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8章 信用风险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8章 信用风险管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8章 信用风险管理

2 8.1 信用风险概述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多产生于融资行为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如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3 信用风险的分类 按照信用风险的性质,可将信用风险分为违约风险、信用评级降级风险和信用价差增大风险。
按照信用风险所涉及的业务种类,可将信用风险分为表内风险与表外风险。 按照信用风险所产生的部位,可将信用风险分为本金风险和重置风险。 按照信用风险是否可以分散,又可以分为系统性信用风险和非系统性信用风险。

4 8.2 信用风险识别 8.2.1 单一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 8.2.2 集团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 8.2.3 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
8.2.4 贷款组合信用风险识别

5 8.3 信用风险度量的基本概念 信用风险度量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信用风险度量经历了从专家判断化、信用评分模型到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公司对信用风险的度量依赖于对借款人和交易风险的评估。前者是客户信用评级,后者是债项信用评级。 通过这两个纬度度量单一客户/债项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之后,公司还必须构建组合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用以度量组合内各资产的相关性和组合的预期损失。

6 8.3.1 违约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法产生的法律责任。
违约行为是违约责任的基本构成要件,没有违约行为,也就没有违约责任。 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

7 根据违约行为发生的时间,违约行为总体上可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
而实际违约又可分为不履行(包括根本违约和拒绝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履行和其他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 不符合约定的履行又可分为迟延履行、质量有瑕疵的履行、不完全履行(包括部分履行、履行地点不当的履行和履行方法不当的履行)。

8 一般地,债务人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被视为违约:
(1)债务人对公司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若债务人违反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者重新核定的透支限额小于目前的余额,各项透支将被视为逾期。 (2)公司认定,除非采取变现抵质押品等追索措施,债务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公司的债务。

9 8.3.2 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是指合约当事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评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常用的违约率估计方法主要有历史违约经验计算、统计模型和外部评级映射三种方法。

10 历史违约率是指根据过去一段时间内违约的历史数据信息,评级机构对某一信用评级的债务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违约概率的统计估计量。
边际违约率(Marginal Default Rate,MDR)与累计违约率(Cumulative Default Rate,CDR)是最常用的历史违约率。

11

12 8.3.3 违约损失率 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 LGD)是指交易对手的违约损失金额占违约风险暴露的比例。
客户违约后给公司带来的债项损失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经济损失,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包括折现率、贷款清收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引致损失和机会损失); 二是会计损失,也就是公司的账面损失,包括违约贷款未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两部分。

13 违约风险暴露(EAD)是指债务人违约时预期表内表外项目的信用风险暴露总和。

14 1. 违约损失率的经验估计方法 (1) 市场价值法。 (2) 回收现金流法。

15 8.3.4预期信用损失与非预期信用损失 1. 信用损失

16 2. 预期信用损失与预期损失率

17 3. 非预期信用损失与非预期信用损失率

18 计算资产组合的非预期信用损失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信用损失的标准差法 第二种,信用损失的VaR方法 例题8.1

19 8.3.5信用损失分布 概率分布表 用正态分布近似或作为渐进分布最为常用。
更为准确地计算中人们经常选择指数分布、t分布、Cauchy分布、Gumbel分布、Pareto分布、Beta分布等分布函数来拟合信用损失分布。

20 8.3.6 信用风险价值CVaR 信用在险价值又称为信用VaR,记为CvaR,是指在一定置信度c下某信用资产或信用资产组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期最大信用损失,即 例题8.2

21 8.3.7信用价差 信用价差(CS)是指为了补偿违约风险,投资者要求企业信用债务提供的高于到期日相同的无风险(国债)收益的额外收益。
一般把剩余期限及现金流出流入结构相同的企业债和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之差作为信用价差。 根据风险中性定价计算的信用价差隐含式为:

22 8.4 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即资信评级,是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或经济主体对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且用简单明了的评级符号表示出来。 完整的信用评级过程包括前期准备、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综合评价、确定等级、跟踪评级等六个阶段。

23 8.4.1 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体系是信用评级机构在对被评对象的资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价时所采用的评估要素、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标准、评估权重和评估等级等项目的总称,这些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4 信用评级体系 1. 信用评级的要素。 2. 信用评级的指标。 3. 信用评级的标准。 4. 信用评级的指标权重。 5. 信用评级的等级。 6. 信用评级的方法。

