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thrombus)。

2 凝血 系统 抗凝 纤溶

3 纤溶 系统 凝血 抗凝

4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5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1. 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1)内皮细胞隔离作用 (2)合成抗血小板粘集物质 (3)合成抗凝血酶和凝血因子
1. 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1)内皮细胞隔离作用 (2)合成抗血小板粘集物质 (3)合成抗凝血酶和凝血因子 (4)生成纤溶酶原活化物质

6 2. 内膜损伤引起血栓形成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和胶原暴露,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2)血小板活化 1)黏附反应 2)释放反应 3)黏集反应

7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1. 血流缓慢,停滞 轴流增宽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内皮黏附 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浓度上升→血液凝固
1. 血流缓慢,停滞 轴流增宽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内皮黏附 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浓度上升→血液凝固 2. 血流不畅涡流形成 冲击管壁使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  涡流离心力使血小板靠边和聚集→易于形成血栓

8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1. 遗传性高凝状态 V因子突变 2. 获得性高凝状态 抗凝血因子缺乏 (1)大量失血 (2)大面积烧伤
2. 获得性高凝状态 (1)大量失血 (2)大面积烧伤 (3)异型输血 (4)纤溶功能降低 (5)恶性肿瘤(肺、胃、胰腺癌) 胎盘早期剥离

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 黏集过程 血小板聚集形成小丘 血小板沉积在受损内膜处 血栓 ADP 血栓形成过程 凝固过程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释放 血栓 血栓形成过程 ADP 促进 凝固过程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10 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

11 白色血栓:血小板聚集和少量纤维素。 混合血栓:(层状血栓)为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充满了红细胞和少许白细胞。 血栓形态及类型: 红色血栓:血液凝固而形成的红色血凝块。 透明血栓: 纤维素。

12 三、血栓的结局 1. 溶解、脱落 2. 机化与再通 3. 钙 化

13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的 止血; 防止细菌、毒素的蔓延扩散 缺血 梗死 阻塞血管 淤血 不利的 栓 塞 心瓣膜变形 继发性出血
动脉血栓 缺血 梗死 阻塞血管 静脉血栓 淤血 水肿 出血 组织坏死 硬化 不利的 栓 塞 血栓脱落 栓塞血管 梗死 心瓣膜变形 慢性心瓣膜病 继发性出血 DIC形成

14 第 5 节 栓 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于血管腔的现象 称为栓塞(embolism)。
第 5 节 栓 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于血管腔的现象 称为栓塞(embolism)。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15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1. 右心、体静脉的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或分支。 2. 左心、肺静脉、动脉系统的栓子, 栓塞在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内。
1. 右心、体静脉的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或分支。 2. 左心、肺静脉、动脉系统的栓子, 栓塞在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内。 3. 门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在肝内。 4. 交叉栓塞 5. 逆行栓塞

16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1. 肺动脉栓塞 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 (1)栓子较小,数量少,不产生严重后果
1. 肺动脉栓塞 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 后果: (1)栓子较小,数量少,不产生严重后果 (2)若有肺淤血,可发生肺出血性梗死。 (3)反复的肺小动脉栓塞,可发生特发性 肺动脉高压症 (4)小栓子广泛地栓塞肺动脉分支/或大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可引起猝死。

17 2 . 动脉系统栓塞 栓子80%来自左心 后果:视局部动脉供血状况而定 下肢、脑、肾、脾等。

18 (二)气体栓塞 大量空气进入血流,或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出而阻塞血管或心腔,称为气体栓塞 栓子来源:
多因静脉破裂后空气经破裂口进入血流 潜水员由海底迅速上升至水面,溶解于血液中的氮体迅速游离可引起栓塞,称为减压病。

19 空气栓塞的后果: ①少量空气栓进入血循环,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② 大量空气栓子(超过100ml左右),致猝死;
③部分空气经肺循环入体循环,常栓塞于脑、心; ④减压病轻者可引起肌肉关节疼痛,严重者可致死。

20 (三)脂肪栓塞 血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脂肪栓子来源: 长骨粉碎性骨折、严重的脂肪组织挫伤;
糖尿病、酗酒、高脂血症时悬乳状脂质游析出。

21 脂肪栓塞后果: 1. 肺内少量脂肪栓塞,不会对机体造成影响。 2. 进入肺动脉的脂肪量达8-20g时,可死于窒息 和右心衰竭。
1. 肺内少量脂肪栓塞,不会对机体造成影响。 2. 进入肺动脉的脂肪量达8-20g时,可死于窒息 和右心衰竭。 3. 小脂肪滴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或动静脉短路,进入动脉系统,引起肾、脑等栓塞。

22 (四)其他类型栓塞 羊水栓塞 瘤细胞栓塞 细菌栓塞 寄生虫栓塞

23 第 6 节 梗 死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第 6 节 梗 死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infarction)。

24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 (一)原因 1. 血栓形成 最常见 心、 脑 2. 动脉栓塞 肾、脾、肺 3. 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 4. 血管腔受压闭塞 静脉、动脉

25 4. 血液的含氧量: 贫血、失血、心衰可致 心、脑梗死
(二)梗死形成条件 1. 供血血管类型:肺、肝、前臂;脾肾脑。 2. 血流阻断速度:侧枝循环建立 3. 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脑—6分,心肌—30分 4. 血液的含氧量: 贫血、失血、心衰可致 心、脑梗死

26 梗死的形态特征 1.梗死灶形状:取决于血管分布 2.梗死灶质地:取决于坏死的类型。 3.梗死灶颜色:取决于含血量

27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贫血性梗死 易发生于组织致密、血管吻合支贫乏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脾、脑 等。

28 ⑴ 脑梗死: 因脑组织含有多量类脂质和水份,
⑴ 脑梗死: 因脑组织含有多量类脂质和水份, 多发生软化、液化而形成囊腔。 ⑵ 心肌梗死: 多由冠心病引起,呈不规则地图状 ⑶ 脾、肾梗死: 多因栓塞引起,呈灰黄(白)色,锥体形,周围有明显充血带。

29 (二)出血性梗死 严重淤血、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枝丰富或具有双重血液循环。如,肺、肠

30 病理特点:梗死区有出血、呈暗红色。 ① 肠出血性梗死:呈节段状。 ② 肺出血性梗死:呈锥形。

31 (三)败血性梗死 梗死区内伴有细菌感染 ① 发生梗死前即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②细菌来源的感染性栓子: 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的
③梗死发生后,病原微生物入侵梗死灶。

32 三、梗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部位、范围、有无感染) 1. 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梗死,可危及生命。 2. 脑梗死形成囊腔。
1. 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梗死,可危及生命。 2. 脑梗死形成囊腔。 3. 肺梗死致胸痛、咯血; 4. 肠梗死致剧烈腹痛


Download ppt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