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2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3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 这四个目标之间是有矛盾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或可接受程度。

4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广义是指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已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经济状态。
从狭义上说,充分就业是指想要工作的劳动者,都没有多大困难地找到按现行货币工资率付酬的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 由于测量各种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通常以失业的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5 失业(unemployment):这一概念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想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即指劳动的完全闲置状态。
自愿失业:由于不愿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引起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劳动者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但却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的失业 。

6 摩擦性失业:指因劳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者不适应经济的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产生的失业。其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其根源在于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培训成本,其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不同产业部门的差异程度和劳动者的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

7 自然失业率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概念必须排除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季节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
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失业率,通常称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货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所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8 2、物价水平稳定 指价格总水平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
根据采集商品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9 消费物价指数是一种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即为消费物价指数。 筛选原则:①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 ②销售数量(金额)大; ③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④价格变动趋势有代表性; ⑤所选的代表规格品之间差异大

10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强调以下几点:
1)通货膨胀不是价格水平短期或一次性的上升,而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这就是说,不能把经济中周期性萧条时价格下降,之后出现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称为通货膨胀;也不能把一些偶然原因引起的短期物价上升称为通货膨胀,如农业歉收粮食短缺引起物价上涨,或政府出于某种非经济原因而提高价格。这种价格上涨都是短期的、暂时的。 只有当价格水平持续的上升,趋势不可逆转时,才称为通货膨胀。

11 2)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与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上升。
3)价格水平每年上升多少是通货膨胀很难判断。 一般“把通货膨胀规定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一贯的和可以觉察到的增长。”

12 有我国统计表明,物价大幅度上涨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4年达到创记录水平,具体体现为零售物价上涨21. 7%,居民消费物价上涨24
有我国统计表明,物价大幅度上涨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4年达到创记录水平,具体体现为零售物价上涨21.7%,居民消费物价上涨24.1%。95年开始下降,上半年平均零售物价涨幅降为18.5%,消费价格水平涨幅降为21.1%;至95年底,已控制在15%以内;96年物价涨幅为6.2%;97年甚至达到1-2%。98年、99年出现通货紧缩。

13 有人曾经统计出我国1937年至1949年期间100元法币购物的变化情况:
年份 可购物 1937年 黄牛两头 1938年 黄牛一头 1939年 猪一头 1941年 面粉一袋 1943年 鸡一只 1945年 鸡蛋两枚 1946年 洗衣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 煤球一个 1948年 大米0.0024两 1949年 大米四万分之一粒(一斤大米2万粒)

14 我国4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 (1)1980年的通货膨胀高峰(6%)
第一,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包括国债在内的财政赤字1979年为170.6亿元, 1980年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 第二,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79年为20.8%,1980年为22.6%。

15 (2)1985年的通货膨胀高峰(8.8%) 第一,信贷规模的膨胀。国家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1984年为32.8%,1985年为23.9%。 第二,信贷规模的膨胀导致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84年为33.1%,1985年为19.8%。

16 (3)1988年的通货膨胀高峰(18.5%) 第一,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治理通货膨胀,1985年国家采取了较为激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疲软。为了启动经济,1988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8%。 第二,通货膨胀预期导致消费者抢购,使消费需求膨胀,引起了较高的通货膨胀。

17 (4)1994年的通货膨胀高峰(21.7%) 第一,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治理通货膨胀,1988年底和1989年初国家再次采取较为激烈的紧缩政策,并又一次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疲软。为了启动经济,1992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3.2%。 第二,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超额投放。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社会投资增长率1992年为8.3%,1993年为12.1%。

18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美)库兹涅茨

19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蓄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含义一般来说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

20 第二节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 2、财政政策的运用与手段 3、自动(内在)稳定器 4、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与财政方向

21 1. 财政政策的内容 1)定义:财政政策是一国根据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2)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方面: 政府购买:实质性的支出,有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构成国民收入,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是财政政策的有利工具。

