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中輟兒童少年之社工輔導處遇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郭靜晃教授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Dept.of Social Welfare

2 壹、中輟學生之現況與成因

3 中輟學生之現況 郭靜晃(2000)曾針對全國246名國中輟學生 及高中失學學生進行身心狀況調查,其中 發現這群少年:
-----曾逃學(佔35.0%) -----因故輟學(32.1%) -----吸食菸酒檳榔(32.1%) -----離家出走(19.1%) -----玩過賭博性電玩(17.9%) -----看過色情刊物光碟、網站(15.4%) -----曾被威脅、敲詐勒索(13.0%) -----有過性經驗(10.2%)

4 中輟學生之現況(一) G:\企劃案\中輟數字.xls

5 中輟之現況(二) 一、復學率近三年來均維持六、七成 學年別 全國學生數 截至統計期程曾中輟學生數 復學數 復學率% 含歷年中輟學生之輟學率
該學年度中輟且尚未復學之中輟學生數 該學年度中輟且尚未復學之輟學率% 八十六學年度 8984 2878 32.03% 0.30% 6106 0.21% 八十七學年度 8368 4710 56.29% 0.29% 3658 0.13% 八十八學年度 5638 3469 61.53% 0.20% 2169 0.08% 八十九學年度 8666 6401 73.86% 2265 九十學年度 9464 6254 66.08% 0.33% 3210 0.11% 資料來源: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3)

6 中輟之現況(三) 二、輟學率較高縣市集中於東部地區 學年度 縣市(輟學率:含歷年中輟學生之輟學率) 八十六學年度
台東縣(1.16%)、花蓮縣(0.87%)、屏東縣(0.50%) 八十七學年度 花蓮縣(0.99%)、台東縣(0.93%)、基隆市(0.53%)、新竹市(0.52%) 八十八學年度 花蓮縣(0.92%)、台東縣(0.46%)、基隆市(0.42%) 八十九學年度 花蓮縣(0.78%)、台東縣(0.78%)、基隆市(0.50%)、高雄縣(0.50%)、屏東縣(0.50%) 九十學年度 台東縣(1.17%)、花蓮縣(0.82%)、高雄縣(0.76%)、基隆市(0.60%)、屏東縣(0.57%) 資料來源: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3)

7 中輟之現況(四) 三、曾輟學學生中行蹤不明學生比例偏高 學年度 截至統計期程曾中輟學生數 行蹤不明學生 行蹤不明學生/中輟率 八十六學年度
8,984 3,843 42.8% 八十七學年度 8,368 2,170 25.9% 八十八學年度 5,638 1,739 30.8% 八十九學年度 8,666 3,605 41.6% 九十學年度 9,464 5,037 53.2% 資料來源: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3)

8 中輟之現況 四、依國中小中輟學生比例分析,國中層級約佔八成五 八十六學年度 八十七學年度 八十八學年度 八十九學年度 九十學年度 國中
人數 比例% 國中 7,671 85.4 6,872 82.0 4,690 83.2 7288 84.1 7956 國小 1,131 14.6 1,496 18.0 948 16.8 1378 15.9 1508 全部 8,984 100 8,368 5,638 8666 9464 資料來源: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3)

9 中輟之現況 五、中輟女學生比中輟男學生約少10﹪ 八十六學年度 八十七學年度 八十八學年度 八十九學年度 九十學年度 男生 4,904
八十六學年度 八十七學年度 八十八學年度 八十九學年度 九十學年度 人數 比例% 男生 4,904 54.6 4,972 59.4 3,356 59.5 4754 54.9 5043 53.3 女生 4,080 45.4 3,396 40.6 2,282 40.5 3912 45.1 4421 46.7 全部 8,984 100 8,368 5,638 8666 9464 資料來源: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3)

10 中輟因素 個人因素 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 同儕團體因素 社會因素 法令因素

11 中輟之因素分析 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輟學因素 單位:% 原因類別 個人因素 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 同儕因素 其他因素 年度 八十六學年度 31
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輟學因素 單位:% 原因類別 個人因素 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 同儕因素 其他因素 年度 八十六學年度 31 25 17 14 13 八十七學年度 47 21 9 7 15 八十八學年度 46 23 8 八十九學年度 49 22 九十學年度 41 11 10 資料來源: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3)

12 貳、兒童、少年非行概況

13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一) 美國篇 --兒童及少年行為偏差、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一年有82,000名青少年因身分犯(status offenses)被逮捕;而有1,500,000萬名青少年是經由法院審理青少年犯罪(Sicklund,1992)。 --身分犯最常見的是藥物濫用及酗酒等違法行為(Hawkins, Jenson, Catalano & Lishner,1988)。

