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作者概說: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 宋國 蒙邑(今河南省 商邱市東北)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時期約在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二八六年)之間,與孟子同時。   莊子曾於蒙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官,一生貧困卻不求富貴。《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當時「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以為相,但被他拒絕了。後莊子聚徒授業,終身不仕,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作者概說: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 宋國 蒙邑(今河南省 商邱市東北)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時期約在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二八六年)之間,與孟子同時。   莊子曾於蒙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官,一生貧困卻不求富貴。《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當時「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以為相,但被他拒絕了。後莊子聚徒授業,終身不仕,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作者概說: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 宋國 蒙邑(今河南省 商邱市東北)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時期約在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二八六年)之間,與孟子同時。   莊子曾於蒙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官,一生貧困卻不求富貴。《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當時「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以為相,但被他拒絕了。後莊子聚徒授業,終身不仕,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思想以「道」為本,認為萬物齊一,主張消遙忘我,順應自然,反璞歸真。與老子並稱「老 莊」,繼老子之後發揚道家精神與學說,是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常寓深奧哲理於寓言故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文筆靈活奔放,跌宕縱橫,譬喻生動,詞采瑰麗,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2 二、課前導讀:   本文選自《莊子‧外物》,本無標題,題目為編者所加。   文中敘述莊子因為家貧,緊急向監河侯求助,監河侯表面答應,實則卻推託敷衍。莊子沒有直接反駁,反而以「涸轍之鮒」的寓言反脣相譏,將自己的遭遇忠實反映在故事中,一方面表現出莊子自嘲嘲人的幽默感,另一方面也揭示「外在事物不可依賴」的道理。

3 三、課文細說: 1.課文第一段: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 1.粟:植物名,俗稱小米,此處泛指食用的米糧。
  1.課文第一段: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 1.粟:植物名,俗稱小米,此處泛指食用的米糧。 2.監河侯:官職名,由於莊子曾經向他借貸米糧,後人常以「監河」或「監河侯」  代指出借錢物的人。

4 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三、課文細說:   2.課文第二段:      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1.諾:表示同意的應答聲。 2.邑金:古時候諸侯或大夫從封地所收取的租稅。這裡的金是一種貨幣,並非指  黃金。

5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 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
三、課文細說:   3.課文第三段: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    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 1.忿然作色:氣到臉色變了。忿,音ㄈㄣˋ。 2.中道:即道中,指路上。 3.顧視:回頭看。顧,回頭。 4.轍:車輪走過所留下的痕跡。 5.鮒魚:即鯽魚。鮒,音ㄈㄨˋ。

6 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 曰:『諾,我且南遊吳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三、課文細說:   3.課文第三段:      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    曰:『諾,我且南遊吳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1.東海之波臣:東海中的水族類。 2.豈:是否,這裡表示推測、詢問的語氣。 3.斗升之水:很少量的水,之後常被用來比喻很微薄的幫助。 4.活:使役動詞,使……活。 5.遊:遊說。 6.激:導引。

7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 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三、課文細說:   3.課文第三段: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    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1.常與:「常與者」的省略,表示經常相伴之物,這裡指魚賴以維生的水。 2.無所處:沒有可以安身之處。處,音ㄔㄨˇ,安身。 3.乃:竟然。 4.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早一點到賣魚乾的店鋪去找我。曾,音ㄗㄥ,  倒、還。索,尋找。肆,音ㄙˋ,店鋪。

8 四、補充說明:   1.《莊子》簡介:    (1)又名《南華經》。    (2)現存《莊子》為西晉 郭象注本,共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     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三部分。    (3)一般以為〈內篇〉思想純粹、文筆一貫,為莊子手著,篇名皆     蘊含深意,〈外篇〉、〈雜篇〉則行文駁雜,非出於一人手筆,     然思想皆屬於莊子體系的範疇之內,推測雜有莊子弟子的紀錄,     及其學派後人的傳述,是承繼莊子學說的重要文獻。

9 四、補充說明:   1.《莊子》簡介:    (4)《莊子》的文章充滿豐富的想像力,誇張大膽地比喻形象,語     言靈活生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5)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評莊子《莊子》、屈原《離騷》、     司馬遷《史記》、杜甫《杜甫詩》、施耐庵《水滸傳》、王實     甫《西廂記》為「六才子書」。

10 四、補充說明:   2.老子與莊子比較:     (1)時代:     ◆老子:春秋 楚國 苦縣人,約與孔子同時。     ◆莊子:戰國 宋國 蒙邑人,約與孟子同時。    (2)中心立場:     ◆老子:以道為本,順應自然,清靜無為。     ◆莊子:以道為本,萬物齊一,逍遙忘我。    (3)著作:     ◆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經》。     ◆莊子:《莊子》,又名《南華經》。

11 四、補充說明:   2.老子與莊子比較:     (4)處世觀:     ◆老子: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     ◆莊子:順天以養生,任我隨物而化。    (5)政治觀:     ◆老子:以「不有、不恃、不居」與「有為」對立,強調無為        而治,嚮往「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莊子:聽任自然,主「無名、無功、無己」。


Download ppt "一、作者概說: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 宋國 蒙邑(今河南省 商邱市東北)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時期約在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二八六年)之間,與孟子同時。   莊子曾於蒙擔任管理漆園的小官,一生貧困卻不求富貴。《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當時「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以為相,但被他拒絕了。後莊子聚徒授業,終身不仕,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