22 政府购买分三种情况: 一是与提供公共产品相关的购买性支出,如提供国防服务,保证公共安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等职能所发生的支出。 二是为了维持政府系统运行和发挥职能而发生的购买性支出,如行政事业费。 三是直接投资的购买性支出。

2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与一般的社会投资所涉及的领域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投资主要集中在竞争性的、私人产品的生产领域,而政府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带有较强垄断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

24 政府转移支付 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与商品和劳务交易行为没有发生直接联系,不以取得本年产出为补偿,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的而采取的资金转移措施。转移支出具有无偿性,单向性,它不必得到等价补偿,收益者也不必归还。例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扶助贫困人口等支出都属于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再分配具有最直接影响。

25 财政收入方面 税收:国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财政收入手段。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以何种税制为主体,会影响财政,我国长期以间接税为主体,会拉大贫富差距。

26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当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发行的。灵活、有偿、自愿原则,可根据政府需要随时发行。(税收:固定、无偿、强制)
内债:具有再分配性质,不视为负担。 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政府信誉,且使用要更为谨慎。

27 弥补赤字的途径是: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借债有两种,一是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是央行增发货币,即货币筹资,结果是通货膨胀。
另一类是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和国外借债。 国内借债,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的转移,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往往是利率上升,如果要稳定利率,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

28 2、财政政策的运用与手段 1)功能财政思想: 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就是功能财政。这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思想。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这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

29 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减税和扩大支出所造成。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所形成。

30 2) 财政政策的运用 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或紧缩。政府必须审时度势,斟酌使用、权衡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行事

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低税率,刺激需求,这种政策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32 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与增税,以抑制需求。这种政策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33 凯恩斯之前的平衡预算思想 凯恩斯之前,主要是年度平衡预算。衰退时,收入减少,为了平衡支出,必须增加收入,会加深衰退。反之,过热时通货膨胀,税收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必然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会加剧通货膨胀。 周期平衡预算: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经济衰退时,扩张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紧缩性政策,有意安排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得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消而实现预算平衡。 问题是很难估计繁荣与衰退的程度和时间,两者也不一定完全相等。

34 3.自动(内在)稳定器 Automatic(or built-in)stabilizers
财政政策本身具有的一种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自动减轻其程度,而不需要政府专门制定政策以调节经济。 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机制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对于轻微的经济波动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不能消除经济波动。 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

35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下降,在税率不变时,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从而使得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少下降。 累进所得税下,经济衰退使得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可以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反之,经济繁荣时,税收随着个人收入增加而增加;累进税率使得政府税收幅度超过收入增长幅度。

36 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主要包括政府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加,社会转移支付增加,可以抑制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支出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7 3)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的自动变化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支持,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了总需求。

38 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方向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 一般地,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时,实际盈余就大于充分就业盈余。 这可以提供一个预算的标准:必须以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规模。如果充分就业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就是紧缩性的。反之是扩张性的。

39 第三节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货币政策的内容 3、货币政策的运用

40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
调节利率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投资变化刺激或抑制总需求,最终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政策。 M — r — I — AD — Y

41 2、货币政策的内容 1)定义: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经济政策。
2)三种基本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率政策。

42 1)公开市场业务 主要是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其中主要有国库券、政府债券等等,所以,公开市场业务是以债券为工具进行操作的。
有一点要明确,决定是否发行国债是属于财政政策,而发行后的一级、二级市场上的买卖属于货币政策。

43 2)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的利率,是在商业银行缺乏准备金并需要向中央银行借款以作为准备金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银行无需向中央银行借款,则再贴现率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4 3)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或提高法定准备率来控制存款乘数,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利率,来调节经济。
法定准备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按法定准备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属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频繁使用。 1998年我国推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合并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为8%。1999年11月,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2004年5月中国的法定准备率调为7.5%。

45 中国使用最多的政策工具是利率。从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后来又对利息收入征税。刺激经济增长、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国债筹资成本、推动个人消费信贷。储蓄存款增幅明显下降,减轻企业财务负担2600亿元。 中国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借款人(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尤其对国有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利率下调的结果往往是企业财务负担减轻,存款人和银行收入减少。利率水平很难反映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利率结构也易于扭曲。

