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2 概 述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失常所导致的细胞或组织恶性生长的现象。
概 述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失常所导致的细胞或组织恶性生长的现象。 癌基因的概念最初来自RNA病毒中能使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以后研究发现癌基因是正常细胞编码关键性调控蛋白的基因,是细胞内正常基因。因此习惯上将RNA肿瘤病毒中所含的致癌基因称为病毒癌基因(V-onc)。而将生物正常细胞基因中的癌基因称为细胞癌基因(C-onc)或称为原癌基因。

3 通常细胞的正常生长与增殖是由两大类基因来调控的,一类是由癌基因所产生正调节信号: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并阻止其发生终末分化
通常细胞的正常生长与增殖是由两大类基因来调控的,一类是由癌基因所产生正调节信号: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并阻止其发生终末分化.当该信号发生失常时,表现为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 另一类为抑癌基因产生的负调节信号:它能抑制增殖,促进分化,成熟和衰老,最终凋亡.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癌基因产生的正调节信号与抑癌基因产生的负调节信号在细胞内产生相互拮抗效应,维持平衡,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进行精确调控.

4 如果上述两类信号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机体的肿瘤发生.
癌基因可编码类生长因子多肽及受体,其结构与功能多和机体内生长因子结构与功能相似.可见肿瘤发生与癌基因,抑癌基因及生长因子三者的功能密切相关的.

5 第一节 癌基因 癌基因的概念: 凡能编码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内生长信息传递分子,以及生长有关的转录调节因子的基因均归属于癌基因范畴。

6 癌基因分类: 细胞癌基因(原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

7 *病毒基因组结构 LTR gag pol env src 含有病毒 的启动子 和增强子 长末端 重复序列 癌基因 正常的病毒基因 产生病毒
核心蛋白 产生逆转录 酶和整合酶 外膜蛋白 产生酪氨酸 激酶

8 病毒癌基因的来源: 病毒癌基因并非逆转录病毒固有的基因.根据逆转录病毒生活史中有病毒DNA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这一环节,推测病毒癌基因起源于宿主细胞. 此推测于1976年由Bishop等以v-src作探针,用分子杂交方法证实在正常鸡和其它脊椎动物的基因组中存在.因此将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与病毒癌基因同源的基因称为原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并在基因前冠以前缀c,如c-src

9 逆转录病毒从细胞中获得癌基因过程如下:

10 细胞癌基因 细胞癌基因广泛分布在生物界,同时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同源性.
细胞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细胞正常生长,繁殖,发育和分化起着精密的调控作用.若细胞癌基因结构发生异常或表达失控,必然导致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异常,可能会形成肿瘤.

11 细胞癌基因特点: 1.分布广泛; 2.基因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 3.其作用是通过表达产物蛋白体现的;
4.在一些因素作用下,基因一旦激活,会形成癌性细胞转化基因.

12 按表达蛋白的功能和定位分类

13 癌基因按家族分类 (一)src家族 它们都含有相似的基因编码结构,产物具有使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活性,定位于胞膜内面或跨膜分布。
  它们都含有相似的基因编码结构,产物具有使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活性,定位于胞膜内面或跨膜分布。 (二)ras家族   家族成员基因序列差异大,但所编码的蛋白质是P21,位于细胞质膜内面,P21可与GTP结合,有GTP酶活性,并参与cAMP水平的调节。 (三)myc家族   编码核内DNA结合蛋白,有直接调节其他基因转录的作用。 (四)sis家族   只有sis基因一个成员,编码P28,与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结构类似,刺激间叶组织细胞分裂增殖。 (五)myb家族   编码核蛋白,能与DNA结合,为核内的一种转录因子。

14 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1.获得启动子与增强子 2.基因易位:人Burkit淋巴瘤,位于8号染色体的c-myc移至14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调节区附近. 3.原癌基因扩增:人的急性粒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中C-myc大量扩增。 4.点突变: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中的H-ras与人膀胱癌细胞中的H-ras 序列差别只是第一外显子的第12位密码子GGC突变成GTC。从而使编码p21蛋白第12位氨基酸由正常细胞的甘氨酸变成缬氨酸.

