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六单元 百病始生
2
《灵枢》有“百病始生”篇名。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传变等内容。
3
《灵枢·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素问·生气通天篇第三》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4
《灵枢·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5
篇 解 百病,多种疾病; 始生,开始发生。
6
本篇是《内经》中讨论发病为主的专篇。文中对于内伤外感诸病发生的原因,病邪伤人的途径、部位,疾病传变机理及其见证和治疗原则均进行了阐述,故篇名为百病始生。
7
学习要求 1、掌握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 2、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3、熟悉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4、熟悉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8
原文 601 一级原文 ★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9
注释 (1)清湿:清,通凊(qìng),凊,寒凉。清湿,寒湿,指地之寒湿邪气。
(2)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为三部之气。因其所伤害的部位有上、下、内的不同,故称“所伤异类”。 (3)会:《经籍纂诂》:“会,要也”。即要领、要点。
10
(4)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部位。阴即内,阳即表。张介宾注:“喜怒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
(5)方:道理、规律。 (6)袭虚:乘虚侵袭。 (7)淫泆: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有扩散之意。
11
原文 601 一级原文 ★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12
分 析 本段概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病规律。
13
六淫—风雨寒暑—伤上 三部之气 伤于表— 病起于阳 居处—清湿— 伤下 七情—喜怒——伤 内 病起于阴
14
对后世的影响: “三部之气”的分类法为后世医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 汉代张仲景按病因的传变概括为三条途径. 宋代陈言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15
原文601(一级原文)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16
注释 (1)不得虚:不遇到正气虚的机体。 (2)虚邪之风:致病的异常气候。
17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4)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18
分 析 论述了外感病的发生机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19
《素问·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他篇如 《素问·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河南中医学院
20
原文602(三级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河南中医学院
21
注释 1、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2、其痛之时息:指疼痛时作时止。
3、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大经,指经脉,与络脉相对而言。 4、洒淅喜惊:指恶寒怕冷,精神惊恐不安之状。 河南中医学院
22
本段原文论述了外感虚邪贼风所致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自学指导: 本段原文论述了外感虚邪贼风所致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河南中医学院
23
原文603(三级原文)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河南中医学院
24
注释 1、厥乃成积:厥,厥逆。寒邪厥逆于上,气血郁滞不行,日久渐成积。
2、厥气生足悗:寒逆之气起于足悗。悗,同“闷”。足悗,指足部痠痛,活动不利. 3、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汁沫,津液。迫聚,迫使其凝聚。全句意谓寒邪上逆,迫使肠外的津液凝聚,形成痰湿。 河南中医学院
25
4、阳络、阴络:在上在表的络脉为阳络;在下在里的络脉为阴络。
5、血外溢则衄血:阳络损伤则血溢于外,出现各种衄血症状。衄血,指皮肤及五官七窍的出血。如鼻衄、舌衄、肌衄、齿衄等。 6、血内溢则后血:肠腔里面的络脉损伤,血溢于肠道之内,而为便血之症状。后血,指大便出血。 河南中医学院
26
自学指导: 原文举例说明了积证的病因和病机。 河南中医学院
27
病因:如外感寒邪、饮食不节、用力过度、起居不慎、七情失调等。 病机:“寒凝、气滞、血瘀、津停”。
河南中医学院
28
原文604(三级原文)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河南中医学院
29
自学指导: 本段论述了五脏病的常见病因及诊治原则。 河南中医学院
30
小结 1、“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疾病的发生的机理。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
3、原文论述了外感虚邪贼风所致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4、积证病因病机: 病因:如外感寒邪、饮食不节、用力过度、起居不慎、七情失调等。 病机:“寒凝、气滞、血瘀、津停”。 5、五脏病的常见病因及诊治原则。 河南中医学院
31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谈谈正气和邪气发病过程中的关系,有何指导意义? 3、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篇,试述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后由浅入深的传变次第、所出现的症状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4、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简述积证的病因病机。 河南中医学院
32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河南中医学院
33
篇解 生气,即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阴阳二气。 通,有相应、贯通之意。 天,指自然界。
由于本篇阐发了人身阴阳二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之理,故篇名“生气通天论”。 河南中医学院
