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龔珮瑄、秦 天、李沂澂、 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 趙 冉、 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龔珮瑄、秦 天、李沂澂、 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 趙 冉、 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龔珮瑄、秦 天、李沂澂、 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 趙 冉、 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
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拉岡 龔珮瑄、秦 天、李沂澂、 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 趙 冉、 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

2 拉岡的生活與傳奇

3 拉岡的生活與傳奇 1945 1901 1932 1953 介入巴黎精神 分析學協會 學習與探索 初步定向與 “六年沉寂” 理論的真正 奠基
第二次分裂 第三次分裂

4 1901年~1932年: 學習與探索 一、1901年4月13日生於法國巴黎—絕口不提的童年往事。 二、1926至1932年積極參與巴黎許多精神分析學會相關 活動並與著名學者撰寫發表了13篇文章—使Lacan的 興趣逐漸從醫學和精神病理學轉向精神分析學。 三、1932年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論偏執狂病態心理 及其與人格的關係》一書為博士論文。

5 1933年~1945年: 初步定向與“六年沉寂" 一、1934年加入巴黎精神分析學協會。 二、1936年擔任精神病理學的進化學會副主
席職位—提出〝鏡像階段〞的概念。 三、1939年至1945年銷聲匿跡、與世隔絕。

6 1945年~1953年: 介入巴黎精神分析學協會 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知識界 氣氛濃烈—巴黎精神分析協會恢復正常活動, Lacan成為協會重要幹部。 二、1952年當選巴黎精神分析學協會主席。 三、1953年6月被迫辭去巴黎精神分析學協會主席 職務,加入法國精神分析學協會。

7 1945年~1953年: 介入巴黎精神分析學協會 四、1953年7月發表《象徵、想像與在》—提 出「回歸佛洛依德」口號。
五、1953年9月的〝羅馬演講〞—Lacan在羅 馬舉行的國際精神分析學大會發表《言語與 語言在精神分析學中的作用與範圍》。

8 1953年秋~1963年8月: 理論的真正奠基 一、1953年開始正式向公眾開放「研究班講演」—直至1979年,
長達26年開了26個「研究班」。 二、1956年創辦《精神分析學雜誌》發表法國精神分析學協會 成員的文章,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 Lacan派」—1964年 「第二次分裂」的前兆。 三、1963年7月法國精神分析學協會選擇犧牲Lacan得以加入國 際精神分析學協會—Lacan默然離開法國精神分析學協會。

9 1963年秋~1964年6月: 第二次分裂 一、1963年11月法國精神分析學協會宣告結束。 二、1964年合併巴黎精神分析學協會和法國精神 分析學協會,成立「法國精神分析學聯合會」 — Lacan及其追隨者成立精神分析研究組,後來改名 為「巴黎佛洛伊德學派」 (另名拉岡學派) 。

10 1964年~1969年夏: 第三次分裂 一、1966年成功地出版《文選》,直至今日,《文選》已翻 譯成十幾種文字。
二、1968年的「五月風暴」(學生運動)加上Lacan的專斷獨 行,已為巴黎佛洛伊德學派埋下了深刻的危機。 三、1969年巴黎佛洛伊德學派中的嚴謹精神分析學家因對 Lacan的不滿而成立了「第四小組」,並創辦了自己的刊 物《局部》—「第三次分裂」 。

11 1969年秋~1981年9月: 奇異的歸宿 一、1969年到1976年Lacan的活動亦然頻繁。
二、1980年1月宣布由他於1964年創立的巴黎佛洛伊 德學派解體,但隨後又成立「佛洛依德事業學派」。 三、1981年9月9日逝世。

12 拉岡的思想淵源

13 拉岡的思想淵源 經歷超現實主義、精神病理學、結構主義三階段
文化背景與思想 對拉岡理論的影響 法國精神分析運動 1.自1953年傳播精神分析給法國 大眾。 2.能指、所指之間的任意性。 3.潛意識的話語。 4.使用玩笑和雙關的寫作風格。 超現實主義(重視對 心理現象的語言 表達)

