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七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七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七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思 考 1、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思 考 1、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3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的关键选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4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6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就国内背景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原有的生产关系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比较慢。

7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8 就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国际环境有两个重大变化:
第一,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9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第一,就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二,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四,就改革就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10 “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邓小平

11 (三)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 第一,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否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改革不是社会制度的重新选择,而是建设社会主义政策的重新选择。 第三,改革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13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

14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15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表述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6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有系统阐述。

17 斯大林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18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 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19 第一,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0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1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22 第四,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3 政治上:文化 大革命 经济上:大跃进 毛泽东 错误的判断 毛泽东 正确的理论 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矛盾是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4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5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6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7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8 (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9 改革开放的小岗村

30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31 经营方式的改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32 行政机构的改变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3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34

35

36 “我们完全没有预料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这样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邓小平

37 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城 市 夜 景

38 中国的改革是逐步推进的,主要在以下方面:
第一,改革是由点到面推进的。 第二,改革是由局部到全面的。 第三,改革是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再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 第四,改革是根据实际和可能,波浪式向前推进的。

39 为什么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呢? 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 第一,存在严重弊端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其他各种体制也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受到压抑等诸多问题。

40 原因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41 第二,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触一发而动全身,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进行相应的其他各种体制的改革。

42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济体制改革重要。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

43 (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归结为生产力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44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5 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三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46

47 综合国力是一个重要标准

48

49 最终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平

50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51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 发展是目的 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稳定是前提和保障 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无从进行。

52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53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4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江泽民

55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开放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6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

57 (一)对外开放的依据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早在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就拉开了世界经济走向开放的序幕。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

58 第一,这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 开放 汉代通西域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明末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

59 盛世辉煌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发展,至康乾盛世,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农业,不论是当时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以往历史时期。 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人口从1700年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60 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61 夜郎大国——近代的中国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62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织机,即著名的“珍妮机”。机器的使用,使纺织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在动力机器方面,1769年瓦特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了复式蒸汽机。1785年英国的棉纺工厂开始用蒸汽作动力。1769年法国人柯格诺特制成了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使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

63 据统计,1776-1800年棉纺织品出口从670万英镑增加到4143万英镑,24年间增长5. 18倍。毛纺织在1788年生产7
据统计, 年棉纺织品出口从670万英镑增加到4143万英镑,24年间增长5.18倍。毛纺织在1788年生产7.5万匹,1817年则达到49万匹,增长5.53倍。煤的年产量,1700年为500万吨,1795年增至1000万吨,增长1倍。生铁产量,1740年仅为17350吨,1806年则猛增至258000吨,增长13.87倍。工业的发展导致诸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8世纪70年代时,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2。

64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封闭导致贫穷

65 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 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即“洋为中用”。

66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67 第二,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68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
资本 设计 装配

69 空中客车的国际化生产

70 第三,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的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邓小平

71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下,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也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

72 新的开端 1978年10月,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应邀访问日本。 1979年1月,邓小平到美国进行访问。 中国一个又一个考察团派往国外。
1980年,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

73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在一起

74 1979年1月29日卡特总统举行仪式欢迎邓小平访美

75 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76 邓小平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

77 1984年4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78 1984年3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79 ,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80 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德国总理科尔

81 第四,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82 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

8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立足点。但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4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找到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85 建立经济特区后的深圳 建立经济特区前的深圳

86

87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88 (2)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

89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3)开发海南省和上海浦东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邓小平

90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浦东开发前的陆家嘴

91 浦东开发后的陆家嘴

92 中关村高科技园区

93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图

94

95

96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 放的新阶段。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 放的新阶段。

97 (1)入世后中国的“表现” 降低了关税水平 减少了非关税壁垒 促进了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在法律法规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98 “我给中国打A+。如今,中国已普遍被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国认为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

99 (2)入世后中国对外经济的变化 第一,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第二,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利用外资数量增加。 第四,外汇储备增加。 第五,在“引进来”的同时,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 第六,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七, 应对国际贸易中摩擦的能力增强。

100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01 全方位: 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

102 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多层次: 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宽领域: 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在开放范围上,除经济上开放外,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要开放;在开放空间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在开放形式上,全面地利用国际 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110 香港菲佣

111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12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113

114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15

116 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Download ppt "第 七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