34
学习要求 1、掌握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及其临床意义,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2、深入理解阴阳二气协调统一的重要性及阳气的重要性。
3、掌握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熟悉风、寒、暑、湿外感邪气致病特征。 4、理解“生气通天”的意义。 5、理解饮食五味对人的双重作用,以及五味偏嗜致病的机理。 河南中医学院
35
原文605(三级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河南中医学院
36
注释 1、通天:意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 2、其生五:意为阴阳二气衍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其,此指阴阳。
3、其气三:指阴阳二气各分为三,即三阴三阳之气。 4、因时之序: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之序。 5、传精神:即精神专一。《内经辨言》:“传,读为抟,聚也。” 6、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服,顺也。 河南中医学院
37
8、通神明:达到天人阴阳变化协调统一。神明,指阴阳的变化。 9、卫气散解:卫气,阳气的变文。散解,同义复词,耗散之意。
河南中医学院
38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河南中医学院
39
自学指导 本段原文提示了“生气通天”的论断。 一、生命源于自然界的阴阳二气。 “生之本,本于阴阳” 二、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二气相通应。
意义: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河南中医学院
40
原文 606 一级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河南中医学院
41
注释 (1)失其所:阳气功能失常。《太素》“所”作“行”。可参。 (2)折寿而不彰:指损伤人的寿命而不彰著于世。(不知不觉中减少人的寿命。)
(3)天运:天体的运行。 (4)因:顺应,依顺之意。此承上文阳气的作用强大而言。意为人体的阳气向上向外,起着卫外的强大作用。 河南中医学院
42
分析 一 本段说明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论述了阳气的功能。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三、论述了阳气失其所则折寿的缘由。
一 本段说明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论述了阳气的功能。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三、论述了阳气失其所则折寿的缘由。 河南中医学院
43
原文 606 一级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河南中医学院
44
注释 1、因:病因。 2、运枢:转动的门轴。比喻人体阳气的卫外作用,有如户枢那样主司肌表腠理的开合。
3、起居如惊:言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起居,泛指生活作息。惊,卒暴之意。 河南中医学院
45
5、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导致烦躁,喘声喝喝。 6、静则多言:指暑热伤及心神所致的神昏、多言。
4、浮: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 5、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导致烦躁,喘声喝喝。 6、静则多言:指暑热伤及心神所致的神昏、多言。 河南中医学院
46
10、大筋緛(ruǎn软)短,小筋弛长:此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缩。弛,松弛,弛缓。
7、体若燔炭:身体发热如燃烧之炭火。 8、首如裹:指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包蒙。 9、攘(Rǎng壤):消除,去除。 10、大筋緛(ruǎn软)短,小筋弛长:此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缩。弛,松弛,弛缓。 河南中医学院
47
12、四维相代:意为寒、暑、湿、气(风)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11、气:指风气。 12、四维相代:意为寒、暑、湿、气(风)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河南中医学院
48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河南中医学院
49
分析 论述了阳气不足,感受四时邪气,所导致的病证。 河南中医学院
50
小结 1、“生气通天”的意义。 2、阳气的重要性,阳气的功能。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3、阳气不足,感受四时邪气,所导致的病证。
河南中医学院
51
原文 一级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河南中医学院
52
注释 1、烦劳则张:是指劳累过度,则阳气亢盛于外而失其所用。 2、辟积:衣服上的褶子,引申为重复
3、煎厥:古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河南中医学院
53
4、溃溃乎若坏都:溃溃,形容河堤决口的样子。都,水泽所聚,此指堤防。 5、汩汩(gǔ古):水势急流的样子。
6、形气绝: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马莳注:“形气经络,阻绝不通。” 7、菀(音同玉):通“郁”,郁结。 河南中医学院
54
8、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证。“薄”,通“迫”,逼迫。
9、其若不容:指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若,乃。“容”,通“用”。 10、汗出偏沮(jǔ举):意为应汗出而半身无汗。沮,阻止。 11、偏枯:半身不遂,偏瘫。 河南中医学院
55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河南中医学院
56
分析 一、论述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河南中医学院
57
二、论述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58
病因 病机 症状 同 异 病位 煎厥 烦劳 阳亢阴虚,阴精竭绝(虚) 甚至突然昏厥 不省人事 出现目不明、耳不聪,即目盲、耳聋。 肝肾 薄厥 大怒 肝气上逆,气血上郁,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实) 出现筋脉弛缓不收,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症。 肝
59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之人,日久可导致半身不遂的病症。
三、论述了汗出偏沮致偏枯的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之人,日久可导致半身不遂的病症。 河南中医学院