14 文化背景與思想 對拉岡理論的影響 精神病理學 1.吸收Freud的理論並用於自己的研究。 黑格爾辨證法 1.自我、主體的討論:鏡像階段。 2.慾望(desire) :將佛洛依德的 「libido」概念和黑格爾的「認識」 概念聯繫起來。 存在主義 (沙特、海德格) 1.鏡像階段 2.慾望的本質:存在的匱乏。 3.語言觀:語言是人的主人。

15 索緒爾結構主義 1. 「所指」和「能指」 2.用語言符號用來解讀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理論(潛意識具有類似語言的結構),企圖將精神分析科學化、理論化。 與自我心理學的對恃 自我心理學: 1.強調自我對現實的適應問題。 2.強調精神分析的臨床方面。 拉岡: 1.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2.自我是誤認的產物,不可信。 3. 反醫學化、固定會談時間

16 拉岡與結構語言學

17 結構語言學的應用 能指(S)與所指(s) 隱喻與換喻聯繫潛意識與語言活動 (拉岡解釋)夢的凝縮與移置

18 S 能指與所指 原本出於索緒爾的概念.(s/S) 但對拉岡而言,能指和所指間並非是通體透明的
能指(signifier):聲音,意識。 所指(signified):思維/概念,潛意識。 例如:蘋果(能指)→一種看起來圓圓,吃起來甜甜的水果(所指) 為了溝通─運用種種詞語(能指)來傳達意義和意向(所指) 所指具有優先性 但對拉岡而言,能指和所指間並非是通體透明的 字詞衍伸出來的意義,可能超過使用者的理解範圍 如:伊莉莎白一世臨終時摸著頭(能指)─指定繼承人?頭疼?(所指) 能指才是指導性因素 精神分析學中,人們要注意的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斷裂 (split)關係和不穩定的關係。 能指對所指的關係“總是流變不定、有待打破重構的” 雖然所指比較吸引人,但能指對所指有一種積極的、統治的力量;所指在能指的下方滑變。 橫線代表分離與斷裂。正是藉由斷裂,主體的潛意識部分才顯現出來。

19 S1 S1 S2(…S1) S2 S2 換喻(metonymy) 隱喻(metaphor) 以一個事物的名稱來指稱 一個事物。
意義的製造者。 透過兩個詞項之間外在的 因果、空間、時間鄰近性 而進行, 是名稱的改變。 ㄐㄧˋㄝ ㄔㄨˋㄣ S1 S2 ㄝˇ S1 S2 S2(…S1) 總統 “純潔” 在隱喻中,S1/s1成了新的所指。 假若沒有S1的存在而只是S2/s1(能指的調換),那麼得到的只是一個新的符號,而非隱喻. 隱喻是意義的製造者,不論就隱喻的形成或話語的主體,能指都有本源性的特徵。 白宮(…..總統) ㄝˇ “總統” ㄐㄧˋㄝ ㄔㄨˋㄣ 白宮 “總統” “雪”概念 “純潔” “白宮”

20 語言學 隱喻 換喻 相似性原則 (因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產生作用,例如用不同詞語表達相似概念) 連接原則 (因事物之間的關連,如因果、時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而產生作用,雖名稱轉換,仍然指示著同一個概念或形象) ∵皆具有“能指的替換”的功能(即符號具有任意性) ∴類比到Freud潛意識機制“潛意識有類似語言的結構” ●將意識上的症狀<能指>藉潛意識分析<隱喻、換喻>加 以轉換,找出症狀背後意義<真正的所指>) ●如:症狀─醒來轉錯方向猛撞頭~代表意義─心情不 好<俗語─起床時轉錯邊>) 凝縮作用(=隱喻) 轉譯機 移置作用(=換喻) 轉譯機 大量元素被凝聚簡化成一種形象出現。 透過外在相似關係,將慾望調換成一種不重要的觀念,而在夢中卻居主要地位轉換。

