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
二、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4
弗洛伊德的意识、人格结构图
5
弗洛伊德把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五时期:
口唇期 肛门期 前生殖器期 潜伏期 生殖欲期
7
维果斯基 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8
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一个是同化 另一个是顺应
9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因素有四个: 一是成熟 二是物理环境 三是社会环境 四是平衡化
10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1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期次 发展阶段 发展重点 期限 1 产前期 生理发展 从受孕到出生 2 婴儿期 动作、语言、社会依恋
从出生到2~3岁 3 幼儿期 发展良好的口语,性别开始分化,喜爱团体游戏,完成入学准备 2、3岁至6、7岁 4 童年期 认知发展,人格渐趋独立,性别认同确立 6、7岁至12、13岁 5 青少年期 价值观确立,开始承担职业与家庭、父母与社会的角色 12、13岁至18、19岁 6 成年早期 成家立业,对婚姻、子女、职业的适应 20岁至35或40岁 7 成年中期 事业发展到顶点,考虑重新调整生活 35或40岁至60或65岁 8 成年晚期 享受退休的家居生活,自主休闲与工作,面对不可避免的身心适应问题 60或65岁以后
13
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只有通过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才能起作用。 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14
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例如:对于人类来说, 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 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
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等等。
15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婴儿期气质的发展
(四)婴儿期依恋的发展
16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四)幼儿期心理理论的发展
17
三、童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童年期注意的发展 (三)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四)童年期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18
四、青少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三)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9
五、成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成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成年期的认知发展
20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20
21
第三章 认知理论
22
本章提要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1 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 2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3 第四节 记忆 4 第五节 思维 5
23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广义的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狭义的认知
24
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 活动。 概括性 自觉性 能动性 特点
25
(二)无意识 无意识现象:梦、口误、笔误 无意识动机:充当调节器,个体常常意识不到。 也称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察觉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
26
(三)睡眠与梦 1.睡眠 失眠的自我调适 看一则教学录像“睡眠障碍面面谈” 2.梦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的象征性满足。
看一则教学录像“梦的释义”
27
二、注 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28
(一)注意的概念 1.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 的过程。
29
2.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30
指向性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31
集中性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
32
(二)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33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2. 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4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3. 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35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36
9 3 7 5
37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 少?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 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38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39
9 3 7 5
40
(三)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41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42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刺激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43
个体的主观状态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44
(三) 注意的种类 2. 有意注意 (1)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45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个体的意志努力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46
(三) 注意的种类 3. 有意后注意 (1)什么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7
(2)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
48
注意的种类 类型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低级、自发的 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有
高级、自觉的 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 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 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
49
(四)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50
哈密尔顿(Hamilton,1859)的研究 耶文斯(W.S.Jevons)的研究
51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4个。
52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 情绪等。 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53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54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55
T C I A H N E G TEACHING 图1 图2
56
(四) 注意的品质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57
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图形, 你看到了什么?
58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59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60
注意的分散 是指注意不自觉的离开当前应当注意的对象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61
注意分散的原因 无关刺激的干扰 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
62
小 资 料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63
(四) 注意的品质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四) 注意的品质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
64
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65
(四) 注意的品质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见注意转移的实例)
66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 越困难。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67
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68
你注意到了图中的哪一个小脸?
