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指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指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指喻

2 本文選自《遜志齋集》。指喻,即是以指病為喻。作者借喻立說,由友人鄭仲辨之拇病未能及時治療,幾釀成大患的經過,來說明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若未能防微杜漸,終將形成大害。
全文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敘事,以層遞法具體記敘鄭君生病、問病、求醫的經過,借醫者之口,說明「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的道理,作為下文議論的鋪墊;後一部分說理,以拇病比況天下之事,凸顯防患未然的重要性,並轉入對時弊的揭露抨擊。

3 喻,即譬喻,在此為文體名。以「喻」為題的文章,多借故事作譬喻以說明道理。通篇由實際事例出發,以小喻大,層層遞進,說理透闢,詞氣充沛,彰顯了一代醇儒的文學風采。
本文先敘後議,以小喻大,層層深入,說理明晰;文末雖自言「不敢謀國」,其實謀國之意極為懇切,表現出作者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4 〈指喻〉一文 以內容而言,為論說文 以表逹方式而言,為諷諭體 以寫作對象而言,為應用文贈序類 諷喻體者乃作者有一理論,假借一事作譬喻,以說明作者之理.文中之事或人不一定實有其事或人,查《遜志齋‧卷十》有〈答鄭仲辨〉二首,故知鄭君確有其人。

5 諷諭體的文章通常在本意不便明說,或為求說得具體明白的情況下,作者往往借用故事來寄託諷刺之意;它的形式可以是雜記、小品,也可以是寓言、笑話。
  諷諭體散文歷史悠久,在先秦諸子中,以莊子最善於運用這種文體,他的〈庖丁解牛〉、〈埳井之蛙〉等篇是哲理寓言的代表作。孟子的〈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也因為故事生動,使喻理更為明白。至漢朝劉向所編的《說苑》、《新序》,勸誡性的寓言占有相當的數量,對世情多所勸誡。

6 其他大家比較熟知的散見於《淮南子》的〈塞翁失馬〉、《禮記‧檀弓》的〈苛政猛於虎〉、《史記》的〈指鹿為馬〉等。
  唐宋諷諭散文創作進入繁盛時期,以柳宗元的寓言最為精采,他利用這種諷諭性的文章,揭露朝政的衰敗,諷刺現實的腐朽。至元末明初,劉基的寓言集《郁離子》更是諷諭文之佳作,譏諷元末政治人心的亂象。明 方孝孺的文集中,以「喻」為論的作品不少,也是諷諭體的佳作,婉轉道出君子「經世致用」的理想。

7 喻的 文體 喻,即比喻,是以喻說理的 文辭。此處是一種文體名。喻的寫作,大多先行解析某種事物的道理,再類推到其他事物上,以助義理的闡明,因而得名。宋蘇軾有日喻、清錢大昕弈喻 ,都屬於此一文體。 青吳曾祺(文體芻言):「文之有喻猶詩之有比體也,諸子之書此類實繁,而以喻名篇者,古無所見,唐以後有之」

8 譬喻 借此喻彼:拿已知以喻未知、拿具體以喻抽象;以巧妙的設喻,導引學生進窺事理的奧蘊,並使人信服。
本文以指病明喻國事;並點出防微杜漸的重要,即是最佳之例證。

9 說的 文體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捕蛇者說》即是。「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如《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青吳曾祺(文體芻言):「說之始興,蓋出於子家之緒餘,故自漢以來,著述家所作雜說,出於寓言者,十嘗八九,蓋皆有志之士憫時疾疾俗傷己不遇,不欲正言,而託物以寄意。」

10 方孝孺

11 作者生平 一、父親因「空印案」被冤殺    「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西元一三八二年)。明朝有很多地方官吏,在空白的公文紙蓋了印,交屬吏帶到京城備用。在報銷時如果遇到不准核銷的項目,在京城的屬吏可以隨即補文申報,這是沿用了許久的慣例。這種辦法被朱元璋發現,他以為是集體貪汙舞弊,把案內主掌官印的地方官全部斬首,方克勤也因此被冤殺。方孝孺當時二十五歲,他把父親安葬回鄉,一路上相當的哀慟。

12 二、自幼聰穎,勤奮好學    方孝孺自幼聰敏,風神秀發,目光如月,雙眉黛青,相貌十分俊秀。出生時,雙瞳炯炯如電,五、六歲時就好學不已,每天讀書約一寸的厚度。六歲時,母親林氏病逝,他哀毀如成人,連路人見了,也都為之揮淚。十幾歲時,便能寫出類似韓愈文風的古文,因此鄉人稱他為「小韓子」。

