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對GDP的檢討及修正』座談會 許志義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十八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對GDP的檢討及修正』座談會 許志義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十八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對GDP的檢討及修正』座談會 許志義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十八日

2 目次 國民所得(GDP&GNP)及其限制 P3 綠色會計 P9 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SEEA架構)及結果 四、永續發展指標 P49

3 經濟 國民所得(GDP&GNP)及其限制

4 國民所得(GDP&GNP) 國民所得代表一個國家國民所得水準的高低。 常見的表現方法:
"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 GDP以”地理”作為分界, GNP則以”國籍”區分』: 台灣的GDP, 指台灣本島內所有的經濟活動, 包含外商在台灣的經濟產出. GNP則包括台灣“國民”的產出, 包括到海外工作或投資的產出, 並且需要扣除外商(非台灣籍)在台灣的經濟產出.

5 GDP的限制 Wu J.& Wu T.(2010).Green GDP. :
‘’GDP omits many of the important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we derive from nature because its scope is delimited completely by the market” 參考資料: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Sustainability ,Vol. II- The Business of Sustainability .Berkshire Publishing Great Barrington, pp

6 GDP的限制 “In GDP accounting, no distinction is made between activities that contribute to well-being and those that detract from it.” Example: 海上石油探勘工作發生漏油意外,需要大量的人力及設備協助清理,龐大的善後清理及重建支出是GDP的加項。 參考資料: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Sustainability ,Vol. II- The Business of Sustainability .Berkshire Publishing Great Barrington, pp

7 GDP的限制 雖然GDP有許多限制,無法充分反應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但在可見的未來,GDP仍將是反應經發展情形的重要指標,但世界各地試圖”綠化”GDP的想法,顯示人們逐漸重視關懷生態。 各種相關指標(例如永續發展指標、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人類發展指標(HDI)』、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環境績效指標(EPI)』也有助於更全面地觀察人和環境永續發展的可能。 參考資料: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Sustainability ,Vol. II- The Business of Sustainability . Berkshire Publishing Great Barrington, pp

8 綠色GDP與永續發展 + + = 金色GDP (Golden GDP) 資源整合運用 潛在GDP (Potential GDP) 綠色GDP
(Green GDP) 國民福利缺口 (welfare gap) 永續性缺口 (Sustainability gap) GDP 國家財富 實物資本 人力資本 自然資本 社會資本 文化資本 資料來源:新世紀國家建設計畫民國90年至民國93年暨民國100年展望,經建會(2004)。 註:根據聯合國『World Culture Report 2000』:金色GDP係衡量文化活動及人文價值對國民福利的效益。

9 Green Accounting(or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經濟&環境
綠色會計(亦稱『環境會計』)

10 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
亦稱”環境會計”(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同時紀錄”經濟面(或是財務面)和”環境面資訊”的會計或統計制度。 兩大系統:個體面及總體面 資料來源:周嫦娥(2009),綠色會計(上),中央大學松濤講座

11 國內外政府、學者對環境會計之定義 研究者 定義 美國會計學學會 1973 環境會計是企業組織行為對自然環境(空氣、水和土地)影響的衡量與報告。 日本環境廳 2000 環境會計是數量化評估企業環保活動的一種體系。 Nelson 2000 環境會計藉由辨識和報導企業組織內影響環境的經濟和財務事項來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環境會計可增加事前準備,改善內部流程、加強投資流程、減少原料的消耗、使用及分析採用適當的環境管理系統,亦可以反應組織、環境互動的經濟和財務狀況;減少負面環境影響及投入。 聯合國永續發展處 2001 是為分析、使用和聯繫財務和非財務資訊,以結合公司之環境管理的目標和經濟政策,已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公司成本費用、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及投資決策,環境管理會計皆能提供即時且前瞻性之資訊。環境管理會計亦為決策及支援工具,這套資訊系統能夠使公司在管理環境生命週期和經濟資訊之同時獲得更好的資訊及環境保護策略。 Cameron Cooper 2002 環境會計將環境活動結果數量化並加以衡量,以有形財務向外界證明環境利益,並協助組織改善衡量原料、能源的環境決策,以節省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日本環境廳 2005 環境會計是數量化評估企業環境保護活動的一種體系,目標為達成永續發展,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關係,及推動同時具效果及效率之環保活動。 國際會計師聯盟(IFAC)2005 環境管理會計是透過發展並執行適當的環境相關會計系統來管理環境及經濟績效。包括公司資訊之報導及審計,環境管理會計一般來說包括生命週期會計、全部成本會計、效益處理及環境管理之策略性規劃。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accessed 2011/07/12