21 精神分析+結構語言學 ~夢境的凝縮是一種語言的隱喻~
凝縮(condensation): 例如夢C生/舉動與說話都 像A,身體特徵卻像B。 隱夢被壓縮 C生 身體特徵 真正含意 B先生 (Freud) 凝縮 顯現內容 潛隱內容 (語言學) 隱喻 能指(S3) 所指(s4) ∵夢中人與B生有共同特質(身體特徵) ∴夢中人的身體特徵<S3>替代B生的身體特徵<S4>,去指稱B生<s4> C B A C生舉動、說話 象徵 A先生 (Freud) 凝縮 顯現內容 潛隱內容 (語言學) 隱喻 能指(S1) 所指(s2) ∵夢中人與A生有共同特質(舉動說話) ∴夢中人的舉動、說話<S1>替代A生的舉動、說話<S2>,去指稱A生<s2> Lacon認為潛意識的凝縮過程是透過省略或組合而創造一個新形象,及一個能指對其他相似能指的替代,被替代的能指以潛隱的方式出現。移置過程是透過接近關係而使顯現內容與潛隱內容連結起來。 隱喻、替換、共時態 症狀

22 精神分析+結構語言學 ~夢境的移置是一種語言的換喻~
移置(déplacement) : 透過外在相似關係做 詞語上的轉換;隱意 元素被另一物取代。 隱夢重心被轉移 例如常夢到掉東西在 公共澡堂得回去撿, 隱藏意涵可能是對於 窺視裸體的欲望。 掉東西在公共澡堂得回去撿 真正含意 窺視裸體的慾望 (Freud) 移置 顯現內容 潛隱內容 (語言學) 換喻 能指(S1) 所指(s2) ∵回公共澡堂撿東西與窺視裸體具鄰近關係 ∴以東西在公共澡堂(S1)的情境出現,去指稱窺視裸體的慾望(s2) 換喻、組合、歷時態 移置 換喻 慾望

23 拉岡的潛意識理論

24 潛意識 1.潛意識具有類似語言的結構。 2.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到結構語言學的影響,以潛意識的語言作用(能指 與所指的任意性、凝縮/移置、隱喻/換喻、症狀 /慾望)重新詮釋潛意識的概念,提出兩大命題: 1.潛意識具有類似語言的結構。 2.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拉岡_潛意識話語 回歸佛洛伊德(強調研究潛意識) 藉助結構語言學→發現”潛意識─語言─夢”之間的活動規律相似性 (重新解讀佛洛伊德本文) 題出兩個重大命題: 潛意識聚有類似語言的結構 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25 拉岡與Freud。潛意識 夢的解析→Freud發現夢的表面意義只是一種顯象, 背後的隱夢或意念即潛意識。
夢的活動規律主要有:凝縮、移置、象徵、潤飾 Freud發現了夢的工作與語言現象之間的相似性, 但並未加以深入研究。卻引起拉岡的興趣,所以 「將潛意識概念納入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框架中」

26 潛意識具有類似語言的結構 拉岡將潛意識與語言統一起來,最重要的ㄧ步是: 找到相對應的概念 凝縮(condensation)轉換成隱喻
移置(displacement)轉換為換喻  潛意識  前意識、意識 Freud 物的呈現 詞的呈現 語言學 所指 能指 隱夢 顯夢

27 凝縮作用作為隱喻過程 EX:夢中聚集兩個或多個人的特徵而創造出一個合成的人物 M醫生=「一個叫M的人」+「佛洛依德的長兄」
S1 S3 M s1 s3 顯現內容 S3 M醫生 s3 S1 S2 潛隱內容 S2 長兄 s1 s2 s2 相似連結

28 移置作用做為換喻的過程 用一個顯現的材料去指稱一個潛隱的材料,而兩者兼具 有相近的關係。佛洛伊德:「喬裝」;拉岡:「表面上 的無意義」
「我是法國人」, 「滑雪事故」 EX:我在女市長的陪同下在街上散步,我經過一些設有 妓院的街道。我是法國人,因此我經過這些街道時是講 法語。我看見我的一位朋友他最近出了一次滑雪事故, 我對他說我是法國人並很高興地把我的居民證給他看。 S1 跟女人性愛 s1 性愛的危險 S2 (……S1) s2 s1 S2 我是法國人 s2 滑雪事故

29 潛意識具有類似語言的結構 夢中發現的潛意識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壓 抑、徵狀形成中的潛意識 徵狀是隱喻、慾望即是一種換喻
夢中發現的潛意識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壓 抑、徵狀形成中的潛意識 徵狀是隱喻、慾望即是一種換喻 ─徵狀是被壓抑的事物的ㄧ種象徵替代 ─慾望透過偽裝進入意識 就好像潛意識有另一套文字系統一般,拉岡試圖對 精神分析的結構做出明確的說明

