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如何經營人生? 台大哲學系教授 林火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如何經營人生? 台大哲學系教授 林火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如何經營人生? 台大哲學系教授 林火旺

2 一、當前的困境 (一)功利主義的價值觀 1.古代社會的價值觀:重義輕利 (1)孟子梁惠王篇第一章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 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 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2)在社會階層士、農、工、商中,商人排名是最 後。

3 (3)西方古代也是這樣的價值觀,中世紀重要的神學家奎那(Thomas Aquinas, )認為,按照自然法,某些人多餘的財物,應該做為濟貧之用,所以他說:“你存儲的是飢者的麵包,你收藏的是寒者的衣服,你埋進土裡的是買回窮人自由的贖金。”所以財產是有限制的。事實上從古希臘到中世紀末期,超過西方文明四分之三的時內,賺錢被攻擊的體無完膚。所以傳統基督教想法是:富人上天國,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

4 2.當代社會顯然是功利價值觀主導的社會 (1)競爭取代合作 經濟主導的工商社會,“利益”似乎是人們汲汲營營的最高目標,而“利益”具有排它性和獨佔性,所以自然形成一個競爭導向的社會氛圍,也成為社會大多數人普遍的思維模式,這和道德最核心的構成元素“合作”對立。因此競爭形的社會趨勢,會造成道德墮落、犯罪率上升、社會失序、人心不安。

5 (2)利己戰勝利他: 道德需要的是利他心,而重視經濟發展、財富累積則必然強化利己心,利他心趨於萎縮,不利道德行為的養成。因此目前的品德教育可以說是逆勢而為,所以其困難度更甚於往昔。

6  (3)物化消蝕人味:重視金錢、財物的價值觀,會造成物化,而銅臭味越重的社會,以美國為例,觀察家的說法是: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如此汲汲營營於追逐金錢、重視金錢,美國人真正的工作就是為了賺錢而賺錢,賺錢是他們的目的,而不是手段。這是一個「攫取型社會」,因為他們的全部習性、興趣和心思,都用來促進財富的獲得。人生的目標變成:抱著沈重的金錢和財物,奔赴黃泉。人不再為生活獲取財物,而是為獲得財物而生活。

7 3・工作失去意義: 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和逃避生活的無聊,所以工作本身不再是有意義的人類活動。上班就想趕快下班,工作成為賺錢的必要手段,本身不會帶來樂趣。生命中的菁華時刻,並不是活得很起勁。

8 4・不丹為何不再快樂? (1)2006年根據英國學者的調查顯示,不丹在全世界的幸福排名第八,雖然不丹當時的年國民所得只有1400元,是台灣的十分之一,但是台灣在全世界的幸福排名是68名。而且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項調查中,有97﹪的不丹人表示自己快樂。 (2)然而根據2012年5月19日聯合報的報導,去年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只有41﹪的人稱得上快樂,不丹總理接受訪問時表示,這是經濟富裕帶來物欲增加,使人民逐漸背離傳統價值觀的結果。

9 5・名利的迷思: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名利不能保證幸福,但是諷刺的是,大多數人每天追求的仍然是名和利。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者萊亞德(Richard Layard)認為,不停追求更多財富和地位的人,會表現出病態上癮行為的症狀,追逐物質會造成永遠不滿足的狀態,以致於不再有持續的快樂產生。我們擁有更多的食物、更大的汽車、可以隨性搭飛機到馬爾地夫旅遊,但是我們的心靈狀態卻不會隨著購買力增加而變得更好。

10 (二)依附於功利主義的升學主義教育觀 1.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羅馬帝國時期的哲學家塞內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4BC-65AD)曾經說過:“所有人都想要過一個幸 福生活,但是當到了分辨什麼使得生活幸福時,他們的 視野就模糊了。達成幸福是很困難的事,一旦你迷了 路,越充滿活力地往前衝,幸福就離你越遠;當你走的 路是相反的方向,你自己的速度就是你和自己的目標增 加距離的原因。”

11 2.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1)台灣的現象:升學主義造成補習班林立,根據 調查,自從台灣實施教改十多年來,各類補習班成長 5
2.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1)台灣的現象:升學主義造成補習班林立,根據 調查,自從台灣實施教改十多年來,各類補習班成長 5.8倍,以升學為主的補習班成長率高達8.1倍。以台北 市為例,國小生補習人口是74.13%,而國中生補習達 63.25%。只給孩子讀書一條路,孩子快樂嗎? (2)所謂“好”學校、“好”科系,都是以“利 益”作為衡量的標準,但是即使獲利最多的人,都是 書讀的很好的人嗎?如果升學是最重要的,吳季剛、 曾雅妮、吳寳春這些人怎麼會是台灣之光?

