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讲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讲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讲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第五讲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2 学 习 内 容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实验动物主要疫病及人兽共患传染病 实验动物防疫

3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
第一节 按微生物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 实验动物分类 定义 举例 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CV) 是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染病病原的动物。 如鼠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弓形虫等。 清洁级动物 (Clean animal,CL) 是指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和对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病原的动物。 如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体外寄生虫等。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 是指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如绿脓杆菌等。 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GF) 是指在动物体内无可检出一节生命体的动物。 无检出。 以上根据国标GB ,GB 大鼠和小鼠无普通级,犬和猴无清洁级及无菌级。

4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5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二)监测意义 1、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6 我国经过十多年来对各地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三)监测方法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检测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GB/T )和《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的检测方法》(GB/T ~ )。 检测方法归纳起来有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以病原学检测为主,血清学检测为辅;但有些病原体也逐渐使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如支原体、泰泽氏病原体、弓形体等。 病毒的常规定期检测以血清学为主,而疾病诊断则以病原学检测为主。 包括监测项目的选定、采样数量、检测频率、采样方法、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检测方法。 1、监测项目 我国经过十多年来对各地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情况的调查,结合其他国家的规定和经验,制定了我国啮齿类、兔、 犬、猴和鸡的微生物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级标准。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 标准有28个。颁布年代主要在2001年,最近对标准又进行了部分修订。

7 GB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GB 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GB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检测 GB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检测 GB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   GB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GB 实验动物小鼠、大鼠配合饲料 GB 实验动物兔配合饲料  GB 实验动物豚鼠配合饲料  GB 实验动物犬配合饲料 GB 实验动物猴配合饲料 GB 实验动物地鼠配合饲料  GB/T 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检测方法 GB/T 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 GB/T ~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1) GB/T ~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2) GB/T ~ GB/T GB/T ~ GB/T ~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3) GB/T ~ 实验动物检测方法(4) GB/T ~ GB/T ~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GB/T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GB/T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氨基酸的测定 GB/T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 GB/T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维生素的测定 GB/T 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

8 标准要求检测的项目分为必须检测项目和必要时检测项目。
必须检测项目: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必要时检测项目:是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怀疑有本病流行时;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我国的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标准是我国实验动物质量要求的最低标准,各个地区和生产企业还可以根据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或者提高企业产品制定相关标准,但要求不能低于国家标准要求。 与国外标准相比较,我国的标准要求还是偏高, 主要表现在条件致病菌检测方面。

9 SPF级动物监测项目 类别 病原菌 病毒 寄生虫 数量(项) 16 14 9 8 7 6 5 动物种类 小鼠、大鼠 豚鼠、兔 犬、猴 项目
沙门菌、支原体、泰泽病原体等 沙门菌、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等 志贺菌、结核杆菌等 鼠痘病毒、汉坦病毒、仙台病毒和小鼠肝炎病毒等 兔瘟、仙台病毒等 B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体外寄生虫、弓形体等 弓形体、兔脑原虫、球虫等 弓形体、溶组织阿米巴等 数量(项) 16 14 9 8 7 6 5 我国实验动物质量要求的最低标准,其它行业、地方标准不能低于国家标准要求。

10 2、采样数量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 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 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以及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见表。 群体大小(只) 取样数量 〈100 不少于5只 不少于10只 〉500 不少于20只 隔离器 每个检测2只

11 3、检测频率 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清洁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 一般来说,一旦病原体入侵动物群体引起感染,初期分离病原体较容易,随后抗体的检出率上升,2-3个月后可因某些个体抗体水平的降低以及新出生的非感染个体的增加等原因,抗体检出率下降。

12 4、采样方法 可用随机抽样法或哨兵动物法。 随机抽样法采样时,宜在动物群中不同方位随机采取成年动物,选择至少4个不同的位置采集样品(例如四角和中央)。 哨兵动物法将经过检测符合质量要求的同种系实验动物即哨兵动物放入群内,不时调换位置,饲养一定时间后解剖检查抗体或病原。 采样样品从采样点到检测实验室运输途中应保证动物的安全和避免污染。 一般来说,无论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检测结果阳性者表示该群动物有该病原体感染的存在。但作为疾病病原体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果检测结果阴性,一般来说可作为无此病原体存在的依据。但检测结果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取材数量、 感染率的高低、取材频率、取材对象(动物年龄、疾病的 早晚期等)、方法学的选择(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方法 学的敏感性等,均与检测结果密切相关。

