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生态环境( 8学时) 第一节 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 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养殖水域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生态环境( 8学时) 第一节 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 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养殖水域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三章:生态环境( 8学时) 第一节 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 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养殖水域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
第一节 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 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养殖水域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 第五节 养殖水域的土质 第六节 养殖水域的生产力 第七节 养殖水体的污染 第八节 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

3 第一节: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 10min自学(P36-41),重点是水库的类型
1、按规模分:大型(江苏最大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5.32亿米3;85平方公里)、中型、小型、塘坝 2、按形态分:(1)山谷河流型水库,如新安江水库。(2)丘陵湖泊型水库,如江苏沙河水库。(3)平原湖泊型水库,如河南宿鸭水库。(4)山塘型水库。 P39 表1-2-3

4 石梁河水库 平原湖泊型水库 石梁河水库位于江苏省东海、赣榆及山东省临沭三县交界处的新沭河中下游,距连云港市区约35km,交通便捷。水库长15km,宽6km,总库容5.31亿m3,是江苏省最大的水库。 库区面积85平方千米

5 传说中水库发现的食人鱼-塘鲺(埃及胡子鲶或革胡子鲶??)

6

7

8 疑问:1、革胡子鲶是热水鱼,在江苏水库不能越冬
2、革胡子鲶有须 3、从鳃孔看像鲨鱼

9 第二节:养殖水域的物理性质 一、水温(P49) 温度是鱼类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 , 直接作用: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
间接作用:饵料生物、物质循环

10 1 与水温变化有关的几个热学特征 水的比热:水的比热比空气大,故水温的变化幅度比气温小得多
传热性:吸收和放出热的特性,水的传热性非常小,造成水温的垂直变化 透热性:光能从某一媒介中穿透要有损失,损耗大,则透热性小,水的透热性不大,所以只有水的表层受热 水密度:水在4℃时密度最大

11 2、水温的变化特点 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变化幅度比气温要小 昼夜变化:下午2~3时水温最高 ,早上日出前水温最低
季节变化:1月份最低,7,8月份最高 垂直变化:水温的分层现象。水深超过10米可出现温跃层(2米处),常年水温4~10℃左右 。结冰后,冰下水温仍有1~4℃,从而保证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安全越冬

12 3、养殖鱼类对水温的适应 生存温度 1~38℃ 适宜生长温度 20~32℃ 最适生长温度 25~32℃ 繁殖温度 18~30℃
生存温度 ~38℃ 适宜生长温度 ~32℃ 最适生长温度 ~32℃ 繁殖温度 ~30℃ 最适繁殖温度 ~28℃

13 4、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1)水温与摄食量:在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内,随水温升高,代谢强度增加,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增快
A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其速度是用排空时间来表示的,28~30℃时,排空时间小于8小时,33℃时3~4小时 B水温与摄食量:在一定范围内,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14 4、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15 鱼类的生长有一定的起始点:鲤鱼8~9℃;家鱼15℃;罗非鱼16.5℃ 鱼类只有在适温范围内生长快 :适温时酶的活力大 ,能量消耗也低
4、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2)水温与养殖鱼类的生长 : 鱼类的生长有一定的起始点:鲤鱼8~9℃;家鱼15℃;罗非鱼16.5℃ 鱼类只有在适温范围内生长快 :适温时酶的活力大 ,能量消耗也低 对滤食性鱼类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二是影响饵料生物 变温对水生动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 :变温(适温)下的生长速度>恒温的生长速度

16 4、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3)水温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鱼类的性成熟年龄与水温有关 产卵季节的早晚与水温有关 孵化天数(时数)与水温有关 水温是提早产卵的生物学基础

17 水温升高,鱼类代谢增强,耗氧量升高,更易缺氧浮头
4、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4)水温影响溶氧间接影响鱼类 水温升高,水中饱和溶氧量下降;T↑,O2↓ 水温升高,鱼类代谢增强,耗氧量升高,更易缺氧浮头

18 5、池塘水温的控制 通过提高水温可增加鱼产量,假设全年池塘水温能控制在25℃,那么池塘鱼产量可提高5~10倍
加温:人工方法:工厂余热 ;温泉:热水鱼种厂 ;玻璃房、塑料棚:长江流域玻璃房可使罗非鱼安全越冬 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水深 增强池塘的光照时间和数量:池塘方向东西长 使用水温较低的水时,可设晒水池 在风力较大的地区可在池塘旁种灌木以防大风

19 二、透明度 透明度是用萨氏盘(黑白相间的圆盘)测定水深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单位cm或m)
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混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色度(浮游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