13 三、師事宋濂    洪武九年,方孝孺十九歲,他以文章謁見太史公宋濂,宋濂對他的文才十分欣賞,贊嘆說︰「喧啾百鳥中,見此孤鳳凰之喜。」與之暢談三小時之久,在座的名流前輩都自嘆弗如。他在宋濂門下六年,不論是學問或文章都突飛猛進。

14 四、明太祖兩次召見,不忍輕用    洪武十六年,吳沈、揭樞將方孝孺推荐給明太祖,太祖很欣賞他舉止端莊,但卻認為還未到用方孝孺的時機。   洪武二十五年,又蒙太祖召見,時年三十五歲,太祖知道方孝孺志存教化,而朝廷用他的時機仍然不對,於是任命他為漢中教授,每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朱椿,明太祖第十一子)聽到他的賢名,就聘請他當世子師,十分的禮遇他,並以他「學之正,志之篤」而將他的書齋題名為「正學」。

15 五、方孝孺殉國,被誅十族    明惠帝即位後,拔擢他當翰林博士。  「靖難」之變,燕王入京,孝孺被俘,燕王乃召孝孺草詔天下,孝孺在大殿上痛哭罵說︰「死即死耳,詔不可草。」燕王繼續相逼,方孝孺乃提筆寫下「燕賊篡位」四字。燕王怒曰︰「豈不怕誅九族?」孝孺回答︰「誅十族又何妨?」   燕王怒不可遏,命人抉其口舌,並下令誅其九族,及其學生,合併為十族。前後殺了七天,死者多達八百七十三人,而以此事充軍死於路途中者又數百人。

16 方孝孺 《明史列傳第二十九》記載說:「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燕王謀士)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係家事。’顧左右授筆劄。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數百人。 」

17 方孝孺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 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能以肘撐地爬行, 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時間,而這段時間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李斯也是被腰斬的。

18 文學成就   方孝孺的散文繼承了韓愈等人「文以載道」的觀點,反對摹擬剽竊,其文風格醇深雄邁。為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時人所傳誦。   方孝孺文集為《遜志齋集》。由於明成祖時,凡藏有孝孺文章的人俱遭死罪,因此留傳於世的詩文是由後人輯錄。   《遜志齋集》,凡二十四卷。方孝孺殉節後,文禁甚嚴,其門人王稌藏其遺稿,明宣宗宣德(西元一四二六年)後才開始傳播。

19 文學主張 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文統論 方孝孺論文,以儒家正統的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在文與道的關係上,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和學以致用。道主要指的是修身、治國的儒道。方孝孺強調:修身是治人之本,有道則能修身、治天下。 「道」如此重要,「文章」豈能游離「道」之外?所以,他認為自古以來,正統的學術文章,無一不是張揚道德、政教的。此即「文以載道」說。

20   既然「文以載道」,「道以文傳」,所以,文與道可以又是一事之兩面。若文不美亦不足以傳道,所以,他提出說:「士未足以明道,則博求當世非常可喜之事而述焉,亦文之美者也。」(《遜志齋集‧卷十八》)。
所以,他進一步指出,人們在「宣倫理政教之厚」的同時,不應該排除「述風俗江山之美」,「探草木蟲魚之情性狀、婦人稚子之歌謠」(遜志齋集卷十八題黃東谷詩後)的文學形式與內容。這就說明方孝孺對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有更客觀的認識。

21 道明氣昌和因時而變的創作論 方孝孺主張「文」在「明道」的同時,形式上應該「辭達」。文章的形式相對於「道」來說,雖然是枝節末事,「先乎道而後乎文」,但由於文是道藉以表現的形式和工具,因此,不應忽略「明道」之外還必須有文采而「辭達」。 方孝孺認為流暢通曉而有文采的文章不僅有利於「明道」、「載道」、「傳道」、「立政」,而且可以大大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說服力。所以,他才有了「師其道而求於文者」是「善學文者」的感慨。

22 內容與形式做到和諧完美的高度統一,內容通過完美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文」,就是「治世之音也,非為一時之觀美,實後世之所法者也」。所以,他對莊周、李白、蘇軾的作品極力推崇,讚不絕口:「莊周之著書,李白之詩歌,放蕩縱恣,惟其所欲而無不如意,彼豈學而為之哉?其心默會乎神,故無所用其巧智,而舉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莊周歿殆二千年,得其意以為文者,宋之蘇子而已。蘇子之於文,猶李白之於詩也,皆至於神者也。」《遜志齋集‧卷十二蘇太史文集序》