13 5、检测方法-病毒检测 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1) 血清学检测:适用于各级各类实验动物的经常性检测和疫情普查。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免疫酶染色试验(IEA)、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病毒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实验等。 (2) 病原学检测:适用于动物群中有疾病流行,需要检出病毒或确认病毒存在的情况。检测方法有: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颗粒、抗原或核酸的检出,潜在病毒的激活,抗体产生试验等。例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光镜下检查病变组织中的特异性抗原;采用 HA方法检查患病动物排泄物或组织悬液中的血凝素抗原;采用电镜技术或免疫电镜技术检查组织或排泄物中的病毒颗粒;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查病毒的蛋白质;采用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出组织或排泄物中的病 毒核酸。

14 检测方法-细菌检测 最常用的方法是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或进行动物接种。部分病原菌,如:布氏杆菌、支原体等,可采取血清学方法。对于泰泽氏病原体,由于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宜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动物诱导实验进行组织压片、镜检的方法进行检查,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最后做出诊断。 检测方法-真菌检测 目前主要采用沙氏培养基分离培养。皮肤真菌通常在25℃培养,深部真菌通常在37℃培养。不同的真菌具有一定的菌落特点,结合镜下染色检查可进行种属鉴定,有时,还需借助于生化反应结果和免疫学方法进行最后诊断。 检测方法-寄生虫检测 (1)体外寄生虫:如肉眼观察法、透明胶纸粘取法、拔毛取样法、皮屑刮取法、黑背景检查法、解剖镜下通体检查法等,主要适用于检查蚤、虱、螨等节肢动物。 (2)体内寄生虫:主要检查蠕虫和原虫,可用直接涂片法(粪便、血液、脏器、肠内容物)、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透明胶纸肛门周围粘取法、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15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动物等级 动物种类 携带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普通级动物 兔、豚鼠 皮肤真菌
B病毒 体外寄生虫 清洁级动物 小鼠、大鼠 - 小鼠肝炎病毒 蠕虫 SPF级动物 嗜肺巴斯德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泰泽病原体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大鼠冠状病毒 蠕虫、 鞭毛虫

16 国外小鼠病毒感染情况 病毒种类 方法 样本数 感染状况(%) 北美 欧洲 总数 鼠痘病毒 血清学 246857 0.02 0.00 汉坦病毒
144946 K病毒 225353 淋巴细胞脉络丛病毒 241453 0.01 小鼠腺病毒1和2 230351 0.22 小鼠巨细胞病毒 146511 0.04 小鼠肝炎病毒 558673 1.57 3.25 1.59 小鼠诺沃克病毒 44876 32.64 24.03 32.37 小鼠细小病毒NS-1 578464 1.65 1.92 小鼠细小病毒1和2 594539 1.83 3.64 1.86 小鼠微小病毒 595903 0.33 0.46 小鼠肺炎病毒 447656 001 多瘤病毒 225868 0.20 呼肠孤病毒 428821 0.05 乳鼠腹泻病毒 466572 0.56 0.35 仙台病毒 462209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435772 0.26 0.27

17 国外小鼠细菌感染情况 细菌种类 方法 样本数 感染状况(%) 北美 欧洲 总数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培养 109802 0.00
呼吸道相关纤毛状杆菌 血清学 158741 0.01 鼠类柠檬酸杆菌 82337 鼠棒状杆菌 109804 螺杆菌属 PCR 91119 15.88 21.28 16.08 肝螺杆菌 91463 12.45 10.23 12.37 胆汁螺杆菌 91386 2.20 1.49 2.17 产酸克氏杆菌 185937 0.38 1.32 肺炎克雷伯菌 186667 0.10 0.85 肺支原体 培养、 血清、 61592 455102 43777 Nt 0.16 多杀巴氏杆菌 109376 嗜肺巴氏杆菌 109403 13.2 4.00 12.90 其它种 106232 0.31 任一种沙门氏菌 10965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07002 6.03 11.56 6.07 念珠状链杆菌 2842 肺炎链球菌 β溶血链球菌B群 10691 0.24 β溶血念链球菌G群 109733 0.11