20 1、影响透明度因素及变化规律 鱼池池水中泥沙含量极少,其透明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水中的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量的多少,故可用透明度间接表示水的肥度,透明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平变化和日变化 夏秋浮游生物量多,透明度小,冬季透明度大 早晨浮游植物在池中均匀分布,透明度大,下午浮游植物趋光向上层,透明度小 风将浮游植物和悬浮有机物吹向下风,故下风水浓,透明度小,上风水清,透明度相对增大

21 2、研究透明度大小的意义 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致可以表示水中溶氧的补充数量、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
透明度过大,表示水中生物量少,水太瘦,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生长 透明度太小,表明水中有机物过多,池水耗氧因子过多,水质易恶化 透明度适中,25~40cm,在此范围如日变化和水平变化(上、下风变化)大,表明水中溶氧条件适中,鱼为易消化的藻类多 。西藏的玛法木错达14m

22 三、水体的运动 造成水体运动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和上下水层因密度而引起的对流
1、风力 :白天上层水温高,密度小,下层水温低,密度大,相对稳定,这种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性形成了水的热阻力。 2、上、下水层的密度差引起的对流:白天日出后随气温的升高,表层水温逐渐升高,至下午2~3时水温最高,此时水温出现分层现象,产生热阻力。夜间表层水温低于底层水温,上层水密度大于下层水,开始下沉,而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的下层水上浮,形成对流。这种因气温变化使上下水层产生密度差而引起的上下水的混合称为密度流或对流。

23 3、对流与养鱼生产的关系 益:通过对流将溶氧较高的上层水输送至下层,使下层水溶氧得到补充,改善了下层水的氧气条件,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强度
害:对流在夜间进行,而白天池水不易对流,使上层超饱和氧无法输送到下层,白白逸出水面而浪费,而夜间对流时上层溶氧已大量减少。此时对流将上层溶氧高的水输入下层,由于下层水耗氧因子多,使夜间耗氧量大大增加,溶氧很快下降。这就加速了整个池塘溶氧的消耗速度,容易造成缺氧浮头。 晴天中午开增氧机的作用?

24 4、生产上的应用 STOP 根据对流的规律,在生产上会出现四种情况可以作为晴天预测鱼类第2天夜间是否会浮头的重要依据
上半夜气温下降快,风力大:对流快,半夜一致,耗氧大,易浮头 夜间气温下降速度慢,风力小:不易浮头 夜间天气闷热、无风,气温下降速度慢:不产生对流 ,不浮头。在沿海地区偶尔出现 晴天傍晚下雷阵雨:表层水温急剧下降,对流剧烈 ,易产生鱼类严重浮头 STOP

25 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化学性质 包括化学物质、溶解气体、溶解无机盐、溶解有机物

26 一、氧气和溶解氧(DO) 空气中的氧气多而稳定,一般都是210ml氧/L空气 淡水中的饱和溶氧为8~10ml/L
饱和溶氧量随温度、含盐量升高而下降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昼夜16小时溶氧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的溶氧不得低于3mg/L 我国大水体溶氧多在7mg/L以上,而精养鱼池溶氧不稳定,往往成为鱼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27

28 1、池塘溶氧的来源和消耗 10.4

29 l 来源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这是溶氧的主要来源,在水温较高的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往往可使溶氧达到饱和度的200%以上。鱼苗阶段易得气泡病。一般晴天此来源占精养池一昼夜溶氧总收入的90%左右,光合作用增氧有如下特点 A 日变化明显:白天增氧、晚上耗氧 B 水层变化大:增氧在表层进行,底层只耗氧不产氧 C 效果不稳定:增氧数量随光照条件、水温、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及CO2的供给状况等因素不同而异 空气溶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与水库、湖泊等大水体不同) 水补给混合增氧:增氧机:作用明显;注水带入

30 l   消耗 水呼吸:池塘溶氧的主要消耗是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氧化分解,俗称“水呼吸”。占一昼夜溶氧总支出的70%以上 其它水生动物耗氧:水中的鱼、贝类等生物的呼吸耗氧 ,占一昼夜溶氧总支出的16%左右 逸出:晴天中午11:00~17:00上层水溶氧达超饱和,向空气中逸散, 10%左右 化学作用耗氧:参与化学反应消耗。如S+O2→SO2 底质耗氧:塘泥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要耗氧,底泥越多,耗氧的潜力越大。,如果溶氧丰富,底质耗氧可占溶氧总支出的30%左右

31 2、氧盈与氧债 夏秋季节,晴天下午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饱和,而下层处于缺氧状态,在这里我们就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

32 氧盈(OS):将溶氧饱和度超过100%以上值称为氧盈;OS=DOt-SOt
DOt:t小时的溶氧;SOt:t小时溶氧的标准饱和度值。 氧盈所在的水层即称为为氧盈层,氧盈在白天存在,晚上无,白天11:00~17:00上层溶氧超饱和,底泥接近零,上层产生氧盈。氧盈层的深度最大可达90cm

33 氧债就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氧债(OD):有机物的还原过程 有氧:有机物 单质物质; 缺氧:有机物 中间产物(无机还原物质) 该过程是由不需氧的厌气性微生物发酵作用来完成,产生的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质,对氧的亲和力很强,形成氧债。一旦下水层溶氧升高(晚上对流),下层水和塘泥表层的还原物质即迅速氧化,偿还氧债,造成溶氧的急剧下降。易引起浮头 氧债就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白天11:00~17:00开增氧机的原理?

