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国当代文学 作品选》 课程讲稿 河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李金娥
2
目 录 第一讲:当代文学发展史简介 第二讲:当代诗歌创作 第三讲:当代散文创作 第四讲: 当代戏剧创作 第五讲:当代小说创作
3
第四讲 中国当代戏剧 第一章 当代戏剧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的戏剧概述 一、分期:分为三个时期 1.1949—1957年;
第四讲 中国当代戏剧 第一章 当代戏剧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的戏剧概述 一、分期:分为三个时期 1.1949—1957年; 2.1958—1976年; 3.1977—
4
第一章 当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50、60年代的戏剧特点: 一、当代戏剧的改革。改革的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一章 当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50、60年代的戏剧特点: 一、当代戏剧的改革。改革的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二、当代戏剧的新变。“第四种剧本”和“历史话剧”的出现。 三、当代戏剧的发展。“新歌剧”的出现。
5
第一章 当代戏剧概述 第三节 新时期的戏剧概述 一、80年代戏剧的分期: 1.1977—1979年;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恢复
第一章 当代戏剧概述 第三节 新时期的戏剧概述 一、80年代戏剧的分期: 1.1977—1979年;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恢复 2.1980—1985年;开始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 3.1986—1989年;“小剧场”运动引人瞩目。
6
第二章 老舍的《茶馆》 第一节 老舍建国后的戏剧创作: 《方珍珠》、《龙须沟》、 《春华秋实》、《女店员》、 《全家福》等20多个剧本。
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7
第二章 老舍的《茶馆》 第二节 《茶馆》 一、《茶馆》的成就:《茶馆》是老舍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北京人艺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三度公演,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公认《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8
第二节 《茶馆》简析 二、 《茶馆》三幕剧反映了三个时代 1.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末社会。 2.第一幕: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时期。
3.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9
第二节 《茶馆》简析 三、 《茶馆》的主题: 老舍为《茶馆》确立了一个严肃而重大的主题:“葬送三个时代”。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到解放前夕三个时代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二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使人们有认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进而去追求新的生活,热爱新的社会制度。
10
四、《茶馆》的人物形象 1.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想通过不断改良而活下去的顺民形象。其性格特征是精明能干,又圆滑世故,虽有点自私,但还善良热情。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为人处世谨小慎微、安分守己、曲意逢迎、逆来顺受,并赶时髦、追潮流,对茶馆的经营进行了不断地改良。但最后在国民党接收北京时,茶馆被征做情报处,他上吊自杀。其悲剧说明:黑暗的旧中国委曲求全、不断进行改良的老好人也是没有出路的。
11
四、《茶馆》的人物形象 2.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应维新变法而产生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的性格特征是年轻有为、血气方刚、想实业救国。但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工厂先被日寇合并,后又被国民党没收而炸毁。他变得一无所以有。这个形象说明: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想走失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12