15 原癌基因激活的结果: 1.出现新的表达产物 2.出现过量表达正常蛋白产物 3.出现异常或截短的表达产物

16 细胞癌基因的产物与功能 1.细胞外的生长因子: 细胞外信号包括:生长因子、激素、神经递质、药物等,它们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系统或直接被传递至细胞内,再通过多种蛋白激酶活化,对转录因子进行磷酸化修饰,引发一系列基因的转录激活。例如,sis基因编码产物 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β链同源。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途径能产生血管生长作用。

17 2.跨膜生长因子受体 另一类原癌基因的产物为跨膜受体,它能接受细胞外的生长信号并将其传入胞内。跨膜生长因子受体有胞质结构区域,并具有酪氨酸特异的蛋白激酶活性,例如C-Src、C-abl。另外一些癌基因c-mos,raf,所编码的激酶不是在酪氨酸上磷酸化,而是使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磷酸化。通过这种磷酸化作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增加激酶对底物的活性,加速生长信号在胞内的传递。

18 3.细胞内信号传导体:ras 生长信号到达细胞后,借助一系列胞内信息传递体系,将接受的生长信号由胞内传至核内,促进细胞生长。胞内信号传递体系成员多是原癌基因的成员,或通过这些基因产物的作用影响第二信使。例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crl、c-bal等),丝/苏氨酸激酶(c-ras,c-mas),ras蛋白(H-ras、K-ras和N-ras等)及磷脂酶(crk产物)。

19 4.核内转录因子: 已知某些癌基因表达蛋白(如myc、fas等)定位于细胞核内,它们能与靶基因的调控元件结合直接调节转录活性起转录因子作用。这些蛋白通常在细胞受到生长因子刺激时迅速表达,促进细胞的生长与分裂过程。c-fos是一种即刻早期反应(立早)基因。在生长因子、佛波酯、神经递质等作用下,c-fos能即刻、短暂表达,作为传递信息的第三信使。

20

21 原癌基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不仅仅与癌瘤有关,实际上原癌基因是以细胞生长、分化为主要功能的正常基因组成分。

22 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抑癌基因的丢失或失活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23 常见的抑癌基因

24 (一)视网膜母细瘤基因(Rb基因)   Rb 基因是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最早发现于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因此称为Rb基因。当Rb基因一旦丧失功能或先天性缺乏,视网膜母细胞则出现异常增殖,形成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失活还见于多种肿瘤,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如骨肉瘤,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 Rb基因位于人13号染色体q14,含有27个外显子,转录4.7Kb的mRNA。

25 Rb基因编码蛋白质为P105,定位于核内,有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两种形式,非磷酸化形式称活性型,能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
Rb基因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与转录因子(E-2F)有关。E-2F是一类激活转录作用的活性蛋白,在G0、G1期,低磷酸化型的Rb蛋白与E-2F结合成复合物,使E-2F处于非活化状态;在S期,Rb蛋白被磷酸化而与E-2F解离,结合状态的E-2F变成游离状态,细胞立即进入增殖阶段。当Rb基因发生缺失或突变,丧失结合、抑制E-2F的能力,于是细胞增殖活跃,导致肿瘤发生。

26 (二)P53 基因: 人P53基因定位于17P13,转录2.8Kb的mRNA,编码蛋白为P53。
  野生型P53蛋白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P53基因时刻监控着基因的完整性,一旦细胞DNA遭到损害,P53蛋白与相应基因的DNA部位结合,起特殊转录因子作用,活化P21基因转录,使细胞停滞于G1期;抑制解链酶活性;并与复制因子A相互作用参与DNA的复制与修复;如果修复失败,P53蛋白即启动程序性死亡过程诱导细胞自杀,阻止有癌变倾向突变细胞的生成,从而防止细胞恶变。   当P53发生突变后,不单失去野生型P53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而且突变本身又使该基因具备癌基因功能。

27 P53蛋白——基因卫士 细胞自杀 P53蛋白 复制因子A P53蛋白 DNA损伤 P53蛋白 P21基因 P53蛋白 抑 制 P21蛋白
酸性区 核心区 碱性区 P53蛋白 复制因子A 成功修复 P53蛋白 DNA损伤 修复失败 细胞自杀 P53蛋白 P21基因 P53蛋白 抑 制 P21蛋白 解链酶 细胞停滞于G1期

