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過勞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過勞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過勞死

2 責任制 勞委會於2011年11月7日公公布最新修正條文出,勞基法84條之一所規範的22項責任制工作類別,明年元月起將陸續排出適用。未來包誇醫療保健服務人員、托兒所保育員,都會被排除在責任制的規範外,以保障其工作權。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表示,最快12月底就可以通過審查,預計明年上路,上述22種工作每日正常工作時數不得超過10小時。

3 近年來過勞死案件頻傳,責任制問題引起社會大眾議論,勞委會從八月開始邀集各地主管機關、勞資團體召開多次檢討會議ˋ後,將醫療保健服務業(含國軍醫院及其附設診療處)、一般旅館業鋪床工和托兒所保育員等三大衡夜,排除適用84條之1。最快明年第一波旅館鋪床工及醫院14類工作人員即可適用。 勞委會勞動條件處長陳惠玲表示,近日將公告排除的部分醫療保健服務業和一般旅館業鋪床工,經過7天預告期和勞委會法規通過之後希望能排入12月下旬的勞委會大會審核,通過之後,最快明年(2012年)公告。

4 不良的工作型態影響健康 儘管過勞死認定有難度,但不良工作型態原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國泰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黃啟宏指出,長期精神緊繃、壓力大,會影響自律神經,這是和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危險因子。 更已有研究指出,過少的睡眠會影響內分泌及新陳代謝功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若跳脫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有人因長期長時間工作,疲倦不斷累積,卻又得不到成就感,這時容易產生憂鬱的問題。

5 更別提過度的工作可能增加發生錯誤與意外的機率;壓力更與潰瘍、部份癌症的發生,以及免疫系統的損傷有關。
工程師之死,引發了國內對責任制工作的討論。勞委會擬深入調查,專家也呼籲,企制度改變前的自我調整 吳明玲建議,每個人可以回顧自己的生活形態與工作模式,是否負擔過重或壓力過大;也要了解自己的個性與體質,適不適合目前的工作型態。業應該擔負更多預防員工過勞的責任。

6 專家們都提醒,改善過勞,最重要的是從源頭改善,調整生活。
定期健康檢查,則有助了解自己的身體,及時發現異狀。「當發現身體愈來愈壞,不要勉強,」陽明大學環境暨職業醫學科副教授楊振昌提醒。「怕的就是不了解,又要硬撐,可能就會發生問題。」 個人也可注意飲食,固定運動,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果平日很忙,假日也要盡量抽時間動一動。 而如果真的不得已必須加班,原則是要盡力保持飲食、睡眠的正常。

7 一般建議,當感覺累、沒有體力時就該休息,睡眠時間要盡量足夠;如果真的無法睡足,休息時間也要盡量符合生理時鐘,例如,可以十一、二點前睡的話,就不要選擇晚睡晚起。
同時,也要減少攝取刺激性的食物與飲料。因為這類飲食含的成分可能會讓血壓上升,心跳更快。 如果要加班,也一定要固定時間用餐,平均四到六小時應該吃東西。她建議盡可能在用餐時間排開工作,吃完飯後稍微活動一下,休息半小時後,再繼續工作。

8 壓力大、長時間加班者常是外食族,壓力又特別容易損耗體內的維他命B群與C,這類人要多補充蔬果。特別是若工作到比較晚,更不要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需要的消化時間長,不僅影響睡眠,更會造成體重負擔。

9 過勞的症狀 1. 經常感到疲倦、健忘 2. 突然覺得有衰老感 3. 肩部和頸部強直發麻 4. 因為疲勞和苦悶失眠 5. 為小事煩躁和生氣
6. 經常頭痛和胸悶 7. 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心電圖不正常 8. 體重突然大幅變化 9. 最近幾年運動也不流汗 10.人際關係突然變壞 11.最近常工作失誤或者發生不和

10

11 案例探討 日前台北縣醒吾技術學院觀光系一名43歲的楊姓助理教授,被學生發現因為過勞猝死在學校的研究室裡。由於楊教授平日並無宿疾,但最近確實因學業(正在美國攻讀第二個博士)、家庭(妻子摔斷腿、目前正在美國休養)與事業(學校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等因素而往返奔波於台美之間;因此學校教官推測:可能是因為最近過於忙碌奔波,而造成楊教授身體上出了一些問題且不自知,因而造成不幸。而這個不幸對於楊教授在美國的妻子和3個小孩來說,將是更沉重的打擊與負荷。

12 事實上,根據勞委會的統計顯示,國內每年判定為過勞死(Karoshi)的勞工人數大約都持續有20~30人,特別是在工作壓力較大的職業領域工作的人(例如:教授、法官、警員、科技新貴等),過勞死的危機較諸其他職業的人會來得更高。至於過勞死的定義,主要是指因工作過勞所導致的猝死。而其實際的死因,大多會表現在「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兩大類

13 根據去年一月新修訂的「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診斷認定基準」,是把觀察是否過勞的時間,放寬到死亡前的2~6個月,也就是說較諸原本的「死亡前連續工作24小時,或是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的過勞死定義,作了一定程度的放寬;而這樣的放寬,其實是較為符合過勞死的基本概念與成因———疲勞及壓力。例如:有些高階主管的工時不見得會很長,但因壓力太大,也有可能造成過勞死,因此不能單用短時間內的連續工時來作為是否「過勞」的唯一標準。

14 「過勞死」的發生其實是一連續的過程,而其中介階段即是「慢性疲勞」。
因此如果自己雖然睡醒了但還是覺得很累,活動力減少50%以上等,且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就要小心可能是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感覺常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一旦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過勞死」的風險與發生機率就會大大增加。過勞死」與「慢性疲勞症候群」其實都是現代社會持續的緊張、壓力、不斷追求卓越進步、與工作過量等因素下的產物。

15 因此我們建議每一位在職場的工作者,都能了解到客觀環境的限制,同時多關心自己一些,多找時間去戶外走走(至少抽空散個步或靜坐休息一下),遠離辦公室去運動或和朋友聊天等都是很好的紓解壓力的作法。

16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大紀元時報 2011年11月18日


Download ppt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過勞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