四、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3.常四爷:是具有反抗性格的旗人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有爱国心、有正义感、有反抗性、有自食其力的精神。他一辈子不服软,但最后一事无成,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这个具有中国传统反抗性格的典型人物说明:在旧社会走个人反抗斗争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13
五、《茶馆》的艺术特色 1.《茶馆》独特的艺术构思。 (1)使用了“反描法”。 (2)使用“侧面透露法”。 (3)采用了“人像展览式”
14
五、《茶馆》的艺术特色 2.《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1)“史”与“象”的结合;
(2)“虚”与“实”的结合; (3)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15
五、《茶馆》的艺术特色 3.人物刻画的特点。 (1)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 (2)动作性语言来刻画人物; (3)在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
(4)精心选择人物的闪光点来刻画人物。
16
第三章《关汉卿》及其他历史剧(略) 第一节:田汉的《关汉卿》
1.《关汉卿》 最早发表于《剧本》1958年第5期。它是田汉受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创作七百年的推动所作,被评论界认为达到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欧阳予倩就称之为“到现在为止,田汉创作中最好的一个”,曹禺则说“我感到这个剧本凝聚了田汉同志一生的经验和感情……是他众多好剧本中的瑰宝”。确实,不管是从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本的冲突设置和结构,还是艺术上浓厚的民族风格来看,《关汉卿》都堪称戏剧中的精品。
17
第三章《关汉卿》及其他历史剧(略) 2.全剧最大的成功,无疑在于关汉卿这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剧中的关汉卿,不仅因田汉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入发掘而有新的发现和创造,而且是田汉对于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想象与表达。这种表达,是借助情节、场面设置和众多人物形象的设计来达成的。作为一个富有良知的艺术家,关汉卿性格的核心是富于“为民请命”的使命感,以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18
第三章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略) 3.在《关汉卿》的戏剧结构中,戏中戏是一特色。《关汉卿》剧作中穿插了《窦娥冤》一剧的写作、演出和因此而来的不幸遭遇。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而深刻的。关汉卿一生共写了18部戏,《窦娥冤》被公认为是成就最高的,是关氏全部创作的灵之所在。《窦娥冤》流传几百年,被改编成多种戏剧形式。以《窦娥冤》的写作概括关汉卿的一生生活和性格精神是十分适当的。戏中戏的巧妙构思,既提高了剧作的思想性,同时也丰富了剧作的艺术性。情节曲折多变,形式多样,虚实结合,使戏剧更富传奇意味。
19
第四章 高行渐的《绝对信号》 第一节 作者简介:
第四章 高行渐的《绝对信号》 第一节 作者简介: 高行健(1940——)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先后作过翻译、中学教师,1975年调《中国建设》杂志社任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等。1981年出版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起反响,同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由他执笔的《绝对信号》上演后,引起广泛关注。此后,高行健陆续发表剧作有《车站》、《现代折子戏》、《野人》、《彼岸》等。1985年出版有《高行健戏剧集》(群众出版社)。
20
第二节 《绝对信号》简析 一、《绝对信号》简介:(1982)是一出无场次话剧。剧情发生在一列货运列车的守车上。货场当临时工的黑子为筹结婚款,答应了车匪帮同作案的要求,黑子借与见习车长小号的同学关系将车匪带上了车,黑子的爱人蜜蜂因为误了养蜂车,也来搭车。在爱人蜜蜂和同学小号的面前,黑子内心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情感在邪恶与理智间挣扎。老车长及时发现了车匪的企图,发出了绝对信号。在车匪欲行凶的危急时刻,黑子终于醒悟,用匕首刺杀了车匪,自己也受了伤。
21
第二节 《绝对信号》简析 2.《绝对信号》的艺术特点:却无意在戏剧冲突上多做文章,它着意的是展示情境演变过程,剧作通过打破现实生活的逻辑,将正在发生的事件与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想象有机地交织穿插,构成情境的演变过程。剧作以小剧场方式上演,在现代化的声光设备的支持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象化地表现于舞台上,极大地拓展了戏剧的舞台时空。同时,突破了第四堵墙,加强了剧中人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该剧以其小剧场的新颖的演出方式,和剧作结构、舞台形象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使人瞩目。剧作在北京公演时,创下了百场爆满的记录。