28 值得提出的,所谓"癌基因"、"抑癌基因"是在癌瘤研究过程中命名的。事实上,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是细胞的正常基因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除了癌瘤以外,它们在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9 ②旁分泌: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作用于邻近的其他类型细胞,对合
第三节 生长因子 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肽类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根据生长因子产生细胞与接受生长因子作用的细胞相互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①内分泌: 生长因子从细胞分泌出来后,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远隔      靶细胞。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源于血小板作用于结缔      组织。 ②旁分泌: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作用于邻近的其他类型细胞,对合      成、分泌该生长因子的自身细胞不发生作用,因为它缺      乏相应受体。 ③自分泌:生长因子作用于合成及分泌该生长因子的细胞本身。生      长因子以后两种作用方式为主。

30

31 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目 录

32

33 第四节 肿瘤的分子基础 1911年,Rous首先发现鸡肉瘤病毒可以致癌。
第四节 肿瘤的分子基础 1911年,Rous首先发现鸡肉瘤病毒可以致癌。 1947年,证明化学物质可以引起DNA损伤,破坏基因组稳定性,诱发肿瘤。 1970年,基因克隆、基因转移等技术发明,并与肿瘤学研究结合,并在1979年发现了第一个细胞癌基因,此后很多癌基因、抑癌基因相继发现,并确认“肿瘤是一种基因病”。

34 一、肿瘤发生的因素 目前对肿瘤的成因研究越来越多的表明,大多数环境因素可引起DNA损伤,如果机体DNA损伤修复缺陷,或基因组不稳定增加,则易感肿瘤。共时个人的遗传特性也决定了肿瘤的易感性。因此肿瘤发生与环境因素、内在因素有关。

35 1、化学因素 1.脱氨剂:如亚硝酸与亚硝酸盐,可加速C脱氨基生成U,A脱氨基生成H。 2.烷基化剂:这是一类带有活性烷基的化合物,可提供甲基或其他烷基,引起碱基或磷酸基的烷基化,甚至可引起邻近碱基的交联。 3.DNA加合剂:如苯并芘,在体内代谢后生成四羟苯并芘,与嘌呤共价结合引起损伤。 4.碱基类似物:如5-FU,6-MP等,可掺入到DNA分子中引起损伤或突变。 5.断链剂:如过氧化物,含巯基化合物等,可引起DNA链的断裂。

36 化学致癌物引起DNA的损伤,可诱发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如:ras、myc、erb等原癌基因。化学致癌物引起改变的抑癌基因以p53、Rb基因改变为常见。

37 2、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可以致癌 由电离辐射、紫外线、X射线等引起的DNA损伤。其中,电离辐射对机体损伤主要是产生电离,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可诱导30多种DNA加合物、DNA蛋白质的交联发生,可诱导一些癌基因的表达。X射线常常引起DNA链的断裂,而紫外线常常引起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如TT,TC,CC等二聚体。这些嘧啶二聚体由于形成了共价键连接的环丁烷结构,因而会引起复制障碍。

38 3、肿瘤病毒也可以致癌 肿瘤病毒包括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肿瘤病毒应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病毒对人、动物有感染性,进而引发疾病甚至肿瘤。 如:乳头瘤空泡病毒、疱疹病毒、肝DNA病毒

39 4、个体遗传特性决定肿瘤的易感性 癌变过程受细胞内、外因素的影响。细胞内因素指获得性或遗传性DNA修复或细胞周期调控缺陷。细胞外因素指各种外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致癌因素。目前认为,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是起动因素,而个人遗传性决定肿瘤的易感性。 如不同个体的同一基因在序列上存在微小差异,即单核苷酸多态性,这种差异可导致个体间一些代谢相关的酶、DNA修复酶等活性差异,从而引起不同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不同。

40 二、肿瘤的生化与细胞学特点 1、生化特点: 与增殖相关的酶类活性增强; 酵解速率增大; 糖异生明显下降; 合成糖原能力下降; 氨基酸分解代谢减弱; 核苷酸合成相关酶活性增强; 蛋白激酶与磷酸酶活性均增强; 出现胎儿型同工酶。