30 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在此命題中,拉岡描述了一段關係…….
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在此命題中,拉岡描述了一段關係……. subject(主體) S (想像的other) a’ 母親、慾望的對象 語言之牆 想像軸線 又稱潛意識軸線 a (想像的 ego) A Other(他者) (他人的主體、 象徵性事物的處所) 嬰兒的自我(鏡像) 兒童的ego ideal

31 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在會談室之中….. subject(當事人) a (想像的分析者) S a’ 語言之牆 想像軸線 又稱潛意識軸線 A
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在會談室之中….. subject(當事人) S (想像的分析者) a’ 語言之牆 想像軸線 又稱潛意識軸線 a 當事人想像的 ego A 分析者 「對當事人而言,他的潛意識,就是分析者的話語。」

32 拉岡認為潛意識是生命力的基礎 人們共同擁有得一種心理結構 與語言結構類似得一種心理結構
拉岡認為潛意識是生命力的基礎 人們共同擁有得一種心理結構 與語言結構類似得一種心理結構

33 主體理論

34 主體 人是說話的主體,而非表達的主體。 拉岡把主體看作關係系統,而非實體。 拉岡強調主體在自我中的分化【杜聲鋒(1988)】:
1.自我與想像方面相連繫;主體與象徵方面相連繫。 2 .本質上,主體是慾望(désir);自我是觀望 (regard) 3.自我是被物化(réifié)的,甚至可以蛻變為對象 (object),真正的主體是裂隙(scission)與張力 (tension) 。

35 主體理論從兩層次同時展開: 發生學 鏡像階段論 伊底帕斯情節論 結構學 想像界 象徵界 實在界

36 鏡像階段與自我的形成

37 鏡像階段 鏡像階段︰嬰兒生活史的關鍵時期,是 每個人「自我」初步形成的時期。 自我就是鏡像(母親、他人) 。

38 鏡像階段論(mirror stage) 鏡像階段之前︰ 嬰兒處於「無力無助」狀態,無法把自己的 身體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對自己「破碎的 身體」具有不安和焦慮。 6-18個月的嬰兒︰ 視覺發展透過對鏡中影像的 不同認識階段,逐漸擺脫其 對「破碎的身體」的處境, 進而確認「自我」 。 38

39 鏡像階段-第一時期 嬰兒將鏡子中自已的影像,視為一個「現實的 事物」。(會跟鏡中影像互動、試圖抓握)
自我與他人混淆︰ 嬰兒不能區分鏡像與自己、他人的鏡像和他人 的差別。 在他人中嬰兒看到自己。 打別人的嬰兒,叫喊著自己被別人打。 看見別人跌倒,自己反而哭了起來。 39

40 鏡像階段-第二時期 嬰兒發現鏡子中的影像,不再是現實的事物, 而是一個「影像(image)」。(不再去抓握鏡子 中的影像)
區分他人︰可以把影像從他人中區分出來,把 影像從他人的現實性中區分開來。 但還不能區分自己與自己的影像 ,即還不認識自己。 40

41 鏡像階段-第三時期 嬰兒終於發現鏡中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
認識自我︰通過鏡子中的影像嬰兒認識了自 己,初次掌握完整的身體感覺,視為一個統 一的整體。 「我」的初次出現︰初步確認自己身體的同 一性與完整性,形成對自我的辨認。 41

42 鏡像階段 嬰兒認知鏡像階段的演變︰ 人我不分 區分他人 認識自我 「鏡中的我」︰自我是一種他人眼中的我。
「想像的認識」︰這個階段的嬰兒對自己的辨認,只是 一個誤認,幻想自己的完整性。 想像界(想像的、 期望的、誤認的) 拉岡︰ 「兒童的自我概念永遠不會與他的存在切合 (match up),鏡中看到的比所是的更小。在還不能控制 自己身體時產生可以控制自身的幻想。」 人我不分 區分他人 認識自我