12 Summary of Important terms and concepts
Definiti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compilation of physical and monetary accounts of environmental assets and the costs of their depletion and degradation.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use of the term, National Resource Accounting( NRA) below may be included as a subset of EA. Green Accounting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data on environmentally important stocks and flows(e.g. stocks of life-sustaining natural resources, flows of pollutants),accompanying conventional economic accounts(e.g. measure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with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activity. Nature Resource Accounting A system of monitoring based on methodically organized accounts, representing the size of economically valuable and limited reserv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using physical quantifiers such as tonnes or cubic metres. Adjusted net savings (genuine savings) A sustainably indicator building on the concepts of green national accounts. Adjusted net savings measure the true rate of savings in an economy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damage caused by pollution. Green GDP A measurement of national output that includes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2006),The World Bank-Italian Trust Fund Project

13 綠色會計 環境資產與負債 環境衝擊與資源使用 環保支出 資源利用支出
環境會計 總體 綠色國民所得帳 個體 企業環境管理會計 環境保護 資源利用 企業環境財務會計 環保支出 資源利用支出 環境資產與負債 環境衝擊與資源使用 資料來源:企業環境會計與綠色國民所得帳之關聯(2006),周嫦娥,『環境永續與綠色會計實務』研討會。

14 綠色會計 總體面的綠色會計: 綠色國民所得帳(Green GDP) 是從國家的觀點紀錄經濟和環境的關係。 個體面的綠色會計:
企業環境會計(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紀錄個別企業財務和環境的資訊。 資料來源:周嫦娥(2009),綠色會計(上),中央大學松濤講座

15 我國環境會計推動情形 年度 輔導對象 88 永光化學 89 聯華電子 90 正隆紙業、裕隆汽車 91 台灣通信、良澔科技、臺北榮總 92
南亞塑膠、力晶半導體、廣源造紙、中華映管、富積電子、台灣電力公司(第一期) 93 台灣電力公司(第二期)、統一超商、旺宏電子、、穎西工業尚志半導體、裕隆汽車中衛體系、三陽工業中衛體系、中國鋼鐵W5示範廠 94 台灣電力公司(第二期)、統一速達、杏一醫療、士林電機 95 台灣電力公司(第三期)、能源局-新竹瓦管處、中國石油油品行銷事業部、國光電力、工業局-長春人造樹脂、統一企業、大東樹脂化學、正隆造紙、台北縣環保局-正隆板橋廠、亞東醫院、雙溪鄉公所、裕益汽車、中正國小、新店焚化廠、台亞加油站、中福營造、捷運北區施工處新莊工務所、順益汽車 、桃園縣環保局-中福營造、裕隆汽車中衛-友聯、友永、裕器、裕盛、協欣 96 台灣電力公司(第三期)、能源局-樹林焚化廠、大豐能源科技、環保署-居易科技、宏遠興業 97 台電-通霄電廠審查資料補充專案、能源局-台塑石化、八里垃圾焚化廠、友達光電、奇美電子、環境會計制度擴充、推廣及結合物質流管理計畫 98 能源局-明宜太陽能科技公司、嘉義垃圾焚化廠、大台北瓦斯公司 資料來源:臺灣環境管理會計學會

16 經濟體系與環境體系 空氣汙染物 空氣汙染物 廢汙水 廢汙水 勞動 人造資本 自然資源 固體廢棄物 固體廢棄物
生產 產品 消費 中間投入 勞動 人造資本 自然資源 空氣汙染物 空氣汙染物 固體廢棄物 廢汙水 固體廢棄物 廢汙水 資料來源:周嫦娥(2009),綠色會計(上),中央大學松濤講座 註:『中間投入』中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水資源、能源、森林等。 為簡化說明,暫不考慮投資與政府支出等。

17 環境與經濟密不可分 生產活動需使用自然資然作為中間投入,而生產和消費過程產生的汙染,最終也將回到環境中。
環境與經濟緊密相關,當經濟體系生產越多商品勞務,同時也消耗更多來自大自然的資源。 想真實反映人民的福利,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環境品質。 資料來源:周嫦娥(2009),綠色會計(上),中央大學松濤講座

18 綠色GDP 綠色GDP嘗試在聯合國認可的國民所得編製架構下(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 , SNA)
整合經濟及環境體系資訊。 聯合國認定的綠色國民所得帳架構 “經濟與環境綜合帳”(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即按此理念發展。 資料來源:周嫦娥(2009),綠色會計(上),中央大學松濤講座