41 2、肿瘤发生时细胞学特点: 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以适应癌细胞对原料增加; 肿瘤细胞与凝集素作用,表现出接触抑制; 细胞膜粘附性降低; 膜表面负电荷增加,这是膜表面的酸性粘多糖、唾液酸量增加; 膜蛋白的丢失及糖蛋白糖链的改变:如糖链上唾液酸、岩藻糖及N-糖基化糖链分枝明显增加。 恶性转化细胞膜上存在肿瘤纤溶酶,激活血纤溶酶,降解细胞间基质,促使肿瘤转移。

42 细胞分化障碍:肿瘤细胞表现为生长失控和去分化。肿瘤细胞不良分化的特征为异形性、失极性和幼稚性。
分化障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细胞癌基因的激活抑制细胞分化 2、部分抑癌基因失活抑制细胞分化 细胞周期调控失衡导致肿瘤细胞失控性增殖 1、细胞周期蛋白表达过量 2、Cdk表达过量抑制细胞分化 3、CKI缺失或突变可导致细胞周期失调

43 癌细胞中端粒酶处于活性状态:这可能与维持肿瘤细胞的永生性及无限增殖有关;

44 细胞癌变是多基因、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阶段,至少需要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癌相关基因的异常激活或失活,才能可能引发细胞癌变。
如: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6个阶段相关基因与因素为:1、从正常上皮细胞到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可能涉及FAP、MCC基因的突变或缺失;2、从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到早期腺瘤可能与DNA低甲基化相关;3、从早期腺瘤至中期腺瘤涉及K-ras基因突变;4、从中期至晚期涉及DCC基因缺失;5、从晚期至结、直肠癌涉及p53基因缺失;6、转移癌还涉及nm基因突变、血管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增加。

45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是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是多阶梯瀑布过程。

46 (一)原发瘤增殖和扩展 增殖导致肿瘤内部压力增加 接触抑制丧失 增殖只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

47 (二)肿瘤血管的形成 肿瘤超过1~2mm时,新生血管形成是维持其生长所必需。 宿主毛细血管网进入肿瘤组织。 是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共同调控 的结果。

48 (三)肿瘤细胞脱落并进入基质 1、肿瘤细胞分离倾向与细胞膜结构的变化和粘附力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2、恶性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表达降低。
3、癌细胞表面负电荷高、与钙离子结合能力差以及桥粒发育不全也与之有关。

49 5、定向移动(migration)在癌细胞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癌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水解ECM的酶类。 5、定向移动(migration)在癌细胞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运动参与许多正常生命活动 肿瘤细胞具有类似白细胞的运动方式

50 (四)进入脉管系统 肿瘤血管为侵入基质的游离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提供条件。

51 (六)肿瘤细胞锚定黏附 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因子与靶器官内皮细胞的粘附并锚定在内皮细胞表面。 微小脉管对癌栓的截获也是锚定粘附的方式。

52 (七)逸出循环系统 肿瘤细胞诱导脉管基底膜的降解和穿透。 肿瘤细胞穿透脉管后在细胞外基质中的移行。

53 (八)转移后结局 侵入靶器官的肿瘤细胞形成转移瘤并进行性长大才真正完成了转移。 1、转移后生长 2、转移之转移
3、转移的休眠(黑色素瘤、乳腺癌切除后多年后的复发)

54

55 二、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基因调控下的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与促进基因和抑制基因之间表达失衡相关。
不是所有的肿瘤都有转移表型,同种肿瘤细胞不同个体转移能力也不一样。

56 促进肿瘤转移的基因 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有很多种,如ras myc mos raf fes erb-2. ras基因 • 基本生物学特性
• 效应蛋白:IV型胶原酶、组织蛋白酶和与细胞 运动相关的细胞因子

57 CD44v: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 CD44是广泛分布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分子 ,能与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胶原蛋白Ⅰ、Ⅳ、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其正常功能是作为受体识别透明质酸(HA)和胶原蛋白Ⅰ、Ⅳ等,主要参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之间的特异性粘连过程。 • CD44V6高表达的癌细胞可能获得淋巴细胞“伪装”,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更易进入淋巴结,形成转移。

58 抑制肿瘤转移基因 抑制肿瘤转移基因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nm23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表达产物为NDPK(核苷二磷酸激酶),生成ATP以外的核苷三磷酸。 • 影响细胞内微管系统的状态而抑制癌的转移:提供GTP而调节微管的聚合与解聚 。 • 能与G蛋白结合,本身也具有G蛋白的某些特性,可能通过细胞跨膜信号传递调节肿瘤细胞转移。

