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异国恋…… ——分析《情人》悲剧背后的隐形矛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异国恋…… ——分析《情人》悲剧背后的隐形矛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异国恋…… ——分析《情人》悲剧背后的隐形矛盾
张莹蓥 汉语言基地班

2 杜拉斯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 ~ )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   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少年时的她

3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 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4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5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6 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巴黎——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7 《情人》改编成电影 导演: 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 编剧: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Gérard Brach 演员: 梁家辉Tony Leung 梅尔维·珀波Melvil Poupaud 弗里德里克·奥伯汀Frédéric Auburtin

8 《情人》内容简介 是杜拉斯的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是一部跨越时空的爱情经典。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深沉而又无望的异国之恋。

9 相关评论 初读杜拉斯的《情人》 这回错的是王小波-我看杜拉斯的《情人》 杜拉斯《情人》:妓女的躯壳,作家的灵魂

10 悲剧产生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这个悲剧产生的原因,不单是因为异国之恋本身——男女主人翁的不得不别离,还存在着其他一系列的隐形因素。
这些促使这场爱情没有归宿的隐形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11 内部矛盾:⑴年龄的差距。 白人女孩十五岁那年遇见了他,比她大12岁的华裔男子。年龄相差12岁足以成为一个大大的代沟,尽管当今社会年龄已不是问题,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特别是男子那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父母来说,年龄的差距隐隐约约的让爱情之路驻足不前。两性的年龄差距必然导致女人试着理解男人,而男人试着面对自己的悲剧。年龄的差距使他们的交往触犯了基本的社会伦理。

12 ⑵性格的差异。 法国少女是个大胆主动性格外向的女孩,而中国男子却是胆小懦弱而又优柔寡断。
这种性格对比可以从他们一开始的相遇对话、性爱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分离中看出。

13 相遇时的对话 “他慢慢地朝她走过来。可以看得出来,他有点胆怯。起初,他连笑容都不敢露出来。他首先给她递过一支香烟。他的手在颤抖。他们之间有个民族的差别,因为他不是白人,可他又必须凌驾在姑娘之上,所以他才发抖。她对他说她不抽烟:不抽,谢谢。” “当他在渡船的舷栏和这位白人姑娘攀谈之前,这个形象就开始形成了,当他从那辆黑色的里摩辛轿车走出来的时候,当他向她靠近的时候,她就感觉出来了,就知道他害怕了。”

14 性爱方面 “她从来还没有跟过任何男人到房间里去”,而男子却是“风月场上的老手”,不知道跟多少女孩出入房间了,然而表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这样一幅画面:“他背朝着她哭了起来。这时她轻轻地把他拉过来,开始脱他的衣服。她闭着眼睛,慢条斯理地替他脱。他想动手帮她一下,可她不让,她要自己来。她说她愿意自己动手。终于,他的衣服也被脱光了……”

15 对于他们的未来,他表现的软弱无力。

16 “他的身躯瘦弱颀长,没有力气,没有肌肉,他可能得过病,可能正处在康复时期,他没有胡子,没有男子的确概,他很虚弱,他似乎正因某种凌辱的折磨而忍受其痛苦。她没有看着他,只是抚摸着他。他在呻吟,他在哭泣。他在忍受着他那令人憎恨的情爱的折磨。他几乎是哭着和她在一起尽兴的……” “我突然间想起他来,他该经常到这个房间里来,他该有过许多攀柳折花的生活,这是一个胆小如鼠的男人,为了消除内心的恐慌,他只好沉溺于情欲之中。”

17 通过这一系列性爱过程中的行为,我们在脑海中展现的是一个瘦弱男人在爱情面前的懦弱,试图通过沉溺情欲之中来消除种种担心与恐慌。

18 最后的分离 他们的分离也正是男人的懦弱与优柔寡断造成的,因为懦弱才有了之后他委曲求全,答应父亲娶了一个未曾谋面的中国妻子。因为优柔寡断才注定了他不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幸福。

19 这些性格足以让这场爱情只会是一片凋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树叶,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也就注定了男女主人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悲剧的发生。
这种性格的对换、阴盛阳衰的性格差异似乎又体现了作者女权主义的倾向。

20 ⑶人物之间内部关系的矛盾 在女孩把自己的第一次献给了中国男子之时,有这样一段的自述描写:“她完全意识到这是她有生以来头一次,并且也将是终身脱离自己家庭的开始。”“整个集体,无论算不算家庭,对我们来说都是可憎、可耻的。”为什么女孩会想脱离这个家庭呢?为什么她认为这样就可以脱离那种具有可憎可耻怪异扭曲的家庭呢?