22
第三节 《车站》 简析 一、《车站》简介: 《车站》 (载《十月》1983年第3期)是一部无场次多声部生活抒情喜剧(《车站》中的人声曾用到了七个声部),它致力于独特戏剧情境的呈现。
23
第三节 《车站》 简析 二、荒诞手法的运用:在城郊一个公共汽车站,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为了不同的目的乘车进城去:为了赶一局棋,为了约会,为了报考大学,为了喝酸牛奶,为了回家,为了赴宴,为了赶木工活……,“公共汽车”是等车的人们的唯一的希望,等车的为了排队次序而争论,然而没有一辆汽车靠站,人们抱怨、诅咒,但仍然怀着希望在等待。他们是普通人,为了漫无期限的等待而消耗着生命。一年、五年……,在时间的迅速流驶中,剧作从生活的现实逐渐进入抽象的境界,最终达到荒诞。
24
第三节 《车站》 简析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人们要等的始终没有来的那辆公共汽车显然是一个象征,将生活的不合理、不公正乃至生活的荒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人”寄托了作者的希望:他看到车不停后就毅然决然地扛起行李悄悄离去了,他象征着感应时代的召唤,争取时间,认真进取的人。剧中多次出现了“沉默的人”的主题音乐。
25
第五章 马森的《花与剑》 第一节 作者简介 马森(1932—),山东人。长期任教于欧美各国与台湾,是在写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荒谬剧的多种影响下进行戏剧创作的。1967年写作戏剧《苍蝇与蚊子》和《一碗凉粥》,70年代在台湾报刊上陆续发表剧作《狮子》、《弱者》、《蛙戏》、《野鹁鸽》、《朝圣者》和《在大蟒的肚子里》,1978年与《花与剑》一并结集为《马森独幕剧集》。1996年又加上《脚色》、《进城》结集为《脚色》。马森是当代台湾一位知名作家、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
26
第二节 《花与剑》简析 一、《花与创》的象征意义:
《花与创》是马森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花象征着爱,剑象征着恨。父亲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和恨与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父亲与母亲既彼此相爱又充满仇恨,一直生活在无休止的相互依恋又相互折磨的状态中,当父亲将爱的鲜花献给母亲时,他也注定要将仇恨的剑刺向所爱人的胸膛,而自己也与之同归于尽。剧作家为解读《花与剑》说:“我有一个构想,对于善与恶,是与非,爱与恨,可能认为它们是一事两面,而不认为它们是绝对对立的。”
27
第二节 《花与剑》简析 二、 《花与剑》的母题:《花与剑》以寻父表现马森戏剧现代孤绝的母题:只身漂泊漫游的儿子在一种无以名状的冲动驱使下回到故乡,来到父亲的墓前追溯他生命的渊源,他对母亲说:“我必须弄清楚谁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做过什么?然后我才能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寻找父亲,意味着寻根、寻背景、寻偶像、寻上帝,寻理性。这是漂泊游子寻找出生地的乡愁,是醒来不知走向何方的人的迷茫。同时,也是人在迷茫中自我定位和自我确认的努力,是人在孤绝中期盼沟通、期盼依托的张望,也是人在迷途中振作前行寻找出路的探索。
28
第二节 《花与剑》简析 三、《花与剑》的人物:
剧中的人物有五个人,父、母、朋友、甚至鬼都是由一个演员扮演,可男可女,当母亲问及儿子在遇到丘丽叶和丘立安这两个兄妹,儿子可嫁可娶,表现出人物性别的兼容性,这比社会符号的模糊更具有深层的意义,同时也在舞台上表现了人物的多面性和时空的流动感。
29
第二节 《花与剑》简析 四、《花与剑》的思想内涵:
该剧以象征兼表现主义的手法,呈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浪迹天涯的“儿子”由于听从冥冥之中的召唤,回到了埋葬其父亲的地方。然而,他不仅一无所获,还由于几个鬼魂的轮番出场,讲述其不同的死因和各自的恩怨,而使“儿子”变得茫然失措,迷失了方向。《花与剑》以隐喻的方式包容了现代中国人失却传统之根的彷徨失措,以及在虚伪冷漠的社会中徒劳无益地寻找自我的精神悲剧。
30
第二节 《花与剑》简析 五、《花与剑》所反映的问题:
马森戏剧的“根本问题”概括起来有:“我是谁?”“爸爸在哪儿?”因为“水有源,树有根,如果我不知道我父亲,我实在无法生活。”“我必须弄清谁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做过什么?然后我才能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马森戏剧的生命哲学便呈现出矛盾状态:一方面感到“为人的寂寞”,对现存价值的怀疑和对理性的困惑,流露着悲凉悲观悲怆;另一方面又产生“需人了解的欲求”和与人沟通的愿望,“尽可以任性道出一己的心声”。
31
第二节 《花与剑》简析 六、 《花与剑》的艺术手法:
我所采用的戏剧表达方式与所表达的内容,不是传统的,既不是西方的传统,更不是中国的传统,然而却受着西方现代剧与中国现代人的心态的双重支持。换一句话说,在形式方面接受了西方现代剧的影响,在内容方面表达的则是中国现代人的心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