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2 1 内皮细胞与血栓形成 正常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能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与血管壁成分发生反应 当内皮细胞受损后皮下暴露的胶原促使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并可激活凝血因子而触发凝血

3 2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生存期为7-14天。 动脉血栓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1)血小板粘附 2)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3)凝血机制激活

4 3 血液凝固性、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4 血流状态与血栓形成 血流缓慢→ ←血液粘度增高 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流缓慢有密切关系

5

6

7

8

9 已有的抗血栓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 a.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磷脂酶抑制剂、环氧酶抑制剂(阿斯匹林)、TXA2合成酶抑制剂等。 b.增加血小板cAMP 的药物:前列环素(PGI2)及类似物、PGE1及类似物、潘生丁、双嘧达莫。 c.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受体有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凝血酶、血小板激活因子、TXA2、纤维蛋白原受体等。 d.特异性抗血小板聚集:噻氯匹啶

10

11 2)抗凝血药物:凝血酶和凝血因子抑制剂。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硫酸皮肤素、水蛭素
肝素与AT-Ⅲ结合后即使AT-Ⅲ的反应部位(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12 3)溶栓药物:为纤溶酶原激活剂 链激酶(SK) 茴香酰化SK纤溶酶复合物 尿激酶(UK) 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tPA) 单链尿激酶纤溶酶激活剂(scu-PA)

13 微生物来源的凝血酶抑制剂:R009-1679、Bacithrocins A-D。

14 微生物来源的XIIIa因子抑制剂: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网 菌种SIP 发酵液分离到的N-乙酰诺胺具有XIIIa因子抑制作用

15 XIIIa因子抑制剂的筛选模型: 纤维蛋白原(+ XIIIa因子酶原)+筛选样品 凝血酶+Ca2+ 单级纤维蛋白(凝块状,脲素可溶解)
纤维蛋白-γ-谷氨酸-ε-赖氨酸-纤维蛋白 5M脲素 凝结溶解 XIIIa因子被抑制

16 微生物来源的血小板凝集抑制剂: 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由链霉菌A7498产生的PI-200、PI-201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剂: 真菌茎点霉产生的Sch47918、

17 微生物来源的溶栓活性物质 溶栓药物可来源于 人体:尿激酶 (UK)、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动物:腹蛇抗栓酶、蚓激酶
微生物:是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

18 微生物来源的溶栓活性物质 从作用机理来讲微生物来源溶栓药物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 (SK)、葡激酶 (SaK)
另一类是纤溶酶类物质:来源于芽孢枯草杆菌的纳豆激酶 (NK),以及来源于芽孢杆菌、粪链球菌、链酶菌等的纤溶活性物质。

19 链激酶 (SK) 早在1949 年, 从溶血链球菌的发酵代谢产物中发现了, 最早用于临床的溶栓剂
SK 进必须与纤溶酶原( PLG )以1:1比例 结合形成PLG-SK 复合物, 复合物中纤溶酶原活化位点通过三维结构的改变暴露在分子表面, 从而能激活纤溶酶原使其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

20 链激酶 (SK) 由于天然产生的SK 具有抗原性, 严重的免疫反应时有发生、SK半衰期短, 影响了药效的发挥。
有研究者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SK 单克隆抗体( mAb), 通过竞争性结合实验, 研究其分子结构与免疫原性之间的关系

21 葡激酶 (SaK)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胞外蛋白质
是由四种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构成的蛋白质家族,分别是 STAN、STA-CM-I、STA-CN-Ⅱ、STAR-C,它们的分子量均为16.5 KD。 葡激酶的作用机制与SK有相似之处,也是一“间接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22 葡激酶 (SaK) 体内实验证明SaK有极强的纤维蛋白特异性 SaK来源于细菌,有着潜在的免疫原性
最近科研工作者已尝试用蛋白质工程的手段来降低其免疫原性

23 纳豆激酶 (Nattokinase,NK)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新一代溶栓药物,由纳豆枯草杆菌 (Bacillus Subtilis)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纳豆激酶具有纤溶活性,可治疗和预防血栓病,它还可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从而增加内源性纤溶酶的量与作用。

24 纳豆激酶 (Nattokinase,NK 基于纳豆激酶是来源于一种食源性的溶栓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不易引起出血倾向还具有药效时间长、无免疫原性的特点,因而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Download ppt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