18 国外小鼠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寄生虫种类 方法 样本数 感染状况(%) 北美 欧洲 总数 兔脑原虫 血清学 145053 0.00 虱 镜检
126482 Nr 130976 0.11 0.43 0.12 蠕虫 无刺线虫 135860 0.19 鼠管状线虫 128657 0.01 1.31 0.25 隐藏管状线虫 原虫 鞭毛虫属 湿涂片 94890 3.74 内阿米巴属 8.08 贾第虫属 102093 六鞭虫属 4.45 类单鞭滴虫属 0.04 曲滴虫属 0.03 螺旋核虫属 0.08 毛滴虫属 8.88

19 国外大鼠病毒感染情况 病毒种类 方法 样本数 感染状况(%) 北美 欧洲 总数 汉坦病毒 血清学 23248 0.01 1.09 0.07
淋巴细胞脉络丛病毒 37709 0.00 腺病毒1和2 35084 0.06 0.16 细小病毒NS-1 63808 2.00 3.34 2.05 H-1(Toolan’s) 79451 1.37 2.85 1.41 大鼠病毒 486764 1.23 4.05 1.03 大鼠微小病毒 47596 1.39 2.99 1.46 大鼠细小病毒 85901 1.19 1.86 1.21 小鼠肺炎病毒 79954 1.24 0.10 大鼠冠状病毒 82733 0.28 0.61 0.29 大鼠呼吸道病毒 组织病理 3901 6.36 Na 大鼠theilovirus 35920 1.43 1.32 呼肠孤病毒 72886 仙台病毒 80851 0.51 0.02

20 国外大鼠细菌感染情况 细菌种类 方法 样本数 感染状况(%) 北美 欧洲 总数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培养 8282 0.00
呼吸道相关纤毛状杆菌 血清学 26057 0.27 4.63 048 鼠棒状杆菌 8289 螺杆菌属 PCR 8915 0.46 0.31 0.45 肝螺杆菌 91463 12.45 10.23 12.37 胆汁螺杆菌 0.42 产酸克氏杆菌 7315 0.37 肺炎克雷伯菌 7513 0.55 0.53 肺支原体 培养、 血清、 3433 81524 3734 0.06 0.16 0.29 Nt 2.57 0.23 多杀巴氏杆菌 8223 嗜肺巴氏杆菌 8241 4.92 3.99 4.81 其它种 7346 0.44 任一种沙门氏菌 8235 金黄色葡萄球菌 7365 23.50 30.63 23.61 念珠状链杆菌 797 肺炎链球菌 β溶血链球菌B群 7503 3.74 1.34 3.67 β溶血念链球菌G群 8314 0.01 2.71 0.35

21 国外大鼠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寄生虫种类 方法 样本数 感染状况(%) 北美 欧洲 总数 兔脑原虫 血清学 22486 0.08 1.55
0.16 镜检 8202 0.00 Nr 9241 蠕虫 无刺线虫 9233 鼠管状线虫 1.10 3.58 隐藏管状线虫 0.10 原虫 鞭毛虫属 湿涂片 7741 1.65 内阿米巴属 3.18 贾第虫属 9810 六鞭虫属 4.60 类单鞭滴虫属 0.09 曲滴虫属 0.17 螺旋核虫属 0.19 毛滴虫属 1.58

22 实验动物常见的寄生虫 线虫 螨 螨 蜱

23 第三节 实验动物主要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 鼠痘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猴B病毒病和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实验动物主要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猴B病毒病和免疫缺陷病 狂犬病(同上节,省略) 弓形体 钩端螺旋体病 结核分支杆菌病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动物烈性传染病 鼠痘 小鼠肝炎病毒 仙台病毒 兔出血热