34 池塘的补偿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呼吸作用耗氧量的水的深度称为补偿深度(单位:米)。
此点的辐照度为补偿点(单位:微爱因斯坦μE) 晴天、夏季补偿深度最大可达1.2米 。阴雨天最小约0.6米 补偿深度使池塘产氧和耗氧有一个立体概念,凡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称耗氧水层,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增氧水层

35 3、池水溶氧量的变化规律 可分为昼夜变化、季节变化(时间分布)、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空间分布)

36 l 昼夜变化规律: 现象:日出前最低,日出后上层溶氧开始上升,下午2~3点达最高(高峰值),以后下降(表层) 。下层溶氧:白天降低,晚上升高
原因:白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晚上呼吸作用耗氧 ;对流 规律:与浮游植物数量和光照有关 。

37 l 垂直变化规律: 现象:不同深度水层的水溶氧不同,越深溶氧越少 原因:光合作用;浮游植物的趋光性 ;对流(夜间)和热阻力(白天)
规律:白天日出后就出现差值,下午2~3时差值最大,以后逐渐减小,清晨差值最小

38 l 水平变化规律: 现象:溶氧水平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与风向有关 原因:由于风力的作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密度比上风处高
规律:白天:下风处溶氧高,上风处溶氧低;夜间则相反 意义:清晨鱼开始浮头,一般总是趋于上风处(观察鱼浮头)

39 l 季节变化规律: 原因:浮游植物数量:夏>冬;耗氧因子:夏>冬
规律:一年中水的溶氧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现于夏季,变化幅度最大,冬天变化幅度小(冬天水中溶氧降到3mg/L时已很危险)

40 4、天然水域溶氧的变化规律 大而深的贫营养型水体,浮游生物少,水中溶氧取决于空气与水接触的程度和温度条件,上层高、下层低
下层溶氧只有在春季、秋季因对流得到补偿(大而深的水体,每年只有2次对流,而池塘每天1次) 在小而浅的富营养型水体,浮游生物、有机物多,接近池塘

41 5、溶氧量与养殖鱼类的关系 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需不断呼吸氧气:过低会死亡,过高得气泡病。一般认为,鱼类在溶氧5mg/L以上时就能很好生长,而饱和度不超过250%基本对鱼无害 池水溶氧与鱼类摄食量(增重)的关系 溶氧量mg/L 5以上 1以下 0.5以下 现象 生长快、好 开始浮头 开始死亡

42 5、溶氧量与养殖鱼类的关系 池水溶氧与鱼类的饵料系数的关系:饵料系数:鱼体单位增重量消耗饵料的数量称为饵料系数。水中溶氧丰富,则饵料系数下降,养鱼成本降低。 ※在溶氧减少时,投饵量应降低,这样生长速度稍低,但饵料系数不会因为溶氧低而增加很多

43 5、溶氧量与养殖鱼类的关系 对池塘物质循环的作用 水中溶氧多时:生物有足够的氧作为受氢体,进行有氧呼吸,好气生物(细菌)可以顺利活动发展,氧化分解有机物比较迅速、彻底,最终产物为CO2、H2O、NO3-、SO42-、PO43-等对生物(鱼类)无害的物质 水中溶氧不足时:生物只好用一些无机物(如NO3-、SO42-、CO32-或CO2等)或有机物代替氧作为受氢体,进行无氧呼吸,只有嫌(厌)气性或兼性嫌(厌)气性微生物才能在这种条件下正常活动。它们分解有机物速率较慢,产物多为还原态(如H2S、NH3、CH4等),对鱼类及其它饵料生物有毒害作用或不良影响

44 6、鱼类对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 在低氧的水中,鱼类呼吸频率增加 低氧的水中,鱼的血红蛋白、红血球数量增加
较长时间处于缺氧的环境中,鱼类的窒息点能适当降低 (鱼不浮头不长) 浮头是鱼类对低氧环境的适应:上层水与空气接触,溶氧高

