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際吸引與兩性親密關係 林川田 20131018@輔仁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際吸引與兩性親密關係 林川田 20131018@輔仁大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際吸引與兩性親密關係 林川田

2 學習目標 了解影響人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對兩性親密關係中愛情的種種型態有基本的了解 明白兩性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熟悉影響兩性親密關係能否持續的相關理論 了解個人面臨關係危機時所可能出現的因應反應

3 第五章 人際吸引與兩性親密關係 第一節 影響人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第二節 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 第三節 兩性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 第四節 親密關係的終止

4 第一節 影響人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一、個人所感受到的親和需求的程度 二、時空的接近性 三、能力 四、外貌的吸引力 五、相似性 六、需求的互補 七、回應他人對我們的喜歡

5 一、個人所感受到的親和需求的程度 (一)個人親和需求的程度 親和需求 (need for affiliation):
意指想要與他人接觸,建立並維持關係的需求 親和需求的背後動機: 正向刺激(positive stimulation) 得到他人的注意(attention) 情緒的支持(emotional support)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6 一、個人所感受到的親和需求的程度 (二)情境提升親和需求 實驗一: Schachter (1959):焦慮、恐懼的情境會增加親和需求。
告知將以電擊方式測量個體的生理反應 將受試者分為高焦慮組 vs. 低焦慮組 結果發現:高焦慮組比低焦慮組更傾向願意與他人一起等待即將到來的電擊實驗,尤其是那些和自己一樣也即將要接受電擊的他人。 Misery loves company.

7 實驗二: 告知將以電擊方式測量個體的生理反應 讓受試者均處於高焦慮狀態
告知一半受試者可選擇獨自等待或另一名受試者一起等(同命運者),另一半受試者則可選擇獨自等待或與一名研究生一起等待(不同命運者) 結果發現:受試者均傾向選擇與相同命運者一起等待。若無,則寧願獨自等待。 Misery loves company, but only miserable company!

8 二、時空的接近性(proximity) 為什麼近水樓台先得月呢? (一)即時回饋 時空距離近:有助於情誼的增進 時空距離遠:既有感情面臨考驗
即時給予對方回饋與回應 分享彼此的感受 時空距離遠:既有感情面臨考驗 例如:兵變、台商

9 (二)單純曝光效果(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二、時空的接近性(proximity) (二)單純曝光效果(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意指當我們重複接觸某特定人事物之後, 會對其正向評價與好感逐漸增加的一種現象 為何會出現單純曝光效果呢? 演化觀點:小心謹慎有利生物存活。重複接觸產生 熟悉感後,戒心消除,才會產生正向評價。 限制:最初評價不能是極端負面的。

10 三、能力(abilites) 具有優秀能力者比平庸平凡的一般人更令人欣賞喜歡,也更容易吸引我們。
但極優秀的人卻會讓我們覺得對方與我們「距離」遙遠,很難去親近或喜歡。 犯錯效果(pratfall effect)可使極優秀的人更討人喜歡

11 犯錯效果(pratfall effect)
定義:因「犯錯」反而讓別人更喜歡的效果。 Aronson等人(1966)的研究: - 聽一捲大學生的面試錄音帶 - 分為四組: 優秀大學生vs.優秀大學生-弄翻咖啡vs. 平庸大學生vs.平庸大學生-弄翻咖啡 - 結果: 受試者比較喜歡弄翻咖啡的優秀大學生 當極優秀的人犯錯之後,反而會讓我們覺得 距離拉近,原來對方也很「一般人」, 因此增加了對他的喜歡。 平庸大學生犯錯後,較不被喜歡,評價也較低

12 四、外貌的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
(一)為什麼美貌的人較吸引人? (二)美麗的標準 (三)美麗的代價

13 (一)為什麼美貌的人較吸引人? 1.美貌的刻板印象 (what-is-beautiful-is-good) 2.美貌通常代表了健康
3.與美貌的人在一起提升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輻射效果(radiation effect) 對比效果(contrast effect) 4.美貌的人通常社交技巧較好 練習機會多 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14 (二)美麗的標準 Cunningham (1986):美女的類型 Langlois & Roggman (1990):
娃娃臉型 成熟型 Langlois & Roggman (1990): 五官「平均值」的臉 Singh (1993, 1995):腰圍及臀圍的相對比例 女生:沙漏狀身材 (2:3) 男生:V字型身材

15 (三)美麗的代價 不穩定的自尊 雖有外貌優勢,但無法肯定自己能力 維持美貌所帶來的壓力 常以健康為代價

16 五、相似性 (similarity) 相似性假說:相似導致吸引 (Byrne, 1971)。
排斥假說(repulsion hypothesis):相似不會導致 吸引,不相似導致排斥(Rosenbaum, 1986)。 吸引力的兩階段模式(two-stage model of the attraction process, Byrne, 1986, 1989)