24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烈性传染病。1981年,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病原 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引起。该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PH5.0以下,60℃,1h可使其全部杀死,紫外线照射30分钟也能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HFRS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动物为主要宿主。人类感染主要是接触带毒动物以及排泄物,吸入型感染。实验大鼠感染主要是与带毒野鼠接触,感染后长期向外排毒,从而危及人类健康。我国20世纪后期多次发生人类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别是实验人员感染较多,在多个省市均有发生。 临床症状及病理 人感染表现高热、出血性肾脏损伤。实验大鼠和野鼠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无病理变化。据报道,在乳小鼠、乳长爪沙鼠的动物模型中,能观察到病变组织的广泛充血、出血、渗出、坏死等,其中肾脏最为严重。潜伏期14d。 诊断 定期的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是经典检测方法。其他血清学方法还包括免疫酶染色法、ELISA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空斑减少试验等。病原检测也是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常用的诊断方法,鼠肺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是经典的病原检测方法,近年来,荧光定量PCR技术也常用于大鼠肾综合症出血 热病毒的检测。 预防与控制 防止野鼠进入设施;实验大、小鼠群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 加强实验室管理,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污染。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应 加强防护措施,定期体检。

25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感染人。感染后目前还无法治疗。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 病原 LCMV属砂粒病毒科、砂粒病毒属。该病毒对乙醚和去污剂敏感,不耐热,56℃20min即可灭活。0.1%甲醛、紫外线也可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 小鼠、大鼠、豚鼠、仓鼠、人都易感。小鼠可持续带毒,而且病毒可存在感染小鼠的所有器官,包括唾液腺,因此,感染小鼠可经唾液、鼻分泌物和尿液向外排毒,并且可通过子宫、乳汁传给子代,据报道普通小鼠抗体阳性率为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鼠感染LCMV依年龄、感染途径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可表现为脑型、内脏型和迟发型三种类型。小鼠带毒后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毒者。人感染后可引起流感样症状或脑膜炎。 对实验的干扰 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能在B、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大量复制);在肿瘤学研究中,常引起移植肿瘤污染。 诊断 (1)病毒分离与鉴定:可将病鼠的脑、肝等脏器制成匀浆接种于易感成年小鼠脑内,小鼠通常在接种后4~5天发病,病鼠震颤、痉挛,随即死亡。取病死小鼠的脑组织制成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脑细胞中的LCMV抗原。(2)血清学试验:ELISA试验等。 预防与控制 首先防止野鼠进入动物房。发现小鼠已被感染,应将小鼠全部 淘汰,房舍彻底消毒后,重新引种,建立新种群。若为非常珍贵的品系,可 筛选无病毒血症及抗体阴性的种鼠。LCMV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因此,通过剖 腹产净化鼠群需要注意选择不带LCMV的母鼠方能有效。

26 猴疱疹病毒1型感染(B病毒) 由猴B病毒又称疱疹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人类接触性感染,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 病原 猴B病毒又称为猴疱疹病毒1型(Ceropithecine herpesvirus 1)。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在35种非人灵长类疱疹病毒中,只有B病毒对人有致病性。B病毒对乙醚、脱氧胆酸盐、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对热敏感,56℃ 30min即可灭活。紫外线也可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 B病毒可感染猴、兔、豚鼠、小鼠。野生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远高于自繁猴。病毒主要经性交、咬伤或带毒唾液经损伤的皮肤或粘膜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播。B病毒可由感染处经外周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潜伏感染。病毒还可长期潜伏于上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神经节及组织器官,可经唾液、尿液、精液间歇性排毒。随着年龄增长,B病毒的感染率增加。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猴感染B病毒后,初期在舌表面和口腔粘膜与皮肤交界的唇缘有疱疹,最后形成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坏死痂皮,7-14天自愈。人感染该病毒后症状非常严重,主要呈上行性脊髓炎或脑脊髓炎。 诊断 血清抗体的检测方法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多用ELISA、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由于猴B病毒对人的危害性较大,病原分离的诊断方法一般不提倡。近年来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应用于猴B病毒感染的病原检测,可以检测到低于10个拷贝的病毒DNA。 预防与控制 定期检疫,淘汰阳性猴,建立B病毒阴性的隔离区。与猴接触的 管理人员或实验人员要重视自身防护工作,一旦抓伤要立即用肥皂水洗净伤 口,再用碘酒消毒,并隔离观察3周,出现临床症状,及时对症治疗。