45 7、水域溶氧状态的改良 从增加溶氧和减少耗氧因子两个方面着手。改善溶氧状态,使溶氧5mg/L以上,方法及措施: 适当扩大池塘面积:10亩左右
减少遮光物:池外不允许有大树,池水内不允许长高等水生植物等 池水不宜过深:水过深,白天下层水缺氧,形成氧债,成鱼池2.5m,鱼种池1.5m 减少耗氧因子:定期清除过多淤泥;合理施肥、投饵;减少载鱼量 加注含氧量高的河、湖、库水 利用增氧机增氧:①直接增氧 ,②间接增氧 沸石、食盐、石灰、黄泥、双氧水、CaO2等。 STOP

46 二、CO2(P61) 说明两点:参与光合作用CO2→有机物+O2;呼吸作用:有机物+O2→CO2 水中CO2的来源 :
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分解; 空气溶入(很小,大气含0.033%游离CO2)

47 高浓度的CO2对鱼类有麻痹和毒害作用:一般认为不应超过60mg/L,越冬鱼池、充氧运输活鱼时也可能会出现这一情况
二、CO2(P61) CO2的生态作用 池塘有机物质的C源:大棚种菜施CO2肥 缓冲作用:调节水体的pH值,缓冲能力小的水体,光合作用强时,pH偏高,日差较大。水中除CO2以外,还以HCO3-和CO32-形式存在,后两者称为结合的CO2 施有机肥是补给CO2的一种有效方法 高浓度的CO2对鱼类有麻痹和毒害作用:一般认为不应超过60mg/L,越冬鱼池、充氧运输活鱼时也可能会出现这一情况

48 CO2的变化规律 :也表现有昼夜、垂直、水平和季节变化,其变化规律一般与溶氧的变化相反
二、CO2(P61) CO2的变化规律 :也表现有昼夜、垂直、水平和季节变化,其变化规律一般与溶氧的变化相反 控制CO2的方法: 对碱度和硬度偏低的池水应施生石灰,提高CO2的贮存量 过低时:施有机肥增加CO2的贮存量 过高时:表明有机物过多,须控制有机肥施放,去除过多塘泥

49 三、H2S (P65) H2S:对金鱼致死浓度阈值0.084mg/L 产生的原因: 缺氧条件下,含S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防止其产生的措施 避免缺氧而发展成为厌氧状态 使用氧化铁剂 避免含硫化物的水入池 水源含H2S可充分暴气

50 四、氨(P62) 氨溶于水,生成NH3·H2O,一部分离解为铵离子:NH3和NH4+统称为总氨 NH3·H2O=NH4++OH—
平衡时NH3·H2O(氨)及NH4+(铵)的含量取决于水的pH值和水温。pH增加、水温升高,氨的比率加大,毒性增加。pH小于7时,几乎都以铵离子形式存在 氨(NH3·H2O)对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是极毒的(鲢鱼苗半致死浓度0.91mg/L,取1/10为安全浓度,则应在0.01mg/L以下),而铵(NH4+)则无毒 防止小水体分子氨升高,是水质控制的重要关键

51 1、氨(NH3)的毒性 水中氨的浓度太大时(或超过一定的阈值),鱼体排泄的氨量减少,引起鱼类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机体失调,首先表现为鱼类减少或停止摄食,引起生长缓慢和停滞,表现为“自我中毒”现象 水中氨的浓度过大时,能损害鱼的鳃部组织和造血器官的功能,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下降,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鳃病)

52 2、池水中氨(NH3)的来源 池水中含N有机物在低氧环境下分解产生 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质

53 3、氨(NH3)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在低氨的水体中吃食鱼类的产量比高氨的水体产量大。流水养鱼产量高就是因为流水带走了大量的氨N,水交换次数越高,产量也越高(吃食鱼) NH3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N源,可将无机N转化成有机N(肥水鱼)

54 五、营养盐类(P65) 1、盐度、碱度和硬度 盐度:1000克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克数称为盐度。1L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克数称为含盐量
海水中盐类组成比较恒定,可测定氯离子的含量换算总量(不适合内陆水体) 内陆水的盐度:①在湖泊学上:按1L水所含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总量计算含盐量或盐度。Na+、K+、Ca2+、 Mg+、 HCO2-、 CO32-、 SO42-和Cl-共8种离子含量代表淡水的总含盐量或盐度。②水文部门:用矿化度来表示水的含盐量,即测定溶解固体(105~110℃烘干后余物),用于有机物较少的天然水体。

55 1、盐度、碱度和硬度 ③按国际湖沼学会的方案,淡水盐度的上限为0.5(含盐在0.5‰以内),但习惯上盐度在1以内均称为淡水;微咸水盐度1~24.7,如青海湖、达赉湖、岱海等;咸水的盐度≥24.7,如吉兰太盐池等 微咸水湖或咸水湖按盐种类可分为①盐湖(以NaCl为主),如吉兰太盐池;②碱湖(以Na2CO3和Na2SO4为主)如内蒙的呼伦湖;③硼砂湖(含有硼砂) 从养殖用水角度看 ,含盐过低鱼类生长会受到影响,多数淡水鱼和饵料生物在盐度5‰以下的水中都可正常生活 。过高,对淡水鱼也不利,影响生长和生存