25 8.4.2 信用评级方法  1. 要素分析法 2. 综合分析法

26 1. 要素分析法 (1)5C要素分析法。 (2) 5P要素分析法。 (3)5W要素分析法。 (4) 4F要素分析法。 (5)CAMPARI法。 (6)LAPP法。 (7)骆驼评估体系。

27 2. 综合分析法 (1)加权评分法 (2)隶属函数评估法 (3)功效系数法 (4)信用风险多变量特征的二维判断分析评级法

28 8.4.3 信用评级符号的含义 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划分为三等九级, 符号表示为:AAA、AA、A、BBB、BB、B、CCC、CC、C。

29 8.4.5 信用评级报告 信用评级报告应对评级对象(发行人)的主要信用要素进行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的综合分析。应针对评级对象(发行人)的特点,揭示实际风险状况。应当至少包括概述、声明、信用评级报告正文、跟踪评级安排和附录等内容。 其中,信用评级报告概述部分应包括评级对象(发行人)的名称、评级对象(发行人)主要财务数据、信用评级、评级小组成员及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和出具报告的时间。

30 对债券评级还应当包括被评债券的名称、发债规模、债券期限和利率、债券偿还方式、债券发行目的等内容。
主体评级如存在担保,应当说明担保情况;债券评级如存在担保,应说明担保人的信用评级及增强后的债券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报告正文部分包括评级报告分析及评级结论两部分。 跟踪评级安排包括定期跟踪评级和不定期跟踪评级。

31 8.5 客户信用评级 客户信用评级是公司对客户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与意愿的度量和评价,以反映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
客户信用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公司,评价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评级、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 合理的客户信用评级具有两大功能: 一是能够有效区分违约客户; 二是能够准确量化客户违约风险。

32 8.5.1专家判断法 专家系统就是依赖高级信用管理人员和信贷专家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经验,运用各种专业性分析工具,在分析评价各种关键要素基础上依据主观判断来综合评定信用风险的分析系统。

33 专家系统在分析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与借款人有关的因素 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声誉 杠杆 收益波动性 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 利率水平

34 广泛使用的公司信用分析专家系统主要有5Cs系统、5Ps系统、骆驼(CAMEL)分析系统
品德(Character) 资本(Capital) 还款能力(Capactiy) 抵押(Collateral) 经营环境(Condition)

35 8.5.2信用评级法 信用评级法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它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信用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然后根据分值大小将借款人归类为不同的风险等级。

36 信用评级模型的关键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和各自权重的确定。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客观信用评级模型有:线性概率模型(Linear Probability Model)、线性识别模型(Linear Discriminant Model)、Probit模型、Logit模型、极值模型等; 主观信用评级模型主要是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数据包络分析(DEA) 模型等。

37 8.5.3 违约概率模型 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 RiskCalc Credit Monitor KPMG的风险中性定价模型 死亡率模型。

38 8.5.4 客户信用评级模型的验证 公司应当通过定期的验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检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有效性,内容包括:
检验内部评级体系对客户违约风险的区分能力(风险区分能力验证)和对违约概率等风险参数预测的准确性(校正); 检验评级/评分结果及风险参数在公司信贷流程中的使用情况(应用测试)。

39 8.6 债项信用评级 债项信用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价,用于反映客户违约后债项损失的大小。特定风险因素包括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地区、行业等。 债项信用评级既可以只反映债项本身的交易风险,也可以同时反映客户信用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

40 8.6.2 债项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 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 产品因素 公司因素 行业因素 地区因素 宏观经济周期因素
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违约损失率的水平及其变化,但其对违约损失率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

41 8.6.3 债项信用评级的建模 第一、数据转换 第二、模型建立 第三、预测与修正 第四、模型验证

42 8.7 个人信用评分 信用评分是指在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找出可能影响消费者未来信用风险、价值等的各种信用因素,并分配以不同权重,进而建立起特定的信用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出不同客户的信用分数,然后通过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据此决定是否给予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 个人信用评分以一个分数区间来反应个人的信用状况,一般界定为分数越高风险越低或信用越好。

43 参照国际最佳实践,个人客户评分按照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回归分析、K临近值、神经网络模型等;
按照评分的对象可以分为客户水平、产品水平和账户水平; 按照评分的目的可以分为风险评分、利润评分、忠诚度评分等; 按照评分的阶段则可以分为拓展客户期(信用局评分)、审批客户期(申请评分)和管理客户期(行为评分)。