19 我國的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 SEEA架構

20 資料來源:蕭代基(2006),台灣綠色國民所得帳理論架構、編算模式及實施情形。
聯合國SEEA 1993V.SSEEA2003之比較 SEEA 1993 SEEA2003 目的 介紹綠色國民所得帳觀念、基本帳表架構、資源折耗及環境質損估算方法。 除涵蓋SEEA1993已有內容外,在功能上係扮演綠色國民所得編算之『操作手冊』--亦即編製者可按SEEA2003所述之步驟,完成帳表編製。 帳表架構 強調與SNA的一致性。 由於SEEA1993以介紹性質為主,故障表較為粗略。 強調與SNA的一致性。但環境保護支出帳、自然資源及環境汙染相關衛星帳之架構更為完整。SEEA2003中並以實際編算中國家之帳表作為案例介紹。 資源折耗 利用 1.市場價格(actual market price) 2.EI Serafy法 3.淨價格(net rent)等方法估算自然資源折耗。 方法上類似SEEA1993,但SEEA2003介紹更嚴謹且對各類自然資源(例如水、石油及土地等)分類及編算更精細。 環境質損 以維護成本法為主。雖有介紹損害評估法,但對該方法持保留態度。 損害評估法及維護成本法兩者並行,並詳細說明各種方法優缺點。 政策功能面向 政策功能方面說明較少 較SEEA1993更強調帳表的政策功能,有專章討論(第11章)。 綜合環境指標 經環境調整後的國民所得指標(environmental adjusted domestic product,EDP),並分為EDP I 及EDP II 以eaGDP及eaNDP等取代原有的EDP I及EDP II,但這些指標在概念上(納入質損及折耗的價值)是一致的,端視各編算國家的需要及帳表特色而定。 資料來源:蕭代基(2006),台灣綠色國民所得帳理論架構、編算模式及實施情形。

21 SEEA與其他方法之比較 資料來源: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2005),行政院主計處 編製系統 SEEA2003 ENRAP
SERIEE NAMEA 源起 聯合國統計局(UNSD)於1993年出版第一版手冊。 1998年出版作業手冊(Operational Manual) 2003完整手冊出版。 應用的國家有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荷蘭、芬蘭、挪威、菲律賓、墨西哥、印尼、印度、泰國、南韓、中國大陸等。 由經濟學者H.Peskin所提出(1989年)。 1990年起,美國援外總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以提供援助之方式協助菲律賓試行『環境和自然資源帳計畫(ENRAP)』。 目前僅有美國Chesapeake地區及菲律賓試編。 歐盟統計局(Eurostat)於1994年出版SERIEE手冊。 觀念及方法由荷蘭統計局局長Keuning提出。 荷蘭最早依據NAMEA架構空氣排放物帳(1991年) 內容 環境保護支出帳 非生產性資產實物帳。 環境經濟綜合帳。 自然資源折耗和環境質損。 計算綠色國民所得指標。 將自然環境視為生產部門,可生產非市場的(non-market)環境服務價值。 將包括汙染對人體健康之損害在內的環境汙染價值,視為生產部門的負產出。 環境利益淨額(NEB)= 環境服務價值-環境損害價值。 環境保護支出帳。 自然資源使用及管理帳。 基本資料蒐集及處理系統。 國民所得交易帳:其中與環境有關者為商品與勞務帳、家庭消費帳、稅帳。 環境物質帳:本帳均以實物數量表是:包括汙染物(CO2、N2O、CH4)及自然資源(如天然氣及原油)。 環境議題帳:包含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化等環境議題。 特色 與SNA之定義及會計原則一致。 結合ENRAP、ERIEE、NAMEA之優點。 估算環境服務價值 環境及資源價值估算,符合經濟理論一致性。 運用損害評估法計算環境社會損失成本。 強調帳表的政策功能。 環境淨利益指標估算。 著重環保支出之計算。 計算與環境有關實物帳。 探討全球環境議題帳(包括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化等)。 轉換汙染物影響為相同計算單位。 資料來源: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2005),行政院主計處

22 綠色國民所得帳 亦稱「環境帳」、「資源帳」或「環境與經濟綜合帳(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 SEEA)」” 觀察隨著經濟發展,自然環境及資源耗損的情形。 由聯合國與世界銀行共同開發。 理論架構與目標: 以衛星帳的方式補強原有國民經濟會計制度(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 SNA),建立自然與環境的統計資料庫及相關帳表,考量經濟體系和自然資源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帳; 林惠薰(2008),發展台灣綠色經濟統計之研究,經建會綜計處自行研究報告

23 環境與經濟 質損帳 環境體系 經濟體系 實物資產帳、折耗帳 經濟活動 殘餘物排出 排放量帳 品質帳 環境服務 環境品質影響 環境支出及環境稅
自然資源投入 礦產與土石資源 水資源 經濟活動 殘餘物排出 空氣汙染 水汙染 固體廢棄物 排放量帳 品質帳 質損帳 環境服務 環境品質影響 環境支出及環境稅 環境品質影響 環境支出帳 環境稅與補貼帳 提供政策評估之指標 資料來源:綠色國民所得網站,行政院主計處