69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sensation)的概念 (1)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0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种类 (四)感觉现象 (五)知觉的基本特征
71
(2)感觉的概念分析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72
(2)感觉的作用(意义) 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 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如:感觉剥夺实验。
73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的说,就是在没有图形试图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睛)、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
74
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的现象。
75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76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程度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77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类别 绝对阈限 视 觉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 听 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外手表的滴答声
视 觉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 听 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 觉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水中可以辨别出甜味 嗅 觉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触 觉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温冷觉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78
2.知觉的概念 (1)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寂静的原始森林、蔚蓝色的海洋、多彩的云霞;观赏到的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听到的潺潺的流水,感受到的和风习习等,皆是事物整体映像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79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区别: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80
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联系: 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3、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
81
觉察(detection) 分辨(discrimination) 确认(identification)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detection) 分辨(discrimination) 确认(identification)
82
感觉依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依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83
1.视觉(vision)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
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84
(1)视觉的适宜刺激为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可见的光谱 紫 蓝 绿 黄橙 红 400 500 600 700 波长(毫微米)
85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2)颜色视觉 ①颜色的基本特性: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这些特性是由光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86
色调(hue) 色调是颜色的最重要的属性。不同的光波引起的不同感觉称为色调。它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87
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反射
88
明度(brightness)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主要取决于光的物理强度。
光的强度越大,颜色越亮,最后接近白色;光的强度越小,颜色越暗,最后接近于黑色。 例如 ,黑纸上反射出投射于它的全部光的一小部分,而打印却反射了投射光的80%。
89
饱和度(saturation)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洁度。它取决于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一般是看主波长占的比例。光波成分越单纯,颜色越鲜艳,即饱和度高。反之,则饱和度低。
90
(2)颜色视觉 ②色觉异常 色觉异常主要包括色弱和色盲两类。 色盲是指对红绿蓝三种颜色完全不产生色觉经验者。
色弱患者虽然能够区分光谱上的各种颜色,但对红色、绿色区的颜色感受性很低,在刺激光较弱时,这些人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色弱患者在男性中占6% 在整个人口中,色觉缺陷者在男女比例上差异悬殊,在男性中约占8%,而女性中仅占千分之四。这类现象按照生理学家的解释与人体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有关。
91
2.听觉(hearing)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 (1)听觉适宜刺激的频率16~20000HZ的声波
(2)听觉的基本特性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92
音调 音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感觉,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
成年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为95~142赫兹,成年女子说话声音的频率为272~653赫兹。女子比男子声音高,女高音歌唱家多,中音少;男高音歌唱家少,中音多。
93
音响 音响是指听到声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声波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振幅越小,声音越轻。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一般超过120分贝的声音就会使人耳产生痛感。 普通谈话的声音为60分贝,响雷的响度为120分贝,科学研究证明,在实验室接受高达150分贝的老鼠,会发生死亡的危险。
94
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是把基本频率和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主要由声波成分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例如,长笛和单簧管,钢琴和吉他同奏一首乐曲,我们感觉不同,就是音色上的差别。
95
3.嗅觉(sense of smell)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96
4.味觉(sense of taste)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97
5.皮肤觉(skin sense)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皮肤觉(肤觉)。 皮肤感觉可以分为触觉、冷觉、温觉、痛觉等。
98
6.运动觉 运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99
7.平衡觉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100
8.机体觉 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101
(三)知觉的种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知觉映像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作错觉。
102
1.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即物体知觉。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03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它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
空间知觉的作用:动物、人类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104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05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两大类。 返回
106
3.错觉 (1)定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 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107
3.错觉 (2)错觉的种类 几何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 方位错觉 时间错觉
108
典型的几何图形错觉
110
线条弯曲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111
左氏错觉 Back
112
A B Fraser螺旋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113
在这幅图像中,一个大个子正在追赶一个小个子,对不对? 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因为,在水平面上,随着物体往后退, 不仅视角变小了,而且它们在视野中相对于水平线的位置也升高了。
114
3.错觉 (4)错觉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115
(四)感觉现象 感觉后象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16
1.感觉后象 (1)定义: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117
1.感觉后象 (2)感觉后象的示例: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图1: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灯泡右边的区域,或者任何白色的区域。 图2:颜色后象
118
图1
119
图2
120
1.感觉后象 梁代王僧孺在一诗中也有两句“谁知心眼乱,看来忽成碧”,这也是将红色看成绿色了。