23 上述諸子其文能傳之於世,即在於文章汪洋恣意,縱橫豪放有氣勢。方孝孺以為諸子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佳作,是因為「氣昌」之故。「氣昌則辭達」,這是方孝孺的結論。氣之所以昌,則是因為「道明」:「道明則氣昌」。
所以,重視氣,是方孝孺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特徵。行文的氣勢要求作者有靈感、有較強的行象思維能力,這些方孝孺名之曰「神」。莊子、蘇軾、李白等人就是些「通乎神」、「神於文」的大家,方孝孺對他們傾心折服。這也正是方孝孺自身在寫作上強調不拘一格、不一味泥古的反映。

24

25 新舊教材聯絡 雞鳴不已于風雨 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 寄蜉蝣於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日薄西山 烏鳥私情 臣之進退 實為狼狽 州司臨門 急於星火
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 寄蜉蝣於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日薄西山 烏鳥私情 臣之進退 實為狼狽 州司臨門 急於星火 松柏後凋于歲寒 吾師肺肝 皆鐵石所鑄造也 目光如炬 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隆起而粟 聚而如錢

26 (譬喻)新舊教材聯絡 隆起而粟 聚而如錢 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岳陽樓記) 目光如炬 吾師肺肝 皆鐵石所鑄造也
隆起而粟 聚而如錢 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岳陽樓記) 目光如炬 吾師肺肝 皆鐵石所鑄造也 松柏後凋于歲寒 雞鳴不已于風雨(左忠毅公逸事) 州司臨門 急於星火 臣之進退 實為狼狽 日薄西山 (陳情表) 烏鳥私情寄蜉蝣於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赤壁賦)

27 層遞 針對兩種以上的事物 按大小、輕重、本末、先後等一定比例 層層遞進

28 第一段敘左手拇指有疹的情況 一. 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二. 既三日,聚而如錢 ,憂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三.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

29 醫生論病的情況 一. 始發之時,終日可癒。 二. 三日,越旬可癒 三. 今疾已成,非三月不能瘳 。

30 治療方法 一.終日而癒,艾可治也。 二.越旬而癒,藥可治也。 三.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則亦將 為一臂之憂,非有以禦其內,其勢不
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

31 舉例 所謂女友 曾非常害羞 所謂新娘 曾是女友 四個人更輕鬆 三個人不費力 兩個人抬得動 三個和尚沒水喝 兩個和尚抬水喝 所謂妻 曾是新娘
所謂女友 曾非常害羞 所謂新娘 曾是女友 四個人更輕鬆 三個人不費力 兩個人抬得動 三個和尚沒水喝 兩個和尚抬水喝 所謂妻 曾是新娘 一個人拿不起 一個和尚挑水喝

32 地利不如人和 修道之謂教 以古書為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 知致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 天時不如地利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33 臺灣通史序 顧修史固難 修臺之史更難 以今日修之更難 荷人啟之 鄭氏作之 清代營之

34 四診 鍼灸 四診 醫家診病:望聞問切 望色 聞聲 問狀 切脈 鍼灸 按筋脈穴道 以鍼刺之 以艾灸之

35 五色 五行 五臟 五色 五行 五臟

36 明代散文演變簡介 1.洪武年間 明初開國文臣:宋濂、劉基、方孝儒為代表。歷經元末大動盪,攜帶一股清新剛勁之風,反應社會現實與時代精神。
明代散文演變簡介  1.洪武年間 明初開國文臣:宋濂、劉基、方孝儒為代表。歷經元末大動盪,攜帶一股清新剛勁之風,反應社會現實與時代精神。 2.永樂年間 台閣體:永樂初年到成化年間,明朝第一個較長的太平盛世。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頌聖」文字遂成主流,楊士奇、楊榮、楊浦為代表。

37 3.弘治年間 明中葉以後,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前後七子發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 4.嘉靖年間 唐宋派:以歸有光為首。該派以擬古運動反對派的面貌,出現於「前後七子」之間的文壇上,因反對「文必秦漢」,提倡「唐宋八家」古文而得名,故亦稱「八家派」。

38 5.萬曆年後 (1) 公安派: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宏道更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是:衝破傳統古文的陳規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2) 竟陵派:也主張獨抒性靈,倡「幽深孤峭」之調。 (3) 晚明小品文

39 明代散文大家  作家 生平概述及代表作品 劉基 明太祖比之為漢之張良,譽為「吾之子房」 博通經史,工於詩文,經曉兵法、天文、術數,明史譽為「諸葛孔明之儔也」 傳《郁離子》,以寓言針砭時政 散文與宋濂並為明初文宗 宋濂 文章雍然典雅,與劉基、高啟並列明初詩文三大家 明太祖稱其為「開國文臣之首」

40 作家 生平概述及代表作品 方孝孺 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學術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之間。」 歸有光 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推崇唐宋散文,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 擅寫家庭瑣事,〈項脊軒志〉一文感情真摯動人


Download ppt "指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