56 1、盐度、碱度和硬度 碱度:水中HCO3-、CO32-等弱酸根能与H+结合消耗酸,把它们的含量称为水的“碱度”,各种碱度之和称为总碱度(如SiO32-等,但量很少,可不计,因此碱度可代表CO2) 总碱度小于0.1mg当量/L时,生产力极低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2 )。 0.1~0.3时生产力低 0.3~1.5时一般 1.5~3.5mg当量/L时生产力随碱度的升高而升高,过高则抑制鱼类生长

57 1、盐度、碱度和硬度 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1L水中) 硬度单位:德国度、毫克当量/L ;1o=10mgCaO/L;1mg当量/L=2.8o 池水需5~8o的硬度(1.4~2.8mg当量/L),一般不应大于30o(11.4mg当量/L) 鲑鳟鱼类需硬度更高的水,最好8~12o,能保证性腺发育 过软的水对养鱼是不利的,可通过施生石灰加以改良。加石灰后,水中碳酸氢盐浓度大大增加,碱度和硬度也随着提高 过硬的水对鱼有毒,pH越高,毒性越大。耐受顺序青海湖裸鲤>瓦氏雅罗鱼>鲫>鲤>罗非鱼>草鱼>鳙>梭鱼>鲢

58 盐度:每升水中Na+、K+、Ca2+、Mg2+、HCO3-、CO32-、SO42-和Cl-的含量;
1、盐度、碱度和硬度 总结 盐度:每升水中Na+、K+、Ca2+、Mg2+、HCO3-、CO32-、SO42-和Cl-的含量; 碱度:每升水中HCO3-、CO32-的含量; 硬度:每升水中Ca2+、Mg2+的含量。

59 2、无机氮化合物(P66) 池水中的含N物质 有机物质 :含N有机物包括浮游生物、絮凝物质 ;溶解有机氮
无机物质 :氨氮(NH3、NH4+);亚硝酸氮(NO2- );硝酸氮(NO3- ) 及N2无效氮 ; 有效氮:能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的氮

60 来源:①施肥、投饵、死亡生物体分解产生;②水中生物排泄产物(NH3);③固N细菌,固N藻类合成(无效N2→有效氮)
2、无机氮化合物(P66) 有效N的来源与消耗 来源:①施肥、投饵、死亡生物体分解产生;②水中生物排泄产物(NH3);③固N细菌,固N藻类合成(无效N2→有效氮) 消耗:①浮游植物吸收;②缺氧时,反硝化细菌还原作用将有效N还原成NO2↑、N2↑逸出。2NH4++2OH-+3O2→2NO2↑+4H2O

61 浮游植物首先选择铵态N,因为NH4+—N的化学价与氨基酸的化学价相同;其次是硝态N,最后才是亚硝态N
2、无机氮化合物(P66) 浮游植物对有效N的吸收 浮游植物 有机物(氨基酸) 浮游植物首先选择铵态N,因为NH4+—N的化学价与氨基酸的化学价相同;其次是硝态N,最后才是亚硝态N 亚硝态N是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对鱼和其它水生生物有一定的毒性(对罗非鱼的安全浓度为2.8mg/L)

62 2、无机氮化合物(P66) 高产鱼池有效N的特点 有效氮的含量很高:有效氮总量可达1.38mg/L。 池水有效N的含量也有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规律与氧相反 氮损失大:白天下层缺氧,有效N转化为无效N逸出 池水含氮量的参考数据:总有效N为0.3mg/L,对于主养吃食鱼越小越好 降低N化合物毒性的措施:①排污换水②增氧③降低鱼类N的排出量,如停止投饵④脱N:水生植物,生石灰脱N

63 天然水体N主要以NO3-形式存在,三种N形式中,如NO3-比例大,说明水中的溶氧条件好,硝化作用强,水质良好。
2、无机氮化合物(P66) 天然水体N主要以NO3-形式存在,三种N形式中,如NO3-比例大,说明水中的溶氧条件好,硝化作用强,水质良好。 精养鱼池,如NO2-—N超过0.1mg/L就不需要施N肥,如NO3-高说明施肥已久。(罗阳实测NO2—N达1.0mg/L,2007署期)

64 3、磷酸盐(P68) 天然水体中磷的含量很少,比N还要少,是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最主要限制因子(水体富营养化原因是有大量的磷进入,洗涤剂)
有效P含量20ug/L定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湖、库等大水体一般为3~20ug/L ,精养池一般为10~30ug/L 溶解的磷酸盐(一般以H2PO-、HPO42-形式存在,是能被藻类吸收的有效磷。