60
四、论述了“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全句意为过食膏粱厚味之品,会使人发生严重的疔疮。 机理:因膏梁厚味最易生湿助热,助热则使人体阳偏胜,阳盛则热;生湿则又阻遏阳气正常运行而郁结化热,于是热毒逆于血脉肉理,腐蚀血肉而发为疔疮。
61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又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五、论述痤、疿、皶的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又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河南中医学院
62
原文606(二级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63
注释 1、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互文,即阳气清静柔和则养神养筋。精,清也,清静之意。 2、开阖不得:谓腠理汗孔开合失序。
3、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起之病。 4、瘘:疮疡溃破日久不愈,漏下脓水的瘘管。 河南中医学院
64
5、俞气化薄:邪气从腧穴传入而内迫五脏。“俞”,指背腧穴。化,传化,有传入之意。“薄”,通“迫”,逼迫。
6、传为善畏,及为惊骇:发展为易恐及惊骇的病证。 7、魄汗:魄通“白”,白汗,即自汗。 8、穴俞以闭,发为风疟:风寒外束,阳热内郁,寒热交争,而为风疟。
65
9、大风苛毒:泛指致病作用剧烈的外来邪气。苛,大,强,厉害。 10、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
11、畜:同“蓄”,蓄积,积聚。 12、写:通“泻”,指用泻法治疗。 13 、粗:指粗工,医疗水平较差的医生。 河南中医学院
6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67
分 析 一、论述了“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二、本段原文论述了感受寒邪的主要病理。 河南中医学院
68
寒伤卫阳,营卫失调,营气逆于肉理,郁而化热腐肉 五脏 善畏、惊骇 寒邪从俞穴内迫五脏,阳气被伤,不能养神 半表半里 风疟
病因 病位 症状 病机 寒邪 背部筋脉 大偻 寒邪伤阳,筋脉失柔。 经脉 瘘 寒邪深陷脉中,经脉败漏 肉理 痈肿 寒伤卫阳,营卫失调,营气逆于肉理,郁而化热腐肉 五脏 善畏、惊骇 寒邪从俞穴内迫五脏,阳气被伤,不能养神 半表半里 风疟 表卫不固,外感风寒,俞穴闭郁
69
三、原文论述了“风者,百病之始也”。 四、阳气失常病变的预后和治疗。 河南中医学院
70
原文606(二级原文)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71
注释 1、阳气者,一日而主外:一日,白昼。此指卫气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 2、人气:指阳气。 3、气门:即汗孔。
4、三时:指上文的平旦、日中、日西三个时候。 5、困薄:困乏虚损之意。 河南中医学院
72
分析 一、阳气的昼夜消长变化规律。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73
小结 一、论述煎厥、薄厥、偏枯、疔、痤、疿、皶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二、论述了“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三、本段原文论述了感受寒邪的主要病理。 四、论述了风邪的特点。 五、阳气的昼夜消长变化规律。 河南中医学院
74
原文607(三级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75
注释 1、起亟(qì):指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亟,频数。 2、脉流薄疾:指脉中气血流动急迫迅速。
3、五藏气争:指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 4、气立如故:指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进 5、筋脉横解:筋脉纵弛不收。 6、肠澼:下利脓血之类疾病。 7、高骨:腰间脊骨。 河南中医学院
76
自学指导: 一、论述了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77
二、原文论述了阴阳失调的危害性,如果阴阳偏胜偏衰,就呈现出“阴不胜其阳”或“阳不胜其阴”的各种病证。
河南中医学院
78
原文 607 (一级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79
注释 1、阴阳之要:要,关键、纲要。阴与阳关系中的关键。 2、阳密乃固:意为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3、圣度:吴昆:“能于阴阳而和之,则圣人陈阴阳之法度也。”即最佳的养生保健法度。 4、不能密:不能致密于外,指阳气卫外功能失常。 河南中医学院
80
5、阴气乃绝:绝,衰竭。 6、阴平阳秘:阴平阳秘是互文,即阴阳平秘。平秘,平和协调。即阴阳平和协调。秘通密,致密。 7、精神乃治:体内物质基础、功能活动正常。 8、离决:分离决别。 9、绝:竭尽。
81
分析 一、首先从生理、病理方面强调了阳气在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是本篇重阳思想的再现。 1、生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2、病理:“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河南中医学院
82
二、从生理、病理方面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作用。
1、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病理:“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3、预后:“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83
原文 一级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河南中医学院
84
注释 1、阴:指阴精。 2、五味:五味,酸苦甘辛咸,此处泛指各种饮食物。 3、五宫:五脏。 4、肝气以津:以,犹乃也。津,溢也,有过盛之意。
5、短肌:肌肉短缩。
85
6、心气喘满:喘,指心跳急促。满,通“懑”,烦闷。 7、脾气不濡:即脾气湿滞不运。 8、筋脉沮弛:筋脉弛缓败坏。沮,衰败,败坏。
9、骨气以精:言骨、筋、气、血、腠理等均是五味滋养而强盛。骨气,泛指上文之骨、筋、气、血、腠理。精,强盛。 河南中医学院
86
自学指导: 一、论述了“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饮食五味作用。
87
二、关于饮食五味偏嗜伤人的一般规律。 肝气亢盛 味过于酸 伤肝(肝气以津) 克伐脾土,脾气乃衰 肝气抑郁 反侮脾土,肌肉萎缩 味过于咸
酸入肝 味过于酸 伤肝(肝气以津) 克伐脾土,脾气乃衰 肝气抑郁 咸入肾 反侮脾土,肌肉萎缩 味过于咸 伤肾(大骨气劳) 水上凌心,心气抑郁 河南中医学院
88
鼓动无力,心气喘满 味过于苦 伤心(心气不足) 心火不足,肾水乘之 味过于甘 伤脾(脾气濡) 脾失健运,湿壅胃胀 金乘肝木,筋脉沮弛