24 台灣綠色國民所得帳帳表架構 *自然資源供給使用表 *殘餘物供給使用量 損害 環境 統計 綠色國民所得帳資料庫 <內部衛星帳>
國民所得統計 環境 統計 綠色國民所得帳資料庫 存貨及存量統計 <內部衛星帳> <外部衛星帳> <實物流量帳> 活動統計: 資訊開採/收成 國民所得帳 環境保護 支出帳 環境效益支出帳 資源管理與利用利用支出帳 減緩天然災害支出帳 環境稅與補貼帳 *自然資源供給使用表 *殘餘物供給使用量 <環境汙染> <自然資源與環境服務> 衝擊統計: 汙染物 排放物 汙染物排放帳 自然資源資 產帳(實物) 自然資源品質帳 反應 統計 預期維護成本 環境品質帳 自然資源資 產帳(貨幣) 自然資源管理保育支出 環保支出 損害 環境支出帳 自然資 源折耗 自然資源 服務價值 環境質損 混合供給使用表 環境經濟整合帳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主題網

25 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算架構 綠色部分為目前已編算項目。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綠色國民所得帳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水汙染 自然資源
固體廢棄物 土壤與地下水汙染 自然資源 礦產與土石資源 土壤資源 水資源 森林資源 海洋資源 土地與生態系統 環境支出及 環境稅 環境保護支出 自然資源管理與利用支出 環境稅與 補貼帳 服務價值 綠色部分為目前已編算項目。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6 我國綠色GDP帳表架構—自然資源 項目 SEEA2003建議 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亦是種資產,諸如提供經濟活動必須原物料及能源或者具有使用利益(或未來可能提供使用利益)的環境要素皆包括在內。 將自然資源分為六類: 礦產與土石 土壤 森林 海洋 土地與生態系統 針對各類自然資源編製實物資產帳: 探討資源投入經濟活動情形及其存量,估算資源使用超過環境自行補充能力,致使資源存量下降的折耗帳,藉此反應資源使用是否符合永續發展。 2.環境汙染 生產和消費活動產生三大類污染:空氣汙染、水汙染及固體廢棄物。 考量空氣、水及固體廢棄物汙染通常會導致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因此計畫將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納入評估範圍。 針對各種汙染來源編製排放帳和品質帳: 排放帳:紀錄汙染排放量。 品質帳:紀錄汙染物對環境品質影響,進一步估算汙染造成環境品質質損情形,包括汙染量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及減少損害必須投入成本的質損帳。 3.環境保護支出與環境稅 彙整政府和產業界投入各項環保之初及各種環境稅(費) 藉此了解用於環境維護資源分配是否足夠。 資料來源:綠色國民所得網站,行政院主計處

27 綠色國民所得帳子帳表 經濟體系中因環境活動而產生之支出。 內部衛星帳 實物流量帳 環境質損帳 自然資源折耗帳 外部衛星帳
資料來源:周嫦娥(2009),綠色會計(上),中央大學松濤講座

28 內部衛星帳 目的:呈現經濟體系從事環境保護活動、自然資源管理與利用活動、具環保效益之活動和緩解天然災害活動等實際支出金額。
統稱”環境支出”(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s) 編制方式:將國民所得帳中與綠色國民所得相關之交易整理編製,沒有加入新的流量,反應目前經濟體系投入環境保護工作程度。 內部衛星帳包括環境支出帳及環境稅與補貼帳 資料來源: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網站

29 環境支出帳 作用: 衡量各項環境保護與管理行動,並分析經濟政策措施對環境保護活動與議題成效及未來可能發展。
由經濟體系與環境保護相關交易,整理出經濟體對環境保護、資源管理與使用、環境效益支出及減緩天然災害支出帳。 作用: 衡量各項環境保護與管理行動,並分析經濟政策措施對環境保護活動與議題成效及未來可能發展。 資料來源: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網站