43 伊底帕斯情結三階段

44 Freud的伊底帕斯情結 小孩發展到了性器期(phallic stage,大約3~6歲), 小孩會覺得自己對母親產生依戀(戀母情結) 。
一旦性別產生後,對異性父母產生依戀,同性父母產生 忌恨。 男生: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 女生:艾列區拉情結(Eliectra Complex) 閹割情結(Castration Complex)-超我的制約 昇華 壓抑倒退,產生精神疾病 拉岡除了對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節繼承和補充外,更 多的是在象徵(如父親的名字的象徵意義)的水平上,對 伊底帕斯情節進行了研究,以下分為三階段。 男、女孩對母親都是一種”男性化”的關係- 1. 佔有、控制,2. 依戀母親 伊底帕斯-本我 閹割-超我

45 拉岡-伊底帕斯情結 藉由自己、他者、外界的區別獲得「主體性」時期 第一階段 : 母-嬰二元關係
鏡像階段後,兒童雖然已經開始主體認同,但與母親的關係 仍未分化。(因他們所處的特殊地位造成) 兒童把自己看成他就是母親所缺少的欲望對象。這個以滿足 他人(即母親)的匱乏的對象就是陽具。 陽具(phallus):在拉岡主體形成的理論具有極重要的作用, 但要放在象徵意義去了解,很少直接指真實的生殖器官,如 有時會意指父親的權威。 兒童想把自己構成為母親所慾望的陽具,認為自己是唯一可 以滿足母親的對象。(原發性自戀) 認同母親慾望,缺乏自身主體性。

46 拉岡-伊底帕斯情結 第二階段 父親介入在”母親-兒童-父親 三元關係” 。
父親的形象是”禁止者”,產生兒童的”去勢“威脅。他更是一個 閹割者。閹割象徵母與子被父親所分割開來,在此埋下兒子與父親 衝突的種子。 兒童進入象徵化時期,「父親的名字」象徵秩序法規,家庭與社會 制度的觀點。對於兒童和母親而言,父親成了“象徵性的父親”、 “父親的名字”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制衡作用。因此不管真實父親是 否存在,伊底帕斯情結也造樣構成。 此階段對兒童性格形成十分關鍵,因為兒童是在與陽具對象的關係 之中確定自己的人格。兒童只有習得或掌握父親的法規,才能脫離 與母親的想像依戀關係,使自己發展成主體。反之則可能發展初精 神疾病。 閹割情結皆是一種匱乏的意識。陽具作為一個符號,成為弭補兩性 缺失的象徵物,修補閹割造的的創傷。 法規的象徵化水平:無論父親是否在現場他都具有法規的威力,因為他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符號了。 閹割情結皆是一種匱乏的意識-我不夠好 陽具修補 : 權力、知識追求、健身、女性喜歡權力男性、

47 拉岡-伊底帕斯情結 第三階段 過渡卻極為重要,伊底帕斯情節正式衰退,對父親認同的階 段
兒童接受了父親才是母親慾望的事實,不再要做母親欲求的 陽具,而是要以此為代價來獲得陽具,透過學習父親成為真正 的男性。 父親成為兒童做人的榜樣,兒童通過父親(而不再只通過鏡像 和母親)而確認了自己獨立的主體性人格。(二次同化)。 兒童對於父親的認同,透過語言作用實現的,即學習掌握父 親的名字。同時也象徵著「父親的死亡」,就Freud的說法當 以符號來代替事物時,事物即進入死亡的過程。 兒童放棄對母親的亂倫慾望,而模仿父親形象來初步塑造自 己的人格,所以父母形象的品質優劣對兒童具有直接影響。

48 拉岡-伊底帕斯情結 鏡像關係 母-嬰 二元關係 語言介入 母親-兒童-父親 三元關係 進入象徵秩序 對父親認同 主體性確立

49 主體三層結構說 想像界、象徵界、實在界

50 想像界、象徵界、實在界 想像界 實在界 象徵界 三界相互交織,重疊並存於主體內 可看作存在的三種不同階段 每一秩序被賦予不同功能
任一秩序的改變都會影響其他秩序的重新定義 想像界 The Imaginary Order 實在界 The Real 象徵界 The Symbolic Order 最早提出,根植於鏡像階段論。 理想自我 源自想像界。 透過語言建立,使主體步向社會化。 不同於Freud的本我、自我、超我,拉岡的結構裡面多了「主體subject」的角色,主體是拉岡一個重要的構思,主體是語言學上所有言說的主動因素(例如英文句式中的 --I),在哲學上也令人想起我思故我在的我,也是提供認知心理境界時的主動性視點。 Lacan認為「想像、象徵及實在是人類現實性的三大領域。」 三界彼此與現實性相聯結,互相交織、重疊並存於主體內,但又各自獨立於現實性 依賴象徵界。 產生欲望。 潛意識的界線。 不可說。