17 吸引力的兩階段模式 圖5-1 Byrne 吸引力的兩階段模式
不相似 →排斥 沒有 高相似 →吸引 低相似 →漠不關心 持續互動 第一階段篩選 第二階段篩選 圖5-1 Byrne 吸引力的兩階段模式 根據此模式而言,我們將先排斥態度與我們不相似的人,然後受態度與我們相似的人所吸引,相似程度愈高,吸引力愈強。(取材自Byrne,1986)

18 六、需求的互補 (complementarity of needs)
支配性(dominants) vs.順從性(submissives) Dryer 和 Horowitz(1997)發現:支配性強的人在與順從性高的人互動時的滿意及愉悅程度高於兩個支配性均高的人的互動。 支配性:控制需求獲得滿足 順從性:「希望他人做決定」需求獲得滿足

19 七、回應他人對我們的喜歡 我們通常會喜歡上喜歡我們的人 Why?
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一般人喜歡的關係是「平衡」的關係,當關係處於「不平衡」(imbalanced)狀態時,會對我們造成壓力,因此我們會採取行動使得關係回復平衡狀況。所以當他人喜歡我們時,我們會傾向於回應對方。

20 七、回應他人對我們的喜歡 但也有一些特殊狀況,例如下述情形 得失理論(gain-loss theory)
Aronson 和Linder(1965)的實驗: 得:他人對我們的評價由負向轉為正向 失:他人對我們的評價由正向轉為負向 結果發現對他人的喜歡程度: 負轉正>持續正>持續負>負轉正 因為由負轉正,顯示對方對自己逐漸肯定, 也顯示對方有區辨性

21 第二節 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 一、愛情的本質:喜歡和愛情的區別 二、愛情的型態

22 一、愛情的本質:喜歡和愛情的區別 Rubin(1973)認為兩者不同,愛情中還具有 下列成分:
(1)關心(caring):為了對方幾乎願意做任何事 (2)依附(attachment):有極強慾望想和對方廝守 (3)親密(intimacy):彼此親近且能分享內在深處的感受 Davis(1985)認為愛情還包涵二種要素: 熱情(passion):魂縈夢繫、排他性、性渴望 關懷(caring):傾己所有、偏袒

23 二、愛情的型態 (一)狂熱式愛情vs.友誼式愛情 (二)不同依附類型的愛情 (三)愛情三角理論 (四)愛情風格理論

24 (一) 狂熱式愛情vs.友誼式愛情 狂熱式愛情(passionate love):一種整個心思幾乎都被另一個人佔據的強烈情緒狀態,有著性的渴望。 可能是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造成的結果 情緒二因論:生理喚起→認知解釋 喚起-吸引力假說:喚起→優勢反應 友誼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主要建立在尊重、相互了解和對彼此愛情的信心上。

25 (二) 不同依附類型的愛情 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 style): 大致都有著不錯的愛情關係,覺得能信任對方,
每段愛情持續的時間也較長久,對愛情也有較正面的看法。 焦慮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愛情生活很不穩定,情緒起伏很大,容易嫉妒、 不信任對方,每段愛情都維持不久。 逃避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不相信愛情,不願和人多有牽扯,盡量避免和他人建立深刻的關係。

26 (三)愛情三角理論(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
Sternberg(1986)強調愛情包涵三種主要成份: 親密(intimacy)意指兩人之間是否感覺親近,能分享彼此的種種感受。 熱情(passion)則包含性的需求和對彼此身體的渴望。 承諾(commitment)則代表著願意維持這段關係,並許對方一個未來。

27 愛情三角理論 迷戀 (熱情) 空虛的愛 (承諾) 喜歡 (親密) 完美的愛 (親密+熱情+承諾) 浪漫的愛 (親密+熱情) 虛幻的愛
(熱情+承諾) 圖5-2 Sternberg 愛情三角理論 愛情三角理論中強調愛情包含承諾、親密、及熱情三種重要成分。因成分組成不同,可分為八種不同的愛情型態。(取材自Sternberg,1987) 友誼式的愛 (親密+承諾)

28 (四)愛情風格理論 Hendrick & Hendrick (1986):六種愛情風格 情慾之愛 (Eros) 友誼之愛 (Storage)
遊戲之愛 (Ludus) 現實之愛 (Pragma) 佔有之愛 (Mania) 利他之愛 (Agape)

29 第三節 兩性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 一、溝通不良 二、厭煩感的產生 三、不相似 四、不能原諒

30 一、溝通不良 溝通品質(perceived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性別差異: 對伴侶行為的歸因方式: 女:間接
男:直接 對伴侶行為的歸因方式: 關係增進(relationship-enhancement) 苦惱持續(distress-maintaining)

31 二、厭煩感(boring)的產生 固定穩定的互動模式:易產生厭煩感。 降低厭煩感的方式: 共同參與新奇、令人興奮的活動
Aron等人(2000)在系列研究中要求一些關係 已持續數年(至少四年)以上的伴侶共同從事 一項新奇興奮的活動,結果發現相較與從事 一般活動的伴侶,前者對關係的滿意度有了 顯著的提升,厭煩感也下降許多。

