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人体外周组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2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体温(body temperature): 指机体深部 的平均温度。 腋 温 36.0-37.4 ℃
腋 温 ℃ 口腔温 ℃ 直肠温 ℃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3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 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4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昼夜周期: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周期幅度一般不超过1°C,体温的这种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circadian rhythm)。

5 2、性别: 男性体温比女性体温低0.3°C。女性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月经期至排卵这段时间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至月经前水平。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引起体温波动的主要因素。

6 女子基础体温变动曲线

7 3、年龄: 儿童体温较高,老年人体温较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因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8 (三)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学意义 4、肌肉活动:
肌肉剧烈活动时,体温可升1~2ºC,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变化以及进食等均可影响体温。 (三)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学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 二、体热平衡(机体产热与散热) 图8-2 体热平衡模式 热输出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热来源 代谢 环境

10

11 (一) 产热过程 1、主要的产热器官以及影响产热的因素: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内脏,特 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 主要产热器官—— 肌肉 影响产热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肌 肉的收缩活动,内分泌激素等。

12

13 2、机体的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作功, 但产热量很高。常有战栗前肌 紧张。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 织(含丰富的线粒体,分布于腹 股沟、腋窝等处)的产热量最大。

14 3、产热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 分泌 提高代谢率 寒冷刺激 儿茶酚胺 增加产热 维持体温 肌紧张和寒战 寒战(shivering):是寒冷环境中最有效 的产热方式,可提高代谢率4-5倍。

15 (二)散热过程 1、机体的散热途径与方式: 散热途径:主要途径是皮肤散热,小部 分热量随呼吸、尿和粪便等排 泄物而发散。

16 散热部位: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主:皮肤 次:呼出气、尿、粪

17 散热方式: 1.物理散热 2.生理散热

18 1.物理散热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 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19 ⑵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散热量与物体的导热有关。

20 ⑶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 量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 特殊形式,受风速影响。

21 ⑷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 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 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22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 ∴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23 2.生理散热 (1)皮肤血管运动 (2)发汗(sweating): (可感蒸发sensible perspiration)指通过汗腺的主动分泌,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明显的汗滴而蒸发。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虽然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 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

24 汗液: 水分:>99% 大部分为NaCl 固体:<1% 其余为KCl、尿素、乳酸等 无葡萄糖和蛋白质

25 散热方式: (1) 辐射(radiation) (2)传导(conduction) (3)对流(convection) (4)蒸发(evaporation) (不感蒸发和发汗)

26 皮肤散热方式 对流(15%) 蒸发(22%) 传导(3%) 辐射(60%)

27 降温措施: (1)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 (2)通气、减衣:增加对流散热 (3)酒精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降温措施: (1)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 (2)通气、减衣:增加对流散热 (3)酒精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28 2、散热的调节 (1)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 寒冷时,交感神经紧张度加强,皮肤小动脉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炎热时,支配皮肤的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29 寒冷环境 炎热环境 体热模式

30 (2)发汗: 温热性发汗:在温热环境下引起全身各 部位的小汗腺分泌汗液。 生理意义——散热 发汗的多少受环境温度,劳动强度、空气湿
度、风速和汗腺数目及功能状态的影响。 精神性发汗: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而引 起的发汗,主要见于掌心、 脚底和腋窝,其散热作用不大。

31 发汗的调节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汗腺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 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 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刺激 温热刺激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

32 三、体温调节 人体体温调节: (1)行为性体温调节:由大脑皮质控制 (2)自主性体温调节: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一)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 中枢温度感受器:位于脊髓、延髓、脑干 网状结构和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存在热敏神经元 (warm-sensitive neuron)和冷敏神经元 (cold-sensitive neuron)。

33 (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
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既能感受其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又能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set-point)的作用。下丘脑后部也是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

34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由生物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
调定点学说: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有一调定点,若体温偏离调定点,则反馈系统可将偏差信息传到控制系统。经过整合,调整产热和散热过程,从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35 调定点  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   产热装置 散热装置 深部温度(受控对象) 体温 温度感受器
  产热装置 散热装置 (骨骼肌、肝脏) (汗腺、皮肤血管) (受控系统) (受控系统) 深部温度(受控对象) 体温 温度感受器

36 “调定点”学说

37

38 体 温 趋 于 正 常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气温下降 散热过多 体温趋于下降 寒 战 大脑皮层 冷感受器兴奋 发汗中枢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发汗停止 代谢增强 血管收缩 行为调节 散 热 减 少 产 热 增 多 体 温 趋 于 正 常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Download ppt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