65 有效磷的消耗: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淤泥和水层中胶体物质对磷的吸收固定作用。 养殖水体磷酸盐的特点
3、磷酸盐 (P68) 有效磷的来源:与有效N的来源相似 有效磷的消耗: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淤泥和水层中胶体物质对磷的吸收固定作用。 养殖水体磷酸盐的特点 有效P含量偏低:一般是3~50ug-P/L,成为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的限制因子 磷酸盐亦有季节、昼夜、垂直等变化,规律与N相同 池塘的淤泥吸附了绝大部分的P

66 3、磷酸盐 (P68)

67 3、磷酸盐 (P68) 天然水域,当总N超过0.2mg/L,总P超过0.02mg/L时,表示该水体已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环保与养殖是矛盾的。水库网箱养鱼造成饮用水的污染。

68 五、有机物(P75) 这里讨论的有机物主要指非生命物质,是由投饵、施肥、排泄物和生物死亡的尸体产生的,在水中呈悬浮、胶体和溶解状态
天然水体中以溶解有机物占绝对优势 池塘中溶解有机物与悬浮有机物各占一半

69 1、性质和作用 性质:溶解有机物是有机物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包括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等 作用: 水中营养盐类的重要来源,细菌的营养物
为藻类和水生生物提供部分维生素、氨基酸 鱼类、水生生物的饵料(絮凝作用)

70 2、表示方法 用池水有机物的耗氧量来间接表示 COD(化学耗氧量);常用的氧化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所用氧化剂不同,测耗氧量的结果也不同
BOD5/5日:5日生化耗氧量 都是表示水的肥度的方法,COD方法简单,BOD十分可靠,但使用方法复杂 COD在20~35mgO2/L(碱性KMnO4法,如用酸性KMnO4法比前者要低1/3)较为适宜,这是肥水的主要化学指标;超过40mg/L说明水体已富营养化,耗氧量大,容易恶化水质,容易发生鱼病。饲养吃食鱼,有机物越少越好。

71 天然水域,有机物的含量也是富营养化的指标,我国规定1级水COD≤2mg/L(千岛湖);2级水≤4 mg/L;3级水≤6 mg/L。当水的COD超过7.1 mg/L 时,水体已属富营养化等级了

72 3、絮凝作用(P75) 定义:指带电微粒在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下,相互聚集,同时吸附水中的溶解有机物、营养盐类和微细的有机颗粒。最后形成絮状物而析出的过程(卤水点豆腐) 两个条件:①有带电微粒②有化学离子存在 实验:池水+水葫芦浆汁(凤眼莲)+细菌(0.2~0.5um滤膜过滤);结果:由清洁→混浊→清洁

73 3、絮凝作用

74 加速有机物的矿化过程:矿化-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的过程 有机絮凝物质被浮游动物、滤食鱼、鱼苗直接摄食。溶解有机物、细菌可提供30%的鲢鳙鱼产力
3、絮凝作用 有机物絮凝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加速有机物的矿化过程:矿化-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的过程 有机絮凝物质被浮游动物、滤食鱼、鱼苗直接摄食。溶解有机物、细菌可提供30%的鲢鳙鱼产力 净化池塘水质:通过絮凝,降低溶解有机物的含量,减轻水体有机污染,缺氧浮头时撒盐 STOP

75 第四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P76) 一、池塘的生物
池塘是小的生态系统,生存着各种类群的水生生物,主要包括: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它们许多种类是饲养鱼类的天然饵料,特别是浮游生物最为重要,但有些种类对饲养鱼类是不利的 池塘中的生物以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为主,细菌数量也很多,而高等水生植物、底栖生物很少

76 一、池塘的生物 (一)、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包括:由金藻、黄藻、硅藻、甲藻、裸藻、绿藻、兰藻等8个门组成的浮游植物和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组成的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是饲养鱼类的幼鱼和鲢、鳙鱼成鱼的主要饵料。

77 1、池塘浮游生物的特点(P76) 分布上: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不同,优势种不同
浮游植物组成上以喜有机物质丰富的种类占优势 :如绿藻、蓝藻。次之的有硅藻、隐藻。生物量20~100mg/L 精养池,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被鱼摄食,不易大量繁殖,数量少 浮游生物有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等变化

78 昼夜、垂直变化:是由于光照强度造成的,不同的浮游生物具有不同的趋光性(一般浮游动物喜弱光,浮游植物喜强光。这一变化是造成溶氧昼夜和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
水平变化:是受风力影响的结果,浮游生物量为下风高于上风,造成溶氧的水平变化 季节变化:早春硅藻、衣藻大量出现,轮虫、桡足类开始大量繁殖,到晚春逐渐减少,枝角类达高峰;夏季绿藻、蓝藻达最高峰,有时形成水华,生物量最大,浮游动物以轮虫、原生动物为主;秋季绿藻、蓝藻数量下降,硅藻、甲藻等数量上升,生物量高于春季,而浮游动物也逐渐增加,但仍低于春季(越冬前杀虫、春天杀虫);冬季浮游生量少,只有少量的硅藻和桡足类等