30 2009環境保護支出編製結果 (單位:百萬元) 資料來源: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政府部門 產業部門 2007
% 2008 2009 政府部門 合計 625.3 100 693.3 723.8 產業部門 534.0 513.6 518.8 汙染防治支出 511.3 81.8 563.4 81.3 605.2 83.6 510.7 95.6 477.1 92.8 483.3 93.1 空氣汙染防制 36.6 5.9 40.8 43.3 6 246.7 46.2 224.7 43.7 219.2 42.2 水汙染 防治 138.5 22.1 171.3 24.7 205 28.3 水汙染防治 202.3 37.9 181.4 35.3 176.2 34 廢棄物 處理 331.2 53 346.7 50 351.6 48.6 廢棄物處理 57.5 10.8 67.4 13.1 85.8 16.5 噪音及震動防治 5 0.8 4.6 0.7 5.3 4.2 3.6 2.1 0.4 研究發展 8.7 1.4 9.6 8.8 1.2 11.5 2.2 12.7 2.5 12.6 2.4 其他 105.5 16.9 120.2 17.3 109.8 15.2 11.8 23.9 4.7 22.9 4.5 資料來源: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31 我國環境稅編製 能源稅 運輸稅 汙染稅 資源稅 國際 稅基: 運輸與固定使用之能源產品。 對象: 機動運輸工具的擁有與使用。
空氣與水之排放。 固體廢棄物與噪音之管理。 泛指水抽取、砂石、初級原料及森林等資源開採,但不包括天然氣及石油等開採(視為資源租而非稅。) 我國 能源類關稅 油氣類貨物稅 能源類石油基金 運輸工具關稅 車輛貨物稅 車輛使用牌照稅 汽車燃料使用費 空氣汙染防制費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費 回收清除處理費 暫無 資料來源: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32 環境稅及結構比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2007 % 2008 2009 總計 253801 100 227517 227886 能源稅 89324 35.2 77290 34 84859 37.2 運輸稅 152219 60 138157 60.7 132124 58 汙染稅 12258 4.8 12070 5.3 10903 資料來源: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33 能源稅及結構比 (單位: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 能源稅 89324 100 77290 84859 能源類關稅
910 1 964 1.2 233 0.3 油氣類貨物稅* 87560 98 75735 84293 99.3 能源類石油基金 854 591 0.8 333 0.4 註:*計列項目包括汽油、柴油、煤油、航空燃油、燃料油及液化石油氣等。 資料來源: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34 運輸稅及結構比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2007 % 2008 2009 運輸稅 152219 100 138157 132124 運輸 工具 關稅 10816 7.1 7419 5.4 8091 6.1 車輛貨物稅 43953 28.9 33677 24.4 27741 21 車輛 使用 牌照稅 53271 35 53255 38.5 53050 40.2 汽車 燃料 使用費 44179 29 43806 31.7 43242 32.7 資料來源: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35 汙染稅及結構比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2007 % 2008 2009 汙染稅 12258 100 12070 10903 空氣 汙染 防制費 4810 39.2 4946 41 4282 39.3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 整治費 711 5.8 575 4.8 612 5.6 回收 清除 處理費 6737 55 6549 54.3 6009 55.1 資料來源: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36 外部衛星帳 主要目的:呈現環境資訊,連結環境與經濟體系。
編制方式:擴大國民所得帳的範圍,加入國民所得帳中未列入,但能反應環境資訊之存量及流量的相關帳表和統計,包括環境污染、自然資源及環境服務之評估。 環境資訊:個別汙染物與自然資源項目之排放帳與品質帳。 估算環境質損:汙染排放帳與品質帳呈現不同區域、部門產生污染數量及其對環境品質的影響。 資料來源:周嫦娥(2009),綠色會計(上),中央大學松濤講座; 行政院綠色國民統計網站。

37 綠色國民所得計算 綠色國民所得 =[國內生產毛額(GDP)-固定資本消耗]-自然資源 折耗-環境品質質損 =國內生產淨額-折耗及質損合計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38 台灣綠色國民所得相關法規與編製 1997年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 (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
1998年預算法第29條 (行政院主計處應試行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帳) 1999 環保署完成『永續經濟福利指標(ISEW)』 行政院主計處完成『台灣地區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方法研究』 2000迄今 主計處開始編製『台灣地區綠色國民所得帳』 資料來源: 饒志堅(2000),『台灣地區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概況與展望』,永續發展指標國際研討會。

39 台灣綠色國民所得帳特色 編算方式以區域為主體,並以GIS呈現。 強調排放帳、品質帳及質損帳之關連 強調環境品質帳與自然資源品質帳
強調環境服務價值與自然資源服務價值,正面與負面價值均需計入。 重視台灣特有的環境問題與自然資源,例如水資源、土壤沖蝕、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閒置的工業區等。 重視政策的應用,例如損害評估法及維護成本法同時並行,以利進行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 資料來源:蕭代基(2006),台灣綠色國民所得帳理論架構、編算模式及實施情形。

40 自然資源折耗評估 淨租法、使用者成本法、淨現值法

41 自然資源折耗評估 主要有3種方法: 淨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 method):將未來各期環境資產淨收入折現回當期,以比較不同年間資源價值的差異。 淨租法(或稱『淨價格法』,net rent approach):將未來各期環境資產淨收入皆折現至期初(折現至同一期),比較不同年間資源價值差異。 使用者成本法(User cost method):目前使用一單位資源對未來使用者的機會成本。 比較: 『淨租法』與『使用者成本法』是『淨現值法』在一些假設下的特例: 當假設R t成長率為市場利率,r,『淨現值法』簡化為『淨租法』。 若假設R t為固定常數,則『淨現值法』簡化為『使用者成本法』。 『使用者成本法』及『淨現值法』都必須衡量環境資本壽命(T)、市場利率(r),『淨租法』則不必。 資料來源: 洪志銘、蕭代基(2003),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環境資源折耗編算之評析,允當評價資源折耗、達成資源永續利用,主計月刊