14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二) 國內篇 --兒童及少年問題日益增加,程度也日趨嚴重。
--兒童與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總人數呈現倍數上升趨勢(司法院統計處,1996)。 --近四成比例在學少年曾有一種以上之不良行為,包括:打架、賭博、逃學、偷竊…參加幫派等(王淑女,1994;許臨高,1991)。 --再犯罪率逐年升高。

15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三) 2002年各類型犯罪人數統計 【犯罪類型】 竊盜最多,十個少年犯有四個是竊盜犯罪
傷害罪第二多,十個少年犯有一個是傷害犯罪 暴力犯罪漸漸增加,十個少年犯有二個是暴力犯

16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四) 2002年少年兒童犯罪性別統計 【性別類型】 五個少年犯中有一個是女性,而且逐漸增加

17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五) 2002年少年兒童犯罪年齡統計 【年齡類型】 集中在 歲 高齡少年

18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六) 2002年犯罪少年在學情形統計 【在學情形】 十個少年犯中有5個在學學生,1.7個是中輟學生

19 四個少年犯中有一個是再犯少年,而且比率逐漸昇高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七) 2002年犯罪少年兒童再犯情形統計 【再犯情形】 四個少年犯中有一個是再犯少年,而且比率逐漸昇高

20 非行兒童、少年概況(八) 整體而言,發現: 1.兒、少觸犯刑罰法律之情勢呈穩定減緩。 2.兒、少再犯比率持續升高。
3.兒、少觸法類型趨於暴力化及多樣化。 4.竊盜案件仍佔首位,但已有減少趨勢。 5.毒品案件涉案人數持續穩定增加。 6.妨害性自主案件數持續升高。 7.觸法之女性兒童、少年人數急劇升高。 8.涉案者之年齡朝高年齡層、高教育程度發展。 9.中輟學生犯罪人數持續穩定趨緩。

21 參、兒童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

22 兒童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一) 犯罪古典學派 犯罪人類學派 犯罪生理學派 犯罪社會學派 犯罪心理學派
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產生因素援引犯罪學理論解釋 犯罪古典學派 犯罪人類學派 犯罪生理學派 犯罪社會學派 犯罪心理學派

23 兒童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二) 青少年偏差行為在人格特質傾向: 自我概念 人格結構 價值觀 心理需求 道德認知

24 兒童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分析(三) 自我概念 人格結構 1.較消極與自我貶抑。
2.和諧度差,較呈現有自我衝突。 3.在「生理自我」、「家庭自我」及「社會自我」的分數較差。 人格結構 有反社會(antisocial)、無社會(asocial)及精神病態(psychopathic)之人格傾向。 呈現有強迫性人格。 對社會及人群較有疑心,缺乏安全感,容易緊張、焦慮及憂慮傾向。 富攻擊性及拒權威之傾向。 情緒較不穩定。 自我反省能力差,思考、判斷及抽象理解能力較差。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不具有合作及親和之人格性質。

25 兒童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四) 價值觀 心理需求 1.較注重自我中心之價值觀。
2..缺乏內控,自我規範能力薄弱。 3.較具自我防衛性態度。 4.較具目的性價值,較不具服從、合群、親愛等價值。 5.價值存有衝突判斷,也較不和諧。 心理需求 1.較不重視省察、謙卑、成就、順從、秩序支配、持久等方面之需求。 2.較重視自主、表現、攻擊、親和、變異、救助異性戀等方面之需求。 3.重視物質化之經濟層面需求,較少有精神層面之心理與成就需求。

26 兒童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五) 道德認知
1.較一般青少年較晚熟之道德發展,集中於Kohlberg之第三階段──人際關係和諧取向(乖孩子導向)之道德判斷與認知、較傾向工具性取向之道德認知。 2.智力比一般青少年來得低,也有道德停滯和遲緩的傾向。

27 與偏差行為產生的前置因素 前置因素 與偏差行為之相關 個人背景因素 年齡 性別 種族背景 **早期開始 **男性 互相衝突與不完整的研究結果
與偏差行為之相關 個人背景因素 年齡 性別 種族背景 **早期開始 **男性 互相衝突與不完整的研究結果 個人因素 對教育的期待 學業成就 一般行為 宗教信仰  同儕影響 從眾性/叛逆性 參與其他高危險的行為 *期待較低 *較少參與學校活動 **低年級時學業成績低落,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逃學,搗亂,偷竊,撒謊 **較少去教會 **影響大,不避免同儕的影響 **特立獨行 **早期的上癮行為 **較早的性關係   * 心理因素 先天上的缺憾   **過動,焦慮,攻擊行為 *殘障 家庭因素 家庭的組成形式 收入 父母角色 父母的高危險行為  *     資料不一致 **低社經地位 **缺乏親密關係,壓抑,虐待,缺乏溝通 *家人的犯罪行為,暴力,精神疾病,酗酒 社區因素 社區品質 學校品質   *都巿,高犯罪率,高遷移率 *壓抑的環境 *追蹤能力 *學校管理能力不彰 *部分研究顯示此為主要的因素;**大部分研究顯示此為主要的因素 資料來源:Dryfoos(1990)。

