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一)、创作主体有相应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表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 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作家不可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作家的能动选择接受的。

2 (二)、文学创作的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这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文学创作的动机是基于人的高层次需要即审美需要产生的,它是激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并把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意象活动、言语活动等引向特定的艺术对象,进而把特定的艺术对象熔铸成艺术形象的心理原动力。 这种心理原动力既是基于作家的审美需要产生的,又能够使作家的审美心理需要得以实现。

3 一般来说,文学创作动机可分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临近动机。
1、表层动机是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 表层动机包括兴趣动机、谋生动机、显示文学才华的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动机。 2、深层动机是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它是作家内心的一种需要,是一种深层次的冲动和欲望。

4 A、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 本我:潜意识、欲望、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人在清醒理智状态下的意识,是人的意 识不到的潜意识—现实原则 超我:被道德化升华了的意识—至善原则 B、荣格 “集体无意识” C、厨川白村(日)《苦闷的象征》

5 厨川白村将创作动机归结为苦闷的象征,认为人在内有想要动弹个性表现欲望,在外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在这两种力之间,苦恼、挣扎的状态就是人类生活,于是人们想办法脱离这种苦境,而文学创作正是脱离苦境的一种方法。 3、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更加贴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信; 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切的理解和感觉,而且能将之用语言表达。

6 (三)、创作主体的素养和能力 1、创作主体的素养:包括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文学观念、美学追求等内容。 A、生活积累
文学就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既包括现实的物质生活,又包括人的精神生活。 B、文化知识 C、文学观念与美学追求 比较:“文学研究会”与“文学创造社 ”

7 2、创作主体的能力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也,能之难也。(《文赋》)
A、审美感知能力:是创作主体把握感知对象审美属性的能力;审美属性是事物所蕴含的能激发人的美感,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属性。 B、艺术构思能力:作家还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及创作意图对材料进行艺术选择、概括、加工、虚拟,在头脑中酝酿艺术形象,以及作品的结构轮廓,这就是艺术构思能力。 C、艺术表现能力;通过艺术构思得到的审美意象,在作家头脑中,读者无法读到,作家只有用语言予以物化、外化,才能创作出作品,这种能力即艺术表现能力。作家的艺术表现能力主要体现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8 她习惯向左走,   他习惯向右走, 他们始终不相遇。

9 二、文学创作客体 创作客体的规定性 1、创作客体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 社会关系而存在。 如: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 2、创作客体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 创作客体只有和创作主体构成一定的对 象性关系,只有经过创作主体的观察、 感受、体验,并倾进了一定的情感和心 血,才能成为创作客体。

10 三、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 (一)、主体的审美心理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在创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双向交流、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因为同化了客体而使自己获得了新貌、新质,客体因为吸纳了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而变得不再是自然状态的客体。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陆机在《文赋》中说,作家在创作中“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 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 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宗白华《美学散步》)

11 (二)、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融合
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都有矢志不渝的审美追求,他们将创作看作是个性的展露,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宣泄,智能的释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个性、生命、鲜血熔铸在作品之中,使审美追求与艺术形象达到完美的融合。 如:歌德《浮士德》 张承志《黑骏马》


Download ppt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