12 (三)不健康的個人主義 1・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最大的差別是,前者是集體主體,而後者則是個人主義。 2・在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中,個人的價值是由家庭、家族、社會、國家的目標決定,集體的利益高於個人,所以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有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3 3・個人主義則強調個人的優先性,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是尊嚴的存在,也認為每一個生命都具有獨特性,獨特的生命需要獨特的生命解答,所以尊重每一個人選擇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幸福人生。 4・不健康的個人主義把“個人自主”當成是合理的自私。當代的倫理學者辛格(Peter Singer)沈痛地指出,個人利益所釋放出來的幽靈,侵蝕我們的社群歸屬感,我們正在創造一個社會,是由彼此仇恨的個人組合而成。

14 二、對的方向 (一)腦袋轉個彎 1.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幸福,但真正朝向幸福之路的第一步是:改變功利、物化的價值觀。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在2006年公佈的“快樂星球指數”顯示,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叫萬那杜(Vanuatu),這是一個位於南太平洋默默無名的島國,島上居民的平均壽命約63歲,居民都是農夫、漁夫,他們沒有柏油路、沒有軍隊,也沒有地下資源,生活簡樸、實在。

15 2.萬那杜社會指出的幸福方向是 (1)財富、消費、權力和長壽並不能讓人快樂,根據 快樂經濟學家的調查,人均年收入從兩萬美元起,快樂 的程度就不再隨所得增加而等比例的提高。
(2)“擁有足夠的財富而不必工作”仍然是工商業發 達社會人們生活普遍的夢想,所以財富和聲望的價值甚 至超越家庭和朋友,但是這和快樂經濟學家列出的價值 等級表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與他人的關係(家人、伴 侶、孩子和朋友)帶來更多的快樂;其次是在自己健康 許可下,做一些對社會有用的事。 (3)快樂的要素:與自己達到深層的和諧、和他人和 諧相處。

16 (二)認知和面對現實 1.生命的現實:無常、無奈、渺小、孤獨、死亡 2.社會的現實:我們不可能選擇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懷思古之幽情只能是一種短暫的情緒,我們無法回到農業社會、很難找回人與人普遍緊密關係的年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以個人主義為主軸的社會。 3.個人的現實:任何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條件,這些包括智商、美醜、性別、族裔、甚至性格,只能承認。

17 (三)建構理想 1.為何需要理想? (1)沒有人希望只是活著,而是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活得有價值。 (2)理想是心靈的最佳食糧,可以使人免於物化,使人活得有方向和目標,賦予存在的價值感。

18 2.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才是真正的理想? (1)經營人生需要先經營自己、肯定自己:理想不是幻想。 (2)經營他人、關懷他人:獨斷排他的理想和獨裁專制只有一線之隔。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他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有一段話,值得深思: “任何一個認為中歐某些共產黨當局是一種罪惡特產的人,都看出了一個基本事實,罪惡的當局並非由犯罪分子們組成,而是由熱情分子組成的。他們確認自己發現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通道,如此英勇地捍衛這條通道,竟可以迫不得已地處死許多人。後來的現實清楚表明,沒有什麼天堂,只是熱情分子成了殺人的兇手。”

19 三、經營自己 (一)個性(individuality)和幸福 1.個性: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偏好進行自發性的選擇,就是一般所謂的「做自己」,而不是隨波逐流。 2.約翰彌勒(John Stuart Mill, )認為,如果不是自己的性格,而是傳統或他人的習俗作為行為的規則,則會缺少人類幸福的一個重要成分,以及個人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元素。

20  3.法國哲學家盧梭(J.J. Rousseau, )表示: 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是不幸的,而且是人類在社會中罪惡的來源。不幸的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永遠不快樂:永遠有人比我富有,即使我最富有,我也不是最帥或最聰明的人。而罪惡則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的人總是會腐化,不只是想要成為第一這樣的欲望會導致犯錯,也會使他想要給他人一個良好的印象、謟媚自己、謟媚別人。他的外在和內在永遠不和諧,而且他的一生是一個永恆的騙局。

21  4.彌勒認為,個性發展和個人價值成正比,每一個人隨著個性的發展,會使自己變得更有價值,也因此能對他人更有價值,對自己的生命完滿,因此而構成的社會也更完滿。因此個性得到培養,才會產生良好發展的人類。

