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体质学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体质学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体质学说

2 重点: 1、掌握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与分类。 2、掌握体质学说的应用。

3 ●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4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名称的由来 ●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5 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二、体质的含义 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 一个因 体质 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 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 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6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 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 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 (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
体质的表现 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 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 (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 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

7 四、体质所含内容 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 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 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 内部 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 性、平衡性等) 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 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

8 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
体姿等) 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 外形 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 度、皮肤等) 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 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 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9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父精母血相合 形成体质的基础 注: 某些疾病具有遗传性倾向。 一、先天因素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又称先天禀赋:小儿出生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产生生命 父精母血相合 形成体质的基础 体质形式——遗传性 作用:※ 先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 是人体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 ※ 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注: 某些疾病具有遗传性倾向。

10 二、后天因素 包括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两方面 性别 内在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阴阳处于蓬勃生长 年龄 状态 疾病发生有关
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以血为主 性别 男子以精为主,以肾为先天 内在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阴阳处于蓬勃生长 年龄 状态 老人以肾气虚衰为先导—阴阳气血均衰退 心理 情志的异常变化导致体质下降,与某些 疾病发生有关

11 自然环境——地理,不同区域的人, 体质结构明显差异 外在因素 经济生活、意识形态、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 影响体质 变化 职业、战争

12 作用: ※体质在后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断变化。 ※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改善后天体质形成的条件,可弥补先天的不足,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者的目的。

13 第三节 体质的表现特点 全面性——全面体现在形和神的一切方面 普遍性——每个个体都有体质,无一例外 复杂性——个体表现千状万态,复杂多样 稳定性——个体生理特征相对稳定(动态稳定) 可变性——随时间推移、年龄变化而自然演变 连续性——表现在时间上的不间断、连续演变规律

14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源于《黄帝内经》。 按阴阳五行分类——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五态人。 按体型肥瘦及年龄壮幼分类——膏型人、脂型人、肉型人。 按性格刚柔、 勇怯分型。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最早的体质分类,为后世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借鉴。

15 一、体质分类的依据 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椐此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 具体方法: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禀性勇怯分类法。 以下所介绍的仅为阴阳分类法。

16 三、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能力(常度之内)。

17 (一)阴阳平和质 形:体壮适中、目光有神,肤色明 润、食欲好、二便正常等 表现 气血阴阳充盛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气血阴阳充盛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功能协调 应自然,精力充沛等 健康、不易生病、多长寿 演化 病则易愈易治

18 (二)偏阳质 形:体瘦结实、面色偏红或微黑、食欲 表现 偏于亢奋、多动、 偏热等特性 (火体、热体) 阳气偏亢、有耗阴之热、易上火、易 演化
旺、 喜冷畏热 表现 神:性格外向、好动、急躁、精力旺盛、 性欲旺等 偏于亢奋、多动、 偏热等特性 (火体、热体) 阳气偏亢、有耗阴之热、易上火、易 感阳邪 演化 病多为热证、实证、易化燥伤阴而阳 亢阴虚

19 (三)偏阴质 形:偏胖较虚弱、面白少华、食 量小、畏寒喜热等 表现 神:性格内向、好静、少动、精 力欠旺、性欲弱等 偏于抑制、偏寒、 阳气偏弱、腑腑机能偏低,有 多静等特性 阳耗之寒、易感阴邪 (寒体) 演化 病多寒证、虚证、易从寒化、 易阳虚阴盛

20 据此,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体质制宜具体落实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养生多方面。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特异性 易感倾向 体质 多样性 个体对疾病有 病变性质差异 可变性 疾病演变不同 治疗反映不一 据此,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体质制宜具体落实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养生多方面。

21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受性。
一、体质与病因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受性。 肌肉不坚、汗孔疏松者——易受风邪侵犯 素体阳虚者——易感寒邪 易感性 素体阴虚者——易感温热之邪 素体湿盛者——易感湿邪

22 二、体质与发病 ●当致病因子侵袭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体质强弱。 此处所言体质,实指人体“正气”而言。 ●人在既病后,发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发展趋势、预后与体质有关。 “邪气因人而化”——质化(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质研究专家匡调元)

23 结论:由于体质的个体差异,其“质化”过程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则不同。
质化:病势从体质而化。 病因不同,体质相同,可出现相同证候 —— 异病同证 例:同为阳盛之体,或感寒邪,或感热邪而皆从热化 质化 病因相同,体质不同,可出现不相同证候——同病异证 例:同样患感冒,阳虚体质寒化,阴虚体质热化 结论:由于体质的个体差异,其“质化”过程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则不同。

24 三、体质与辨证 中医辨证,应掌握病人的体质特征。 地位之贵贱 人事际遇 诊病时, 经济之贫富 分析确定其体质特点 , 把握其 要具体了解 禀性勇怯 与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情绪苦乐 抓住病本质,准确诊断疾病 居处环境

25 四、体质与治疗 体质——治疗的重要依据 按体质治疗——中医治疗学的特色 ●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考虑治疗用药 另:体质不同,耐药力、耐痛力皆不相同,故在用药、针灸等方面均应区别对待。

26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证 同病异治 异病同证 异病同治 在治疗中重视体质问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近年来,有人提出“辨质论治”的新概念 ——是对辨证论治的深化。

27 重点回顾: 1、体质的含义 2、体质形成的因素 3、体质表现的特点 4、正常体质的阴阳分类

28 复习思考: 1、试述体质的含义及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2、体质表现的特点有哪几方面? 3、正常体质阴阳分类有哪几型?具体表现与演化如何?


Download ppt "第五章 体质学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