32 三、不相似 在建立親密關係之初,忽略了相似性的重要 彼此改變與成長的不同步 第一階段:刺激階段
「刺激-價值觀-角色」模式 (Murstein, 1970) 第一階段:刺激階段 外在的特性如外表美醜,社會地位等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階段:態度價值觀階段 相似性的影響最為重要 第三階段:角色階段 是否可以滿足對方的角色期待,例如是否是對方理想中的妻子或丈夫。 彼此改變與成長的不同步

33 四、不能原諒 當對方犯錯之後,是否能「原諒」(forgiveness),常是影響親密關係是否能持續的重要因素(Karremans & Van Lange, 2004) Fincham(2000)就提出了一個「解除失和狀況之處理方式」的架構來說明「原諒」在增進婚姻幸福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4 圖 5-3:伴侶出現不當行為之後,三種解決關係失和的方式
伴侶不當 行為出現 判斷伴侶 應該負責 關係失和 不當行為被取消 (當有新事証加入時) 習慣化 / 放著不管 原諒 圖 5-3:伴侶出現不當行為之後,三種解決關係失和的方式 (取材自Fincham, 2000)。

35 四、不能原諒 Fincham 認為當伴侶犯錯或有不當行為 (transgression) 出現時 ,可以有下列三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是不當行為被取消(nullification),失和情境自然消失。當有新事證加入後,之前所認定的不當行為即被取消,失和自然就消失了,但這種狀況較不常見。 第二種稱之為「習慣化」或「放著不管」的方式(habituation / dissipation),就是讓時間來淡化這不愉快的事,或是讓自己分散心思到其他事物、不再思考這件事。 第三種方式,也是Fincham最推薦的方式,就是原諒。就長期而言,原諒所付出的代價最小,且對關係最有助益,因為原諒能讓對方放下防衛,坦然認錯

36 第四節 親密關係的終止 一、可能的因應方式 二、分手後的反應 三、回復日常生活

37 關係終止的原因(Leviger, 1979) 關係本身的吸引力 要分手時所遭遇的障礙(barriers) 其他可能關係的吸引力
一段關係所能提供的種種快樂與滿足減去其中不能獲得的滿足 與不快,決定了這關係的吸引力。 要分手時所遭遇的障礙(barriers) 所謂的「障礙」,意指分手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也 就是要終止關係時所需付出的代價。例如經濟的考量, 父母或親人的反對,或來自他人的異樣眼光等等。 障礙愈大時,關係終止的可能性也就愈小 。 其他可能關係的吸引力 是否有第三者的存在。當第三者愈能提供我們情感的支持 、各種的保障,或滿足我們種種需求時,我們愈會感受到 第三者的吸引力,也愈傾向終止原先的關係。

38 其他關係終止的原因 就關係整體而言所感受到的公平性(perceived equity),會影響到我們對關係的滿意度。
「所得過少」(the under-benefited)的個人會覺得憤怒或沮喪,比較可能終止關係。 「過度獲利者」(the over-benefited)的一方雖然會覺得有壓力而且有罪惡感,但對關係還是比較滿意。

39 一、可能的因應方式 可依 積極-消極 vs. 建設-破壞 二向度分為四種不同因應方式 (Rusbult & Zembrodt, 1983)
圖5-3 問題關係之因應方式 破壞性 建設性 消極 積極 表達 VOICE 離去 EXIT 忽略 NEGLECT 忠實等待 LOYALTY

40 一、可能的因應方式 不同個體,因應方式不同 心理層面的特質的影響:
較具有陰柔特質(例如︰體貼、溫暖、注重人際和諧等等)的個人會傾向以建設性的方式回應。 具有較多陽剛特質,尤其是攻擊性、傲慢等較負面特質的個人,則傾向以破壞性的方式來因應。

41 二、分手後的反應 主動-被動提分手 性別差異: 主動提出分手的一方雖然較有罪惡感,但通常較不沮喪、較快樂,較快恢復正常生活作息。
被動接受分手事實的一方,則較悲傷、孤獨及憤怒。 性別差異: 男性若是被要求分手的一方,則他們的痛苦感更強 。這與傳統的性別角色中男性應為強勢的一方有關。

42 二、分手後的反應 原先關係的親密性與相互依賴性
關係的親密性(relationship closeness)意指將對方包含在自我之中的程度,亦即彼此重疊的程度。當親密性越高,分手的衝擊程度越大。 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越高,分手所帶來的衝擊也越大。

43 三、回復日常生活 社會支持網絡(supportive social network)有助於回復日常生活。
分手之後女性平復的速度之所以較快,與女性較願意主動去尋求社會支持有關。


Download ppt "人際吸引與兩性親密關係 林川田 20131018@輔仁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