繫起來,即使孔子深知自己難以阻遏世界為滔滔的洪水所裹挾而去,他仍然選擇竭盡其所能以揭示避免即將到來的災難的大道。 儘管孔子對於世界的不可救藥亦有悲觀的談論,然而他堅信:通過教育,大道仍然能夠流通灌注到社會甚至政治當中。

56 〈長沮桀溺耦而耕〉之賞析   而孔子感嘆「鳥獸不可與同群」,乃是針對「豈若從辟世之士」而發;「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則是針對「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而來。 彼此道既不同,自然不相為謀。長沮、桀溺繼續隱身山林田野,孔子依然積極入世,子路仍舊跟隨孔子行道。結尾表達的這些形象,也呈現得非常鮮明。

57 問題討論 一、讀完第一章,了解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之後, 你有什麼感觸?
一、讀完第一章,了解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之後,   你有什麼感觸? 答:(1)三子之志,對國計民生皆有貢獻;曾皙所   言,其自由和樂之境界,亦令人悠然神往。 (2)每個人所擁有的主、客觀條件不同,只要    各盡其才,恰如其分,便有其生命價值。

58 問題討論 二、面對弟子各言其志,子路發言之後,為何 「夫子哂之」?對於曾皙之言,夫子又為何 「喟然而嘆」?
二、面對弟子各言其志,子路發言之後,為何   「夫子哂之」?對於曾皙之言,夫子又為何  「喟然而嘆」? 答:(1)為國以禮,子路之言不讓,是以夫子哂    之。 (2)曾皙所呈現的和樂悠閒,恬淡自足,與    孔子一貫的理想正相契合,是以孔子喟    然而嘆。

59 問題討論 三、對於「辟人」與「辟世」二者,你的看法如 何?
三、對於「辟人」與「辟世」二者,你的看法如  何? 答:孔子為「辟人之士」,處於亂世中,他可  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  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當仕不仕,  是逃避責任,無法展現生命價值;不當仕  而仕,則是熱中功名,眷戀權位。當隱而  隱,是急流勇退,可見品德之清高;長沮、  桀溺「辟世之士」,不當隱而隱,不可謂  明哲保身。

60 問題討論 四、本課所出現的人物,你最欣賞哪一位?為什 麼?
四、本課所出現的人物,你最欣賞哪一位?為什  麼? 答: (1)子路:「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 饑饉」,這是何等困阨的處境!子路卻能大勇 無懼,「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這是何等氣魄!何等能力!我國眼前亦有種種 困境,我們需要勇氣,也需要能力,子路正可 作為典範。

61 問題討論 (2)曾皙:要成為第一等人,先要有第一等的胸  襟。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三人積極入世,  雖各有其表現,然其目標,皆在追求快樂和  諧的人生。曾皙能說出如此的生活情趣,如  能有位於時,必能把握正確的領導方向。 (3)冉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要使百姓  知禮節、榮辱,須先使倉廩實、衣食足。民   生富裕,各種建設才不致淪為奢談,冉有的  作為最實際。

62 問題討論 (4) 公西華:「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  於禽獸。」禮樂是治國的要道,宗廟祭祀、  諸侯會盟,知禮守禮,可顯真誠,也可減  少紛爭。依禮行事,可見君子風範,可致  天下太平。 (5)孔子:孔子學問廣博,道德崇高,循循善 誘,因材施教。他有崇高的理想,也知實踐 的步驟。如遇明君,必可德被眾庶,遭時不 遇,亦為萬世師表。

63 問題討論 (6)長沮、桀溺:在汙濁的俗世,改革既已無望, 與其樸樸風塵卻徒勞無功,糟蹋了寶貴的生 命,甚至尸位素餐或同流合汙,哪裡比得上 遠離塵世過簡樸的生活,而保全純真的本性? 人的能力其實有限,將拯救世界的重任一肩 挑起,負擔未免太沉重。長沮、桀溺能了解 自己的能力,在亂世中樹立清高的品格,也 有可取之處。

64 成語辨正 成 語 詞 義 率爾成章 不經思索,下筆成文。形容文學作品粗疏、草率、不細心。 率爾操觚
成 語 詞 義 率爾成章 不經思索,下筆成文。形容文學作品粗疏、草率、不細心。 率爾操觚 輕率下筆,不加思索,揮筆成文。但也有一義形容文思捷速。 百乘之家 周時大夫有地方十里,兵車百輛,故稱卿大夫為「百乘之家」。 千乘萬騎 形容車馬眾多。 萬乘之國 出兵車萬乘之大國。後世稱天子為萬乘。