27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由猴逆转D型病毒(Simian retrovirus D, SRV)、猴免疫缺陷病毒(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1型(Simian T lymphotropic, STLV-1)、泡沫病毒(Simian foamy virus,SF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毒病。猴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亚临床携带,免疫抑制、肿瘤的形成。目前,泡沫病毒还未列入检测。 病原 猴SI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该病毒与人的HIV病毒的遗传同源性较高,在AIDS疾病的病原调查中,推测HIV病毒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的。 猴SR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D型肿瘤病毒属,具有多种血清型SRV/D1,2,3,4,5型。 STLV-1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C型肿瘤病毒属。该病毒与人的HTLV-1在生物学和基因学上具有很多相似的特性,它们有90-95%的核酸序列同系,在传染的地理分布和地方性流行病的概况上,两种病毒也有相关性,所以两者的关联性值得探讨和研究。 SF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泡沫病毒亚科,泡沫病毒属。SFV是有 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感染细胞培养中形成巨大、多核、大量 空泡,类似“泡沫”而被命名。泡沫病毒有11个血清型,1-3、9、10可 从旧大陆猴和新大陆猴中获得,4、6可从新大陆猴中获得,11可从 猩猩中获得。

28 流行病学 亚洲的猕猴自然感染SIV很少,但是将不同物种上分离的SIV病毒接种到猕猴上,能表现出AIDS的疾病特征。有报道在从事SIV感染恒河猴的模型研究的工作人员中,有3名工作人员意外接触病毒感染。能从实验人员体内成功地检测相应抗体,但不引起病症。 亚洲的猕猴属是猴SRV病毒的主要宿主,血清检测显示亚洲猴感染SRV的感染率比其它逆转录病毒要高。可形成地方性感染,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亚临床快速致死,免疫抑制,机会感染以及肿瘤形成,类似AIDS疾病。这种疾病症状正在逐渐转向无症状感染,产生高抗体。猴可通过血、尿、唾液、奶、眼泪排出病毒,感染其它动物。 STLV-1感染多种旧大陆灵长类,引起的病症是T-细胞白血病或T-淋巴瘤,与人的T-细胞白血病的症状相似。猴感染STLV-1的年龄较大,自然感染的途径是通过交配和母子垂直传播。目前还没有人类感染的报道。 SFV病毒具有较高的感染性,猴群感染率大于80%。 SFV病毒能感染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在口腔粘膜细胞、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通过唾液传播到其它动物和人。动物的感染不通过性传播途径,咬伤或者被舔推测是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对人的感染已有报道,感染人群主要是与非人灵长类密切接触的人群,包括兽医、动物饲养员、屠宰人员以及动物园管理人员。 诊断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是常用的猴逆转录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 ELISA、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检测方法。目前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也常 被用于逆转录病毒的病原诊断中。 防治 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做好猴群的检疫隔离工作。

29 弓形体 由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人兽共患原虫病。弓形体的终末宿主是猫。人和大多数动物通常呈隐性感染。猪、犬、猫等可呈显性感染,隔离饲养的实验动物少见感染。 病原弓形体在整个生活史中可出现5个形态阶段: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流行病学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虫动物,人类、实验动物及其他畜禽对弓形体都有易感性。实验动物中以小鼠、地鼠最敏感,豚鼠、兔也能人工感染。此病主要经口、胎盘、皮肤、粘膜感染。秋冬季和早春易发。 生活史弓形体的整个发育过程需两个宿主,小鼠、大鼠、豚鼠、地鼠、犬和猴为中间宿主,猫为终末宿主。弓形虫在终末宿主的肠上皮细胞内完成有性生殖随粪便排出卵囊,在体外完成孢子化过程成为侵袭性卵囊,中间宿主动物吞食侵袭性卵囊后,在其体内进行无性生殖,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不同动物受侵害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大、小鼠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但组织切片上可见灶性脑炎,幼龄鼠可出现角弓反射,排便、排尿紊乱。豚鼠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局灶性坏死。猫急性感染后症状是昏睡、厌食、发热、呼吸困难、黄疸和淋巴结病。慢性病例出现昏迷、贫血、流产、呼吸困难、下痢和神经紊乱。 诊断 通过病变脏器涂片检查虫体,动物接种进行病原学诊断。也可采用 血清学诊断,如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防治 防止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被猫粪污染;避免与野鼠接触。