苦入心 味过于苦 伤心(心气不足) 心火不足,肾水乘之 甘入脾 味过于甘 伤脾(脾气濡) 脾失健运,湿壅胃胀 金乘肝木,筋脉沮弛 辛入肺 伤肺(肺气不和) 味过于辛 肺气耗散,精神乃央
89
素问•玉机真藏论 (自学篇章) 河南中医学院
90
原文609(三级原文)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91
注释 1、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受,接受。气,指病气。言五脏受病气于自己所生之脏(即子脏)。即子病传母。如心病传肝、肝病传脾等。
2、传之于其所胜:把病气传至自己所克之脏。如肝病传至于脾,心病传至于肺等。 3、气舍于其所生:舍,留止.其所生,指生我只脏,与上文“其所生”不同。 4、死于其所不胜:指克我之脏。 河南中医学院
92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相生 相克
93
人的生命体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生命活动的主体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传移演化的。
河南中医学院
94
本篇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提出并讨论了两种传变方式。
95
小结 一、论述了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二、首先从生理、病理方面强调了阳气在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是本篇重阳思想的再现
三、论述了“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宫,伤在五味”的饮食五味作用。 四、本篇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提出并讨论了两种传变方式。 河南中医学院
96
素问•举痛论三十九篇
97
篇解 1、举,列举。痛,诸痛。 2、举,乃“卒”之误。卒痛之意。
本篇首举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为例,说明诊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继则对怒、喜、悲、忧、恐、惊、寒、热、劳等九种病因引起正气失调的机理进行了论述。因本篇首论疼痛,故名篇。 河南中医学院
98
学习要求 1、掌握“百病生于气”的观点。 2、掌握九气致病的机理、病症。
99
原文 611 一级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原文 一级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河南中医学院
100
原文 一级 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01
注 释 [1]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此指气机失调。 [2]飧泄:《针灸甲乙经》《太素》均作“食而气逆”,义得。 [3]气上:肝志为怒,其脏位于膈下,大怒则扰动肝气,肝气从下向上冲逆,是谓气上。其症状是呕血,气逼血升之故;飧泄,肝气乘脾之故。 河南中医学院
102
[4]气缓:喜乐而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是气机和缓的正常生理状态,但暴喜则可使心气过缓,以至涣散不收而为病。
[5]心系急:指以心为中心及其与其他脏腑组织相联系的脉络。 [6]肺布叶举:谓肺叶胀大。
103
[7]气消:悲生于心使心系拘急,心肺同居上焦,心系急则肺叶上举,阻遏上焦营卫之气的宣发,气郁生热,热消心肺精气,故云气消。
[8]恐则精却:肾精不能上承而下陷的病理过程。却,退也。 [9]气不行:《新校正》作“气下行”。 [10]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谓寒邪收引,使腠理闭塞,营卫气收敛而不畅行。收,收敛。 河南中医学院
104
[11]气泄:谓热则腠理开而汗大泄,气随汗泄。
[12]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大惊则心气动荡不宁,心神不能内守,而思虑无所安定。 [13]外内皆越:“马莳注:夫喘则内气越,汗则外气越,故气以之而耗散也。” [14]气结:气机郁结。
105
分 析 本段通过对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等所伤病机的论述,阐发了“百病生于气”观点,提出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的失调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
河南中医学院
106
一、外感邪气所伤病机 1、寒则气收:“寒则气收”,是对寒邪致病特点的描述。收,即收敛、内缩之意。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性收引,阻遏阳气,在表使腠理闭塞,表现为寒热无汗;在里使阳气收敛,气机不畅,表现为腹痛等证。
107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热邪伤人,阳气亢盛,致使腠理开,汗大泄,气随汗泄,故称气泄。
2.炅则气泄:炅,指暑热之邪。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热邪伤人,阳气亢盛,致使腠理开,汗大泄,气随汗泄,故称气泄。 河南中医学院
108
本篇以寒、热为例,其他六淫邪气致病同样会造成人体气的失调,如风邪致病,使营卫失调;湿邪伤人,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等。
109
二、情志所伤病机 1、怒则气上: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呕血;肝气横逆,乘袭脾土,故飧泄。
河南中医学院
110
2、喜则气缓: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暴喜伤心,致使心气涣散不收,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笑不休,甚则狂。
111
3.悲则气消: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哀太过而致心系拘急,肺叶胀大而不宣降,营卫之气壅遏于上焦,气郁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可致肺痿、痿躄等证。 河南中医学院
112
4.恐则气下: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卒恐伤肾,导致肾精不能随阳气上奉而下陷,久则上焦之气不通而郁闭,气不得上升则还降于下焦,致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出现遗尿、遗精、腹泻等证。
113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过度的惊吓导致精神不能内守而动荡不安,出现痴癫、僵仆等证。
5.惊则气乱: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过度的惊吓导致精神不能内守而动荡不安,出现痴癫、僵仆等证。 河南中医学院
114
6.思则气结: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则志凝神聚,气留不散,久则伤脾,运化无力,出现嗜卧、胸闷、纳呆等症。
115
三、过度劳伤病机 “劳则气耗”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疲劳过度,导致肾精耗于内,阳气驰张于外,外内之气皆散越,出现喘息汗出等证,导致正气耗散。 河南中医学院