28 肆、校園三合一體制與社工機構三合一體制

29 防治條例及處遇 美國方面 台灣方面 1.1960年:犯罪青少年之監所及居留處遇 →社區處遇 2.1974年:青少年犯罪預防法頒布
3.1992年:修訂青少年犯罪預防法 台灣方面 1.1989年:少年福利法頒定實施 2.1995年: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 3.1997年:性交易犯罪防治法 & 少年事件處理法 4.2003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30 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規劃 普及性:福利應以全體為目標,而非只是少數人的福利。
預防性:家庭的教養功能越可以發揮時,兒童、少年的問題愈會遞減(馮燕,1994),所以提升家庭功能的福利政策走向,應可以減少兒童、少年行為問題的產生。 發展性:家庭教養功能在社會變遷下,有逐年降低的趨勢。所以,欲維持家庭教養功能,應促成強化家庭教養功能發展為導向之兒童、少年福利政策(曾華源、郭靜晃,1999)。

31 影響少年犯罪之環境因素 家庭因素 同儕因素 學校適應因素 社會不良環境因素

32 家庭充權使能(empowerment) 強化學校對家庭教養功能的支持 規範大眾傳播媒體對家庭教養功能的支持
                                                          強化學校對家庭教養功能的支持 規範大眾傳播媒體對家庭教養功能的支持 建構社區照顧體系對家庭教養功能的支持 推動外展家庭教育網絡對家庭教養功能的支持 提供家庭維繫服務方案

33 三合一體制資源整合

34 機構式三合一體制資源整合                                                 

35 伍、運用SWPIP實務模式於中輟少年

36 主責社工運作SWPIP處遇應注意事項 以整合服務克服個別服務的需求 連續照顧的需求 個別化處遇來滿足個別單位的需求

37 SWPIP實務模式 增強數線—社工實務規範層面與準則 獨立家庭照顧情境 增強之數線 追蹤層面 follow-up
準備層面 preparation 關係建立層面 relation-establishing 檢証層面 monitoring 規劃層面 planning 執行層面 implementation 評估層面 evaluation 追蹤層面 follow-up 準備層面之準則 關係建立層面之準則 檢証層面之準則 規劃層面之準則 執行層面之準則 評估層面之準則 追蹤層面之準則 獨立家庭照顧情境 增強之數線 增強數線—社工實務規範層面與準則

38 SWPIP實務模式應用 應用溫暖、真誠、同理心、積極關注及充權增能與案主及其家庭建立立即關係
依多元系統(個案、核心家庭、延伸家庭、社會系統、資源系統、方案與服務)仔細檢證個案情境 與所用系統作處遇規劃與訂定契約 處遇方案之執行 評估方案結果及結案 從多元系統觀點作追蹤

39 父母如何對其兒子的犯罪行為有無助及無能感
社會工作者:你認為什麼可幫助你與孩子的相處? 張太太(個案之媽媽):那不會是我。阿明必須要記得如果他不變乖,那他會終身被監禁。 社會工作者:聽起來你很有挫折感。那如何可以讓阿明聽你的話? 張太太:阿明必須要聽我的話,並不能再胡說,說我打他的話。我沒有威脅他,也沒有說要殺他的話!他到處跟別人說我虐待他。他說謊並偷竊。他不去上學,而學校的老師都說是我的錯。我並沒有做錯事啊。 社會工作者:單獨養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真是難啊!你認為怎麼樣阿明可以聽你的話,因此你就不會對他生氣。 張太太:在小明聽我的話之間,他必須要瞭解現在他生活有多好。我常告訴他如果他不不聽話,那他會被送去收留所或矯治之家。我認為他在想現在有多好之前,必須要變好,而且也要感到害怕。 社會工作者:那小明會認為什麼對他會有所幫助呢? 張太太:我不知道啊,他從來也不告訴我。他的態度就是當他想做什麼,那他就知道那些事,而且也能做。我就是不能再忍受他。