79 2.池塘水色及肥度与浮游植物的组成 (P46) 看水养鱼是我国池塘养鱼的主要经验之一,观察水色及水质应掌握:“肥、活、嫩、爽”的原则。通过观察水色来确定水的肥度是很重要的经验 鱼池水色主要是由池塘的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的颜色来决定的。通过观察水色可了解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生物量,并鉴别池水的肥度及好坏

80 掌握、控制池塘水色变化,进行合理的施肥、投饵、注排水、促进鱼类的生长,是我国池塘养鱼的主要技术。主要靠经验
控制池塘水色:看“天、水、鱼”施肥、投饵 池塘水色和常见的指标生物(见下表) 水华:当环境条件适宜,营养物质丰富时,有些种类在水体里大量繁殖,使水体呈色彩,这种现象称为“水华”(Water-bloom)。观察水华的颜色我们可以判断浮游植物优势种类,进而知道池水的好坏

81 P47表1-2-5

82 3、鲢对浮游植物的消化问题 金藻、隐藻、一部分甲藻和硅藻(如区燕角藻、颗粒直链藻、细针杆藻等)以及其它各门的某些种类(尖头藻、螺旋鱼腥藻、绿球藻)是最易消化的种类,且消化性稳定 大多数蓝藻难消化,有些种类(如微囊藻等)可能仅在幼嫩状态或死后才有利用价值 大部分绿藻、裸藻以及其它一些种类(包括一部分蓝藻)的消化性变化很大,正常情况容易消化,细胞老化或其它生理状况下则难消化

83 4、各种藻类的营养价值与生产性能分析 养鱼生产中发现,易消化的种类不一定养鱼效果好,如硅藻易消化,但养鱼效果不如螺旋鱼腥藻养鱼效果好,这是为什么? 硅藻是易消化的,但其含N量只占细胞干重的1.5~3.0%(外壳重量大) 绿藻含N量占细胞干重的2.5~8.5%,蓝藻的含N量比绿藻还要大 只有蓝藻水华才能使浮游植物达到特别高的生物量 食物的质量不仅决定于消化性,还要考虑其本身的营养价值以及在水中所能达到的丰度

84 5、如何定向培育优良的浮游植物 生石灰清塘+清河水(井水)0.5m+牛粪750kg/E+农用过磷酸钙40kg/E
接种藻液,50~60个藻体/ml,水温23~26℃,10天左右培育大量的螺旋鱼腥藻 加新水,并补充牛粪和P肥,水:牛粪:P肥=1000:1:0.1,可做二级培养池 抽塘水入其它池塘(扩大) 一般可维持20~40天 :经常适当施肥,牛粪、P肥、N肥

85 主要是水蚯蚓、摇蚊幼虫等,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养鱼池的生产量平均只有浮游植物的1/22,鲤鱼放的越多,数量越少。大水体提供底栖鱼类鱼产力
一、池塘的生物 (二)、底栖动物 主要是水蚯蚓、摇蚊幼虫等,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养鱼池的生产量平均只有浮游植物的1/22,鲤鱼放的越多,数量越少。大水体提供底栖鱼类鱼产力 (三)、细菌和腐屑(xie4) 通过絮凝,半数可为鲢、鳙鱼滤食。精养池细菌的现存量高于浮游植物2.2~9倍,生产量为浮游植物的1.8~9.3倍,意义不可忽视。腐屑:上总有细菌,因此与细菌分不开。池塘中数量也很高,约占有机物干重的60~84%。

86 二、内陆水域的生物(P78) P78~79,重点湖泊营养类型分类,表1-2-12 贫营养湖:湖水较深 富营养湖:湖水较浅
腐殖质营养湖:深浅不一 “草型湖泊”与“藻型湖泊”的概念(P78)。

87 第五节 养殖水域的土质(P80) 一、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二、养殖水域底质的改良

88 一、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P83) 1、淤泥具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肥度的能力:淤泥中含在大量有机物质,是池塘有机物的“贮存库”和有机物的“生物加工厂”。有机物分解可释放大量营养盐类—供肥。淤泥中还有大量的胶体物质,施肥后可吸附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使水不会突然变肥,然后慢慢放出—保肥 2、淤泥过多,容易恶化水质 :有机物耗氧大,在夏季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死亡。淤泥在缺氧时产生大量的还原物质,如H2S等 3、淤泥过多,容易发生鱼病 :有机物产生大量有机酸,使pH下降,病菌易繁殖(5~10cm厚适宜)。