46 3、货币政策的运用 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行事
扩张的货币政策。一般而言,在经济萧条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应放松银根,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47 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应收紧银根,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防止经济过度增长。

48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一、收入政策: 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对雇主提出过分的增加工资的要求,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这就引起产品成本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上升。这被称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注意两点: 第一,当工会组织要求提高了行业工资后,没有工会的部门也不得不提高工资,如果不提高工资,就有劳动力短缺的可能。工资的增加被计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价格。这就引发了普遍的通货膨胀。 第二,在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发生之后还会引起“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49 收入政策的内容就是控制货币工资增长率,同时也控制物价上涨率。
工资-物价冻结。在短期内,这种作法对制止通货膨胀的效果相当明显。但是采取这种作法时,价格就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从而会引起资源配置失误,不能长期使用,不能经常使用。 规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如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规定货币工资的增长率。 税收刺激计划。如果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高于规定的指导线就增加其税收,如果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这一指导线就可以减税。但是在现实中无法区分是由于什么原因得到高工资,所以实际上可能起到了惩罚效率高的企业和工人的作用。

50 二、指数化政策: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在收入分配上的后果,采用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以便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如利率指数化、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 利率指数化:规定 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挂钩,以保持实际利率不变。 工资指数化: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联系起来,使它们同比例变动。有完全调整和部分调整两种。

51 工资指数化的部分调整形式有:1、规定临界点(如通货膨胀率不超过8%),超出这一点后再调整。2、对工资的调整幅度有一个限制。如不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每年货币工资的增加调整幅度不得超过5%。
税收指数化: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纳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等级。

52 小资料: 1、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21世纪初至少有三个金融开放举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亚洲各国的货币、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货币制度也将面临大的改革。金融业开放不仅使金融监管面临新课题,而且也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增加了新变数。 外资银行的引入至少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两方面冲击:一是传统的以贷款指导计划为手段的直接数量控制办法失效,而间接调控体系尚不完善,外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如何尚难预料;二是国际资本流动更加容易,外资银行大多数是跨国经营的大型银行,其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调拨以套取利润,当中国出于紧缩经济的目的提高利率时很可能引起短期套利资本流入,反而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53 假设十年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游资流动会加强。如果国家要求人民币汇率坚挺,那么货币当局只能被动地吞吐外汇,这样如何保持国内货币政策不受干扰便成为难题。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国内经济,而且会影响香港和亚洲其他国家。1997、1999年,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应付亚洲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样将来对亚洲金融市场还是影响很大。 在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国内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也会对亚洲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汇率和利率从来就是金融机构套利投机的基准,中国也必然如此。中央银行如何根据人民币的汇率与利率,平衡好国内外两个金融市场的波动,将是一个难题。

54 2、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与西方国家相反,西方是先出现短期融资的货币市场,后出现长期融资的资本市场,中国则是先建立了证券市场,后完善同业拆借等货币市场。时至今日,货币市场仍发展滞后。
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也不同于西方:西方国家股票市场评估企业价值,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在中国并不受重视,中国更看重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国有企业上市意味着大量不需还本资金的流入。本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受到重视也是正常的,但把为国有企业筹资作为首要任务,势必导致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低下,投资者短期行为盛行,最终会影响股票市场的基础。

55 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要顾及证券市场的反应,不仅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会影响正常市场秩序的建立。无论如何,中央银行绝不能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决策的参照指标,更不能用股市来“刺激总需求”。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作用应该是中性的。如果货币政策旨在刺激股票市场,投资者普遍认为货币当局会托市,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经营漠不关心,无法对上市公司形成有力的约束,促使其改善经营;上市公司既不担心股东“用脚投票”也不担心会被兼并收购(国有股,法人股不上市),惟一值得关心的就是增资扩股又能“圈”多少钱。


Download ppt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