116
思则气结案 一女新嫁后,其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床坐。丹溪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药难独治,得喜方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其父掌其面,呵责之,号泣大怒,至三时许,令慰解之,与药一服,即索粥食矣。朱曰:思气虽解,必得喜,庶不再结。乃诈以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愈。(《古今医案按》)在古代医案中有不少记载,是治疗情志病变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心理疗法。
117
小结 一、“百病生于气”。 二、九气致病的机理、病症。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河南中医学院
118
《素问·至真要大论》
119
[篇解] 至,极也。 真,精微,精深。 要,重要、切要、纲要。
本篇主要讨论了五运六气方面的有关内容及六气变化所致疾病的病机、证候、诊断、治疗等,这些理论都是极其精深而重要的,故篇名为“至真要”。 由于本篇范围广泛,论述精深,篇幅较长,故称为“大论”。 河南中医学院
120
学习要求 1、掌握病机十九条。 2、熟悉病机十九条对临床的意义。 3、掌握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
121
原文613(二级)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河南中医学院
122
[注释] 1、之化之变:同“之变化”之义,指六气的异常变化。 2、锡以方士:赐予医生。锡,同赐。方士,指医生。
3、余欲令要道必行:我想使这些重要的医学理论能够切实地得到推广和运用。
123
4、桴鼓相应:桴,击鼓之槌。意为以槌击鼓,槌到鼓响。用来比喻治疗效果显著,药到病除。
5、雪污:雪,洗也。 6、工巧神圣:《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河南中医学院
124
7、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8、无失气宜:指审察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即六气主时的规律。
125
分 析 一、指出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异常变化即六淫,是发病的根源,是主要的病因。说明外邪致病的主要原因是六淫侵袭。 河南中医学院
126
二、指出“审察病机”的重要性。 三、“无失气宜”的意义。
127
原文 613 一级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河南中医学院
128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129
注 释 1、诸:众之意。代表不定的多数。译为“多种”。 2、皆:与“诸”上下相贯,译作“大都”、“大多”。 3、属:归属。 河南中医学院
130
分析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五脏病机
131
上下病机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河南中医学院
132
六淫 火的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火的病机
133
热的病机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河南中医学院
134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諸痉项强,皆属于湿。
135
病机十九条机理 五脏病机 河南中医学院
136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指头或肢体动摇不定的病证。 眩,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病证。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种肢体搐动震摇、头晕目眩之风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 这是由于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137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 河南中医学院
138
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139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同贲,此指气逆喘急。 郁,拂郁,此指胸部胀闷。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句的意思是多种气逆喘急、胸部胀闷的气机方面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肺。 河南中医学院
140
因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则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急、胸中窒闷、痞塞不通等病证。
141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肌肤肿胀、腹部胀满等之湿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脾。 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河南中医学院
142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痒,疡也。痒疮,即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
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意思:是多种肿痛疮疡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心。
143
上下病机 河南中医学院
14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痿证。 喘呕,即喘促、呕吐。 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
145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中上二焦。
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痿论》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河南中医学院
146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 固,指二便固闭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 泄,指二便泻利不禁。
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
14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种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二便固闭不通或泻利不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下部的病变。