65 成語辨正 成 語 詞 義 章甫縫掖 章甫,禮冠。縫掖,袖子寬大的衣服。章甫縫掖指儒者的服飾。 章甫薦履
成 語 詞 義 章甫縫掖 章甫,禮冠。縫掖,袖子寬大的衣服。章甫縫掖指儒者的服飾。 章甫薦履 指把戴在頭上的帽子,墊在鞋子下面。比喻行事顛倒,是非不分。 喟然而嘆 長聲嘆息。 無人問津 沒有人詢問渡口。比喻事物已遭冷落,無人探問。

66 成語辨正 成 語 詞 義 對 耦 夫婦。 二五耦 春秋時晉獻公所寵幸的梁五與東關嬖五,二人朋比為惡,禍殃晉室,故晉人稱為「二五耦」。後用以比喻狼狽為奸。 睠以佳耦 指因關心而為他人介紹好的配偶。 齊大非耦 春秋時齊侯欲嫁女給鄭國太子,太子以國力懸殊不敢高攀而辭卻。比喻婚姻門第不相稱,不敢高攀。

67 修辭小舖 雙 關 定義:雙關就是利用語音和語義的條件,有意使 用某些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構成雙重意 義。
雙 關 定義:雙關就是利用語音和語義的條件,有意使   用某些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構成雙重意   義。 雙關可分為諧音雙關、語義雙關、句義雙關。 諧音雙關是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構成雙關;語義、句義雙關則有明暗雙重意義,明的是表面的意義,暗的是內藏的意義,說話的人本意是在隱藏的意義之上。

68 修辭小舖 雙 關 諧音雙關:劉禹錫在〈竹枝詞〉中,最後兩句寫著「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詩中的「晴」和「情」雙關,作者的意思是「道是無情還有情」,描寫如夢似幻,捉摸不定的感情。 語義雙關:利用漢字的多義性構成雙關。曹植著名的〈七步詩〉就是藉豆萁燃燒煮沸鍋子裡的豆子這件事,暗示「同根生」的兄長不要咄咄相逼。

69 修辭小舖 雙 關 句義雙關:指一句話,或是一段文字,雙關到兩件事物。
雙 關 句義雙關:指一句話,或是一段文字,雙關到兩件事物。 ※道士對弈,虬髯與靖侍焉。俄而文皇來,精采 驚人,長揖就坐,神氣清朗,滿坐風生,顧盼 暐如也。道士一見慘然,斂棋子曰:「此局全 輸矣!於此失卻局,奇哉!救無路矣!復奚  言!」罷弈請去。〈虬髯客傳〉 「此局全輸矣!」既指輸棋,也指虬髯客無法與李世民逐鹿中原。

70 修辭小舖 雙關例句 美國第三十八任總統福特說話時很喜歡用雙關語,他有句名言:「我是一輛福特,不是林肯。」
林肯既是美國傑出的總統,又是一種最高級的名牌汽車;福特則是當時普通、廉價而大眾化的汽車。福特總統這樣說,一則表示自己謙虛,二則是為了凸顯自己是大眾喜歡的總統。

71 修辭小舖 雙關例句 「是知津矣」句,諷刺孔子既自以為知道世人應走的道路,則理應知道自己的渡口所在,屬「語義雙關」。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表面上是說大水洶湧,不易渡過;實際上是想說明天下到處都很紛亂,這種局勢不容易改變,屬「句義雙關」。 〈長沮桀溺耦而耕〉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長相思」為雙關語,「思」與「絲」諧音,屬「諧音雙關」。〈客從遠方來〉

72 孔門四科十哲 孔門四科: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論語‧先進篇》

73 人物補充──子路 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時魯之卞人,生於西元前五四二年,少孔子九歲,為孔子之及門弟子,性好勇,孔子之「野哉,由也」,即謂其有剛猛之氣勢。子路曾屢從孔子遊歷,對孔子敬愛不已,曾為季氏宰,頗著政績,曾治衛之蒲邑,孔子三稱其善,南遊於楚,從車百乘,仍不忘事親時之粗食,孔子曾謂仲由之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哀者也」。 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動亂,子路為衛人碎屍成肉醬。