22 (二)個性發展的障礙 1.父權意識:這樣做是為你好。 2.流行意見和價值觀:大眾媒體和流行意是一種隱形的權威,它們的威力比有形的權威還可怕,因為它們無孔不入,在其無形的影響下,人們誤以為是自己做的決定和選擇。

23 (三)管教方式 1.實例:2010年10月,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景鴻鑫出了一 本書,書名是《孩子對不起-一個父親的懺悔》。他有兩子 一女,從小對長子寄予厚望,但是長子在校成績不佳,遭到 他長期打罵,愛看小說、愛寫作,原本活潑的孩子,因此失 去笑容。有一次景教授在盛怒下,大罵孩子: 「我一輩子 的名次加起來,還沒有你一次多」,他回想孩子當時恐懼、 怨恨的眼神永難忘懷。長子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只傳了 一封電子郵件和景教授「告別」,信中表示以後不必和他聯 絡了,不用匯錢,他會活得很好。從此三年,景教授和長子 斷了音訊。

24 2.加州柏克來大學心理學教授包潤德(Diana Baumrind)區 別三種管教方式: (1)威權式的(authoritarian):父母使用一堆命令和威 脅,很少推理。 (2)縱容式的(permissive):父母用很多感情,卻不用權 威。 (3)權威性的(authoritative):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會說明 理由,而且也鼓勵相互遷就;在必要時父母會使用權力,同 時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堅定設立標準並執行,但不會認為自 己不會錯,所以會傾聽孩子的聲音,但不會只基於孩子的欲 望做決定。

25 (四)如何找到自己? 1 ・ 養成思考的習慣:最好的方法是經常參與討論和辯論。 2 ・ 接受挑戰:在公眾場所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承擔責任。 3 ・ 閱讀人文書籍。 4 ・ 從別人那裡發現自己:參與群體活動。

26 四、經營他人 (一)人需要人 1.Fernando Savater (1947-)的觀點(出自其《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1)人不只是自然生物的現象,還是一個文化現象:美國導演威爾斯(Orson Welles, )在1941年拍攝一部電影叫《大國民》(Citizen Kane),裡面的主角Kane,試圖像佔有物品一樣去佔有人,控制和擺佈人,最後他擁有無數的財富,卻得不到人的關懷。

27 (2)把別人當成“物”,別人也以“物”回報,而“物”不能給我們友誼、尊重和愛,只有“人”才能給予真誠的欣賞、自發的關心,或是用心的陪伴。 (3)我們可以做一個像“物”的人,也可以做一個像“人”的人。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 )說:“十九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紀的問題是人類死了,我們不再有成為奴隸的危險,可是我們卻有變成機器人的隱憂。”

28 2.透過和他人的合作,才可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好 (1)任何一種人生觀都需要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譬如財富、所得、自由、權利、健康、權力、機會、尊嚴等,而經由分工,才能實現這些價值,譬如:有手藝精湛的廚師,我們才能享受美味;有技術優良的裁縫,我們才能穿舒適美觀的衣服;有一流工程技術的工程師,我們才可以有安全的橋樑和房舍;有醫術高明的醫生,我們才能保有健康。

29 (2)要確保各個行業的人能夠實現社會期待它的價值,必須從業者真正展現合作的意願,而願意和他人合作就是道德實踐。 (3)社會現實顯現人和人的相互依賴性,他人的行為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幸福。

30 (二)品格決勝負 1.勝負是什麼? (1)短期的勝負不一定靠品格,投機取巧或好運氣,都可能使人得到一時的成功;但長期的勝負,即使是世俗的勝負,確實需要品格。 (2)對於人生而言,什麼叫成功的人生?什麼叫失敗? 由財富和名位決定?如果這樣,也不是品格決勝負,因為有些世俗的成功者,雖然有些良好品格特質,但整體而言並不是有品德的人。

31 2.品德是最持久穩定的無形財富 (1)在學校裡最沒有用的,出了社會最有用。2003年理律律師事務所被其職員劉偉杰盜走30億,劉偉杰是台北大學法律系畢業。如果你是陳長文律師,你會再用一個書讀得好、品格有缺的人嗎?所以一個成功企業家說:「我們公司用人以德為主,才為輔,才德雙全可重用;有德乏才,其德可用;有才乏德,其才難用。才雖乏可養成,故寧用乏才,勿用乏德。」

