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2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3 糖: 4.1 脂肪: 9.3 蛋白质:生物卡价 4.1 物理卡价: 9.3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一)直接测热法 应用大型设备 (二)间接测热法 通过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商,然后推算出 3 种营养物质氧化的比例,再根据三者的卡价、氧热 价间接计算出机体能量代谢率的方法。 食物的热价: 1 克物质氧化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 热价或卡价。千卡 / 克为单位

4 氧热价: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 1L O 2 所产生的 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呼吸商( RQ ): 一定时间内机体 CO 2 的产量与 O 2 消耗量的比值 称为呼吸商。 糖: 1 脂肪: 0.71 蛋白质: 0.8 RQ= CO2 产生量 (ml) 氧耗量 (ml)

5 临床简化计算方法(呼吸商按 0.8 计算): 代谢率 (cal/h)=4.8(kcal/L)×VO 2 (L) 非蛋白呼吸商: 蛋白质平均含氮 16% ,根据排出的尿氮计算出 蛋白质的消耗量,从而推算出糖和脂肪的呼吸商 既非蛋白呼吸商,可进一步计算出糖和脂肪氧化 的比列,最后计算出蛋白质、糖和脂肪氧化所产 生的总能量。

6 基础代谢率、肺活量、肾小球滤过率、心输出 量、主动脉和气管的横截面积都与体表面积呈比例 关系( Kcal/m2.h ) 基础代谢率、肺活量、肾小球滤过率、心输出 量、主动脉和气管的横截面积都与体表面积呈比例 关系( Kcal/m2.h ) 体表面积( m 2 ) =0.0061 × 身高( cm ) +0.0128 × 体重( kg )- 0.1529 三、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 ( basal metabolism,BM ) 是人在清醒、安静 的状态下,不受食物、肌肉活动、环境温度及精神紧 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BMV )

7

8 四、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原因:肝内脱氨基反应? (二)肌肉活动 (三)环境温度 (四)精神因素 (五)其他因素(性别、年龄、睡眠等)

9 女子基础体温曲线

10 基础代谢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甲低: -40 % - -20 % 甲亢: +25%-+80% 基础代谢率  :发热、糖尿病、红 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肾上腺皮质功能 亢进、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基础代谢率  :阿狄森病、肾病综 合征、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等。

11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产热 = 散热 寒颤产热(骨骼肌活动) 非寒颤产热 一、产热 主要产热器官: 内脏器官、骨骼肌、脑 安静时:内脏器官 ,特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 占 90 %

12 二、散热 物理散热 传导 对流 辐射 蒸发 生理散热 ①皮肤血管运动 ②汗腺活动

13 三、体温调节的原理 —— 调定点学说 1. 下丘脑对体温起调节作用的神经结构。约在 100 年前 就有人发现,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 上世纪 40 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 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在枢,后外侧部为产热 中枢。 60 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 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存 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 2. 调定点学说:该学说认为,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类似 恒温器的调节机制。在下丘脑 / 视前区的某些神经元起 到调定点的作用,它们有一确定的调定点数值(如人 类为 37 ℃),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调节中枢, 对产热或散热活动加以调节,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14

15

16 3.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对一些病理现象和药物作 用机理的解释: 如感染性发热初期的寒颤现象,按调定点学说可解释为 感觉性发热,是下丘脑神经元受到致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 了调定点数值。如果调定点由 37 ℃上升到 38 ℃,则体温在 37 ℃时就会出现产热过程加强和散热过程减弱的种种临床表 现,如寒颤、竖毛、皮肤血管收缩等等,直到体温升高到 38 ℃以上才会发生散热反应。这样体温也就稳定在 38 ℃左右。 致热源的致热作用,可能通过前列腺素对细胞作用这一 中间环节。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断致热源的 作用,使调定点降回到 37 ℃,因此起到退热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 · 文及其同事揭示了阿司匹林解热止 痛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实现的。为此,他们荣获了 1982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7 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食物的热价 2. 氧热价 3. 呼吸商 4. 基 础代谢率 二、简述题 1. 简述调定点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该学说对 “ 发烧 ” 的解释。


Download ppt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