21 从白人女孩的家庭关系来看,不禁令人瞠目结舌,一般一个家庭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馨和谐的,而她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却可以用冷漠、奇怪、利益这几个词来形容。无论是女孩对她母亲的爱与恨,女孩对他大哥哥的憎恨与不满,还是大哥哥对小哥哥的欺负与凌辱,母亲对大哥哥恶习的纵容,偏向对大哥哥的爱等等,这些关系让我们看到的都不是一个家庭应有的,而是一个打着亲情的幌子却以金钱利益为纽带的亲情关系,这也注定了他们的这场爱情只能是没有归宿。

22 女孩对母亲的爱与恨 女孩对母亲的爱与恨,表现出她对母亲的左右矛盾。 母亲不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

23 “我想大概说过我们对母亲的爱,可我不知道是否说过对母亲的恨,说过我们彼此之间的恩爱和怨恨,无论是爱还是恨,在这个家庭的破产和毁灭的共同历史中都是如此地强烈,可这一切在当时仍然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之外,对我来说尚无动于衷,只是深深地隐藏在我的血肉里。” “他搂着我。他问我为什么会来这里。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就象是一项义务。这是我们头一次谈起话来。我对他诉说我那两位哥哥的生活情况。”

24 她把性爱当成义务,当成帮母亲、哥哥解决生活所需的义务。并且在每次的性爱之后,她总会说到她的孤独以及她家庭的困境,因为她知道男人会帮她的,这也是她的目的。
想一下,要是真爱的话,在性爱过程中怎么会提及与爱情甜言蜜语无关的话题呢?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让女孩也会成为自己爱情的牺牲品,只会把那段爱情看成是场游戏,金钱虚荣与欲望的取得。而当这一切走到尽头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25 于是当女孩让她家人跟男子一起吃饭时,“我那两个哥哥从来没跟他说过一句话。对他们来说,似乎他是不存在的,无足轻重,无法被他们所感觉,他们对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他们只是为了吃饭,他们完全没有听男子的夸夸其谈,很明显像饿了好几年来混沌饭吃的人,都只顾着低着头在那里吃,根本不关心女孩所找的男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会不会给女孩带来幸福。然而当华裔男子付账时,大家都瞧着他,她母亲甚至看着那一叠叠的钞票竟然发出一阵阵的狂笑,这笑声让这份饭局变得不同寻常,可见这只是典型的以爱情为幌子的饭局。这一家以金钱、利益为主导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26 女孩对大哥哥的憎恨与不满 她从小遭受过大哥的玷污 她大哥哥又欺负她很喜欢的小哥哥
她意识到某种危险,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担心一直在阻挠着她,这种危险在于他对任何人都可能施展这种不吉利的引诱,也在于他们身体的接近。 “我的情欲也必须屈从大哥的威严,是他否定了我的情人。”她称她大哥为“厚颜无耻”和“狂妄自大”。 “他不但仍然不和他说话,反倒说起风凉话来。”

27 从以上这些家庭关系中,可以看出女孩为了可以让哥哥妈妈用上好的,吃上好的,把自己的童贞交给了男人,那时不是爱与性的结合,而是躲在虚荣背后的幌子。怪异扭曲的家庭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矛盾也为他们的爱情早早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28 外部矛盾:⑴种族差异 种族主义从集合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解释为一种情感上的现象。白种人认为自己是优质的种族,所以女孩的大哥哥无视男子的存在“还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一个白种人。” “我”与堤岸情人作为女人与男人,互相吸引,白人少女委身于东方的男子,本来完全可以编织一段异国情调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们一旦体悟到种族问题上,一股强大的排斥力就在这种貌似乱伦的结合中油然而生,是造成这种悲剧的隐形因素。

29 ⑵阶级差距 女孩的父母受到殖民地政府的欺骗满怀希望, 远渡重洋, 从法国来到印度支那, 却一无所获, 父亲客死异乡, 母亲在当地的一所法文学校当校长, 以此来养活她们兄妹人。母亲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 在柬埔寨的贡布省买了一块地, 但土地管理部门竟无一人告诉她, 这块土地无法耕种, 因为它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没六个月, 最后破产。 而他是一个殖民地的异国男人,控制殖民地不动产的少数中国血统金融集团中的一员,家里非常富有,这种阶级差距,再加上中国传统家庭讲究的门当户对,更加剧了他们之间的不可能。

30 总结 正如作者自己写的,“它在大河的彼岸。然而有朝一日,我将会渡过大河去寻找新的归宿。”堤岸情人永远只是那朵彼岸的花朵,这段感情也只能是“此情只待成追忆”了。 这篇小说是作者七十岁所作,在若干年后把爱情与人生的几度沧桑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生中爱情的苍白与无奈。


Download ppt "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异国恋…… ——分析《情人》悲剧背后的隐形矛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