30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多种钩端螺旋体,而最常见的是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
病原 钩端螺旋体个体非常纤细,长6~20μm,宽0.1~0.2μ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 流行病学 各种家畜和野生的哺乳动物以及人等均可感染,鼠类最易感。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病原体在肾小管中生长繁殖,从尿液排出后,污染周围的水源、土壤,经过损伤的皮肤、粘膜及消化道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鼠类繁多的地区发病较多。实验动物的感染通常是与带菌野鼠接触。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人感染钩端螺旋体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贫血、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粘膜和皮肤坏死。许多动物均可感染本菌,多发生于幼龄动物,且大多呈一过性临床反应。 诊断 病原检查、血清学诊断包括炭粉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囊凝集试验。 防治 首先杜绝传染源。要消灭实验动物场周围的鼠类,减少接触 鼠类和污染水的机会。其次,污染的场地及水源,可用漂白粉或2% 氢氧化钠液消毒。另外,在本病常发地区,应注射钩端螺旋体多价菌 苗进行免疫。

31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分支杆菌(Mycobacterum sp.)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实验动物中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病率最高。 病原 猴感染的分支杆菌主要有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牛型结核分支杆菌(M. bovis),以及非结核性分支杆菌(atypical mycobacteria),最常见的是结核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属分支杆菌属,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细长带有弯曲,两端钝圆,长1~4μm,宽0.3~0.6μm,单个或并行相聚排列,有时呈分支状。无鞭毛、无芽胞,菌体内有明显的颗粒。 流行病学 结核病人及结核病患畜为本病的传染源,尤其开放性结核患者,能通过多种途径向外界散播病原。猕猴可以经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结核病患猴可通过痰液、粪、尿等排出大量结核杆菌,被这种排泄物污染的尘埃就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猕猴一旦感染结核病,很快发展成进行性疾病,很少像人一样出现慢性抑制性症状。新大陆猴比旧大陆猴对结核病有抵抗。笼养猴一般看不到临床症状,严重患病猴可见咳嗽、消瘦,呼吸困难,听诊有啰音,体温升高不明显,X线透视可见明显的结核阴影,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和肝肿大。有的皮肤产生结核性结节,有渗出物流出。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在感染猴的肺、淋巴结、脾、肝等器官都能形成弥散性的黄白色干酪样病灶。 诊断 主要通过结核菌素试验,X线透视,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和细菌学检验、 病理诊断等。 防治 对结核菌素检测阳性的实验动物立即捕杀淘汰,并对同群饲养动物 进行隔离检疫;或对实验动物接种卡介苗,一般无治疗价值。

32 鼠痘 鼠痘是由鼠痘病毒(Mouse Pox Virus)感染实验小鼠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病多呈暴发性流行,致死率较高,危害极大。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痘疹,四肢、尾和头部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为特征,故又称为传染性脱脚病。 病原 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鼠痘病毒对干燥、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潮湿环境下60℃10分钟即可灭活。氧化剂、次氯酸盐和氯化锰能灭活病毒。0.2%甲醛可破坏病毒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鼠和隐性带毒鼠,经皮肤病灶和粪尿向外排毒,污染周围环境。病毒可经皮肤伤口侵入机体,也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被感染的动物于10天左右皮肤损伤部位出现特征性病变。康复小鼠可通过粪便长期排毒,成为主要传染源。近年来,由于肿瘤的接种移植,可将鼠痘病毒直接接种给实验小鼠。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上分为三种病型。急性致死型:多见于初次发生此病的鼠群,常于4~12小时死亡 。病理变化可见肝坏死严重,脾、肠也可见到坏死灶。亚急性型~慢性经过型:可见典型的缺脚畸形症状,病理变化可见脾脏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皮肤炎性水肿、坏死 。无症状耐过型:动物外观健康无病变,但在小鼠体内有病毒增殖,成为带毒动物。 诊断 鼠痘可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血清学检验、病毒分离或在组织中检查病毒抗原等方法进行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认特征性坏死病变,发现 嗜酸性包涵体及电镜下见到痘病毒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 对鼠痘没有治疗办法。一旦鼠群被污染,容易发生持续性感染、隐性 感染,很难清除,所以将鼠群全部淘汰,污染的饲养室、器具及感染鼠接触 过的实验用具等均需用甲醛、次氯酸钠等灭菌消毒或高压灭菌消毒。