51 想像界 The Imaginary Order 想像界 實在界 象徵界

52 想像界--想像界與鏡像階段的關係 想像界產生於鏡像階段。 不會隨著鏡像階段的消失而消失:會繼續向前發展 進入成人主體與他人的關係中。 想像界
發展至象徵界且與之並存。 想像界 鏡像階段 象徵界 伊底帕斯、語言、社會

53 想像界--鏡像階段回顧 「自我」是一種意象或影像,是虛構的、誤認的、理想化的。 Q:類似於Mahler的「全能感」?
第一階段 將鏡中影像視為現實的事物 未將自己與外界區分,自我與他人是混淆的。 第二階段 發現鏡像非現實事物,只是影像。 能分辨母親與母親的鏡像,並將它們視為一體。 此時的嬰兒能分辨自己與他者。 第三階段 發現鏡子裡的就是自己,將自己與其鏡像同一起來。 發展出想像的自我,是一種想像的關係。 *自我來自他者的誤認,屬於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 「自我」是一種意象或影像,是虛構的、誤認的、理想化的。 Q:類似於Mahler的「全能感」?

54 想像界--想像的關係 想像的關係 對其他主體的 理想化認同關係 對自我的 自戀關係 主體內 主體間 intrasubjective
intersubjective 對其他主體的 理想化認同關係 主體與自我的關係?「主體期盼著理想的鏡像我,但它又是被鏡像我銬住的俘虜。」(Morris, 1988) Q:類似客體理論的投射性認同? 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對自己就是自戀,對他人就是理想化的誤認。 Jung說面對自己的shadow是我們人類的第二種勇氣。 Sullivan: 我有三種我:Good-me、Bad-me、Not-me(不是我or非我)--就是我們無法接受的部分。 「在想像的秩序中,一個人對他人的理解是由他自己的意象所塑造的。被知覺到的他人實際上或至少部分上是一種投射。」(Sarup,1992)

55 想像界--想像的關係 Ex典型的主體內的想像關係:
鏡像階段嬰兒在鏡前沉迷於他的映象,嬰兒的理想自 我(ideal-I)就是其鏡像,它是在想像的基礎上建立起 來的,屬於想像的秩序。 我是你想像的 理想自我喔! 哇!你就是我耶!我怎麼這麼帥?

56 想像界--想像界的特徵 想像界的構成:「幻想」和「意象(映象)」 包含前語言的各種結構:如兒童、精神病患 者各式「原始的」幻想。
「幻想」→創意發想 「意象(映象)」→內攝與他人的互動。是一種潛意 識的映象,調整著主體理解他人的方式。 包含前語言的各種結構:如兒童、精神病患 者各式「原始的」幻想。 是「妄想功能」、不現實的幻想綜合。 不受現實原則支配,卻遵循著視覺的或虛幻 的邏輯,因而在想像界的層面上形成的自我 是虛幻的。

57 想像界--想像界的特徵 儘管是個未知的領域,但可在精神分析揭示潛 意識過程時被把握。 想像界是人的個體生活或人的主觀性的領域。
想像界的功能: 是個體保持平衡、進行自我防衛(self defence) 的手段。 →此功能類同於Freud「自我」的功能。

58 想像界--Lacan的精神分析 Lacan認為的精神分析治療:
不是讓患者放棄自己的意象,   或重塑一個更好的意象(即Co的意像),  而是要設法使患者認識他自己的意象。 自我 是一種意象