89 二、养殖水域底质的改良(P84) 1、新开鱼池或盐碱池
用绿肥在池中沤肥的方法可尽快的制造塘泥(施粪肥也可以)。绿草上面覆盖上一层土,腐烂后成为腐殖质,可起供肥、保肥和调肥的作用。盐碱池底形成塘泥后,池水的pH可大大下降

90 2、淤泥过多的鱼池可采用下列措施 排干池水,挖除过多的淤泥作为青饲料的肥料:每年最好一次 ,保留5cm左右的塘泥即可
使池底日晒和冰冻:不用的鱼池,排干水干池越冬,经日晒和冰冻,不仅可杀死病菌和孢子,而且可使淤泥的中间产物氧化分解变成简单的无机物 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的晴天中午,采用水质改良机吸出部分淤泥或翻动塘泥,其目的在于减少耗氧因子,充分利用上层氧盈,防止鱼类的浮头 施放生石灰,提高淤泥肥效,改善水质:可杀灭寄生虫、病菌和害虫,鱼类生长季节10~15kg/E改良水质 养鱼与作用轮作:利用上半年空闲的1龄鱼种池种植水稻、稗(bai)草、小麦等植物

91 第六节 养殖水域的生产力 P85~94 初级生产力: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速率(或光合作用所生产有机物质的能力)

92 第七节 养殖水体的污染 P94~100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体用途,则为水体污染。
第七节 养殖水体的污染 P94~100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体用途,则为水体污染。 重金属、化肥、农药等 提倡“健康养鱼” 、“有机食品”

93 第八节 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 P100~117 包括:养殖用水的处理和养殖后废水的处理 “环境保护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

94 一、养殖用水和废水处理方法 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河蟹育苗用水要经过净化处理

95 二、养殖用水的化学处理 重金属的去除:EDTA-Na2 硬水的软化:熟石灰+苏打(温室育苗)
氧化还原法:空气氧化法,去除还原态的有毒、有害物质如H2S 絮凝法:絮凝剂如明矾、铁盐、聚丙烯酰胺(PAM) 消毒法:氯化物、二氧化氯、臭氧 脱N:漂白粉、吹脱法

96 三、养殖用水的生物处理 1、光合细菌(PSB)的作用: ①降解水中有机物和总氨氮; ②作为幼体的优质饵料;
③抑制有害细菌生长,防止疾病发生。 2、光合细菌的用法:全池泼洒呈一定的浓度。

97 复习题 名词解释:透明度 对流 补偿深度 补偿点 氧盈 氧债 盐度 硬度 碱度 草型湖泊 藻型湖泊 COD 初级生产力 水体污染
何谓对流,其对养鱼生产有何影响? 试述池塘溶氧的来源和消耗。 池塘溶氧的变化规律?产生这些变化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晴天池塘上层水为什么会产生氧盈?如何利用之? 晴天池塘下层水和塘泥为什么会产生氧债?氧债对养鱼生产有何影响? 试述氨和铵的关系和作用

98 试述淤泥对养鱼生产的影响。 溶氧与养鱼的关系。 何谓絮凝作用?生物学意义何在? 试述水温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湖泊营养分类及主要指标 简述CO2的生态作用 有效N的来源与消耗 有效P的来源与消耗 养殖水域有机物的特点(用COD表示) 池塘浮游生物的特点 养殖用水的脱N方法

99 作业2 从生态角度出发,如果水体缺氧,整个水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试述pH、CO2、营养盐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垂直、昼夜变化情况。
从养鱼角度出发,对水体盐度、碱度、硬度的要求。 光合细菌的作用及用法。

100 从生态角度出发,如果水体缺氧,整个水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水环境:概念 缺氧的含义: 生物的变化: 物质循环的变化: 改善溶氧,控制物质循环方向和速度 :

101 从生态角度出发,如果水体缺氧,整个水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水环境:养殖鱼类及其周围的无机物质(水、土壤、营养盐类),有机物质(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和理化条件(溶氧、温度)的总和。 缺氧的含义: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昼夜16小时溶氧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的溶氧不得低于3mg/L。 生物的变化:①鱼类:呼吸频率增力——浮头——窒息——死亡;摄食率下降;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减慢。②细菌:厌氧菌占优,代谢产物多是有害的或致病的。③其它生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02 从生态角度出发,如果水体缺氧,整个水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物质循环的变化:①有机物分解多为中间产物——产生氧债;②H2S③NO2 改善溶氧,控制物质循环方向和速度:①增加溶氧:改善光照;风;增氧机;无机肥;药物、加水、超饱合氧的利用。②减少耗氧:淤泥;合理施肥;净水,合理投饵。 STOP


Download ppt "第三章:生态环境( 8学时) 第一节 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 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养殖水域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