33 对实验的干扰: 对与免疫有关实验研究的影响,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引起小鼠自发性自体免疫疾病;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对移植免疫的影响可加速同种异系,甚至同系小鼠间皮肤移植的排斥; 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干扰,被感染后的组织易被误诊为浸润性肺癌;能抑制某些化学药致瘤作用。

34 小鼠肝炎病毒 由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引起实验小鼠的一种传染性较高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肝炎、脑炎和肠炎。 病原 小鼠肝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毒株对酸稳定,不同毒株对热的稳定性不同,其中低毒力毒株和对热稳定的毒株是实验鼠群最严重的污染物。 流行病学 MHV自然感染只发生于小鼠,通常呈隐性或亚临床感染,但具高度传染性。MHV的自然传染是经口和呼吸道途径,感染的小鼠经粪便、鼻咽渗出液、甚至尿液向环境中排出病毒,直接接触感染小鼠或污染的粪便和垫料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不同品系的小鼠对MHV的易感性不同,BALB/c及ICR小鼠较易感。 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 临床上通常分急性型和神经型。急性型,小鼠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被毛粗乱、营养不良、腹泻、脱水和消瘦等症状。神经型,发病鼠两后肢松弛性麻痹,结膜炎,全身抽搐,转圈运动,2~4天内死亡。剖检以肝脏病变为主,肝脏表面散在出血点和灰黄色坏死点,也可伴有黄疸,带血的腹腔渗出液和肠道的出血。嗜神经毒株感染时,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主要为脱髓鞘性脑脊髓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 分离鉴定、电镜检查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ELISA和IFA方法 为常用方法。 预防 在未感染鼠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严禁病毒侵入, 所有引进的动物必须来自无MHV的鼠群,鼠群一旦感染,必须淘汰整个鼠群。

35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产生高水平的IL-6、IFN-gamma和低水平的IL-2和IL-l0)。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异柠檬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肝谷-草转氨酶)而抑制另一些肝脏的酶(P-450, NADAH,肝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 4、裸鼠感染可严重影响肿瘤免疫学的研究。

36 仙台病毒 小鼠仙台病毒(Mouse Sendai Virus)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感染之一,感染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型多见于断乳小鼠,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型,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干扰。 病原 仙台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病毒对乙醚及热敏感,pH3条件下极易灭活。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仙台病毒可感染小鼠、大鼠、仓鼠和豚鼠。在未感染过仙台病毒的易感鼠群,新生乳鼠和未成年小鼠最为易感。不同品系小鼠对仙台病毒的易感性不同(NIH、129/ReJ 、DBA等较易感)。主要的传播和扩散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和空气传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急性型:常不表现临床症状,短时间内自愈或转变为地方性流行。慢性型:常呈地方性流行,病毒在鼠群中长期存在。大体解剖观察:主要可见呼吸道和局部淋巴结病变。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鸡胚尿囊腔培养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以ELISA和IFA实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防治 在未感染鼠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严禁病毒侵入,所有引进的动物必须来自无仙台病毒的鼠群。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感染鼠。一旦感染,淘汰感染鼠群。 对实验的感染作用 1、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37 兔出血症 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又称“兔瘟”,主要特征是病兔突然死亡,临死兴奋,挣扎、抽搐、惨叫。 病原 兔出血症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对氯仿和乙醚不敏感,能耐酸,病毒对紫外线和干燥等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1%氢氧化钠4小时、1%~2%甲醛、1%漂白粉3小时才被灭活。 流行病学 本病只发生于兔,传染源主要是病兔和带毒兔,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注射针头、剪毛剪及人员来往等间接传播。自然条件下,空气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人工感染经多途径接种均可引起发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分为三种病型。急性型:感染兔迅速死亡,无任何症状,有时鼻腔流出血样液体。亚急性型:病兔食欲骤减,精神很差,体温高达41℃以上,呼吸困难,鼻流出血性分泌物。慢性型:多见于3月龄小兔,病兔精神欠佳,病程较长,有最后衰弱而死,或耐过而恢复,成为带毒者。剖检可见各脏器广泛性充血和出血为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气管、喉头、肺、肝、肾、脾等)。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对于存活兔亦可检查抗体。 防治 健康兔可接种疫苗进行保护;发现病兔及时淘汰,定期进行免疫监测。