59 Kiss-1基因:编码产物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源性配体,能使胞内Ca2+浓度增加,同时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60 (二)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 粘附因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在肿瘤转移的每个环节均包含粘附与分离(粘附、解聚)两个方面。

61 细胞与细胞\细胞与间质间的粘附 • 同源细胞间的粘附:E-钙粘连素;在肿瘤转 移的某些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
• 异源细胞间的粘附:选择素;肿瘤细胞与血 小板、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结合。 • 肿瘤细胞主要通过整合素(integrin)与细胞外基质结合

62 钙依赖性粘附素(cadherin) • 是跨膜糖蛋白家族,主要介导同源细胞间的连接。 • 根据存在的组织细胞不同分为三类:
P型:分布于胎盘的基底层。 N型: 分布于神经组织。

63 选择素(selectin) • P型: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的粘附结合 E型: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结合
肿瘤转移的一些关键步骤如循环肿瘤细胞的聚集和癌栓的形成,以及肿瘤细胞与特定脏器脉管内皮的粘附结合都有选择素的参与。

64 整合素(integrin) • 一组细胞表面跨膜蛋白受体,其配体为细胞外基质(ECM)成分,整合素由 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
• 主要功能是参与不同细胞间的粘附、介导细胞与 ECM的结合等。 • 直接介导肿瘤细胞与基质的粘附;通过信号转导 调控细胞骨架变形和能量代谢;诱导蛋白溶解酶 活化;启动细胞逃逸机制抑制细胞凋亡。

65 免疫球蛋白类粘附分子: 结构上具有同源性,主要参与细胞之间的粘附。
• ICAM-1(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ICAM-1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进入循环系统成为可溶性分子后,可协助肿瘤细胞逃逸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监视杀伤效应,促使肿瘤发生转移。

66 • V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参与协助肿瘤
逸出循环系统,进入继发脏器。 • NCAM(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它的功能为信息传 导和调控细胞生长,其缺失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失 控和高度转移倾向。

67 (三)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 肿瘤新生毛细血管是在周边组织原有的血管基础上延伸扩展形成的。
肿瘤本身能诱导血管的形成。

68 血管新生包括以下步骤: 1、血管内皮基质膜溶解 2、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 3、内皮细胞在迁移前沿增殖 4、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
5、形成新的基底膜

69 血管新生是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均衡作用的结果
血管生成刺激因子 :VEGF、 FGF、 EGF 、 angiogenin 、TNFα等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angiostatin、 endostatin、

70 (四)纤溶酶及其调节因子与肿瘤转移 由纤溶酶原(plasminogen)在PA和PAI调节生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能水解大多数细胞外基质物质,在血管形成、肿瘤细胞脱落、基质浸润、侵入和逸出循环系统、继发脏器移行和微环境改造等发挥重要作用。 由纤溶酶原(plasminogen)在PA和PAI调节生成。

71 PA包括组织型(tPA)和尿激酶型(uPA)两类,二者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作用
可促使肿瘤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 uPA 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参与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组织结构重建等过程,在肿瘤转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72 PAI的分类和功能 PAI可抑制PA的活性,从而起到控制和阻断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 PAI1
存在于血小板、血浆,为uPA的主要抑制剂 。PAI1也广泛存在于肿瘤细胞周围组织中以及肿瘤实质内,阻断肿瘤转移 。 PAI2(46.6KD) 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部分肿瘤中高表达,但对不同肿瘤其意义有所不同。 PAI3 属蛋白酶连接素,功能不清。

73 (五)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肿瘤转移
细胞外基质的溶解酶系统由一个庞大的蛋白溶解酶家族组成,称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MMPs及其抑制剂(TIMP)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 MMPs可分为:胶原酶、明胶酶、间质溶解蛋白等19种之多。

74 MMP的功能及其调节 1、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脉管系统。 2、促进原发瘤和继发瘤的生长,创造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微环境。

75 4、MMPs在细胞外以非活性的酶原存在,需要活化后才
能发挥生物学功能。 5、 抑制调节包括特异性组织抑制剂如TIMP1~4和大 量非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抗 癌药物。 TIMP: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 参与基质胶原酶的代谢,使其失活。 • 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主要在侵袭阶段。 • 还具有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


Download ppt "第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