40 依多元系統仔細檢證個案情境 個案本身 核心家庭 延伸家庭 社會系統 資源系統 方案與服務

41 如何與個案一起做評估的會談 個案對現有問題的觀點 重要他人對青少年個案及行為的影響 個案對學校行為的觀點

42 與所用系統作處遇規劃與訂定契約 個案檢閱及協調會議 要家庭一起參與規劃處遇方案 與家庭及支持服務機構訂定契約以執行處遇方案

43 與案主訂訂協商契約歷程 社會工作者:我知道我來找你並非你的本意,而且要占據你整個下午的時間。你有沒有可以讓我不要來,而且對你會有所助益的想法呢? 個案:我真的不需要你的協助。現在我的生活一團糟,我也不知道你可能對我的生活有所幫助。 社會工作者:你說你的生活一團糟,那真的會讓你感受很差哦。 個案:是的,我只是不想讓別人在我背後指使來,指使去的。 社會工作者:我可以理解你為何會如此想。現在這一定是對你影響很大。 個案:是啊!我猜,我只是不要別人弄亂我的生活。 社會工作者:你知道,那也是我的想法,我想愈快遠離你的生活。那你應該如何做才會讓我不要再影響你,也可以讓你獨自過生活呢? 個案:我猜,我要停止再犯錯。 社會工作者:那就對了。你將會如何做?

44 處遇方案之執行 持續性訪問技巧與實務技術的執行 持續協調服務方案 對個案及其家庭的支持與充權使能 指出行為之障礙及提供解決之道
                                                                                                                                                         持續性訪問技巧與實務技術的執行 持續協調服務方案 對個案及其家庭的支持與充權使能 指出行為之障礙及提供解決之道 督導服務與方案

45 認知自我控制範例 範例a:不良行為功能 範例b:適應行為功能 情境 適應不良之自我語言 行為 結果 同儕威脅 我必須要打他 打人 退學 情境
自我內化語言 行為 結果 同儕威脅 假如我衝動打人,會 被退學,那不值得! 走到一邊 對自己的行為 控制自豪

46 用於個案之學習成就,行為控制、減少偏差行為 或家庭功能之行為方式:
A.案主媽媽指出問題並描述或明確指出她在那情境下會做什麼。 B.社會工作者提出一些有效解決此情境的行為建議。 C.給予案主母親機會對問題及其擔心做回應,並能問社會工作者解釋之後的回應。 D.採取角色扮演方式對可能行為的改變作預演。 E.在角色扮演之後,社會工作者先指出正確(向)的行為反應,然後建議如何再改進。

47 評估方案結果及結案 評估結果 結案

48 從多元系統觀點做追蹤 家庭 社區 方案與服務 政策

49 犯罪青少年之認知行為處遇技術 辨別犯罪青少年之認知扭曲 青少年之社會技巧缺陷之評定 認知──行為處遇 社會技巧訓練 家庭本位之處遇

50 社會技巧七個步驟 (1)將要教導的社交技能呈現出來 (2)討論該社會技能 (3)提出問題情境,然後示範該技能 (4)角色扮演
(5)讓組員預演該技能 (6)練習在複雜狀況之下使用該技能 (7)訓練其能維持所學

51 社會技巧關聯架構 前置的社會情境 反應 後續的社會情境 場所 社會的及環境的提示 行為上的規範的期待 包容與支持的層次 個人 生理發展狀況
知覺(如:聽覺、視覺、動覺) 認知過程(如:區辨、連貫、記憶、概念發展) 行為 非口語行為(如:凝視、手勢、身體語言)及口語行為(如:發問、陳述) 後續的社會情境 增強或不增強 接納或拒絕 自我概念建立或減低 互動增加或減少

52 社會技巧訓練方法 直接的教導 對於特定情境中的適當行為規則提供口語的教導。 示範 透過身體上的示範而讓學生觀察瞭解特定技巧的要點。
對於特定情境中的適當行為規則提供口語的教導。 示範 透過身體上的示範而讓學生觀察瞭解特定技巧的要點。 象徵性示範 以影帶或錄音帶作示範。 行為演練 對於特定的行為或連串行為以口語或非口語的方式練習。 角色扮演 在一個模擬的社會情境中練習自然地表現適當的社會技巧。 角色替換 在角色扮演訓練中轉換角色,以增強學生同理和瞭解在該情境中他人之思考、感覺與行動。 增強和形塑 在訓練或非訓練時,對社交技巧適當表現或漸次改進提供社會的、活動的或具體的增強。 操控性前導 伴隨著社會技巧的訓練來建構情境以確保適當行為的增強,且消除不適當的行為。 認知行為訓練 教導學生對於社會行為規則用正常的口語陳述,以及柔和的語言陳述,和內在思考陳述,直到此等技巧有更好的內化為止。 家庭作業 在自然的環境中練習指定的社交技巧(如:家庭、社區、學校),不論有無同儕或成人來協同監控練習的效果。 回饋/修正程序 口語或身體上的線索、激勵或引導程序,使學生以適當的方法來表現所訓練的技巧。