唐代诗人李白酒后作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来成碧颜始红”,即把红色看成绿色了。 梁代王僧孺在一诗中也有两句“谁知心眼乱,看来忽成碧”,这也是将红色看成绿色了。
121
1.感觉后象 (3)感觉后象的应用: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122
2.感觉适应 (1)定义: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23
2.感觉适应 (2)感觉适应的表现: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124
2.感觉适应 (3)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弊:使人丧失警觉性。
125
2.感觉适应 (4)适应的一般规律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126
3.感觉对比 (1)定义: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7
3.感觉对比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图3: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更加明亮一些。
图4: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显得带绿色。
128
图3 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
129
图4
130
4.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定义: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131
4.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132
4.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133
(3)联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 《荷塘月色》 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 看到红色觉得温暖,看见绿色觉得凉爽。
134
(五)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恒常性
135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1.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 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136
达尔马提亚狗
137
这是什么? 返回
138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39
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141
知觉接近律 知觉相似律 封闭性原则 返回
142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是,场场有限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
143
对象和背景转换双关图 两歧图形
144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 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者的知觉目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145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146
形状恒常性示意图
147
第四节 记忆 1 2 3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记忆的规律及策略 记忆的含义
148
一、记忆的含义 1 2 3 记忆的分类 记忆的概念 记忆的品质
149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 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150
保持与遗忘 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 再认、回忆 编码(识记) 储存(保持) 提取
151
信息输入(编码) 储存 输出(提取) 识记 保持 再认 回忆
152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语义记忆 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返回
153
(二)记忆的种类 3、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 理解记忆 机械记忆 4、根据记忆材料组织的性质分类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154
(三)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
155
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感觉记忆 (二)短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156
注意 信息输入 检索 外界刺激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57
(一)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就是感觉记忆。
158
Sperling的实验研究: A D J E X P S B M L T G 全部报告法:4至5个字母。
159
A D J E X P S B M L T G 部分报告法:3*3=9个字母。 高音 中音 低音
160
感觉记忆的几个特点: 编码方式: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2)贮存时间:“瞬时”,大约0.25~1秒; 3)容量:尚无定论,比短时记忆稍大;
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如果受到注意,则进入下一个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 返回
161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短暂呈现一次(一般为1秒),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 记忆广度
162
数字记忆广度实验 通过对数字记忆广度的测定,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
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记忆广度测试\记忆广度测试.exe 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被试者的反应,度量他能正确记忆多少项目。刺激内容可以是数字、符号、单词等等。 为了避免误差,研究者一般得准备多套等价的材料,每个刺激只对被试者使用一次。
163
记忆广度量=得1分的最长系列+其他长度系列的分数
比如视觉(或者听觉)刺激,每种长度有三个,若7个数字长度的系列呈现三个都正确回忆出来,而8个数字长度的系列只回忆出1个(或2个),那么,记忆广度量=7+1/3,或7+2/3. 若每种长度有四个系列,记忆广度量=7+1/4,或7+2/4.
164
短时记忆的特点: 1)贮存时间:约为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电话号码式记忆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chunk);
3)编码方式:言语听觉编码; 实验研究 4)短时记忆的痕迹随时间自动消退,如果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记忆的第三个系统——长时记忆。
165
组块(chunk) 如:PTK(3个组快) HAT(1个组快) EAR—MAN—BED(3个组快)
就是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的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甚至一个短语。 如:PTK(3个组快) HAT(1个组快) EAR—MAN—BED(3个组快) 决定短时记忆容量的因素并不是信息的数量而是信息的组块数。 返回
166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1)贮存时间:一分钟~~终身; 2)容量: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
3)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编码。
167
三、记忆规律与教学 遗忘的含义: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 认或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回忆的现象。 遗忘的种类: 永久性遗忘
(一)记忆规律 遗忘的含义: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 认或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回忆的现象。 遗忘的种类: 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如“舌尖现象”
168
1、遗忘进程 艾宾浩斯(Ebbinghaus,1885)的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自创的无意义音节(由两个辅音中间夹一个元音构成,例如,TAJ、YIC、HUZ、CEX、GAW)
169
Ebbinghaus的实验 研究实验方法:再学法 ,又叫节省法
学习阶段:艾用稳定的速度大声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记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 过了一段时间(1个月); 再学阶段:用同样的方式重新学习这个音节表,直到正确回忆出来为止。
170
Ebbinghaus的实验研究 研究工具及记忆能力的测量: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s);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savings method)法。 初始遍数 ×100% 节省分数= (初始遍数-重学遍数)
171
Ebbinghaus遗忘曲线 启示:及时复习
172
2、遗忘的机制 遗忘的几种理论假说: 消退说 干扰说(心理学实验证实) 压抑说 两类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自由回忆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173
前摄抑制 实验组 学习材料B 学习材料A 回忆材料A 控制组 休 息 学习材料A 回忆材料A
174
倒摄抑制 实验组 学习材料A 学习材料B 回忆材料A 控制组 学习材料A 休 息 回忆材料A
175
系列位置效应 一个系列材料或一篇文章,往往出现首尾部分记得又快又牢,而中间部分易忘得现象。 返回
176
3、影响遗忘的因素 遗忘与材料性质 遗忘与材料数量 遗忘与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 遗忘与个体心理状态
177
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150% 学习方式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178
(二)记忆的策略 注意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阐述策略 组织策略 提取策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