32 (2)任何一個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把孩子的品格當成比成績重要。如果父母忽略孩子的品格,將來孩子行為不檢,父母會為他擔一輩子的心。陳凱倫先生一生從事公益活動,但是他當時還在讀高中的兒子陳銳,在2009年因為涉入幫派、簽賭、暴力討債,遭覊押114天,2011年以搶奪賭博被判刑一年七個月,全案仍在上訴中。而2012年4月28日台北市警方破獲一個民宅賭場,陳銳被發現在該賭場中。陳凱倫先生曾在2010年當眾下跪祈禱,但是陳銳顯然會是他一輩子的痛。

33 (3)良好品格就是無形財富:品格良好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信賴,也比較容易得別人的幫助,當然也比較容易交到真正的朋友。所以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才能享受到人與人之間真心關懷、相互扶持的喜悅。然而這種人會不會比較容易吃虧?如果從人生整體來看,有品德的人可能短期不利,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是有利的,俗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就是這個道理。

34 (三)滿足快樂的要素 1.前面提到,快樂的要素之一是:與自己達到深層的和諧,那就是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做自己;另一個要素則是和他人和諧相處,這就是和他人達成合作、相互關心的親密關係,也就是道德的意義。 2.我們可以用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即婚姻為例: (1)美滿婚姻顯然是幸福的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但是現代社會的離婚率越來越高,根據統計台灣在2009年每天有156.8對離婚。 (2)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顯示,離婚對於幸福造成的負面效果等於損失三分之二的收入。

35 (3)然而當代生物學家的研究指出,有一種荷爾蒙在人類的愛情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即名叫催產素(oxytocin),男女彼此愛戀時,兩人體內會釋放出催產素。一般認為戀愛感的極大值是三年,根據國際統計,離婚平均發生在固定關係的第四年。戀愛中的人只看得見對方臉上的笑容,卻看不見嘴裡缺了牙的空隙,然而一旦新鮮感不再,從前看不見的齒縫,現在看得一清二楚。 (4)婚姻的維繫靠品德,愛情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婚姻之間這樣的感覺一定越淡,所以依賴的是彼此的關懷,所謂“夫妻義重”就是這個道理。

36 (四)使生命有意義 1.每一個人都希望追求的東西是有價值的,而價值可 以分為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和外在價值(extrinsic value):只重視外在價值必然會違反職業道德,導致人 與人間的互信基礎遭到侵蝕,危及社會穩定。過度重 視外在價值,也會忽視內在價值的重要性。 2.內在價值促進幸福:工作佔據一生中的精華時間, 工作不快樂,人不可能活得幸福。而工作的內在價值 認為工作有意義,所以會喜歡工作,工作的意義和道 德相關。

37  *剛退休的洗衣婦Osceola McCarty,1995年她67歲時一夕成名,因為南密西西比大學有人透露她的秘密:這位老婦人將自己的終生積蓄約15萬美元,捐給這所大學當獎學金。這是她靠洗燙衣服一輩子,由一分一毫累積而成的。有人感到困惑,質疑她為何不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但是她的回答非常簡單:「我是花在我自己身上。」哪一種“花在自己身上”比較有價值?

38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義大利籍的化學家李維(Primo Levi)因為猶太裔的身分,被送進納粹德國的一個集中營,他從死裡逃生後,寫了一本傳記。書中提到一個人叫羅倫左(Lorenzo),他說:“我相信我是因為有羅倫左這種人才能活到今天”,羅倫左是誰?為他作了什麼?羅倫左是集中營的一名工人,每天給李維一片麵包。一片麵包可以喚醒人性的尊嚴和價值,誰沒有能力給別人一片麵包?

39 五、結論 (一)一位學者指出,感恩被視為幸福生活的秘訣,它提醒我們,我們取水來喝的那口井,並不是我們挖的;它鼓勵我們把每天的生活都當成一種福報。幸福與抱怨只有一念之差,一句諺語說: “不好的工匠永遠只會抱怨他的工具。”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 BC)說:“品格就是命運”, 所以一個人的一生會是如何,絕大部分要自己負責。

40 (二)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 )認為,按照自然法,某些人多餘的財物,應該做為濟貧之用,所以他說:“你存儲的是飢者的麵包,你收藏的是寒者的衣服,你埋進土裡的是買回窮人自由的贖金。”所以財產是有限制的。事實上從古希臘到中世紀末期,超過西方文明四分之三的時內,賺錢被攻擊的體無完膚。所以傳統基督教想法是:富人上天國,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

41 (三)美國國父華盛頓曾經說過:“自然過程中存在著德行和幸福之間的一個永恆結合,沒有一項真理比這個更確定。”重視品德培養,就是累積無形的財富,也是找到通往幸福的正確方向。


Download ppt "如何經營人生? 台大哲學系教授 林火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