53 陸、家庭扮演角色與親師合作

54 親職教育緣由 1910年--- 最早在美國,由中產階層的父母來參與學校的活動以了解孩子的需求 。
1960年---美國政府基於經濟社會法案(The Economic Opportunity Act)提出啟蒙計劃(Head Start) 發展PET & TET

55 親職教育範圍 孩子及其相關的家人 擴及到未結婚及已結婚並即將為人父母者之教育

56 親職教育概念(一) 研究指出親子互動品質好,可以促進孩子性別角色認同,傳遞社會文化所認同的道德觀,增家彼此親密的依戀品質,促進孩子玩性(playfulness)發展,亦有助於日後同儕互動的基礎。

57 親職教育概念(二) 家庭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也提出:「家庭是製造人(people making)的工廠」,家庭是提供孩子社會化及教育的場合,它能造就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但不良的家庭互動也會傷害孩子。

58 家庭功能 歷史功能 --教育 --保護 --娛樂 --經濟 --宗教 固有功能 --愛情 --生殖 --教養

59 親職教育與其方案 父母 學校 孩子 親職教育 親子教育 幼兒(學校)之教育 圖9 兒童與其社會化系統之關係

60 親師合作與父母參與 (1)以教育性介入為目的,並有責任為幼 兒和家長提供服務; (2)參與與兒童有關的課程活動,此一活
動之目的在於提供父母資訊及協助父母 扮演自身的角色。

61 何種親職教育方案對父母或子女是有效的? 動態
---親職教育座談、親子旅遊活動、媽媽教室活動、影片欣賞活動、玩具/教學觀摩、家長會、個別親職諮商服務與輔導、親職教育研習會、演講、節慶慶祝活動 。 靜態 ---家庭聯絡簿、社會資源手冊的應用、父母之親職手冊、公佈欄或雜誌書刊提供、平面海報及宣傳品流通等 。

62 家長參與服務和活動 專業人員為父母做的或是提供給父母的事務:服務、資訊、情感支持和建議。
家長為該親職計畫或為專業人員所做的事務:籌募基金、宣傳、倡導方案或蒐集資訊。 家長與兒童合作以作為課程延伸的事物:在家中或在學校中教導或個別指導兒童。 家長與教職員共同執行與課程有關的一般性活動:聯合活動的計畫、評估與執行,以訓練者和受訓者的身份合作,討論兒童共同興趣的活動主題,或是做為兒童的協同治療師(Peterson, 1987)。

63 鼓勵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型態 (1)允許隨時改變家長參與的層次及型態; (2)個人化的風格及參與的次數應符合父母、 兒童、家庭及課程所需;
(3)為了達成有建設性及有意義的結果,提供 父母可選擇的活動及選擇的權利。

64 親師合作的好處 1.對孩子而言: 減少分離焦慮及依戀之影響,增加在新學校環境的安全感。 增加孩子的自我價值。
由於父母的分享知識而使得孩子的反應及經驗的增加。 2.對父母而言: 對有困難照顧子女的父母提供支持。 獲得教養子女的知識技巧。 從照顧子女的回饋來獲得做父母的自尊 3.對老師而言: 使得老師更了解孩子和更有效的與孩子相處。 增加自己對所選擇職業的勝利感及對教學興趣的堅持。 父母的資源增強老師對孩子照顧的努力。

65 親師合作的障礙 1.因人性有關的障礙: 批評的恐懼 過度專業的恐懼 失敗的恐懼 差異的恐懼 2.因溝通過程衍生的障礙: 對角色的反應
情感的反應 雙方的憤怒 其他因素

66 建議教師與家長有效合作 瞭解個人的期待 瞭解家長的觀點 瞭解家長的發展 思考自己的態度 接受對立性 獲取支持 為自己的角色設定合宜的限制
思考自己所用的語彙 提供不同的專門知識

67 親職教育功能 (1)提供父母瞭解獲得相關教育子女的方法與知識 (2)協助兒童教養,包括教育的抉擇、規畫、行為 問題的解決
(3)家庭諮商服務,以幫助家庭氣氛的建立及婚姻 的問題諮商 (4)替代性兒童教養服務以解決兒童受虐的問題

68 結 語  謝謝大家 


Download ppt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