38 小结:微生物感染对人,动物和实验的影响 直接影响: (1)引起人畜共患病,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引起动物传染病,影响均衡生产,影响动物健康和质量。 (3)严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重复性。 (4)污染环境 间接影响: (1)引用不正确的实验结果可能会导致临床的错误治疗。 (2)用不健康的动物材料制成生物制品可扩散疾病。 (3)重复实验可造成新的人力、物力、才力的浪费。 因此,要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实验结果的准确和一些实验的特殊要求,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微生物控制,这是不断提高实验水平的需要,也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9 第四节 实验动物防疫 (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 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实施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条例、法规。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四节 实验动物防疫 (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 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实施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条例、法规。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1.隔离饲养:不同种动物要分开饲养,严禁混养在一起。防止交叉感染。 2.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依据国家检测标准进行,严格检疫。要从具有质量合格证的单位引进动物。 3.坚持卫生消毒制度:杜绝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要定期对动物房舍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4.人员健康检查: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人畜共患病者,应调离与动物接触的工作岗位。 5.动物质量检查:保种单位、生产单位要对饲养的动物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新种群。 6.动物免疫制度:对国家标准要求必须实施预防接种的实验动物 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7.隔离和无害化处理:严格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动物室,对 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40 (二)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实验动物饲养在人为控制的饲养环境设施中,较易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但某些开放环境则要加强动物的卫生防疫,以免发生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的传染病,保证饲养、实验人员和动物的安全。 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有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潜伏期、发病期和恢复期动物)和携带病原体动物、野鼠等。实验动物的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设施、垫料、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都是病原体传播媒介。 2.传播途径:(1)直接传染直接接触传染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2)间接传播:通过媒介传播。包括非生物性传播如空气飞沫、尘埃等。生物性传播包括节肢动物(苍蝇、蚊子等);野生动物如野生啮齿类动物等;患病的实验动物;饲养、实验人员不注意卫生防疫传染病原体。 3.易感动物:要做好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就要彻底控制 以上三个流行环节。

41 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分别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 2、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环境设施,严格区分实验动物繁育区与动物实验区,且各种动物要分开饲养,以防交叉感染。 3、坚持平时的各项卫生消毒灭菌制度,对实验动物的房舍、用具等定期进行消毒或灭菌,杜绝各种微生物的侵入。 4、自繁自养自用,引进的动物只有确认健康后才能与原设施内动物合群或投入使用;不得从疫区引进动物。 5、外环境定期进行杀鼠灭蝇的工作,防止野生动物和昆虫进入动物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 6、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能从事实验动物工作。 7、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迅速隔离患病动物,危害性大的疫病采取封锁、扑杀等综合性措施,将患病动物进行焚烧,污染的环境及用具应进行彻底严密的消毒或灭菌。 8、开展经常性的卫生检疫,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2 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 1. 平时的预防措施
(1)饲养人员应严格按照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现情况,及时报告。 (2)实验动物设施周围应无传染源,不得饲养非实验用家畜家禽,防止昆虫及野生动物侵入。 (3)坚持平时卫生消毒制度,降低环境设施中的病原体含量。 (4)各类动物应分室饲养,以防交叉感染。饲养室严禁非饲养人员出入和各类人员互串,购买或领用动物者不得进入饲养室内。 (5)饲料和垫料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无虫、无鼠,饲料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6)饲养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实验动物工作。

43 2. 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3. 消毒措施 (1)及时发现、诊断和向上级管理和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迅速隔离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和器具紧急消毒。实验期间的动物应停止实验观察或淘汰。 (3)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消毒处理后一个月方可解除封锁。 (4)病死和淘汰动物应采取焚烧等措施合理处理。 3. 消毒措施 (1)预防性消毒:平时要定期对实验动物房、笼架具、饮水等进行消毒,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2)随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3)终末消毒:在患病动物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44 谢谢!


Download ppt "第五讲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