59 象徵界功能 創造主體性 兩種「我」的分裂 導致潛意識 想像界 實在界 象徵界

60 象徵界 象徵界的出現 出生 鏡像階段 伊底帕斯階段 想像界 象徵界 原生認同 次生認同 原始壓抑

61 象徵界 伊底帕斯情結 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 (對父親認同) 想像界 父親加入 進入象徵界 (母嬰二元關係) (父母嬰三元關係)
和母親處於二元關係 想成為母親的陽器 幼兒是一種欠缺和虛無 第二階段 (父母嬰三元關係) 父親否定兒童成為母親陽器的慾望 父親對兒童的行為進行規範 主體受到禁忌 第三階段 (對父親認同) 接受象徵秩序進行自我定位 獲得家庭和社會當中的身份 成為獨立個體 父親加入 進入象徵界

62 象徵界 想像界 與 象徵界 形象 語言

63 象徵界 想像界 與 象徵界 二元 三元

64 象徵界 想像界 與 象徵界 自然 文化

65 象徵界 語言 語言產生了「我」,創造了人的主體性 懂得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確立主體地位 接受父親的名字和法律 進入社會文化關係之中
掌握“我”“你”“他”等詞 進入人際交往網絡

66 象徵界 語言 語言造成了兩種「我」之間的分裂 主語我-句子中作為主詞的「我」 (能指) 本體我-作為說話主體的我(所指)

67 象徵界 一個精神病院的護士看到一個病人在寫信,非常好 奇,想去偷瞄, 可是病人不給她看。 護士忍不住問︰「給誰寫信啊? 」
病人回答:「寫給我自己啊!」 護士好奇心更盛,心想:「怎會有人寫信給自己 呢?!」 於是又問:「寫些什麼啊?」 病人說:「你神經病啊!!我還沒收到信,我怎麼 會知道 !」

68 象徵界 語言 語言的出現帶來了原始壓抑,導致潛意識的產生 語言 真實 文化 真實 潛意識

69 實在界 The Real

70 無法象徵化的事物 實在究竟是什麼? 慾望之因

71 狼人的案例 五歲時的某一天,狼人和他的保姆一起在花園裡玩耍。 在他用一把鋒利的小刀去割樹皮時,突然她看见自己的 一根手指被割斷了,只剩一點皮肉相連,但是並没有流 血。她看着保姆坐下来,但是不敢告訴他,雖然她對他 早期生活中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驚魂稍定之後,他發 现自己其實毫髮無損。

72 精神病患者 一般人=神經官能症

73 Fort/Da 游戰

74 需要 要求 慾望

75 實在 象 a

76 小結 想像界 象徵界 實在界 →人的個體生活、人的主觀性 →經由幻想和誤認功能創造主體的自我 →源於想像界,受語言支配
→執行超我職能,促使主體的人性化和社會化 實在界 →不能說和沒有名稱的東西

77 欲望論

78 欲望論 欲望論是拉岡受黑格爾辯證法、當代哲學的影響, 用結構主義語言學方法解讀佛洛依德本能論的結果。
拉岡以需要、欲望和需求的三元論修正了佛洛依德 的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二元論。

79 需要、要求與欲望 Need需要:生物性,得到特定對象需要才能滿足。 需要來源於生命的匱乏。匱乏是古老且持久的動力。
demand要求:以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要求,最終的 要求是對認知與愛的要求。語言促使需要轉變成要 求,也形成需要與要求之間的裂縫。 desire需要與要求之間的裂縫形成欲望

80

81 要求是一條連續不斷的螺旋線,在需要與要求之外, 拉岡還加了一點東西:慾望的感應界限。
已經從需要need的層次上引退的東西,會由慾望來 承接,不過與絕無條件的要求 demand相反,欲望 附帶著絕對的條件。

82

83 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拉岡認為每個人的欲望的實現是依賴於自然界,或 依賴於他人。一個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
例如兒童希望自己是母親的一切,甚至潛意識裡希 望自己成為母親補充的部分,補充母親欠缺的陽具。 他是母親欲望的欲望,𤔡滿足這個欲望對象,他必 須認同此欲望對象,即認同此陽具。

84

85 object-a欲望的對象 拉岡用object-a代表欲望的對象。 萊邁爾(拉岡的弟子):