42 環境品質質損評估 維護成本法及損害評估法

43 評估環境質損--維護成本法 目的:衡量降低環境質損所需花費成本。 估計概念: 確認欲納入評估之汙染物 估算汙染物排放量
確認處理各汙染物之最佳可行控制技術 (Best Available Control Technology, BACT) 所謂BACT係考量對能源、環境及經濟之衝擊後,污染源應採取之已商業化並可行的污染排放最大減量技術 計算處理各汙染物之單位成本(單位減量成本) 計算方式:總維護成本= (單位減量成本) ×(最終汙染應削減之排放量) 涵容能力:最終汙染應削減之排放量,應考量環境涵容能力,指在不妨害環境正常用途情況下,承受體所能涵容污染物之量。 我國目前使用維護成本法評估環境質損。 資料來源:綠色國民所得主題網,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44 評估環境質損--損害評估法 衡量環境惡化所引起之經濟損失。 Step1評估損害範圍:包括污染量對於生產、生態系及人體健康等影響。
資料來源:綠色國民所得主題網,2009我國綠色國民所得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45 台灣綠色國民所得 (單位:百萬元) 2000 2001 2002 2003 一、國內生產毛額(GDP)a 9612491 9862183
固定資本消耗 920721 國內生產淨額[NDP,(3)=(1)-(2)] 二、自然資源折耗 17723 17545 15113 13661 (一)水資源(地下水) 13919 12695 10181 9920 (二)礦產與土石資源 3804 4850 4932 3741 大理石 232 214 209 136 石灰石 31 43 32 13 蛇紋石 24 19 14 8 白雲石 7 4 3 天然氣 2507 3981 3980 2943 凝結油 61 113 115 111 土石 942 476 579 527 三、環境品質質損 101633 89969 83366 76804 空氣 22977 20536 22863 23856 水質 57406 50411 45347 46327 廢棄物 21250 19022 15156 6621 四、折耗及質損合計b 119355 107514 98479 90465 占GDP比率(%)(b/a) 1.37 1.25 1.11 1.01 五、綠色GDP(a-b) 說明:自然資源折耗值及環境品質質損值分別依聯合國SEEA建議之淨價格法及維護成本法估算。 土壤及汙染質損值自2003年開始編算,為求比較之完整性,2003年之結果不計列。 資料來源: 年我國綠色GDP來源為2005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2000年我國綠色GDP來源為2004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46 台灣綠色國民所得 (單位:百萬元)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國內生產毛額(GDP)a 11065548
自然資源折耗 18434 17101 16637 18838 18330 17856 (一)水資源(地下水) 13015 12898 12840 15481 15066 14842 (二)礦產與土石資源 5419 4203 3797 3357 3264 3014 1.非金屬礦產資源 141 146 147 494 510 573 2.能源資源 4723 3457 3082 1923 1857 1401 3.土石資源 555 600 568 940 897 1040 三、環境品質質損 67573 67291 69729 70347 68336 66285 (一)空氣汙染 26597 26318 28068 29212 28621 31285 (二)水汙染 39147 39031 39525 39286 38049 33526 (三)固體廢棄物 1829 1942 2136 1849 1666 1474 四、折耗及質損合計b 86007 84392 86366 89185 86666 84141 占GDP比率(%)(b/a) 0.78 0.74 0.73 0.69 0.67 五、綠色GDP(a-b)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2009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 資料來源2006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

47 2000-2009:我國國內生產毛額與綠色國民所得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資料來源: 2000年資料來源為2004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年資料來源為2005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資料來源2006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 資料來源2009年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

48 未來發展方向 加強統計基礎資料調查,定期發布指標資訊,建立台灣及各區域生態足跡資料庫,完整及持續地蒐集基礎資料,是編算統計指標的重要基礎。而藉由對各項指標時間序列資料的分析,也能了解該地區生態環境是否朝向永續發展。 促使台灣綠色經濟統計與國際接軌,以方便進行比較 國內許多綠色經濟相關指標為新設指標、 台灣政治地位特殊,許多環境生態統計未與國際接軌,影響台灣國際評比分數。 加強綠色經濟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 OECD認為現有GDP及其他多數總體經濟指標不適合用來衡量綠色經濟。 資料來源:林惠薰(2008),發展台灣綠色經濟統計之研究,經建會綜計處自行研究報告。

49 經濟&環境&社會 永續發展指標

50 永續發展的定義 1987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德》(The Brundtland Report)報告書中,”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首次被提出,”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現代所需、卻不危及後代滿足其所需之能力』的發展。 永續發展必須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 資料來源:劉兆漢(2005),從全球變遷到永續台灣,科學人雜誌(第44期,2005年10月)。

51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建置,依照聯合國『壓力-現況-回應(Pressure-State-Response)』架構,考量我國發展情形。 現況: 呈現環境品質惡化或者改善程度。 經濟與社會面『壓力』: 探討對於環境品質與永續發展造成破壞壓力的社會結構與經濟活動。 政策與制度面的『回應』: 試圖瞭解台灣社會在追求永續發展過程中如何透過制度的調整,改善環境生態現況與減輕社經的壓力。 資料來源:2008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現況報告。