74 人物補充──冉有 小孔子二十九歲,是孔子之及門弟子,性謙和,多才藝,尤擅政事。
冉求之才能,雖屢為孔子所讚賞,但有些作為,孔子亦隨時予以糾正。冉求之仕季氏,是季氏請孔子未果,始由冉求出仕。冉求為季孫氏家臣,替季氏聚斂,孔子以季氏已很富有,要學生們指責冉求之不是。 冉求非獨文治上有所表現,在武功上亦有可圈之處。

75 人物補充──公西赤 《孔子家語》謂:「齊莊而能肅,志通而好禮,儐相兩君之事,篤雅有節,是公西赤之行也」。是時人均認為公西赤已達於「經禮三百,威儀三千」。 據《禮記》所載,孔子之喪,公西赤治喪禮,其棺飾、葬祭、旌旗等,分採夏、商、周三代之禮制,備三王之禮。 今人尚親子關係如朋友,或始創於公西赤,據《淮南子》載:「公西華之養親也,若與朋友處,曾參之養親也,若事嚴主烈君,其養一也」。

76 人物補充──曾點 曾點是一位奮發進取之士,雖狂而性暴,孔子仍喜愛之。《說苑》略謂,曾參於瓜田除草,不慎割斷瓜根,曾點大怒,用大棍將曾參打昏,曾參起而向父認罪,繼則回家鼓琴而歌,意在使其父知其如平常,並未被打傷也。 孔子聞之,要門人不准曾參再進門,曾參自思並無過失,孔子則謂「小杖則待,大杖則走,以逃暴怒,今曾參委身以待暴怒,殺身以陷父之不義,實大不孝也。」曾參聞之,謂其過大矣,遂拜見孔子以謝過。

77 四書簡介   南宋朱熹合《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為四書,並作集注。 元、明、清以《四書章句集注》取士,故數百年學術政治深受影響。

78 論語簡介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文體:語錄體之祖。 傳本:秦火後漢有今文魯論、齊論與古文古論。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文體:語錄體之祖。 傳本:秦火後漢有今文魯論、齊論與古文古論。 貢獻:孔子學說的代表文獻。 主旨:以仁為中心。 篇章:今本《論語》乃張侯論共二十篇,分上下   論各十,起於學而,終於堯曰,計四百八   十二章。

79 孟子簡介 作者:孟子弟子筆記,孟子潤飾而成。 篇章:孟子七篇,分上下,計十四卷。 學說要旨:性善、尊王賤霸、貴民輕君,先富     後教、重仁義輕功利、距楊墨放淫     辭。

80 大學簡介 篇章:分為經一章,傳十章。 作者:經是曾子作,傳乃曾子弟子作。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 六步驟:止、定、靜、安、慮、得。 出處:本為《禮記》中之一篇。

81 中庸簡介 作者:相傳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人生哲學:性、情、中和、忠恕、智、仁、勇、誠。 篇章:共三十三章,孔門傳授之心法。
中心思想:中庸之道是支配中華民族數千年主要的     思想。 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出處:本為《禮記》中之一篇。

82 文體的探討── 「語錄」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語錄」作為一種文體,乃《論語》所首創。 其特點主要表現為: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語錄」作為一種文體,乃《論語》所首創。 其特點主要表現為: 一、文辭貼近口語,通俗、自然、淺顯,因  而令人有親切之感。 二、所錄要言不煩,多非長篇大論,因而令  人有精粹之感。

83 文體的探討── 「語錄」 三、《論語》大多有感而發,不作無病呻吟,因 而令人有真實之感。語錄體屬於散文文體發 展史上的早期形態。
三、《論語》大多有感而發,不作無病呻吟,因  而令人有真實之感。語錄體屬於散文文體發  展史上的早期形態。 這種文體對後代影響頗為深遠,《孟子》、《墨子》中可見語錄之存,漢代揚雄的《法言》、隋代王通的《中說》,直摹《論語》之體。至於宋代程顥、程頤的《二程粹言》、朱熹的《朱子語類》,也都不外乎是仿效《論語》文體之作。

84 仿作練習──找尋出處 許多學校的名稱或取義於《四書》 。例如:格致中學、誠正高中、家齊女中,其校名出自大學;及人中學、大成高中,則出自孟子。請查明以下校名之出處。 ※校名取自論語範例: 弘道國中──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衛靈公篇〉 輔仁大學──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 『輔仁』。」 〈子路篇〉

85 仿作練習──找尋出處 ※校名取自孟子範例: 及人中學──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梁恵王篇〉 大成高中──
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 『大成』。」 〈萬章篇〉


Download ppt "第十課 論語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