44 8.8 国家信用评级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政府未能履行其债务所导致的风险(主权风险),也包括主权国家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的能力和意愿。

45 从国家风险发生的范围和层次看,国家风险分为宏观层次的风险(Macro Level Risk)和微观层次的风险(Micro Level Risk)。
从国家风险的结果看,国家风险分为影响到财产所有权的风险和只影响到正常业务收入的风险。 从国家风险发生的风险事项类别看,可以分为政治与社会风险、经济金融风险、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等。

46 从微观层次上,国家风险的表现形式有:拒付债务、延期偿付、无力偿债、重议利息、债务重组、再融资、取消债务等。
宏观层次上国家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国有化、贸易保护主义、财政金融政策变化、外资管理措施、货币的不可兑换性、消费偏好、经济周期、战争、知识产权的丧失、经营环境恶化。

47 8.8.2 国家信用评级框架 国家信用评级理论是信用风险各要素内在联系的本质反映。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财富创造力是一国债务偿还能力的基础; (2)国家经济增长能力依赖于国家管理能力; (3)国家金融体系是一国财富创造的驱动力; (4)国家信用评级体系关系一国金融安全; (5)国家财政实力直接决定一国债务偿还能力; (6)本币价值是影响一国债务实际偿还能力的关键要素。

48 对影响国家信用评级要素的分析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一国的综合体制实力,二是一国主权政府的财政状况。
综合体制实力分析包括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三个方面。 财政状况包括财政实力及外汇实力两个方面。

49 8.8.3 国家信用评级要素 在国家信用评级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关键性评级要素的概括,形成了包括五大部分内容的大公评级框架,即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外汇实力。 根据国家信用分析的逻辑和框架,通过对这五大要素的分析,可以全面、综合地对一国中央政府的信用风险水平做出评价。

50 8.8.4 国家风险评级模型 CP模型 扩展的CP模型 新兴市场国家的评分模型

51 8.8.5 国家信用评级确定 根据确定的影响国家信用风险五大关键评级要素及能够刻画这些要素的具体指标,大公建立了国家信用评级操作系统。
录入指标数据,依据设定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标准,系统会产生初始信用评级,之后经过信用评审委员会的调整形成最终的本、外币国家信用评级。

52 8.9 组合信用风险度量 对于组合信用风险的度量,在评估单个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之后,还应当在组合层面上计量不同债务人或不同债项之间的相关性,再评估组合信用风险。

53 8.10信用评级转移 信用评级的变化一般用信用评级转移概率来度量,在确定信用评级转移概率时初始等级和期限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54 8.11 信用风险监测 信用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信用风险管理者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 如果达到关注水平或超过阈值,就应当及时采用调整授信政策、优化组合结构、资产证券化等对策,达到控制、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效果,或在风险演变成危机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55 信用风险监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授信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结果变化,评估风险缓释计划需求; 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管理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以便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56 8.11.1 监测对象 1. 客户信用风险监测 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类指标: 第一类是基本面指标(定性指标或非财务指标)
(1)品质类指标,包括融资主体的合规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组织架构、管理层素质、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 (2)实力类指标,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人力资源、资质等级、运营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资影响、对外担保因素影响等。 (3)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环境等。

57 第二类是财务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增长能力指标等。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

58 2. 组合信用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组合风险监测有两种主要方法: 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
资产组合模型

59 监测指标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则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中国银监会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经营绩效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审慎经营类指标。根据功能分为风险水平、风险迁徙、风险抵补三大类指标。

60 8.11.3风险预警 信用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61 8.11.4 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是将风险信息传递到内外部门和机构,使其了解商业银行客户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工具。 职责 路径
主要内容

62 8.12 信用风险管理 限额管理 信贷定价与审批 贷后管理 资产证券化 信用衍生产品

63 8.13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度量与配置 经济资本是指商业银行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在银行经营中,可预期损失由拨备来消化,并计入成本,而对于非预期损失,则需要通过对风险的计量,最终由资本来弥补,这部分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就是所谓的经济资本。 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组成。

64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 1. 标准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2. 内部评级法下信用风险资本要求与加权资产

65 经济资本预算 在实现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度量的基础上,公司可以根据各地区、各行业、各信贷产品非预期损失占比或边际非预期损失占比,将银行总体经济资本配置到各个维度。

66 !


Download ppt "第8章 信用风险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