52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以1988年為基準年(=100),綜合指數若大於100代表邁向永續,若小於100代表背離永續,若1988年尚無資料者,以資料可及當年為基準年。 資料來源:2008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現況報告

53 都市台灣與海島台灣 考量約80%台灣人口居住於都市,都市地區的發展與台灣環境品質關係密切。
其中『都市台灣』指標計算範疇含括11縣市(台北縣市、台中縣市、高雄縣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嘉義市及台南市)。 資料來源:2008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現況報告。

54 資料來源:2008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現況報告 永續台灣的評量系統 海島台灣 現況 環境現況 生態現況 壓力 社會壓力 經濟壓力 回應
制度回應 都市台灣 D-S-R 都市發展 資料來源:2008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現況報告 每人國產砂石生產量 上網人口比率 農藥消費量占農業產值比率 製造業用水量佔工業生產價值比率 資源耗用型產業產值占製造業生產價值比率 製造業勞動力生產力指數 能源密集度 二氧化碳排放量 PSI平均值 受輕度以下汙染河川比率 水庫品質 廢棄物資源回收率 低放射性固化廢棄物成長率 非自然資源生產地面積比 天然海岸比 未受損失森林面積比 耕地總面積比 過漁 生態敏感地比 有效水資源 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 全國檳榔種植面積總合 公害陳情案件受理統計 癌症標準化死亡率 傳染病感染率 家戶所得五等分位差 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比率 政府鼓勵防治污染及資源回收財稅措施 環境影響評估監督合格比率 汙水處理率 列管或禁限用 化學品數量 環保標章適用量 民間參與度 都市每人平均所得 都市小客車持有率 大眾運輸乘客人次 都市化面積擴張率 每人享有公園綠地面積 都市主要河段中度以上污染比 每人每日耗電量 每人每日用水量

55 1988至2009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海島台灣(Island Taiwan) 都市台灣(Urban Taiwan) 壓力 永續度 現況 反應 都市發展 社會壓力指標 經濟壓力指標 環境污染指標 生態資源指標 制度回應指標 1988 100 2000 99.38 93.95 104.78 98.48 99.26 97.97 105.43 98.10 2001 98.95 93.59 104.28 97.93 98.44 97.42 105.98 98.92 2002 99.04 93.34 104.72 98.05 98.9 97.20 105.94 98.26 2003 99.75 94 105.46 98.29 97.65 105.84 98.89 2004 100.03 93.85 106.17 97.36 98.37 96.35 106.38 2005 100.22 93.75 106.63 97.22 99.02 95.42 107.04 98.51 2006 100.84 94.25 107.36 97.15 99.53 94.78 106.81 99.77 2007 100.86 94.08 107.97 97.5 99.56 95.43 107.01 100.79 2008 100.89 94.09 108.46 98.16 100.71 95.61 107.27 100.98 資料來源:2008永續發展指標現況報告(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林惠薰(2008),發展台灣綠色經濟統計之研究,經建會綜計處自行研究報告

56 1988至2009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現況永續度”朝向不永續發展:
雖然環境汙染現況趨向改善,但受生態資源指標負面影響,狀態永續度整體朝向不永續發展。 “都市發展”朝向永續發展 “回應”指標朝向永續發展 “壓力”指標朝向永續發展,但其中”社會壓 力”指標朝向不永續發展。

57 Asian Green city index (亞洲最佳綠色城市評比)
The first regional Analysis in the Asia 英國智庫經濟學人(西門子贊助) Asian Green city index (亞洲最佳綠色城市評比)

