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别心知两地秋” 下面是唐朝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用了拆字,两字合起来就是作者表达的感情。你猜猜试试。

2 答案 “心”、“秋”合成“愁”,“秋”是悲哀愁苦的象征,正如宋人吴文英《唐多令》所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3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4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5 2.(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 眠 唐 庚①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①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答案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7 (精彩PPT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第一首: 1.题目告诉了你哪些信息? 答案 ①上阕的最后两句是“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②理解这两句的含意和情感。 2.“取封侯”的是谁?“独去作江边渔父”的又是谁? 答案 “取封侯”的是一个个酒徒,“独去作江边渔父”的是词人自己。

8 3.作者使用对比有何用意? 答案 从表面看这显然是一种对比,满怀热血抱负的自己竟不如一个酒徒!结合诗人身世和诗歌内容及注释,不难看出诗人在抒发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更是一种无奈和牢骚。 第二首: 1.什么是“简淡”?什么是“芒焰”? 答案 “简淡”指的是所用意象特点,“芒焰”指的是诗歌情感意蕴的特点。

9 2.哪些词句表现出“简淡”与“芒焰”? 答案 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频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既指“忘言”,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

10 3.作者在诗中寓含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全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

11 【诗歌赏析】 第一首: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更进一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

12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篷”之渺小与“ 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13 第二首: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炎炎夏日,昼长难度。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点点,已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14 考点一 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先做 后讲] (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15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题目: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 ①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情感;②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6 教你思维 ①定基调:抓住直接陈说情感的词“愁”,从而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 ②抓关键词:抓住“晚岁”“华发”说明慨叹年华老去;抓住“壮心偶傍”“醉”说明“壮志难酬”;“读诗”了无睡意是对愁情的深化。 ③找原因:综合起来,一切都是因为“壮志未酬、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愁”。 答案 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17 诗歌赏析 乙巳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

18 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19 思维建模 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 答题范式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 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 ……”“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先揭示情感,再具 体描述)

20 [即学 即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湘洲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解析 汪诗中的“不尽头”“烟云”“夕阳”“寒鸦”“目断”等,冷暖、语体色彩等都在给人传递伤感的情绪,结合注释的背景可知,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家国之痛,与苏轼对英雄人物的呼唤自然不同。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则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22 考点二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先做 后讲] (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23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题目: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 ①以鲁连比诗人自己;②结合诗句谈人生理想。

24 教你思维 ①明晓形象:全诗塑造了一个功勋卓著、高风亮节的历史人物形象。 ②知人论世: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 ③明确理想:作者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和功成身退、热爱自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25 诗歌赏析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釐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并逃隐海上。

26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狂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27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28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29 思维建模 1.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首先,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其次,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剖析。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30 4.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答题范式 第一种模式: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31 [即学 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 蒙
[即学 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32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选取了一首宋词作鉴赏材料,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诗词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注意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印证,而不只是空洞地下结论。

33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34 考场问题聚焦:概括不全,缺少分析 [阅卷 现场]
[阅卷 现场]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35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现场答案采样: 采样1: 采样2: 答案问题找一找:

36 追求满分做一做:   答案问题找一找:采样1:只是从下片概括出的的情感,上片的情感没有概括出来; 采样2:情感概括比较准确,但是缺少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 追求满分做一做: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37 [矫正 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39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40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Download ppt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