86 欲望即換喻 佛洛依德對夢作了深入、細緻的聯想與分析。 拉岡則是用語言學的方式進行新的詮釋。
拉岡所謂的“欲望就是一種換喻”適用於欲望在能 指中的異化,及透過伊一系列的聯想、連結,以及 原始的能指被替換。

87 小結 欲望論是拉岡嘗試以結構分析的方法和語言學的術 語解讀佛洛依德。
他在對主體間性問題的分析基礎之上,得出了一個 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之重要命題。 他區分需要、要求,認為欲望被象徵性結構化,是 透過能指之間的替代而實現的。從語言學角度,欲 望就是換喻。這讓拉岡步入後結構主義。

88 拉岡的話語療法-治療觀 分析過程中病人的話語。他藉由病人的特殊的說話 風格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行為,來對病人作檢查。
分析者並不關注話語自身的內容,而是話語的裂隙, 以及建立新內容的“潛意識的構成”,即潛意識的 動機。 不是主體說話,而是主體被話說。主體與語言產生 了分離。“不是人說話,而是話說人”。關鍵的地 方是去理解病人話語中帶有能指的部分。 “在開始分析時,主體並不對你談論他自己,或者 說對你不談論他自己。當他對你談論自己時,分析 就結束了”

89 分析者角色的界定 緘默的聽眾 分析者的三個原則:中立性、被動性及隱身性。
拉岡堅決反對自我心理學的治療觀,尤其反對病人 認同分析者為治療目的。 拉岡派分析者三種角色:他者、聽眾、翻譯家、緘 默者或明家(橋牌遊戲)。 分析者一無所知,唯一材料就是病人的言語,分析 者是中性的鏡子、冷漠、沒有表情,不發一語。這 種態度激起病人的緊張與衝突。

90 拉岡對解釋、移情的看法 拉岡派,分析者以沈默的方式,拒絕對病人的需求 做出反應。這種需求挫折會激起病人從他需求的能 指退至到另一個能指,藉由這種regression,達到主 體的原始欲望的第一個潛意識能指。 分析者既是默默的聽眾,也要是聰明的聽眾。解釋 是分析治療的重要步驟,拉岡不相信有完全的解釋, 他認為就像夢一樣,總有部分意義會流失。 (這和英國精神分析代表Klein很不同)。 解釋是在自由聯想上進行。

91 拉岡對移情象限提出不同於傳統分析學的解釋。
移情是一事實,又是一種過程。拉岡更多強調移情 的過程特徵。 移情作為一個“過程”將標誌着主體的regression, 即從他的自我形成的一個階段regression到另一個階段, 從需求的一個能指 regression到另一個需求,主體的 欲望就被表達出來。

92 治療時間的變革-會談時間的彈性規定 拉岡對於談話時間可長可短,要根據病人說的話語 相應做出調整,會談時間地縮短和不知何時停止的 壓力,極大地增強病人自由聯想的傾向。 一、消除病人的抵抗,預防病人情緒倦怠,拉岡說 有時候在一句話中間或沈默的間隙,停下來把病人 打發走,會把病人猶豫的朗現出來。 二、刺激病人自由聯想,使分析過程順利進行,最 終達到潛意識的語言化。彈性會談時間使病人切中 要點,盡快多說些內容。

93 小結 拉岡的理論創新是對佛洛依德理論和技術的改進與 發展。 1把潛意識與語言統一起來,消除佛洛依德生物學 化、泛性論。
以結構主義語言學作為他解讀佛洛依德的主要工具, 強調語言中心地位。 拉岡的結構主義有解構的意識。 將佛洛依德引入法國,影響哲學、文學、藝術、倫 理學、人類學,有一代思想大師之美譽。

94 參考資料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台北市:生智。 杜聲鋒(198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市:遠 流。
Darian Leader(1998)龔卓軍 譯。拉岡。台北:立緒文 化。 Markos Zafiropoulos (2009) 李郁芬 譯。拉岡與李維史 陀: 回歸佛洛伊德。台北:心靈工坊 學長姐寶貴的簡報檔:陳泓均、李珊、陸怡安、許庭韶、劉 又綾、林泰石、田書菱(2011)。


Download ppt "龔珮瑄、秦 天、李沂澂、 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 趙 冉、 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