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2
教学目的和导论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商品的价值规律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3
本章重点 本章难点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和货币的本质. 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等价形式的特点. 价值规律的内涵.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5
第一节 商品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㈠ 商品的产生和发展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一节 商品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㈠ 商品的产生和发展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社会分工。这是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存在的决定条件。商品交换实质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这个条件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6
3、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和 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是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特征有: (1)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2)生产的目的是提高产品交换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 (3)简单商品生产者本人也在自己的经济单位从事劳动 发达商品经济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特征有: (1)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条件的商品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2)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需要。 (3)工人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从事联合劳动。
7
㈡ 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原因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商品中的矛盾中隐藏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矛盾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性,这样的分析方法符合逻辑的需要。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从分析商品开始,是历史方法的需要。 (3)建立在商品分析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8
二.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㈠ 商品的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
9
㈡ 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商品之间可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客观效用论,一种是主观效用论。 马克思认为“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10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
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
㈢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12
(3)一切有用的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商品只有首先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价值,又需要先让渡使用价值。
13
三.劳动的二重性 ㈠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的劳动,也叫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 ㈡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4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两者又是不同的矛盾。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 3、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5
四.商品的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体内的凝结,那么商品价值的量就要由劳动量来决定。劳动量按劳动时间来计算。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16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才能胜任的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17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或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18
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的因素: 1、生产资料的规模、质量和效能。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3、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4、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 5、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显得重要
19
五.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 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致使私人劳动不能成为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20
3、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取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21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1)这个矛盾决定商品的各对矛盾。 (2)这个矛盾支配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这个矛盾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㈡ 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2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㈡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之上,就叫做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等式: 只绵羊=2把斧子
23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表现为他们相互依存,少了任何一方就不成其为价值形式。对立表现为等式两边的商品不能同时处于相同的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是最原始的价值形式,对价值的表现还很不完全。
24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经常地同其他许多商品相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被一系列不同的商品表现出来,就叫作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等式: 一只绵羊 =80斤谷子 =50尺布 =2把斧子 =6分黄金 =其它各种商品 这个价值形式使得商品的价值本身第一次真正地被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商品的价值量真正成为商品交换比例的调节者,商品的价值表现得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但这个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不充分,商品交换比较困难。
25
3、一般的价值形式。当一种商品从众多的商品中分离出来,并与一切商品交换,因而成为其他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时,价值形式便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它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使得商品交换成为通过媒介物进行交换,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价值形式的局限在于不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等式: 80斤谷子= 50尺布= 2把斧子= 一只绵羊 6分黄金= 其它各种商品=
26
4、货币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他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等式: 80斤谷子= 50尺布= 2把斧子= 分黄金 一只绵羊= 其它各种商品 = ㈢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自发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7
㈢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自发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8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㈠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作为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作为货币又是特殊商品:1、它是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存在的,是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材料。2、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是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一般剩余价值。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9
㈡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成为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能够计量,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单位,这种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就是价格标准。
30
2、流通手段职能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所进行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W)——货币(G)——商品(W)。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种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 (1)待流通的商品的数量。 (2)商品的价格商品。 (3)货币的流通速度。
31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会引起通货膨胀。
34
M= 3、贮藏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起到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避免出现通货膨胀。 4、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货款以及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不能购买商品的困难,又会形成债务关系链条。货币的支付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相应发生变化。 M=
35
5、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国内的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社会财富代表在国家之间转移。
36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㈠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普遍的客观的经济规律。 ㈡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㈠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普遍的客观的经济规律。 ㈡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有两层含义: (1)它要求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必须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它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7
(2)在商品价值实现上,价值规律要求社会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总劳动时间和社会需要这种商品应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必须相适应,表现在市场上,该商品的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要大体一致。
2、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它反映商品价格的决定的问题,商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及其变化。 3、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它反映的是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38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商品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与商品的价值经常地不相一致。 商品加工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一方面从孤立的一次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或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另一方面,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的变动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表现形式。
39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0
案 例: 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人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 这一事件也使人们联想起了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如海南的牛奶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奶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广西一家从事奶牛饲养、加工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每逢销售淡季,就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鲜奶白白倒掉,1年就倒掉100吨;继而是兰州市近郊28位奶农因买方单方面中断购销契约,无奈而愤怒地将鲜奶倾倒在该公司厂房门前。南京也发生过牛奶大战,奶站减少收购量,南京多处发生奶农每天忍痛将白花花的牛奶倾倒人鱼塘的倒奶事件。
41
这些倒奶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震动,痛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呼吁者有之。有人联想起在小学课本中看到的描写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大海的故事,惊呼我国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也有人提出疑问:“鲜牛奶在我们这个刚刚脱离温饱不算太久的国家里,被接二连三地倒掉,当真中国人就是牛奶多的喝不完了?” 案例讨论: 1.“华西倒奶事件”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牛奶就真的多得已经喝不完了?这个事件与教科书中西方社会的“牛奶倒进臭水沟”的案例有什么异同? 2.请列举几个与本案例相同的事件,并加以分析。
42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偶然的倒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地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等缺陷。即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自组织调整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社会生产和生产需求经常处于局部脱节的状态,出现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
43
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前的,从而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这些情况是全社会性的,就是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一方面,我国的奶类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人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
44
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其次,这一事件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很深刻的。 (1)就政府角度来看,市场不是万能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节和对国民收人的再分配来削弱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但是,显而易见,我国对奶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单靠奶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单个企业搜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有限,且成本也太高,在这个方面,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二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社会人民的需求,这与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旦出现商品过剩的事情,政府在及时出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45
的同时应当有效地阻止企业倒奶行为,因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我国还有许多人由于购买能力的限制,还是没有牛奶喝。从这个意义上讲,倒奶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的。三是加强政府对市场供求的调整。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供求会远离均衡点,因为如果今年因亏损而屠杀奶牛,则明年的鲜奶供给就会减少。为此,政府就要采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政策性贷款政策、产业政策等来调节企业和奶牛行业,借助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2)就行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防止价值规律负面效应对行业的影响,也有创新空间。在这个方面,美国做得比较好。美国的脐橙天下闻名,但是,每当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的果农就竞相压价,导致果贱农伤。为此,在108年前,个体果农就自发组织起类似行业协会的“水果合作社”,规定统一的“新奇士”为脐橙商标。行业协会解决了“果贱农伤”的问题,现在,美国这类协会多得很。可见,
46
解决价值规律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行业协会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3)就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解决市场缺陷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华西倒奶案例中,我们发现,华西乳业明知自己的加工储藏能力不足,还要收购鲜奶,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华西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它为什么要做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保护奶农养牛的积极性的工作?这是因为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华西不仅应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且还要实现政府目标。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华西不得不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另一只眼睛盯住政府,从而不能对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应对措施。所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十分重要。
47
参考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魏杰《市场经济的前沿问题》
48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现实经济中的“三角债”与货币的哪些职能有关?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你是怎样理解的?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一般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