河南中医学院
148
。《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灵枢·本神》又说:“肾气虚则厥”,说明厥证与肾相关。
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所以肾的盛衰之变,或影响膀胱气化,或影响大肠传导,因此可见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的病证。
149
六 淫 病 机 河南中医学院
150
(一)火的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昏糊。瘛,抽搐。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火。
151
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河南中医学院
152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禁,同噤,口噤不开。 鼓慄,即鼓颔战慄,形容恶寒之甚。 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之主持,不能控制自身的动作。
153
本句的意思是多种口噤不开、鼓颔战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这是由于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 河南中医学院
154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指各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症状,如急性呕吐、吐血、呃逆等。
本句意思是多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155
这是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河南中医学院
156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躁,手足躁扰、坐卧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乖乱失常。
本句的意思是多种躁动不安、神志狂乱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
157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胕,通腐。腐肿,皮肉肿胀溃烂。 痛酸,酸,同痠,即痠痛之意。 惊骇:恐惧害怕,即惊恐不安的神志症状。
河南中医学院
158
本句意为多种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159
(二)热的病机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胀腹大,指腹部膨满胀大。 本句意思是多种腹部膨满胀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
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等。 河南中医学院
160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病有声:指因病发出声响的症状,此处指肠鸣。 鼓之如鼓:即腹胀敲之如鼓响。
161
本句意为多种肠鸣有声、腹部胀满、叩之如鼓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
此由无形之热邪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河南中医学院
162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身转侧、背反张、体屈曲的多种症状。 水液,指由体内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 水液混浊,指因热盛煎熬津液,致使尿液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163
本句意为多种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肢体拘挛,甚至角弓反张,排出水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
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河南中医学院
164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暴注,指急剧的腹泻。 下迫,指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
165
本句意为多种呕吐酸水、急剧腹泻、里急后重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
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和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河南中医学院
166
(三)风、寒、湿的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
本句意为多种发病急骤,突然出现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风邪所致。
167
这是因为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邪善行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河南中医学院
168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水液,泛指人体代谢所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
169
此句意为多种排出液体清稀透明而寒凉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寒邪所致。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寒性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清冷特点。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薄无臭等。
河南中医学院
170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 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171
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河南中医学院
172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
(1)利用相同的病机分析不同的症状,如属火的病机条文,虽病状表现不同,但机理相同。 (2)取相似的症状推求不同的病机。 (3)以六淫五脏部位为纲,把错综复杂的病证进行分析归类,体现了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
173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对后世影响。
河南中医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