58 Asian Green City Index 2010 Previous research program by the EIU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in collaboration with Siemens: The European Green City Index 2009 The Latin American Green City Index 2010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59 Objective and Framework
Measure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22 major Asian cities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reduce futur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is index was based on 8 categories (energy and CO2 ,land use and buildings,transport ,waste,water,sanitation,ai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29 indicators.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0 Data Collection Data was collected during April to June 2010.
Data was generally for 2008 to 2009 only when they were unavailable those from earlier years were taken. Whenever possibl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publicly available official sites, for example, national or regional statistical sites, local utilities or environmental ministries.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1 Asian Green City Index 2010 City selection (22 cities included)
Most major Asian Urban areas (Capital cities or leading business centers) Independent selection process to enhance credibility and comparability cities included were selected independently rather than relying on requests from city governments. Availability of Data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was excluded due to lack of data.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2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To ensure comparability between cities and to arrive at an aggregate score for each city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were “normalized” on a scale of 0 to 10, the higher the score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Min-max calculation) Insert reasonable benchmarks to prevent outliers from ske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cores. For instance , a lower benchmark of 10% was used in scoring “waste water treated” and all cities with less than that figure received a score of 0 for that indicator.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3 Qualitative Indicators
Scored based on objective criteria accounting for cities’ targets, strategies and concrete actions. Scored on a scale of 0 to 10 with 10 indicating best performance. Selected qualitative indicators aiming at measuring the existence of policies in certain area(e.g. the containment of urban sprawl) were multiplied by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Rating” (with a scale from 1 to 5,with 5 being the most effective)developed by the EIU .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4 Qualitative Indicators
Example: For the indicator "greenhouse gas(GHG) monitoring, scores were based on whether cities regularly monitor GHG emissions and publish findings every 1 to 3 years.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5 舉例 Energy and Co2 Category Indicator Type Weight Description
Normalization technique Energy and Co2 Co2 emissions per capita Quantitative 25% Total annu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generated by the city from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in tones per capita Min-max approxim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Total annual energy consumed by the city,in megajoules per unit of GDP(in thousands of US$, at current prices) Min-max Clean energy policy Qualitative Measure of a city’s effort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energy consumption. Scored by EIU Analysts on a scale of 0 to 100.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Measure of a city’s strategy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Scored by EIU analysts on a scale of 0 to 10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6 Overall Results Karachi Bengaluru Hanoi Kolkata Manila Mumbai Bangkok
Well Below average Karachi Average Bengaluru Hanoi Kolkata Manila Mumbai Bangkok Beijing Delhi Guangzhou Jakarta Kuala Lumpur Nanjing Shanghai Wuhan Above Hong Kong Osaka Seoul Taipei Tokyo Yokohama Singapore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7 Categorical results Taipei ranked “above average” in
“Energy and CO2”,”Transport”,”Land and Buildings”, “Waste” ,” Sanitation", "Ai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hile ranked “average” in “Water”. 資料來源:Asian Green City Index(2010),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ponsored by Siemens.

68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人類發展指數

69 人類發展指數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
係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 自1990年起定期編製發布,選取以下3個領域統計數值衡量一國發展情形: 壽命(0歲平均餘命) 知識(成人識字率與粗在學率,2010年版指標改以『平均受教育年限』、『預期受教育年限』衡量) 生活水準(2010年版指標改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之每人平均GNI』衡量) 理念: 認為『所得成長』對人類發展雖重要,但非唯一焦點,希望更精確反映各國在『健康』、『教育』及『經濟』領域發展情形。 HDI數值:介於0~1間,值越高越佳。 部分國家由於資料無法取得或者非聯合國會員國(例如我國),缺乏此項指標。 我國人類發展指標是依據聯合國編算公式自行計算。 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專題分析,人類發展指數(HDI)國際比較(2011),行政院主計處。

70 計算方式 設定最小值及最大值 轉換為指數(計算該國在全球的相對位置) 教育程度指數:
0歲平均餘命指數、平均每人GNI指數、教育程度指數之幾何平均即為HDI。 0歲平均餘命 (歲) 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預期受教育年限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之平均每人GNI (PPP$) 教育程度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20 83.2 13.2 20.6 163 108211 0.951 資料來源:蘇麗萍(2011),人類發展指數(HDI),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

71 人類發展指數(HDI)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專題分析,人類發展指數(HDI)國際比較(2011),行政院主計處。 2010年
2005年 0歲平均餘命排名 平均受教育年限 預期受教育年限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之平均每人GNI 排名 PPP$ 挪威 0.938 1 0.932 81 14 12.6 17.3 6 58810 3 澳洲 0.937 2 0.925 81.9 12 8 20.5 38692 13 紐西蘭 0.907 0.896 80.6 17 12.5 19.7 25438 35 美國 0.902 4 0.895 79.6 32 12.4 15.7 23 47094 9 愛爾蘭 5 0.886 80.3 20 11.6 17.9 33078 26 荷蘭 0.89 7 0.877 10 19 11.2 16.7 11 40658 加拿大 0.888 0.88 11.5 16 38668 瑞典 0.885 0.883 81.3 15.6 27 36936 日本 0.884 0.873 83.2 15.1 36 34692 22 南韓 0.851 79.8 16.8 29518 29 法國 0.872 0.856 81.6 10.4 16.1 34341 24 中華 民國 0.868 18 0.839 79.1 34520 香港 0.862 0.842 82.5 44 13.8 59 45090 新加坡 0.846 28 0.826 80.7 8.8 76 14.4 48 48893 中國 大陸 0.663 90 0.616 98 73.5 80 7.5 94 11.4 122 7258 97 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專題分析,人類發展指數(HDI)國際比較(2011),行政院主計處。

72 我國人類發展指數(HDI) HDI將全球分為極高度開發、高度開發、中低度開發和低度開發國家,排名前四分之一者,為極高度開發國家。
主計處分析,我國在教育方面具領先優勢,主要是國內普設大學,國人平均教育水準高。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教育程度高 我HDI全球排名18』2011/1/

73 B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Conducted by Newsweek in August,2010 B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74 B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75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Download ppt "『對GDP的檢討及修正』座談會 許志義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十八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